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13 八月 2014 19:38

《六月雪》

劇情: 蔡婆買媳竇娥,兒子宗昌返家完婚,三日新婚後即上京赴試。富戶張驢兒垂涎竇娥美色,使人拆毀宗昌上路必經之木橋使墮河而死,再遣媒說親。竇娥不從,寧守寡 侍蔡婆終老,張乃設計毒害蔡婆,不料張母貪饕誤飲毒湯致命,張乘機誣告蔡婆。竇娥頂罪,縣官貪贓,不審案情判竇娥死罪。期間山陽縣三年大旱,行刑時六月飛 霜,新科狀元蔡昌宗高中回鄉,忽遇風雪心感必有重大寃情,不畏官場黑暗堅決重審,真相大白,張驢兒一干人等治罪,竇娥得雪沉寃。宗昌當日墮河得蘭兄相救同 趕科場,與竇娥胞弟三人同中三元,一家團聚共享榮華。

 
週三, 13 八月 2014 15:32

粵劇《穿金寶扇》

 

42屆香港藝術節節目

 

週二, 15 七月 2014 09:18

國寶裴艷玲閃爍登場

稱為人間國寶的戲曲大師裴艷玲,率領河北省京劇藝術研究院優秀演員於六月獻上多齣骨子老戲。代表作品有「甲子四折」︰京崑骨子老戲《浣紗記.寄子》、《翠屏山》、《平貴別窰》及《醉打蔣門神》一文一武形式分兩晚演出,展現傳統戲曲氣韻及文武雙全深厚功力

說到「文武兼備」,我們很自然地聯想到古代的諸葛亮、關羽、岳飛、辛棄疾,那麼,現代人呢﹖可曾遇上一位雄姿英發而又文質彬彬的人﹖當警察的梁智仁嘗試寫粵劇劇本,編劇和警察,一文一武,梁智仁可謂少數的文武兼備的人,因此也令人好奇——為何他有此意向﹖

週六, 28 九月 2013 13:51

九龍華仁粵樂組傳揚曲藝文化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文:盧青雲

九龍華仁書院音樂協會主辦的「粵韻頌新聲」,九月廿四日在九華校內古老大禮堂舉行。表演者都是年輕俊彥──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我到後台去看看,原來不僅演唱者是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拍和的是該校粵樂組的同學,掌板是鄭康勤老師,編曲的周仕深老師也是九華校友。

九華音樂協會轄十個團

喜見九華一家大匯聚,我有止不住的驚喜。鄭康勤老師告訴我,九華粵樂組成立於零七年,當時學校已有音樂協會,協會轄下有:合唱團、中樂團、西樂團等九個團,加上了粵樂組,便有十團。

鄭老師當時在中樂團中找同學來參加粵樂組,粵樂組又分出音樂部和擊樂部,音樂部演奏的樂器包括:粵胡、二胡、洋琴、大笛、琵琶和中阮等,由周仕深老師教導唱科和指導樂器的演奏技巧,鄭老師則負責擊樂部分。

周仕深主修民族音樂,碩士畢業,現任職於演藝學院。鄭康勤老師本身唸中文系,亦專研粵劇和拍和,曾隨靳永棠、卓劍虹等老師學習,經常出外交流演出及擔任擊樂領導。

粵樂組演出交流經驗
 
粵樂組歷年都有參與演出活動,如:零七年的週年音樂會演出《七步成詩》,又與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拍和交流;零八年,擊樂組同學和老師,參與文化協進中心製作的《點解點解大封相》首演現場拍和;零九年,首辦「華仁粵韻試新聲」演唱會;去年,更在銅鑼灣行人專區的「天子廟會」中演出《蕭何月下追韓信》。 「我們也參與英文粵曲的拍和。」鄭老師說。那是去年七月「華仁一家音樂會」的英語粵曲表演,同學們共有二十二人,一同拍和陳祖澤唱《禪院鐘聲》。
 
今年五月,他們亦在週年音樂會中演出《奏嚴嵩》。 「同學出外與別的團體合作,獲益良多。」鄭老師說:「擊樂是憑感覺,靠經驗的累積,多出外交流,同學們可以增加經驗。」 而周仕深老師就負責編譜和改譜,有些曲目需要改短一些,方便同學們學習,也希望吸引一些年輕觀眾。另外,純男校在演唱方面會欠缺女聲,因此,他們也會與協恩中學合作。像今次「粵韻頌新聲」演唱會,就有兩位協恩同學參加;更有家長麥美儀與嘉賓張文珊演出,同學李依肋的父親也一起同台,實屬難得。 「華仁的同學比較慢熟。」鄭老師說:「我們在八月中就綵排,大家都認真和積極,不只校長支持,校監和家長們也很支持。」
 
