國寶裴艷玲閃爍登場
警察難當粵劇好玩—梁智仁學寫劇本減壓
九龍華仁粵樂組傳揚曲藝文化
九龍華仁書院音樂協會主辦的「粵韻頌新聲」,九月廿四日在九華校內古老大禮堂舉行。表演者都是年輕俊彥──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我到後台去看看,原來不僅演唱者是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拍和的是該校粵樂組的同學,掌板是鄭康勤老師,編曲的周仕深老師也是九華校友。
九華音樂協會轄十個團
喜見九華一家大匯聚,我有止不住的驚喜。鄭康勤老師告訴我,九華粵樂組成立於零七年,當時學校已有音樂協會,協會轄下有:合唱團、中樂團、西樂團等九個團,加上了粵樂組,便有十團。
鄭老師當時在中樂團中找同學來參加粵樂組,粵樂組又分出音樂部和擊樂部,音樂部演奏的樂器包括:粵胡、二胡、洋琴、大笛、琵琶和中阮等,由周仕深老師教導唱科和指導樂器的演奏技巧,鄭老師則負責擊樂部分。
周仕深主修民族音樂,碩士畢業,現任職於演藝學院。鄭康勤老師本身唸中文系,亦專研粵劇和拍和,曾隨靳永棠、卓劍虹等老師學習,經常出外交流演出及擔任擊樂領導。
粵樂組演出交流經驗九龍華仁粵樂組傳揚曲藝文化
九龍華仁書院音樂協會主辦的「粵韻頌新聲」,九月廿四日在九華校內古老大禮堂舉行。表演者都是年輕俊彥──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我到後台去看看,原來不僅演唱者是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拍和的是該校粵樂組的同學,掌板是鄭康勤老師,編曲的周仕深老師也是九華校友。
九華音樂協會轄十個團
喜見九華一家大匯聚,我有止不住的驚喜。鄭康勤老師告訴我,九華粵樂組成立於零七年,當時學校已有音樂協會,協會轄下有:合唱團、中樂團、西樂團等九個團,加上了粵樂組,便有十團。
鄭老師當時在中樂團中找同學來參加粵樂組,粵樂組又分出音樂部和擊樂部,音樂部演奏的樂器包括:粵胡、二胡、洋琴、大笛、琵琶和中阮等,由周仕深老師教導唱科和指導樂器的演奏技巧,鄭老師則負責擊樂部分。
周仕深主修民族音樂,碩士畢業,現任職於演藝學院。鄭康勤老師本身唸中文系,亦專研粵劇和拍和,曾隨靳永棠、卓劍虹等老師學習,經常出外交流演出及擔任擊樂領導。
粵樂組演出交流經驗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散播粵劇種子
早早就聽說過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有個粵劇組,小朋友們會唱粵曲會做戲。今年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決賽典禮上,又見到小朋友們上台唱做,我忍不住去訪問了他們。
「粵曲知識我話你知……」同學們用歌聲歡迎我——那是一曲《粵曲知多少》,李漢光校長編的曲。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楊建月校長告訴我,同學們今年唸幼高班(K3),平均年齡才五歲多。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的粵劇組已推行了三年,每逢星期五下午練習。幼稚園上下午班同學都可以參加,成員有十多人。義務來教他們的人正是鄰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李漢光校長。「李校長星期五放學後就帶著二胡過來教這個粵劇班。」楊建月校長說:「小朋友們都很愉快地學習。」
我問同學們學粵劇辛不辛苦﹖他們都表示不辛苦,非常好玩。活潑精靈的李卓翹說:「即使升上小學,我也會繼續唱粵曲。」其他的小朋友連聲和應,點頭說「是」。「演唱時媽媽會替我梳頭和化妝,上到台也不驚慌。」文靜的胡心悅說。「我還會唱《香夭》,也會耍水袖。」圓臉大眼的吳禾仟說:「能夠上台表演,很開心。」「如果得不到獎,也不會失望。」旁邊的呂曉蘭說:「下次再努力。」「上台表演,都有人讚你,所以我不會灰心。」溫文淡定的黃柏恆認真地說。想不到小朋友們都侃侃而談,毫不害羞,才五歲多,真是後生可畏。
「同學們的興趣很濃厚。」楊校長在旁說。見到學生們表演出色,她感到很欣賞慰。這個粵劇組,明年會不會再做呢﹖「當然會。」楊校長說。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同學參加粵劇組,因人數太多,要甄選。同學們上台表演的服裝都由校長供應,學習也不收費用。至於演出的道具,如大紙板之類還是很多家長合作的成果,絕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印證。
