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盧青雲

在文化中心劇院看戲,碰到很多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跟他們談起粵劇,竟也頭頭是道。原來他們都是來看《孔子周遊列國》一劇的,不只幾個人,是全部中二級四班一起來看戲,還有十位老師作領隊,一共百多人哩!

我非常驚訝,於是走訪王仲銘中學的老師。

八堂粵劇課程

負責音樂科的吳兆銘老師告訴我,在中三級的音樂堂中,有八堂粵劇課程,學生的反應都很熱烈。令他們了解到,在傳統的西方音樂之外,還有中樂和粵劇,有中西對比,增長了音樂的知識。因此,這次與中二的同學去看粵劇,雖然同學們未必太認識孔子,但有教化的概念存在,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尤其是數白欖的部分,同學們的興趣更大。

「到他們升上中三的時候,可以更容易了解粵劇。」吳兆銘老師說:「經過這次去看《孔子》一劇,增強了他們的知識,回來之後要他們交報告,寫出觀後感。」

負責學校粵劇組的何煥美主任補充說:「學校每年都參加了康文署主辦的學校文化日活動,今年剛剛撞了考試日期,因此我們就參加了這個孔教學院主辦的粵劇活動。全級中二同學一起去看戲,一同學習。」

接觸傳統文化

這次百多人出外活動當然殊不簡單,訂車帶隊管接送,動員了很多人力物力。幸好他們得到賽馬會全方位學習基金和優質教育基金的一些津貼,才能順利成事。當然,事前要作導賞,何煥美主任不只在出發之前向學生講解,在車上還向學生一一解釋,以免他們看戲時不致不明白。
同行的輔導主任黃家標表示,粵劇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國粹,能多些去接觸,從中學到不同的舞台技巧,是一件好事。

「粵劇的角色忠好分明,有教化作用。」黃家標主任說:「應該讓青年人多去接觸,雖然他們長大之後未必專業去學,但文化也應該認識與普及。」

活動主任黎國榮則表示:「印象中粵劇從未以孔子作題材,學生能有機會欣賞,感到很新穎。不管怎樣,孔子的教材都是有正面的意義。此劇的舞台演繹很好,曲詞優雅,適合學生去學習。」

睇戲如看論語

雖然,劇中有一些典雅的文句,學生未必聽懂,吳兆銘老師認為場刊中有解釋,名為「睇戲學論語」,一一解述成白話,有教化的概念存在,可以令同學學到論語中的精句。何煥美主任表示會把這些場刊放大釘上板上,作為教材教學生。

至於從未看過粵劇的鄭慧嬋老師,則覺得此劇稍長,由於很多同學之前並未認識孔子生平,她期望演出之前先有工作紙,給學生熟習一下,再去看戲,效果會更好。

看字幕學英文

總括來說,王仲銘中學的老師們都認為這次活動很有意義,離開課堂的學習也較有新意。尤其是劇場中的字幕有中英對照,學生也可以學英文,更觀賞到二千多年前的服裝和簡樸的布景,得益不淺。

何煥美主任負責的粵劇組同學亦有參加是次活動,他們都表示很感興趣。去年十一月他們在「黃大仙巡禮」社區活動中表演《李後主》和《刁蠻公主》,大獲好評。今年何主任還計劃演出《李後主》中《玉樓春》一段,配以舞蹈。她告訴我已做了《李後主》的服裝,相信在導師黃佳偉和袁善婷的指導之下,同學們必定有長足的進步。

師生觀後感

是次欣賞粵劇《孔子之周遊列國》,給我第一個感覺是看得很舒服。邊看著這粵劇,就像在看歷史故事一樣,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不會給人有沉悶之感。此外,透過欣賞粵劇,讓我對孔子及我國歷史加深了認識;而且,在聆聽和閱讀他們的對話時,也像在學習語文一樣,一舉兩得。此外,在劇中加入論語文句,能讓觀眾更進一步認識孔子的學說。──通識科賴敏誼老師

這個劇讓我學到什麼是《論語》,而且我學到好多有關粵劇的演繹動作,是很好的示範。──林詠恩同學

我看完這一次粵劇,我覺得很好,因為這一次題材很好,而且我十分希望能學更多有關孔子的東西。──江兆熙同學

我覺得最好看的第一點,是音效,令人感到震撼;第二點,就是字幕,有中英文。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第一點,如果套戲可以更現代化,可以令青少年投入些;第二點,字幕,因為中文字幕太難明,加上那套戲講解得太深奧,令我們感到厭悶。──郭康強同學

我認為這套粵戲對白用字很優雅,音樂也很好,有時不太懂他們唱的是什麼意思,幸好有英文幫助解釋。──池曉晴同學

中間和最尾這兩幕最好看,但最好下次在說話時可以出字幕,除了這一樣我覺得就完美,在演員方面和音響方面都很好。──陳凱婷同學

我感到有股熱情衝出來,我想對粵劇有更多的認識,所以我想看更多粵劇,希望有更多機會看粵劇。──江嘉豪同學

我不是一個喜愛粵劇的人。本劇開始是平淡的,到最後一幕才有些高潮。這套粵劇對我來說真的太難明白當中的意思。不過這次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了解中國的文化。──廖淑雯同學

我很開心,因為我是第一次去文化中心看粵劇,我平時也很少機會可以看粵劇,觀賞完這次粵劇,令我學會了很多關於粵劇的知識,希望下次可以再去多一次。
──林燕芳同學

這次粵劇表演非常有趣,每一個演員都要用很多時間來化妝的,不過說話時沒有字幕,可能令人不知演員說什麼,看這場表演,需要有耐性才看得懂。──陳漢彬同學

我感到中國文化十分厲害。以前,粵劇令我覺得很厭悶,但這次觀賞後,我對我國學術文化精髓增加了認識。另外,我認為演出時可以把樂器音量調細點,我欣賞它的布景十分美麗。──鄭嘉欣同學