該晚出席演唱會的,除了家長、校長、校監和同學外,還有許多油麻地的街坊,大禮堂足足坐了三百多人,鄭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開心。「同學們在結束時一句多謝,令我至感欣慰。」鄭老師道出了他的心聲。 傳揚文化發展曲藝 畢竟播下了粵曲音樂的種子,給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一間純男生的英中,也可以做出粵曲演唱會,且由同學拍和,這個成績,殊不簡單。 鄭老師任教中國語文科,在新高中課外學習經歷中也教「戲曲」,是學生必修的四節課。他表示同學們的反應很好,對戲曲亦有興趣。「希望可以繼往開來。」鄭老師由衷地說。 目前他也訓練一些中三同學負責掌板,如此循環不息,不斷有新人接棒。目標是成立一個全由同學演奏、負責前台後台工作的樂團,並要培養寫曲和創作劇本的人才。
 
目前來說,九華粵樂組雖仍處於拓展階段,期望透過更多的表演與實習,對傳揚文化和發展曲藝有一定作用。
 
--刊載於第132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六, 28 九月 2013 13:51

九龍華仁粵樂組傳揚曲藝文化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文:盧青雲

九龍華仁書院音樂協會主辦的「粵韻頌新聲」,九月廿四日在九華校內古老大禮堂舉行。表演者都是年輕俊彥──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我到後台去看看,原來不僅演唱者是九華的同學和校友,拍和的是該校粵樂組的同學,掌板是鄭康勤老師,編曲的周仕深老師也是九華校友。

九華音樂協會轄十個團

喜見九華一家大匯聚,我有止不住的驚喜。鄭康勤老師告訴我,九華粵樂組成立於零七年,當時學校已有音樂協會,協會轄下有:合唱團、中樂團、西樂團等九個團,加上了粵樂組,便有十團。

鄭老師當時在中樂團中找同學來參加粵樂組,粵樂組又分出音樂部和擊樂部,音樂部演奏的樂器包括:粵胡、二胡、洋琴、大笛、琵琶和中阮等,由周仕深老師教導唱科和指導樂器的演奏技巧,鄭老師則負責擊樂部分。

周仕深主修民族音樂,碩士畢業,現任職於演藝學院。鄭康勤老師本身唸中文系,亦專研粵劇和拍和,曾隨靳永棠、卓劍虹等老師學習,經常出外交流演出及擔任擊樂領導。

粵樂組演出交流經驗
 
粵樂組歷年都有參與演出活動,如:零七年的週年音樂會演出《七步成詩》,又與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拍和交流;零八年,擊樂組同學和老師,參與文化協進中心製作的《點解點解大封相》首演現場拍和;零九年,首辦「華仁粵韻試新聲」演唱會;去年,更在銅鑼灣行人專區的「天子廟會」中演出《蕭何月下追韓信》。 「我們也參與英文粵曲的拍和。」鄭老師說。那是去年七月「華仁一家音樂會」的英語粵曲表演,同學們共有二十二人,一同拍和陳祖澤唱《禪院鐘聲》。
 
今年五月,他們亦在週年音樂會中演出《奏嚴嵩》。 「同學出外與別的團體合作,獲益良多。」鄭老師說:「擊樂是憑感覺,靠經驗的累積,多出外交流,同學們可以增加經驗。」 而周仕深老師就負責編譜和改譜,有些曲目需要改短一些,方便同學們學習,也希望吸引一些年輕觀眾。另外,純男校在演唱方面會欠缺女聲,因此,他們也會與協恩中學合作。像今次「粵韻頌新聲」演唱會,就有兩位協恩同學參加;更有家長麥美儀與嘉賓張文珊演出,同學李依肋的父親也一起同台,實屬難得。 「華仁的同學比較慢熟。」鄭老師說:「我們在八月中就綵排,大家都認真和積極,不只校長支持,校監和家長們也很支持。」
 