粵劇組的同學除了在校際粵曲比賽中表現出色外,他們也經常出外表演,像一年一度的結業禮在元朗劇院的演出,老師和家長們都齊齊來幫忙,負責劇組的李素娟老師更加忙個不停了。學期間,粵劇組的同學也曾到東華三院的屬校鄧肇堅小學去作藝術交流演出,吸引了很多師生和家長觀看,大獲好評。
記得有一年,我曾在劇場看過他們表演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有同學扮蚌精,非常有趣。那次原來亦是校際粵曲比賽的優勝者表演會,同學們化了妝在後台走來走去,表現得很興奮,似乎也沒有甚麼出台的壓力。
李卓翹同學悄悄地告訴我,她也經常出外參加粵曲粵劇的活動,並且拍了照片,送給楊校長。
「在推廣文化以外,學粵曲對她們的咬字發音也有幫助。」楊校長說:「他們會說話清晰,對中文字也會得欣賞。」她表示同學們學了練氣,咀型的運用,漸漸對自己也有了要求,亦增加了自信。
至於能否多開一組,則要視乎教授者能否抽得出時間。現下,粵曲粵劇的種子就已散播了,同學們不單只經常唱曲,亦學識了成語故事和中華文化,對語文基礎總是有幫助。期望下一年同學們有更多活動,成績更上一層樓。
--刊載於第153期《戲曲品味》月刊
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散播粵劇種子
早早就聽說過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有個粵劇組,小朋友們會唱粵曲會做戲。今年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決賽典禮上,又見到小朋友們上台唱做,我忍不住去訪問了他們。
「粵曲知識我話你知……」同學們用歌聲歡迎我——那是一曲《粵曲知多少》,李漢光校長編的曲。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楊建月校長告訴我,同學們今年唸幼高班(K3),平均年齡才五歲多。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的粵劇組已推行了三年,每逢星期五下午練習。幼稚園上下午班同學都可以參加,成員有十多人。義務來教他們的人正是鄰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李漢光校長。「李校長星期五放學後就帶著二胡過來教這個粵劇班。」楊建月校長說:「小朋友們都很愉快地學習。」
我問同學們學粵劇辛不辛苦﹖他們都表示不辛苦,非常好玩。活潑精靈的李卓翹說:「即使升上小學,我也會繼續唱粵曲。」其他的小朋友連聲和應,點頭說「是」。「演唱時媽媽會替我梳頭和化妝,上到台也不驚慌。」文靜的胡心悅說。「我還會唱《香夭》,也會耍水袖。」圓臉大眼的吳禾仟說:「能夠上台表演,很開心。」「如果得不到獎,也不會失望。」旁邊的呂曉蘭說:「下次再努力。」「上台表演,都有人讚你,所以我不會灰心。」溫文淡定的黃柏恆認真地說。想不到小朋友們都侃侃而談,毫不害羞,才五歲多,真是後生可畏。
「同學們的興趣很濃厚。」楊校長在旁說。見到學生們表演出色,她感到很欣賞慰。這個粵劇組,明年會不會再做呢﹖「當然會。」楊校長說。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同學參加粵劇組,因人數太多,要甄選。同學們上台表演的服裝都由校長供應,學習也不收費用。至於演出的道具,如大紙板之類還是很多家長合作的成果,絕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印證。
粵劇組的同學除了在校際粵曲比賽中表現出色外,他們也經常出外表演,像一年一度的結業禮在元朗劇院的演出,老師和家長們都齊齊來幫忙,負責劇組的李素娟老師更加忙個不停了。學期間,粵劇組的同學也曾到東華三院的屬校鄧肇堅小學去作藝術交流演出,吸引了很多師生和家長觀看,大獲好評。
記得有一年,我曾在劇場看過他們表演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有同學扮蚌精,非常有趣。那次原來亦是校際粵曲比賽的優勝者表演會,同學們化了妝在後台走來走去,表現得很興奮,似乎也沒有甚麼出台的壓力。
李卓翹同學悄悄地告訴我,她也經常出外參加粵曲粵劇的活動,並且拍了照片,送給楊校長。
「在推廣文化以外,學粵曲對她們的咬字發音也有幫助。」楊校長說:「他們會說話清晰,對中文字也會得欣賞。」她表示同學們學了練氣,咀型的運用,漸漸對自己也有了要求,亦增加了自信。
至於能否多開一組,則要視乎教授者能否抽得出時間。現下,粵曲粵劇的種子就已散播了,同學們不單只經常唱曲,亦學識了成語故事和中華文化,對語文基礎總是有幫助。期望下一年同學們有更多活動,成績更上一層樓。
--刊載於第153期《戲曲品味》月刊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推動音樂戲曲文化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她就讀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跟我說,歐曉茵在台上表演粵劇做得有聲有色,令他感到欣喜不已。