不只是唱的時候要有字幕,最好講的時候也有字幕。如果可以縮短演出時間就更加好了。──梁詩琪同學

控制聲響方面很好,不會太刺耳,亦不會聽不到他們說什麼,亦令我分得出什麼是平喉、什麼是子喉,真是大開眼界。──楊嘉麗同學

我覺得挺好看,有小小好像看話劇一樣,但是有時候他們說話就沒有了字幕,令我看不明白。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一幕。──朱杰生同學

--刊載於第136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盧青雲

在文化中心劇院看戲,碰到很多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跟他們談起粵劇,竟也頭頭是道。原來他們都是來看《孔子周遊列國》一劇的,不只幾個人,是全部中二級四班一起來看戲,還有十位老師作領隊,一共百多人哩!

我非常驚訝,於是走訪王仲銘中學的老師。

八堂粵劇課程

負責音樂科的吳兆銘老師告訴我,在中三級的音樂堂中,有八堂粵劇課程,學生的反應都很熱烈。令他們了解到,在傳統的西方音樂之外,還有中樂和粵劇,有中西對比,增長了音樂的知識。因此,這次與中二的同學去看粵劇,雖然同學們未必太認識孔子,但有教化的概念存在,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尤其是數白欖的部分,同學們的興趣更大。

「到他們升上中三的時候,可以更容易了解粵劇。」吳兆銘老師說:「經過這次去看《孔子》一劇,增強了他們的知識,回來之後要他們交報告,寫出觀後感。」

負責學校粵劇組的何煥美主任補充說:「學校每年都參加了康文署主辦的學校文化日活動,今年剛剛撞了考試日期,因此我們就參加了這個孔教學院主辦的粵劇活動。全級中二同學一起去看戲,一同學習。」

接觸傳統文化

這次百多人出外活動當然殊不簡單,訂車帶隊管接送,動員了很多人力物力。幸好他們得到賽馬會全方位學習基金和優質教育基金的一些津貼,才能順利成事。當然,事前要作導賞,何煥美主任不只在出發之前向學生講解,在車上還向學生一一解釋,以免他們看戲時不致不明白。
同行的輔導主任黃家標表示,粵劇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國粹,能多些去接觸,從中學到不同的舞台技巧,是一件好事。

「粵劇的角色忠好分明,有教化作用。」黃家標主任說:「應該讓青年人多去接觸,雖然他們長大之後未必專業去學,但文化也應該認識與普及。」

活動主任黎國榮則表示:「印象中粵劇從未以孔子作題材,學生能有機會欣賞,感到很新穎。不管怎樣,孔子的教材都是有正面的意義。此劇的舞台演繹很好,曲詞優雅,適合學生去學習。」

睇戲如看論語

雖然,劇中有一些典雅的文句,學生未必聽懂,吳兆銘老師認為場刊中有解釋,名為「睇戲學論語」,一一解述成白話,有教化的概念存在,可以令同學學到論語中的精句。何煥美主任表示會把這些場刊放大釘上板上,作為教材教學生。

至於從未看過粵劇的鄭慧嬋老師,則覺得此劇稍長,由於很多同學之前並未認識孔子生平,她期望演出之前先有工作紙,給學生熟習一下,再去看戲,效果會更好。

看字幕學英文

總括來說,王仲銘中學的老師們都認為這次活動很有意義,離開課堂的學習也較有新意。尤其是劇場中的字幕有中英對照,學生也可以學英文,更觀賞到二千多年前的服裝和簡樸的布景,得益不淺。

何煥美主任負責的粵劇組同學亦有參加是次活動,他們都表示很感興趣。去年十一月他們在「黃大仙巡禮」社區活動中表演《李後主》和《刁蠻公主》,大獲好評。今年何主任還計劃演出《李後主》中《玉樓春》一段,配以舞蹈。她告訴我已做了《李後主》的服裝,相信在導師黃佳偉和袁善婷的指導之下,同學們必定有長足的進步。

師生觀後感

是次欣賞粵劇《孔子之周遊列國》,給我第一個感覺是看得很舒服。邊看著這粵劇,就像在看歷史故事一樣,有一種親切的感覺,不會給人有沉悶之感。此外,透過欣賞粵劇,讓我對孔子及我國歷史加深了認識;而且,在聆聽和閱讀他們的對話時,也像在學習語文一樣,一舉兩得。此外,在劇中加入論語文句,能讓觀眾更進一步認識孔子的學說。──通識科賴敏誼老師

這個劇讓我學到什麼是《論語》,而且我學到好多有關粵劇的演繹動作,是很好的示範。──林詠恩同學

我看完這一次粵劇,我覺得很好,因為這一次題材很好,而且我十分希望能學更多有關孔子的東西。──江兆熙同學

我覺得最好看的第一點,是音效,令人感到震撼;第二點,就是字幕,有中英文。但是也有不好的方面,第一點,如果套戲可以更現代化,可以令青少年投入些;第二點,字幕,因為中文字幕太難明,加上那套戲講解得太深奧,令我們感到厭悶。──郭康強同學

我認為這套粵戲對白用字很優雅,音樂也很好,有時不太懂他們唱的是什麼意思,幸好有英文幫助解釋。──池曉晴同學

中間和最尾這兩幕最好看,但最好下次在說話時可以出字幕,除了這一樣我覺得就完美,在演員方面和音響方面都很好。──陳凱婷同學

我感到有股熱情衝出來,我想對粵劇有更多的認識,所以我想看更多粵劇,希望有更多機會看粵劇。──江嘉豪同學

我不是一個喜愛粵劇的人。本劇開始是平淡的,到最後一幕才有些高潮。這套粵劇對我來說真的太難明白當中的意思。不過這次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了解中國的文化。──廖淑雯同學