該晚出席演唱會的,除了家長、校長、校監和同學外,還有許多油麻地的街坊,大禮堂足足坐了三百多人,鄭老師和同學們都很開心。「同學們在結束時一句多謝,令我至感欣慰。」鄭老師道出了他的心聲。 傳揚文化發展曲藝 畢竟播下了粵曲音樂的種子,給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一間純男生的英中,也可以做出粵曲演唱會,且由同學拍和,這個成績,殊不簡單。 鄭老師任教中國語文科,在新高中課外學習經歷中也教「戲曲」,是學生必修的四節課。他表示同學們的反應很好,對戲曲亦有興趣。「希望可以繼往開來。」鄭老師由衷地說。 目前他也訓練一些中三同學負責掌板,如此循環不息,不斷有新人接棒。目標是成立一個全由同學演奏、負責前台後台工作的樂團,並要培養寫曲和創作劇本的人才。
 
目前來說,九華粵樂組雖仍處於拓展階段,期望透過更多的表演與實習,對傳揚文化和發展曲藝有一定作用。
 
--刊載於第132期《戲曲品味》月刊
 

早早就聽說過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有個粵劇組,小朋友們會唱粵曲會做戲。今年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決賽典禮上,又見到小朋友們上台唱做,我忍不住去訪問了他們。

「粵曲知識我話你知……」同學們用歌聲歡迎我——那是一曲《粵曲知多少》,李漢光校長編的曲。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楊建月校長告訴我,同學們今年唸幼高班(K3),平均年齡才五歲多。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的粵劇組已推行了三年,每逢星期五下午練習。幼稚園上下午班同學都可以參加,成員有十多人。義務來教他們的人正是鄰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李漢光校長。「李校長星期五放學後就帶著二胡過來教這個粵劇班。」楊建月校長說:「小朋友們都很愉快地學習。」

我問同學們學粵劇辛不辛苦﹖他們都表示不辛苦,非常好玩。活潑精靈的李卓翹說:「即使升上小學,我也會繼續唱粵曲。」其他的小朋友連聲和應,點頭說「是」。「演唱時媽媽會替我梳頭和化妝,上到台也不驚慌。」文靜的胡心悅說。「我還會唱《香夭》,也會耍水袖。」圓臉大眼的吳禾仟說:「能夠上台表演,很開心。」「如果得不到獎,也不會失望。」旁邊的呂曉蘭說:「下次再努力。」「上台表演,都有人讚你,所以我不會灰心。」溫文淡定的黃柏恆認真地說。想不到小朋友們都侃侃而談,毫不害羞,才五歲多,真是後生可畏。

「同學們的興趣很濃厚。」楊校長在旁說。見到學生們表演出色,她感到很欣賞慰。這個粵劇組,明年會不會再做呢﹖「當然會。」楊校長說。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同學參加粵劇組,因人數太多,要甄選。同學們上台表演的服裝都由校長供應,學習也不收費用。至於演出的道具,如大紙板之類還是很多家長合作的成果,絕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印證。

粵劇組的同學除了在校際粵曲比賽中表現出色外,他們也經常出外表演,像一年一度的結業禮在元朗劇院的演出,老師和家長們都齊齊來幫忙,負責劇組的李素娟老師更加忙個不停了。學期間,粵劇組的同學也曾到東華三院的屬校鄧肇堅小學去作藝術交流演出,吸引了很多師生和家長觀看,大獲好評。

記得有一年,我曾在劇場看過他們表演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有同學扮蚌精,非常有趣。那次原來亦是校際粵曲比賽的優勝者表演會,同學們化了妝在後台走來走去,表現得很興奮,似乎也沒有甚麼出台的壓力。

李卓翹同學悄悄地告訴我,她也經常出外參加粵曲粵劇的活動,並且拍了照片,送給楊校長。

「在推廣文化以外,學粵曲對她們的咬字發音也有幫助。」楊校長說:「他們會說話清晰,對中文字也會得欣賞。」她表示同學們學了練氣,咀型的運用,漸漸對自己也有了要求,亦增加了自信。

至於能否多開一組,則要視乎教授者能否抽得出時間。現下,粵曲粵劇的種子就已散播了,同學們不單只經常唱曲,亦學識了成語故事和中華文化,對語文基礎總是有幫助。期望下一年同學們有更多活動,成績更上一層樓。

 

--刊載於第153期《戲曲品味》月刊

005

 

 

早早就聽說過東華三院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有個粵劇組,小朋友們會唱粵曲會做戲。今年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決賽典禮上,又見到小朋友們上台唱做,我忍不住去訪問了他們。