音樂科主任任德悠老師可算獨具慧眼,她選了歐曉茵在學校一年一度的夏日情調音樂會中擔演一個粵劇項目。今年七月二日,歐曉茵又演了《霸王別姬》,令同學大開眼界,掌聲不絕。
二零一一年,任老師曾經帶同二百多位老師同學到劇院去看崑劇,推動音樂戲曲文化。任老師說:「學生都可以接受,反應也很好。起碼大家對戲曲有了認識,我們亦要培養觀眾。」
校長表示學校雖沒有戲曲班,但有強大的西樂隊與中樂團,並且常常參加佛聯會的演出。何老師負責學校的音樂工作,好表示樂器班每年的支出很大,幸好得到何善衡家族的支持,令學校的樂器班辦得更加完善。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歐曉茵小小年紀就已學唱戲。她的祖母告訴我,曉茵六歲就踏台板,起初是跟「小紅船」學習,如今則是康華老師的學生。
祖母區太說:「她自己會化妝,我只是在後台幫助她穿衣服,她的頭飾也是父親替她做的。」
憶記第一次上台,貼了片子,紮了頭,曉茵表示頭痛之極,十分辛苦。曉茵說:「辛苦的時候就想著粵劇,我必須堅持下去,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練功雖然很辛苦,又會受傷,但也會令自己進步。基於這一份刻苦和堅持,曉茵得過很多獎項,任老師亦曾推薦她得利偉強獎學金銀獎,是屬於課外活動的卓越表現。曉茵說:「得到這個獎,令人鼓舞。」任老師說:「我們都支持她。」
今年十一月,曉茵將會到北京參加第四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她將演出五分鐘的《霸王別姬》。何滿添校長當然很高興,他說:「她的演出鼓舞了其他師弟師妹,起碼他們對粵劇有了接觸與認識,知道學一門藝術要有堅毅的心,期望區同學繼續努力。」
歐曉茵告訴我,她演過不少戲,演主角,也不介意做下欄。「我想嘗試不同的角色。承傳粵劇藝術,努力做好自己。」能得到祖母和家人的支持,她深表慶幸。何滿添校長表示,粵劇結合了文學、音樂與戲劇,他亦深感興趣,期望可以有更多資源,幫助善德的同學作多方面的發展。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 推動音樂戲曲文化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她就讀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跟我說,歐曉茵在台上表演粵劇做得有聲有色,令他感到欣喜不已。
音樂科主任任德悠老師可算獨具慧眼,她選了歐曉茵在學校一年一度的夏日情調音樂會中擔演一個粵劇項目。今年七月二日,歐曉茵又演了《霸王別姬》,令同學大開眼界,掌聲不絕。
二零一一年,任老師曾經帶同二百多位老師同學到劇院去看崑劇,推動音樂戲曲文化。任老師說:「學生都可以接受,反應也很好。起碼大家對戲曲有了認識,我們亦要培養觀眾。」
校長表示學校雖沒有戲曲班,但有強大的西樂隊與中樂團,並且常常參加佛聯會的演出。何老師負責學校的音樂工作,好表示樂器班每年的支出很大,幸好得到何善衡家族的支持,令學校的樂器班辦得更加完善。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歐曉茵小小年紀就已學唱戲。她的祖母告訴我,曉茵六歲就踏台板,起初是跟「小紅船」學習,如今則是康華老師的學生。
祖母區太說:「她自己會化妝,我只是在後台幫助她穿衣服,她的頭飾也是父親替她做的。」
憶記第一次上台,貼了片子,紮了頭,曉茵表示頭痛之極,十分辛苦。曉茵說:「辛苦的時候就想著粵劇,我必須堅持下去,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練功雖然很辛苦,又會受傷,但也會令自己進步。基於這一份刻苦和堅持,曉茵得過很多獎項,任老師亦曾推薦她得利偉強獎學金銀獎,是屬於課外活動的卓越表現。曉茵說:「得到這個獎,令人鼓舞。」任老師說:「我們都支持她。」
今年十一月,曉茵將會到北京參加第四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她將演出五分鐘的《霸王別姬》。何滿添校長當然很高興,他說:「她的演出鼓舞了其他師弟師妹,起碼他們對粵劇有了接觸與認識,知道學一門藝術要有堅毅的心,期望區同學繼續努力。」
歐曉茵告訴我,她演過不少戲,演主角,也不介意做下欄。「我想嘗試不同的角色。承傳粵劇藝術,努力做好自己。」能得到祖母和家人的支持,她深表慶幸。何滿添校長表示,粵劇結合了文學、音樂與戲劇,他亦深感興趣,期望可以有更多資源,幫助善德的同學作多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