我很開心,因為我是第一次去文化中心看粵劇,我平時也很少機會可以看粵劇,觀賞完這次粵劇,令我學會了很多關於粵劇的知識,希望下次可以再去多一次。
──林燕芳同學

這次粵劇表演非常有趣,每一個演員都要用很多時間來化妝的,不過說話時沒有字幕,可能令人不知演員說什麼,看這場表演,需要有耐性才看得懂。──陳漢彬同學

我感到中國文化十分厲害。以前,粵劇令我覺得很厭悶,但這次觀賞後,我對我國學術文化精髓增加了認識。另外,我認為演出時可以把樂器音量調細點,我欣賞它的布景十分美麗。──鄭嘉欣同學

不只是唱的時候要有字幕,最好講的時候也有字幕。如果可以縮短演出時間就更加好了。──梁詩琪同學

控制聲響方面很好,不會太刺耳,亦不會聽不到他們說什麼,亦令我分得出什麼是平喉、什麼是子喉,真是大開眼界。──楊嘉麗同學

我覺得挺好看,有小小好像看話劇一樣,但是有時候他們說話就沒有了字幕,令我看不明白。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一幕。──朱杰生同學

--刊載於第136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盧青雲

粵劇日那天,在文化中心大堂碰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群同學,原來她們應康文署的邀請,在大堂中作壓軸的演出。

同學們都顯得很興奮,和她們同來的除了粵劇興趣小組的負責老師黃展和之外,還有今年從澳洲來港擔任校長的盛潔端、副校長李黃玉美、課外活動主任李慧兒等。

是日九位同學選唱〈孟姜女尋夫〉和〈木蘭辭〉。〈孟姜女〉一曲寫女主角千里尋夫,與丈夫杞良的鬼魂對話時的悲淒情景。〈木蘭辭〉表現花木蘭代父從軍,為國殺敵的英勇。二首曲風格不同,同學們不只分平、子喉演唱,還加以做手,聲情並茂,獲得如雷掌聲。

洋校長極支持演粵劇

盛潔端校長看到十多歲的同學們唱得這麼好,大表驚訝。她更認為「粵劇日」的節目,可以給年輕同學們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有助文化的推廣。校長又表示,會繼續支持及鼓勵同學們學習粵劇粵曲,期待她們有更高的成就。

同學們都覺得這次演出是寶貴的經驗,不只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眾,也可以傳揚中國文化曲藝。

向演出全套劇目邁進

原來,在此次演出之前,同學們已有校外演出的經驗。本年七月中,她們應無?電視邀請,在「文化新領域」節目中演唱〈香夭〉,並接受訪問;當日由黃展和老師帶領李雅欣、林恩綸、吳熙愉和朱安琪幾位同學,一同到電視城,在熒屏上暢談學習粵曲的心得。在更早之前的六月下旬,同學們在沙田大會堂參加四校聯唱的結業活動,演唱〈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原來,她們參加了「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完成了三十二小時的培訓和十小時的綵排。

有了這些演出經驗,同學們的自信心加強了,對粵曲的興趣更濃。黃展和老師對於同學們的成績,感到很滿意;至於同學們經常有機會參與校外演出,她感到榮幸。黃老師正計劃開辦粵劇班,讓同學們學齊唱做念打;她更期望同學們可以粉墨登場演出一套套經典的粵劇。

同學感言

吳熙愉 中六A
我認為學習粵曲困難是二王,因為我們要跟隨歌曲的節奏及拍子,再加上要自行創作音韻.對於新手的我們來說是談何容易呢?尤其我們對中國音樂接觸相對地較少,能夠運用具粵曲味道的音韻和唱腔那就更加難上加難,同時更要跟隨拍子,對於我來說真是塊絆腳石。另一方面,從學習粵曲中,我的得著是不要太早給事情下定論,事實證明只要嘗試接觸,懷著好奇心及開闊的胸襟,事情的發展必定出乎意料之外,難事自然變成易事,沉悶的事情也會變得有趣,粵曲亦會變成流行的歌曲!

李雅欣 中五E
很多同學以為粵曲是一種沉悶無比的活動,但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提升文化造詣的不二法門。演唱粵曲不但可以讓同學接觸更多著名的詩詞歌賦,還能使同學明白作品裡人物的喜怒哀樂,提高文學修養。雖然學習粵曲時遇到不少困難,如不懂利用丹田發聲;不過只要在老師的循循指導下,再加上自己勤力練習,問題就迎刃而解。粵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這傳統傳揚出去,發揚光大!

毛梓昕 中五D
今年我的確很快樂,因為可以參與粵劇這個大家庭。我參加了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生輝粵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粵曲培訓課程》。在楊麗紅老師的教導與黃展和老師的統籌下,我和十多位同學透過此課程,認識了多元化的粵曲唱腔、精深的演唱技巧,以及優美的做手,令我對粵劇這種本土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在一年一度的粵劇日中,我於香港文化中心演唱了〈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兩首歌曲。當中同學們除了以不同的聲音去演繹人物外,還配以動作來加強歌曲感情的渲染性,令曲中主角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對我來說,這些表演機會實在難得和寶貴,不但可以挑戰自己的膽量,還能向大眾推廣中國文化藝術。然而,希望日後會有更多機會給予青少年去接觸粵劇,把粵劇精神發揚光大。