「粵曲知識我話你知……」同學們用歌聲歡迎我——那是一曲《粵曲知多少》,李漢光校長編的曲。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楊建月校長告訴我,同學們今年唸幼高班(K3),平均年齡才五歲多。

高德根紀念幼稚園的粵劇組已推行了三年,每逢星期五下午練習。幼稚園上下午班同學都可以參加,成員有十多人。義務來教他們的人正是鄰邨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的李漢光校長。「李校長星期五放學後就帶著二胡過來教這個粵劇班。」楊建月校長說:「小朋友們都很愉快地學習。」

我問同學們學粵劇辛不辛苦﹖他們都表示不辛苦,非常好玩。活潑精靈的李卓翹說:「即使升上小學,我也會繼續唱粵曲。」其他的小朋友連聲和應,點頭說「是」。「演唱時媽媽會替我梳頭和化妝,上到台也不驚慌。」文靜的胡心悅說。「我還會唱《香夭》,也會耍水袖。」圓臉大眼的吳禾仟說:「能夠上台表演,很開心。」「如果得不到獎,也不會失望。」旁邊的呂曉蘭說:「下次再努力。」「上台表演,都有人讚你,所以我不會灰心。」溫文淡定的黃柏恆認真地說。想不到小朋友們都侃侃而談,毫不害羞,才五歲多,真是後生可畏。

「同學們的興趣很濃厚。」楊校長在旁說。見到學生們表演出色,她感到很欣賞慰。這個粵劇組,明年會不會再做呢﹖「當然會。」楊校長說。其實每年都有很多同學參加粵劇組,因人數太多,要甄選。同學們上台表演的服裝都由校長供應,學習也不收費用。至於演出的道具,如大紙板之類還是很多家長合作的成果,絕對是家校合作的最佳印證。

粵劇組的同學除了在校際粵曲比賽中表現出色外,他們也經常出外表演,像一年一度的結業禮在元朗劇院的演出,老師和家長們都齊齊來幫忙,負責劇組的李素娟老師更加忙個不停了。學期間,粵劇組的同學也曾到東華三院的屬校鄧肇堅小學去作藝術交流演出,吸引了很多師生和家長觀看,大獲好評。

記得有一年,我曾在劇場看過他們表演成語故事「鷸蚌相爭」,有同學扮蚌精,非常有趣。那次原來亦是校際粵曲比賽的優勝者表演會,同學們化了妝在後台走來走去,表現得很興奮,似乎也沒有甚麼出台的壓力。

李卓翹同學悄悄地告訴我,她也經常出外參加粵曲粵劇的活動,並且拍了照片,送給楊校長。

「在推廣文化以外,學粵曲對她們的咬字發音也有幫助。」楊校長說:「他們會說話清晰,對中文字也會得欣賞。」她表示同學們學了練氣,咀型的運用,漸漸對自己也有了要求,亦增加了自信。

至於能否多開一組,則要視乎教授者能否抽得出時間。現下,粵曲粵劇的種子就已散播了,同學們不單只經常唱曲,亦學識了成語故事和中華文化,對語文基礎總是有幫助。期望下一年同學們有更多活動,成績更上一層樓。

 

--刊載於第153期《戲曲品味》月刊

005

 

 

Cannot find 155_school/153school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55_school/153school/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圖:盧青雲
 
歐曉茵同學今年六月參加全港青年學藝比賽的粵曲比賽,彩唱演出《霸王別姬》,不只化妝穿戲服來演,還要唱和做,更要耍劍,結果得亞軍。她告訴我今年唸中三,學戲已學了很多年。

她就讀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跟我說,歐曉茵在台上表演粵劇做得有聲有色,令他感到欣喜不已。

音樂科主任任德悠老師可算獨具慧眼,她選了歐曉茵在學校一年一度的夏日情調音樂會中擔演一個粵劇項目。今年七月二日,歐曉茵又演了《霸王別姬》,令同學大開眼界,掌聲不絕。

二零一一年,任老師曾經帶同二百多位老師同學到劇院去看崑劇,推動音樂戲曲文化。任老師說:「學生都可以接受,反應也很好。起碼大家對戲曲有了認識,我們亦要培養觀眾。」

校長表示學校雖沒有戲曲班,但有強大的西樂隊與中樂團,並且常常參加佛聯會的演出。何老師負責學校的音樂工作,好表示樂器班每年的支出很大,幸好得到何善衡家族的支持,令學校的樂器班辦得更加完善。
 
