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29 五 2013 19:04

英華女校師生齊學習戲曲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英華女學校的同學,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傳統保守、斯文大方。難得的是,在一個粵劇欣賞講座上,看到她們對粵劇表現出雀躍和感興趣。

那是六月下旬的某日,學校請來了粵劇名伶新劍郎先生主持這個講座,他不只示範唱腔,也介述了粵樂拍和的歷史及粵曲拍和的方法,講解至為詳盡。同學們齊集禮堂,靜心欣賞,對新劍郎的唱段示範最感興趣。

有些從未接觸過粵劇的同學大感新奇,接觸過粵劇的更是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學對粵劇稍有認識,自然也會加深了印象;而我則對那位擔任司儀的同學袁詠斯印象最深刻,因為她就在今屆學校音樂節的粵曲獨唱公開組中得了季軍,當日決賽時我也在場,她的唱腔,我仍留印象。

小女生為任劍輝參加寫作比賽

袁詠斯事後告訴我,她年紀很小時已參加過朗暉粵劇團的粵劇課程,又參加過小紅船劇團的粵劇培訓計劃,後來參加鑫韻劇藝社至今,經常有演出,舞台經驗十分豐富。

「小時候,媽媽和我一起看任姐的錄影帶,令我印象深刻。像:《帝女花》、《蝶影紅梨記》等等,我最喜歡任姐反串,她扮書生不只風度翩翩,就算扮痴呆的樣子表情也做得很精彩。」袁詠斯說。

因為喜歡任劍輝,她在零八年參加了「中學生眼中的任劍輝」寫作比賽,獲得了優異獎。

袁詠斯也演其他的戲,如:《十八相送》、《合兵破曹》、《易水送荊軻》、《洞庭十送》等,她也經常擔任司儀,像今次校內的粵曲欣賞講座,就由她來介紹新劍郎出場。

談到將來,袁詠斯表示會繼續以粵劇為興趣,也會專注於學業上,她今年十六歲,升上中六班,也要面對中學文憑試的壓力。

她經常鼓勵同學聽粵曲,像今次學校舉辦的講座,她覺得可以給未認識粵劇的同學去接觸一下,先認識了,再引出興趣。

期待師生合唱《華山救母》籌款

英華的老師告訴我,今年十月十六日,學校將會舉辦一個粵曲籌款晚會,主要是為校舍重建籌款。屆時參與演出的有校友及同學,亦有名伶如:鄧美玲、李鳳、陳嘉鳴等一同合演。

袁詠斯跟我說,她將與方羅秀珍老師合唱一曲《華山救母》。

雖然英華的女同學平日功課甚忙,較少接觸粵劇,但音樂科課程中有一個粵劇單元,同學們也有初步的認知。二零一一年文學科的老師亦曾帶領同學們去看《竇娥冤》及參加工作坊;再加上六月份新劍郎主持的粵劇欣賞講座,向全校同學介紹了粵劇的知識;相信今年十月份的籌款演唱會,亦會吸引不少同學、校友及家長參與,校舍重建籌款必定達標,而同學們對戲曲藝術的認識,亦肯定有長足的進步。

我參加新劍郎粵劇講座的感想

《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李芷晴

我對粵劇的認識尚淺,只是參與過粵曲校友訪問後,對粵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剛好著名老倌新劍郎先生來我校主講講座,正好給我一個研學粵曲歌藝的機會。不說不知,原來粵劇的「唱、做、唸、打」背後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新劍郎更即席示範,令同學見識一流的專業演唱技巧。他熱情的演說大大感染了同學,最後還親切地回答同學的提問。在一小時多充實精彩的演講中,我們投入到一個博大精深的國粹藝術懷抱,實在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

即場示範吸引了同學   芊蔚

粵曲,給我的感覺往往是過氣、不合時宜,或只適合長輩們觀賞。身為九十後年輕人,我們鮮有機會接觸粵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這次講者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為同學們扼要地介紹了粵劇這門表演藝術,確實令我們獲益良多。講者甚至即場為我們簡單地示範了各種技巧,成功吸引同學,帶動氣氛。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校內也有不少粵曲愛好者,令我更加期待十月份的粵曲籌款晚會呢!