朱安琪 中六D
學習粵曲的過程,就像開啟一扇鏽痕斑駁的門,卒然映入眼簾的,卻是最絢麗眩目的風采。從前,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只會冷眼看著這日漸風化殘缺的門。如今,我卻有幸能一窺粵曲門後秀美綺麗的風景。雖然只是弄斧班門,但已見識到粵曲的一絲不苟和鉅細靡遺,從教導我們的導師,至孜孜不倦的樂師,他們都洋溢著對粵曲的熱情。這一路上,他們潤物細無聲的鼓勵,使我們在許多有如:咬字、發聲、運氣等困難時,可以支持下去。希望這種對粵曲的熱愛,能傳揚到更廣的層面,使更多人有機會看到粵曲絢爛的一面。

林恩綸 中五E
多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我們到粵劇日,令我們增加了不少寶貴的舞台經驗。學習粵劇,除了我們感受到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更學習了不少粵曲的體裁,例如二簧、滾花等。曲詞講求字正腔圓,所以咬字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馮梓媛  中五D
粵劇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可惜其地位在社會上逐漸被其他新興文化取代。我感到十分榮幸可以參加是次活動,與同學一起學學做手、唱唱「合」「尺」,我才發現粵劇並不只是老一輩的興趣,而在同學間也可以是一種共同話題。來到課程的結業表演,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踏上沙田大會堂台上的一刻,我感覺自己就粵劇名伶一樣,身負重任的把中國文化傳承給年輕一輩。這次計劃實在是難忘的經驗,我希望之後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粵劇,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下去。

羅曉彤 中六D
中五時,我參加了粵曲培訓課程,因此對粵曲產生興趣,獲益良多。我學會了很多粵曲的知識及不少演唱技巧,如咬字要準確和正確運氣方法等。另外,我有幸能於粵劇日中表演,向普羅大眾推廣粵劇文化,使我畢生難忘。

庾翠桐 中五D
我第一次接觸粵劇是在就讀中四的時候,當時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粵劇班。從這個粵劇班,我學會很多粵劇的知識,更學會了唱粵曲。完成了這個課程後,我和班上的同學更有幸表演粵曲,宣揚粵劇的文化。在接觸粵劇前,我一直認為粵劇已過時並十分沉悶,原來粵劇十分有趣,而且需要技巧,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李婷舫 中五D
參與是次粵劇日的表演,令我感受到濃厚的粵劇氣氛,亦獲益良多。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透過觀看別人的演出,讓我明白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加以改善。昐望康文署能多舉辦這類型的活動,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並繼續傳承下去。

--刊載於第120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盧青雲

粵劇日那天,在文化中心大堂碰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群同學,原來她們應康文署的邀請,在大堂中作壓軸的演出。

同學們都顯得很興奮,和她們同來的除了粵劇興趣小組的負責老師黃展和之外,還有今年從澳洲來港擔任校長的盛潔端、副校長李黃玉美、課外活動主任李慧兒等。

是日九位同學選唱〈孟姜女尋夫〉和〈木蘭辭〉。〈孟姜女〉一曲寫女主角千里尋夫,與丈夫杞良的鬼魂對話時的悲淒情景。〈木蘭辭〉表現花木蘭代父從軍,為國殺敵的英勇。二首曲風格不同,同學們不只分平、子喉演唱,還加以做手,聲情並茂,獲得如雷掌聲。

洋校長極支持演粵劇

盛潔端校長看到十多歲的同學們唱得這麼好,大表驚訝。她更認為「粵劇日」的節目,可以給年輕同學們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有助文化的推廣。校長又表示,會繼續支持及鼓勵同學們學習粵劇粵曲,期待她們有更高的成就。

同學們都覺得這次演出是寶貴的經驗,不只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眾,也可以傳揚中國文化曲藝。

向演出全套劇目邁進

原來,在此次演出之前,同學們已有校外演出的經驗。本年七月中,她們應無?電視邀請,在「文化新領域」節目中演唱〈香夭〉,並接受訪問;當日由黃展和老師帶領李雅欣、林恩綸、吳熙愉和朱安琪幾位同學,一同到電視城,在熒屏上暢談學習粵曲的心得。在更早之前的六月下旬,同學們在沙田大會堂參加四校聯唱的結業活動,演唱〈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原來,她們參加了「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完成了三十二小時的培訓和十小時的綵排。

有了這些演出經驗,同學們的自信心加強了,對粵曲的興趣更濃。黃展和老師對於同學們的成績,感到很滿意;至於同學們經常有機會參與校外演出,她感到榮幸。黃老師正計劃開辦粵劇班,讓同學們學齊唱做念打;她更期望同學們可以粉墨登場演出一套套經典的粵劇。

同學感言

吳熙愉 中六A
我認為學習粵曲困難是二王,因為我們要跟隨歌曲的節奏及拍子,再加上要自行創作音韻.對於新手的我們來說是談何容易呢?尤其我們對中國音樂接觸相對地較少,能夠運用具粵曲味道的音韻和唱腔那就更加難上加難,同時更要跟隨拍子,對於我來說真是塊絆腳石。另一方面,從學習粵曲中,我的得著是不要太早給事情下定論,事實證明只要嘗試接觸,懷著好奇心及開闊的胸襟,事情的發展必定出乎意料之外,難事自然變成易事,沉悶的事情也會變得有趣,粵曲亦會變成流行的歌曲!

李雅欣 中五E
很多同學以為粵曲是一種沉悶無比的活動,但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提升文化造詣的不二法門。演唱粵曲不但可以讓同學接觸更多著名的詩詞歌賦,還能使同學明白作品裡人物的喜怒哀樂,提高文學修養。雖然學習粵曲時遇到不少困難,如不懂利用丹田發聲;不過只要在老師的循循指導下,再加上自己勤力練習,問題就迎刃而解。粵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這傳統傳揚出去,發揚光大!

