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Super User

Super User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盧青雲

粵劇日那天,在文化中心大堂碰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群同學,原來她們應康文署的邀請,在大堂中作壓軸的演出。

同學們都顯得很興奮,和她們同來的除了粵劇興趣小組的負責老師黃展和之外,還有今年從澳洲來港擔任校長的盛潔端、副校長李黃玉美、課外活動主任李慧兒等。

是日九位同學選唱〈孟姜女尋夫〉和〈木蘭辭〉。〈孟姜女〉一曲寫女主角千里尋夫,與丈夫杞良的鬼魂對話時的悲淒情景。〈木蘭辭〉表現花木蘭代父從軍,為國殺敵的英勇。二首曲風格不同,同學們不只分平、子喉演唱,還加以做手,聲情並茂,獲得如雷掌聲。

洋校長極支持演粵劇

盛潔端校長看到十多歲的同學們唱得這麼好,大表驚訝。她更認為「粵劇日」的節目,可以給年輕同學們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有助文化的推廣。校長又表示,會繼續支持及鼓勵同學們學習粵劇粵曲,期待她們有更高的成就。

同學們都覺得這次演出是寶貴的經驗,不只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眾,也可以傳揚中國文化曲藝。

向演出全套劇目邁進

原來,在此次演出之前,同學們已有校外演出的經驗。本年七月中,她們應無?電視邀請,在「文化新領域」節目中演唱〈香夭〉,並接受訪問;當日由黃展和老師帶領李雅欣、林恩綸、吳熙愉和朱安琪幾位同學,一同到電視城,在熒屏上暢談學習粵曲的心得。在更早之前的六月下旬,同學們在沙田大會堂參加四校聯唱的結業活動,演唱〈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原來,她們參加了「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完成了三十二小時的培訓和十小時的綵排。

有了這些演出經驗,同學們的自信心加強了,對粵曲的興趣更濃。黃展和老師對於同學們的成績,感到很滿意;至於同學們經常有機會參與校外演出,她感到榮幸。黃老師正計劃開辦粵劇班,讓同學們學齊唱做念打;她更期望同學們可以粉墨登場演出一套套經典的粵劇。

同學感言

吳熙愉 中六A
我認為學習粵曲困難是二王,因為我們要跟隨歌曲的節奏及拍子,再加上要自行創作音韻.對於新手的我們來說是談何容易呢?尤其我們對中國音樂接觸相對地較少,能夠運用具粵曲味道的音韻和唱腔那就更加難上加難,同時更要跟隨拍子,對於我來說真是塊絆腳石。另一方面,從學習粵曲中,我的得著是不要太早給事情下定論,事實證明只要嘗試接觸,懷著好奇心及開闊的胸襟,事情的發展必定出乎意料之外,難事自然變成易事,沉悶的事情也會變得有趣,粵曲亦會變成流行的歌曲!

李雅欣 中五E
很多同學以為粵曲是一種沉悶無比的活動,但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提升文化造詣的不二法門。演唱粵曲不但可以讓同學接觸更多著名的詩詞歌賦,還能使同學明白作品裡人物的喜怒哀樂,提高文學修養。雖然學習粵曲時遇到不少困難,如不懂利用丹田發聲;不過只要在老師的循循指導下,再加上自己勤力練習,問題就迎刃而解。粵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這傳統傳揚出去,發揚光大!

毛梓昕 中五D
今年我的確很快樂,因為可以參與粵劇這個大家庭。我參加了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生輝粵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粵曲培訓課程》。在楊麗紅老師的教導與黃展和老師的統籌下,我和十多位同學透過此課程,認識了多元化的粵曲唱腔、精深的演唱技巧,以及優美的做手,令我對粵劇這種本土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在一年一度的粵劇日中,我於香港文化中心演唱了〈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兩首歌曲。當中同學們除了以不同的聲音去演繹人物外,還配以動作來加強歌曲感情的渲染性,令曲中主角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對我來說,這些表演機會實在難得和寶貴,不但可以挑戰自己的膽量,還能向大眾推廣中國文化藝術。然而,希望日後會有更多機會給予青少年去接觸粵劇,把粵劇精神發揚光大。