 

--刊載於第141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三, 29 五 2013 19:04

英華女校師生齊學習戲曲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英華女學校的同學,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傳統保守、斯文大方。難得的是,在一個粵劇欣賞講座上,看到她們對粵劇表現出雀躍和感興趣。

那是六月下旬的某日,學校請來了粵劇名伶新劍郎先生主持這個講座,他不只示範唱腔,也介述了粵樂拍和的歷史及粵曲拍和的方法,講解至為詳盡。同學們齊集禮堂,靜心欣賞,對新劍郎的唱段示範最感興趣。

有些從未接觸過粵劇的同學大感新奇,接觸過粵劇的更是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學對粵劇稍有認識,自然也會加深了印象;而我則對那位擔任司儀的同學袁詠斯印象最深刻,因為她就在今屆學校音樂節的粵曲獨唱公開組中得了季軍,當日決賽時我也在場,她的唱腔,我仍留印象。

小女生為任劍輝參加寫作比賽

袁詠斯事後告訴我,她年紀很小時已參加過朗暉粵劇團的粵劇課程,又參加過小紅船劇團的粵劇培訓計劃,後來參加鑫韻劇藝社至今,經常有演出,舞台經驗十分豐富。

「小時候,媽媽和我一起看任姐的錄影帶,令我印象深刻。像:《帝女花》、《蝶影紅梨記》等等,我最喜歡任姐反串,她扮書生不只風度翩翩,就算扮痴呆的樣子表情也做得很精彩。」袁詠斯說。

因為喜歡任劍輝,她在零八年參加了「中學生眼中的任劍輝」寫作比賽,獲得了優異獎。

袁詠斯也演其他的戲,如:《十八相送》、《合兵破曹》、《易水送荊軻》、《洞庭十送》等,她也經常擔任司儀,像今次校內的粵曲欣賞講座,就由她來介紹新劍郎出場。

談到將來,袁詠斯表示會繼續以粵劇為興趣,也會專注於學業上,她今年十六歲,升上中六班,也要面對中學文憑試的壓力。

她經常鼓勵同學聽粵曲,像今次學校舉辦的講座,她覺得可以給未認識粵劇的同學去接觸一下,先認識了,再引出興趣。

期待師生合唱《華山救母》籌款

英華的老師告訴我,今年十月十六日,學校將會舉辦一個粵曲籌款晚會,主要是為校舍重建籌款。屆時參與演出的有校友及同學,亦有名伶如:鄧美玲、李鳳、陳嘉鳴等一同合演。

袁詠斯跟我說,她將與方羅秀珍老師合唱一曲《華山救母》。

雖然英華的女同學平日功課甚忙,較少接觸粵劇,但音樂科課程中有一個粵劇單元,同學們也有初步的認知。二零一一年文學科的老師亦曾帶領同學們去看《竇娥冤》及參加工作坊;再加上六月份新劍郎主持的粵劇欣賞講座,向全校同學介紹了粵劇的知識;相信今年十月份的籌款演唱會,亦會吸引不少同學、校友及家長參與,校舍重建籌款必定達標,而同學們對戲曲藝術的認識,亦肯定有長足的進步。

我參加新劍郎粵劇講座的感想

《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李芷晴

我對粵劇的認識尚淺,只是參與過粵曲校友訪問後,對粵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剛好著名老倌新劍郎先生來我校主講講座,正好給我一個研學粵曲歌藝的機會。不說不知,原來粵劇的「唱、做、唸、打」背後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新劍郎更即席示範,令同學見識一流的專業演唱技巧。他熱情的演說大大感染了同學,最後還親切地回答同學的提問。在一小時多充實精彩的演講中,我們投入到一個博大精深的國粹藝術懷抱,實在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

即場示範吸引了同學   芊蔚

粵曲,給我的感覺往往是過氣、不合時宜,或只適合長輩們觀賞。身為九十後年輕人,我們鮮有機會接觸粵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這次講者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為同學們扼要地介紹了粵劇這門表演藝術,確實令我們獲益良多。講者甚至即場為我們簡單地示範了各種技巧,成功吸引同學,帶動氣氛。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校內也有不少粵曲愛好者,令我更加期待十月份的粵曲籌款晚會呢!

 

--刊載於第141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德望學校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德望學校/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德望學校(小學部)的同學都是女孩子,別看她們平日斯斯文文,唱起粵曲來竟是天真嬌媚、活潑多姿。

那天跟德望學校兩位音樂科主席談起粵曲,詹慧儀老師告訴我,她們早在幾年前已參加了教育學院主辦的粵劇課程,音樂科教師共有六人一同參與學習,唱做念打都要學。此課程由梁寶華博士統籌,王勝琨任導師。當時已有導師進入課堂教小六共五班同學唱小曲和學習工尺譜。

「她們學了之後,也曾在畢業禮上表演。」詹老師說。

在旁的朱麗聰老師補充說:「音樂科中每年都有六至十堂粵劇的課堂,教材中亦有粵劇的資料,由小三開始就已加入粵劇的元素,慢慢的由低班入手。」

同學們學了唱小曲,經常在校慶日、綜合晚會或課外活動日上表演,也在德望中小幼聯合晚宴上演唱,班際之中亦有唱小曲比賽的活動。

「同學們的反應好,自己也會加上做手,不時以絲巾作道具,配合動作,演得出色。」

詹老師說。

詹老師本身也愛好粵劇,她曾在八和粵劇學院學習,也經常唱曲。

戲曲引發學習興趣

「其實這也是跨學科的課程。」朱老師說:「像視藝科,會畫各種粵劇臉譜,認識藝術。低班的,我們首要約她們欣賞,分出男女與貧富,分出平子喉,以及了解粵劇的化妝,先引發出興趣。」