毛梓昕 中五D
今年我的確很快樂,因為可以參與粵劇這個大家庭。我參加了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生輝粵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粵曲培訓課程》。在楊麗紅老師的教導與黃展和老師的統籌下,我和十多位同學透過此課程,認識了多元化的粵曲唱腔、精深的演唱技巧,以及優美的做手,令我對粵劇這種本土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在一年一度的粵劇日中,我於香港文化中心演唱了〈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兩首歌曲。當中同學們除了以不同的聲音去演繹人物外,還配以動作來加強歌曲感情的渲染性,令曲中主角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對我來說,這些表演機會實在難得和寶貴,不但可以挑戰自己的膽量,還能向大眾推廣中國文化藝術。然而,希望日後會有更多機會給予青少年去接觸粵劇,把粵劇精神發揚光大。

朱安琪 中六D
學習粵曲的過程,就像開啟一扇鏽痕斑駁的門,卒然映入眼簾的,卻是最絢麗眩目的風采。從前,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只會冷眼看著這日漸風化殘缺的門。如今,我卻有幸能一窺粵曲門後秀美綺麗的風景。雖然只是弄斧班門,但已見識到粵曲的一絲不苟和鉅細靡遺,從教導我們的導師,至孜孜不倦的樂師,他們都洋溢著對粵曲的熱情。這一路上,他們潤物細無聲的鼓勵,使我們在許多有如:咬字、發聲、運氣等困難時,可以支持下去。希望這種對粵曲的熱愛,能傳揚到更廣的層面,使更多人有機會看到粵曲絢爛的一面。

林恩綸 中五E
多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我們到粵劇日,令我們增加了不少寶貴的舞台經驗。學習粵劇,除了我們感受到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更學習了不少粵曲的體裁,例如二簧、滾花等。曲詞講求字正腔圓,所以咬字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馮梓媛  中五D
粵劇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可惜其地位在社會上逐漸被其他新興文化取代。我感到十分榮幸可以參加是次活動,與同學一起學學做手、唱唱「合」「尺」,我才發現粵劇並不只是老一輩的興趣,而在同學間也可以是一種共同話題。來到課程的結業表演,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踏上沙田大會堂台上的一刻,我感覺自己就粵劇名伶一樣,身負重任的把中國文化傳承給年輕一輩。這次計劃實在是難忘的經驗,我希望之後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粵劇,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下去。

羅曉彤 中六D
中五時,我參加了粵曲培訓課程,因此對粵曲產生興趣,獲益良多。我學會了很多粵曲的知識及不少演唱技巧,如咬字要準確和正確運氣方法等。另外,我有幸能於粵劇日中表演,向普羅大眾推廣粵劇文化,使我畢生難忘。

庾翠桐 中五D
我第一次接觸粵劇是在就讀中四的時候,當時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粵劇班。從這個粵劇班,我學會很多粵劇的知識,更學會了唱粵曲。完成了這個課程後,我和班上的同學更有幸表演粵曲,宣揚粵劇的文化。在接觸粵劇前,我一直認為粵劇已過時並十分沉悶,原來粵劇十分有趣,而且需要技巧,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李婷舫 中五D
參與是次粵劇日的表演,令我感受到濃厚的粵劇氣氛,亦獲益良多。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透過觀看別人的演出,讓我明白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加以改善。昐望康文署能多舉辦這類型的活動,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並繼續傳承下去。

--刊載於第120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於十月廿七日假該校大禮堂舉辦中國戲曲推廣活動,高中學生逾千人參加。該項活動由「戲曲品味」統籌,為學生簡介中國戲曲的來源、發展、對西方戲劇的影響,以及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使學生對這珍貴的傳統文化有概念性認識,亦有助於音樂課堂的學習。

活動於是日下午課後進行,學生列隊入場時一面播放大家熟悉的任白版《帝女花》之〈香夭〉影片,營造戲曲氛圍,同學很快安靜就坐,期待節目開始。

活動程序由吳惠娥、陳澤蕾主持,吳惠娥是「星動舞台」負責人、現就讀演藝學院中國戲曲深造文憑課程;陳澤蕾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月白戲臺」負責人。二人對中國戲曲有充分認識,亦有豐富舞台演出經驗,他們透過電腦投射螢屏,以圖文資料詳細講解;並播放名伶戲曲錄影短片,以示範唱、做、唸、打等基本功。
講解過戲曲源流、地方戲發展以及粵劇現況之後,繼而請「演藝青年粵劇團」的黃漢欽開面扮演孫悟空,示範把子功;再請就讀演藝學院的李金齊、徐潔瑤演出天女散花,示範唱腔、以彩帶長綢表演身段、做手。示範後通過主持人訪問,表演者向同學講述練功之艱苦和演戲心得。

示範完畢是提問時間,同學現場提出幾個問題,主持人逐一解答,在問和答的過程中,深化同學對戲曲的理解。最後是有獎問答遊戲,主持人提問,同學踴躍搶答,問題深淺不同,都一一答對了,說明同學都非常專注用心。最後一題,問進場時播放的影片是什麼劇目?同學竟一窩蜂齊舉手,難分先後,重新再舉兩次,仍辨不出誰人搶先,是為完場前的最後高潮,活動在一片熱烈氣氛中圓滿結束。

散場後,多位同學先後來到後台要求繼續提問,青年演員黃漢欽則樂意和他們分享學藝過程的艱辛、克服困難的方法,投身粵劇行業的理想等等,同學表現得十分感動;可見粵劇在新一代青年心目中早有印象,只差在少接觸、不認識、不知從何學起。

負責此項活動的音樂科老師鄧慧明表示,如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將有助學生對本土戲劇和音樂的認識,提昇他們的欣賞水平。