歐曉茵將上京參賽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歐曉茵小小年紀就已學唱戲。她的祖母告訴我,曉茵六歲就踏台板,起初是跟「小紅船」學習,如今則是康華老師的學生。

祖母區太說:「她自己會化妝,我只是在後台幫助她穿衣服,她的頭飾也是父親替她做的。」

憶記第一次上台,貼了片子,紮了頭,曉茵表示頭痛之極,十分辛苦。曉茵說:「辛苦的時候就想著粵劇,我必須堅持下去,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練功雖然很辛苦,又會受傷,但也會令自己進步。基於這一份刻苦和堅持,曉茵得過很多獎項,任老師亦曾推薦她得利偉強獎學金銀獎,是屬於課外活動的卓越表現。曉茵說:「得到這個獎,令人鼓舞。」任老師說:「我們都支持她。」

今年十一月,曉茵將會到北京參加第四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她將演出五分鐘的《霸王別姬》。何滿添校長當然很高興,他說:「她的演出鼓舞了其他師弟師妹,起碼他們對粵劇有了接觸與認識,知道學一門藝術要有堅毅的心,期望區同學繼續努力。」

歐曉茵告訴我,她演過不少戲,演主角,也不介意做下欄。「我想嘗試不同的角色。承傳粵劇藝術,努力做好自己。」能得到祖母和家人的支持,她深表慶幸。何滿添校長表示,粵劇結合了文學、音樂與戲劇,他亦深感興趣,期望可以有更多資源,幫助善德的同學作多方面的發展。
 
--刊載於第155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155_school/153school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55_school/153school/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圖:盧青雲
 
歐曉茵同學今年六月參加全港青年學藝比賽的粵曲比賽,彩唱演出《霸王別姬》,不只化妝穿戲服來演,還要唱和做,更要耍劍,結果得亞軍。她告訴我今年唸中三,學戲已學了很多年。

她就讀的佛教善德英文中學校長何滿添跟我說,歐曉茵在台上表演粵劇做得有聲有色,令他感到欣喜不已。

音樂科主任任德悠老師可算獨具慧眼,她選了歐曉茵在學校一年一度的夏日情調音樂會中擔演一個粵劇項目。今年七月二日,歐曉茵又演了《霸王別姬》,令同學大開眼界,掌聲不絕。

二零一一年,任老師曾經帶同二百多位老師同學到劇院去看崑劇,推動音樂戲曲文化。任老師說:「學生都可以接受,反應也很好。起碼大家對戲曲有了認識,我們亦要培養觀眾。」

校長表示學校雖沒有戲曲班,但有強大的西樂隊與中樂團,並且常常參加佛聯會的演出。何老師負責學校的音樂工作,好表示樂器班每年的支出很大,幸好得到何善衡家族的支持,令學校的樂器班辦得更加完善。
 
歐曉茵將上京參賽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歐曉茵小小年紀就已學唱戲。她的祖母告訴我,曉茵六歲就踏台板,起初是跟「小紅船」學習,如今則是康華老師的學生。

祖母區太說:「她自己會化妝,我只是在後台幫助她穿衣服,她的頭飾也是父親替她做的。」

憶記第一次上台,貼了片子,紮了頭,曉茵表示頭痛之極,十分辛苦。曉茵說:「辛苦的時候就想著粵劇,我必須堅持下去,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練功雖然很辛苦,又會受傷,但也會令自己進步。基於這一份刻苦和堅持,曉茵得過很多獎項,任老師亦曾推薦她得利偉強獎學金銀獎,是屬於課外活動的卓越表現。曉茵說:「得到這個獎,令人鼓舞。」任老師說:「我們都支持她。」

今年十一月,曉茵將會到北京參加第四屆國戲杯學生戲曲大賽,她將演出五分鐘的《霸王別姬》。何滿添校長當然很高興,他說:「她的演出鼓舞了其他師弟師妹,起碼他們對粵劇有了接觸與認識,知道學一門藝術要有堅毅的心,期望區同學繼續努力。」

歐曉茵告訴我,她演過不少戲,演主角,也不介意做下欄。「我想嘗試不同的角色。承傳粵劇藝術,努力做好自己。」能得到祖母和家人的支持,她深表慶幸。何滿添校長表示,粵劇結合了文學、音樂與戲劇,他亦深感興趣,期望可以有更多資源,幫助善德的同學作多方面的發展。
 
--刊載於第155期《戲曲品味》月刊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