每年老師都會帶同學參觀文化博物館,看看粵劇的文物和資料,亦會參觀戲棚,讓同學們加深對粵劇的認識。

二零一零年至一一年度,學校參加了「學校戲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選出了二十位同學接受培訓,一共十六堂課,由張寶華老師和鄺卓榮導師任教,鄺老師負責音樂,同學們每逢星期二放學後就上課二小時,家長對此也很支持,管接管送。二十位同學在結業禮上還唱出了于粦作的《玉樓春》,真不簡單。

除此之外,同學們也學了《白蛇傳之遊湖借傘》。她們勇於學習,起初不明白這故事,會主動找《白蛇傳》看,並且產生興趣。

家校合作堪稱典範

談到同學,詹老師顯得很欣慰。她說:「她們學得很快,背曲也背得很快,潛力真好。長遠來看,她們的自信心增強了,咬字清晰了,也開始懂得欣賞粵劇。見到她們進步,很開心。」

朱老師說:「她們漸漸興趣增加,不抗拒粵劇,學習時也不走堂,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實早在今年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結業禮之前,德望同學便已在三月份參與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的演出,也是演唱《遊湖借傘》;她們表演時穿上華服,原來德望每年都有「華服日」,同學可以在那天穿著中國服飾回校,大家都對華服很有興趣。

提倡粵曲粵劇,不只音樂科的老師大力推動,校長梁銀禧也很支持,她經常欣賞同學們的演出以示鼓勵,又與家長們交流,真是家校合作的典範。

--刊載於第131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德望學校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德望學校/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德望學校(小學部)的同學都是女孩子,別看她們平日斯斯文文,唱起粵曲來竟是天真嬌媚、活潑多姿。

那天跟德望學校兩位音樂科主席談起粵曲,詹慧儀老師告訴我,她們早在幾年前已參加了教育學院主辦的粵劇課程,音樂科教師共有六人一同參與學習,唱做念打都要學。此課程由梁寶華博士統籌,王勝琨任導師。當時已有導師進入課堂教小六共五班同學唱小曲和學習工尺譜。

「她們學了之後,也曾在畢業禮上表演。」詹老師說。

在旁的朱麗聰老師補充說:「音樂科中每年都有六至十堂粵劇的課堂,教材中亦有粵劇的資料,由小三開始就已加入粵劇的元素,慢慢的由低班入手。」

同學們學了唱小曲,經常在校慶日、綜合晚會或課外活動日上表演,也在德望中小幼聯合晚宴上演唱,班際之中亦有唱小曲比賽的活動。

「同學們的反應好,自己也會加上做手,不時以絲巾作道具,配合動作,演得出色。」

詹老師說。

詹老師本身也愛好粵劇,她曾在八和粵劇學院學習,也經常唱曲。

戲曲引發學習興趣

「其實這也是跨學科的課程。」朱老師說:「像視藝科,會畫各種粵劇臉譜,認識藝術。低班的,我們首要約她們欣賞,分出男女與貧富,分出平子喉,以及了解粵劇的化妝,先引發出興趣。」

每年老師都會帶同學參觀文化博物館,看看粵劇的文物和資料,亦會參觀戲棚,讓同學們加深對粵劇的認識。

二零一零年至一一年度,學校參加了「學校戲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選出了二十位同學接受培訓,一共十六堂課,由張寶華老師和鄺卓榮導師任教,鄺老師負責音樂,同學們每逢星期二放學後就上課二小時,家長對此也很支持,管接管送。二十位同學在結業禮上還唱出了于粦作的《玉樓春》,真不簡單。

除此之外,同學們也學了《白蛇傳之遊湖借傘》。她們勇於學習,起初不明白這故事,會主動找《白蛇傳》看,並且產生興趣。

家校合作堪稱典範

談到同學,詹老師顯得很欣慰。她說:「她們學得很快,背曲也背得很快,潛力真好。長遠來看,她們的自信心增強了,咬字清晰了,也開始懂得欣賞粵劇。見到她們進步,很開心。」

朱老師說:「她們漸漸興趣增加,不抗拒粵劇,學習時也不走堂,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實早在今年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結業禮之前,德望同學便已在三月份參與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的演出,也是演唱《遊湖借傘》;她們表演時穿上華服,原來德望每年都有「華服日」,同學可以在那天穿著中國服飾回校,大家都對華服很有興趣。

提倡粵曲粵劇,不只音樂科的老師大力推動,校長梁銀禧也很支持,她經常欣賞同學們的演出以示鼓勵,又與家長們交流,真是家校合作的典範。

--刊載於第131期《戲曲品味》月刊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