--刊載於第133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於十月廿七日假該校大禮堂舉辦中國戲曲推廣活動,高中學生逾千人參加。該項活動由「戲曲品味」統籌,為學生簡介中國戲曲的來源、發展、對西方戲劇的影響,以及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使學生對這珍貴的傳統文化有概念性認識,亦有助於音樂課堂的學習。

活動於是日下午課後進行,學生列隊入場時一面播放大家熟悉的任白版《帝女花》之〈香夭〉影片,營造戲曲氛圍,同學很快安靜就坐,期待節目開始。

活動程序由吳惠娥、陳澤蕾主持,吳惠娥是「星動舞台」負責人、現就讀演藝學院中國戲曲深造文憑課程;陳澤蕾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月白戲臺」負責人。二人對中國戲曲有充分認識,亦有豐富舞台演出經驗,他們透過電腦投射螢屏,以圖文資料詳細講解;並播放名伶戲曲錄影短片,以示範唱、做、唸、打等基本功。
講解過戲曲源流、地方戲發展以及粵劇現況之後,繼而請「演藝青年粵劇團」的黃漢欽開面扮演孫悟空,示範把子功;再請就讀演藝學院的李金齊、徐潔瑤演出天女散花,示範唱腔、以彩帶長綢表演身段、做手。示範後通過主持人訪問,表演者向同學講述練功之艱苦和演戲心得。

示範完畢是提問時間,同學現場提出幾個問題,主持人逐一解答,在問和答的過程中,深化同學對戲曲的理解。最後是有獎問答遊戲,主持人提問,同學踴躍搶答,問題深淺不同,都一一答對了,說明同學都非常專注用心。最後一題,問進場時播放的影片是什麼劇目?同學竟一窩蜂齊舉手,難分先後,重新再舉兩次,仍辨不出誰人搶先,是為完場前的最後高潮,活動在一片熱烈氣氛中圓滿結束。

散場後,多位同學先後來到後台要求繼續提問,青年演員黃漢欽則樂意和他們分享學藝過程的艱辛、克服困難的方法,投身粵劇行業的理想等等,同學表現得十分感動;可見粵劇在新一代青年心目中早有印象,只差在少接觸、不認識、不知從何學起。

負責此項活動的音樂科老師鄧慧明表示,如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將有助學生對本土戲劇和音樂的認識,提昇他們的欣賞水平。

--刊載於第133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14 六月 2013 10:47

陳呂重德小學 師生愉快學粵劇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早早就在校際粵曲比賽上看過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小學的同學表演,上屆獲獎的是陳裕禎和吳穎婷。見到陳呂重德的關惠心主任,自然就會問起這些同學。關主任表示,上屆獲獎的同學已畢業離校,而今屆預備參賽的同學正積極準備中。

粵劇二十人組

原來陳呂重德小學的粵劇組共有二十人,全都是由關主任負責教導。

今年念小三的嚴愷桐同學告訴我,她唱過《五湖泛舟》和《香夭》等曲,對粵劇有非常大的興趣。「我也會買光碟來看,不斷學習。」嚴愷桐說:「參加了粵劇組,不只增加了興趣,也增加了膽量。」

同級的葉韻晴和陳暄瑩同學,都表示很喜歡粵劇的服飾,化妝也很美。「唱得多了,會唱得更高音。」葉韻晴表示:?至於出台獨唱,也不會感到驚慌,只知盡量表演得最好。」

五年級的一對孖生姊妹鄧綺敏和鄧穎敏,一個唱子喉一個唱平喉,她們均表示對粵劇很有興趣。

同是小五的葉澤熹更厲害,讀小二那年已經在校際比賽中獲獎。他說:「我喜歡扮太監,還想演老生。」原來去年在學校的遊藝匯演中,他們演出《李後主》,葉澤熹當時就扮演過太監;和他一起得過獎的廖梓汶,也有很富豐的演出經驗,她告訴我,今年會繼續努力學好粵劇。

今年念小六的陳洛怡,則已參加了粵劇組三年,她演過《夢會太湖》中演西施,得到一致好評。

校內外演出多

今年四月,關主任領隊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專題展覽,同學們看到展覽的林家聲戲服,都大感興趣,大家齊齊觀賞粵劇文物,齊齊做工作紙,獲益良多。

關惠心主任一個人帶這個組,不只教,除了安排校內的表演外,校外還要為道教聯合會的聯校節目表演,可真忙碌極了。
關主任可一點不覺辛苦,原來她出身於戲劇世家,母親也演戲,她五歲就已在新加坡登台,目前也是一位業餘粵劇演員。自零六年接任這個粵劇組之後,每個星期二放學後都親自教學主唱功、做手和念白,也教他們練基功。

「很多同學小二就參加粵劇組。」關主任說:「年紀小也不好,正好打好基礎。」每年學校也會有匯演,去年演《李後主》,早一年演《夢會太湖》,今年她預備排演《蝶影紅梨記》,學生還要跳羽扁舞呢!

同學們均表示,最初練功很辛苦,常常要加時練習,但到演出之後很有成功感,自然也愛上了粵劇。
「每一年見到同學們由不認識粵劇到認識之後有進步,並且產生了興趣,我都感到開心。」關主任說。

備戰粵曲比賽

她不只教粵劇組,還在學校隔週的聯校活動中入課室去教粵劇。「能把自己的興趣作為教學用途,令學生又產生興趣,實在是一件很開心愉快的事。」關主任說。

如今,學生參加粵劇組十分雀躍,家長也支持,校長梁贊榮博士也欣賞和支持,真是十分難得。

過往,同學在粵曲比賽中獲得不少榮譽,如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香港學校粵曲比賽小學高級組成績榮譽獎暨香港學校粵曲推廣計劃優異獎,二零零七/二零零八年第六十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亞軍,二零零九/二零一零年第六十二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季軍等。目前,關主任除著手粵劇組的活動編排,還正在預備參賽的歌曲,以備參加今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的粵曲比賽。同學們士氣昂揚,正準備迎接更新的挑戰。

--刊載於第143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14 六月 2013 10:47

陳呂重德小學 師生愉快學粵劇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早早就在校際粵曲比賽上看過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小學的同學表演,上屆獲獎的是陳裕禎和吳穎婷。見到陳呂重德的關惠心主任,自然就會問起這些同學。關主任表示,上屆獲獎的同學已畢業離校,而今屆預備參賽的同學正積極準備中。

粵劇二十人組

原來陳呂重德小學的粵劇組共有二十人,全都是由關主任負責教導。

今年念小三的嚴愷桐同學告訴我,她唱過《五湖泛舟》和《香夭》等曲,對粵劇有非常大的興趣。「我也會買光碟來看,不斷學習。」嚴愷桐說:「參加了粵劇組,不只增加了興趣,也增加了膽量。」

同級的葉韻晴和陳暄瑩同學,都表示很喜歡粵劇的服飾,化妝也很美。「唱得多了,會唱得更高音。」葉韻晴表示:?至於出台獨唱,也不會感到驚慌,只知盡量表演得最好。」

五年級的一對孖生姊妹鄧綺敏和鄧穎敏,一個唱子喉一個唱平喉,她們均表示對粵劇很有興趣。

同是小五的葉澤熹更厲害,讀小二那年已經在校際比賽中獲獎。他說:「我喜歡扮太監,還想演老生。」原來去年在學校的遊藝匯演中,他們演出《李後主》,葉澤熹當時就扮演過太監;和他一起得過獎的廖梓汶,也有很富豐的演出經驗,她告訴我,今年會繼續努力學好粵劇。

今年念小六的陳洛怡,則已參加了粵劇組三年,她演過《夢會太湖》中演西施,得到一致好評。

校內外演出多

今年四月,關主任領隊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專題展覽,同學們看到展覽的林家聲戲服,都大感興趣,大家齊齊觀賞粵劇文物,齊齊做工作紙,獲益良多。

關惠心主任一個人帶這個組,不只教,除了安排校內的表演外,校外還要為道教聯合會的聯校節目表演,可真忙碌極了。
關主任可一點不覺辛苦,原來她出身於戲劇世家,母親也演戲,她五歲就已在新加坡登台,目前也是一位業餘粵劇演員。自零六年接任這個粵劇組之後,每個星期二放學後都親自教學主唱功、做手和念白,也教他們練基功。

「很多同學小二就參加粵劇組。」關主任說:「年紀小也不好,正好打好基礎。」每年學校也會有匯演,去年演《李後主》,早一年演《夢會太湖》,今年她預備排演《蝶影紅梨記》,學生還要跳羽扁舞呢!

同學們均表示,最初練功很辛苦,常常要加時練習,但到演出之後很有成功感,自然也愛上了粵劇。
「每一年見到同學們由不認識粵劇到認識之後有進步,並且產生了興趣,我都感到開心。」關主任說。

備戰粵曲比賽

她不只教粵劇組,還在學校隔週的聯校活動中入課室去教粵劇。「能把自己的興趣作為教學用途,令學生又產生興趣,實在是一件很開心愉快的事。」關主任說。

如今,學生參加粵劇組十分雀躍,家長也支持,校長梁贊榮博士也欣賞和支持,真是十分難得。

過往,同學在粵曲比賽中獲得不少榮譽,如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香港學校粵曲比賽小學高級組成績榮譽獎暨香港學校粵曲推廣計劃優異獎,二零零七/二零零八年第六十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亞軍,二零零九/二零一零年第六十二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季軍等。目前,關主任除著手粵劇組的活動編排,還正在預備參賽的歌曲,以備參加今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的粵曲比賽。同學們士氣昂揚,正準備迎接更新的挑戰。

--刊載於第143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二, 04 六月 2013 16:26

圓玄二中 推動中樂 粵曲出英才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很早就聽說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有個中樂團,他們經常作校外演出,不只在大埔區,還遠至機場附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參與聯校匯演。


早前碰見圓玄二中的音樂科主任陳奕楷老師,傾談起來才知道該校的中樂團,去年在青年音樂匯演中獲得銀獎,今年又在校際音樂節的小組合奏中獲得季軍,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人印象難忘。



中樂團同學 音樂賽獲獎



「回想從前,組織中樂團對中學生來說像是很遙遠的事!我們首先在音樂課堂上邀請同學加入,又請已畢業的校友回校帶引,樂團漸漸成型。」陳奕楷老師續說:「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只有師兄師姐的引導,近年又獲獎了,得到鼓勵,同學們的團隊精神發揮得不錯。」我知道,這個團一向由吳朝勝老師任教,三十多名團員都很努力,校友張穎韜更更回校擔任指揮。



團長林沛權同學跟我說,他們會繼續向中一的同學宣傳,招多一些新血加入。林沛權同學本身學二胡,在今年校際音樂節中,他奪得板胡深造組季軍。在中國樂器獨奏獎中,又以二胡演奏《一枝花》和《流浪者之歌》得到亞軍。「非常多謝何冠華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林同學說。
他表示,自從擔任團長之後,上台演講也進步多了,有領導的感覺。他也指揮樂團練習,期望同學們勤加練習,技巧上可以再提升。



小小唱家班 盼兼學藝雙兼



其實,圓玄二中不只中樂團發展有成績,粵曲方面也有人才。在今年校際粵曲比賽中,就有兩位同學得獎──蘇曉桐在公開組對唱中獲季軍,鄺純茵在中學初級組平喉獨唱中獲亞軍。



蘇曉桐跟我說,她年紀很小就去學戲,參加過「鳳耀明星」和「鳳玲瓏」兒童粵劇團,又加入「朗暉」學習,已有五、六年之久。「主要是小時候看電視,見到粵劇的化妝和服飾很美,又得到家長的支持,從小就愛上了粵劇。」蘇同學說。



她唱子喉,演過的戲如《拾釵》、《鳳閣》、《白兔會》等,她最鍾情《劍合釵圓》,因為曲詞很優美。



鄺純茵也曾參加「鳳玲瓏」和「朗暉」粵劇團,現下加入了八和青少年演員訓練班,學粵劇已超過五年。她唱平喉,喜歡扮書生。「我小時候就喜歡粵劇,公公和婆婆都唱曲。」鄺純茵說。雖然有媽媽的支持和勤加督導,鄺純茵表示上台做大官仍感有難度,因做官要夠威儀。目前她最喜歡的是《洞庭十送》,因為歌曲好聽。



陳奕楷老師笑言,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發掘這兩位粵曲人才。陳老師在一次歌唱比賽中,聽到兩人唱曲,竟然是唱粵曲,有板有眼,從此他就認識了這兩位女同學,並經常邀請他們在學校的文藝晚會和頒獎禮上表演。大埔區有三間圓玄學院的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經常作聯校演出。



同學有成績 校長感欣慰



蘇曉桐告訴我,她將來也會視粵劇為興趣科目,打算先考上大學,再上演藝學院學習。鄺純茵則期望可以考入演藝學院,冀盼文法科目和演藝事業可以一同兼顧。


目睹學生們有此好成績,校長林廣輝大感欣慰。「盼望同學們可以各展所長,盡量發揮潛質,找到自己專長的才藝。」林校長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可培養出堅毅的精神,在他們將來要走的人生路上,大有幫助。」林校長也感謝圓玄學院的贊助與支持,令到該校在推廣文化方面有更多的拓展和成效。

--刊載於第140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二, 04 六月 2013 16:26

圓玄二中 推動中樂 粵曲出英才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很早就聽說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有個中樂團,他們經常作校外演出,不只在大埔區,還遠至機場附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參與聯校匯演。


早前碰見圓玄二中的音樂科主任陳奕楷老師,傾談起來才知道該校的中樂團,去年在青年音樂匯演中獲得銀獎,今年又在校際音樂節的小組合奏中獲得季軍,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人印象難忘。



中樂團同學 音樂賽獲獎



「回想從前,組織中樂團對中學生來說像是很遙遠的事!我們首先在音樂課堂上邀請同學加入,又請已畢業的校友回校帶引,樂團漸漸成型。」陳奕楷老師續說:「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只有師兄師姐的引導,近年又獲獎了,得到鼓勵,同學們的團隊精神發揮得不錯。」我知道,這個團一向由吳朝勝老師任教,三十多名團員都很努力,校友張穎韜更更回校擔任指揮。



團長林沛權同學跟我說,他們會繼續向中一的同學宣傳,招多一些新血加入。林沛權同學本身學二胡,在今年校際音樂節中,他奪得板胡深造組季軍。在中國樂器獨奏獎中,又以二胡演奏《一枝花》和《流浪者之歌》得到亞軍。「非常多謝何冠華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林同學說。
他表示,自從擔任團長之後,上台演講也進步多了,有領導的感覺。他也指揮樂團練習,期望同學們勤加練習,技巧上可以再提升。



小小唱家班 盼兼學藝雙兼



其實,圓玄二中不只中樂團發展有成績,粵曲方面也有人才。在今年校際粵曲比賽中,就有兩位同學得獎──蘇曉桐在公開組對唱中獲季軍,鄺純茵在中學初級組平喉獨唱中獲亞軍。



蘇曉桐跟我說,她年紀很小就去學戲,參加過「鳳耀明星」和「鳳玲瓏」兒童粵劇團,又加入「朗暉」學習,已有五、六年之久。「主要是小時候看電視,見到粵劇的化妝和服飾很美,又得到家長的支持,從小就愛上了粵劇。」蘇同學說。



她唱子喉,演過的戲如《拾釵》、《鳳閣》、《白兔會》等,她最鍾情《劍合釵圓》,因為曲詞很優美。



鄺純茵也曾參加「鳳玲瓏」和「朗暉」粵劇團,現下加入了八和青少年演員訓練班,學粵劇已超過五年。她唱平喉,喜歡扮書生。「我小時候就喜歡粵劇,公公和婆婆都唱曲。」鄺純茵說。雖然有媽媽的支持和勤加督導,鄺純茵表示上台做大官仍感有難度,因做官要夠威儀。目前她最喜歡的是《洞庭十送》,因為歌曲好聽。



陳奕楷老師笑言,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發掘這兩位粵曲人才。陳老師在一次歌唱比賽中,聽到兩人唱曲,竟然是唱粵曲,有板有眼,從此他就認識了這兩位女同學,並經常邀請他們在學校的文藝晚會和頒獎禮上表演。大埔區有三間圓玄學院的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經常作聯校演出。



同學有成績 校長感欣慰



蘇曉桐告訴我,她將來也會視粵劇為興趣科目,打算先考上大學,再上演藝學院學習。鄺純茵則期望可以考入演藝學院,冀盼文法科目和演藝事業可以一同兼顧。


目睹學生們有此好成績,校長林廣輝大感欣慰。「盼望同學們可以各展所長,盡量發揮潛質,找到自己專長的才藝。」林校長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可培養出堅毅的精神,在他們將來要走的人生路上,大有幫助。」林校長也感謝圓玄學院的贊助與支持,令到該校在推廣文化方面有更多的拓展和成效。

--刊載於第140期《戲曲品味》月刊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