朱安琪 中六D
學習粵曲的過程,就像開啟一扇鏽痕斑駁的門,卒然映入眼簾的,卻是最絢麗眩目的風采。從前,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只會冷眼看著這日漸風化殘缺的門。如今,我卻有幸能一窺粵曲門後秀美綺麗的風景。雖然只是弄斧班門,但已見識到粵曲的一絲不苟和鉅細靡遺,從教導我們的導師,至孜孜不倦的樂師,他們都洋溢著對粵曲的熱情。這一路上,他們潤物細無聲的鼓勵,使我們在許多有如:咬字、發聲、運氣等困難時,可以支持下去。希望這種對粵曲的熱愛,能傳揚到更廣的層面,使更多人有機會看到粵曲絢爛的一面。

林恩綸 中五E
多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我們到粵劇日,令我們增加了不少寶貴的舞台經驗。學習粵劇,除了我們感受到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更學習了不少粵曲的體裁,例如二簧、滾花等。曲詞講求字正腔圓,所以咬字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馮梓媛  中五D
粵劇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可惜其地位在社會上逐漸被其他新興文化取代。我感到十分榮幸可以參加是次活動,與同學一起學學做手、唱唱「合」「尺」,我才發現粵劇並不只是老一輩的興趣,而在同學間也可以是一種共同話題。來到課程的結業表演,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踏上沙田大會堂台上的一刻,我感覺自己就粵劇名伶一樣,身負重任的把中國文化傳承給年輕一輩。這次計劃實在是難忘的經驗,我希望之後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粵劇,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下去。

羅曉彤 中六D
中五時,我參加了粵曲培訓課程,因此對粵曲產生興趣,獲益良多。我學會了很多粵曲的知識及不少演唱技巧,如咬字要準確和正確運氣方法等。另外,我有幸能於粵劇日中表演,向普羅大眾推廣粵劇文化,使我畢生難忘。

庾翠桐 中五D
我第一次接觸粵劇是在就讀中四的時候,當時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粵劇班。從這個粵劇班,我學會很多粵劇的知識,更學會了唱粵曲。完成了這個課程後,我和班上的同學更有幸表演粵曲,宣揚粵劇的文化。在接觸粵劇前,我一直認為粵劇已過時並十分沉悶,原來粵劇十分有趣,而且需要技巧,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李婷舫 中五D
參與是次粵劇日的表演,令我感受到濃厚的粵劇氣氛,亦獲益良多。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透過觀看別人的演出,讓我明白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加以改善。昐望康文署能多舉辦這類型的活動,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並繼續傳承下去。

--刊載於第120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於十月廿七日假該校大禮堂舉辦中國戲曲推廣活動,高中學生逾千人參加。該項活動由「戲曲品味」統籌,為學生簡介中國戲曲的來源、發展、對西方戲劇的影響,以及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使學生對這珍貴的傳統文化有概念性認識,亦有助於音樂課堂的學習。

活動於是日下午課後進行,學生列隊入場時一面播放大家熟悉的任白版《帝女花》之〈香夭〉影片,營造戲曲氛圍,同學很快安靜就坐,期待節目開始。

活動程序由吳惠娥、陳澤蕾主持,吳惠娥是「星動舞台」負責人、現就讀演藝學院中國戲曲深造文憑課程;陳澤蕾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月白戲臺」負責人。二人對中國戲曲有充分認識,亦有豐富舞台演出經驗,他們透過電腦投射螢屏,以圖文資料詳細講解;並播放名伶戲曲錄影短片,以示範唱、做、唸、打等基本功。
講解過戲曲源流、地方戲發展以及粵劇現況之後,繼而請「演藝青年粵劇團」的黃漢欽開面扮演孫悟空,示範把子功;再請就讀演藝學院的李金齊、徐潔瑤演出天女散花,示範唱腔、以彩帶長綢表演身段、做手。示範後通過主持人訪問,表演者向同學講述練功之艱苦和演戲心得。

示範完畢是提問時間,同學現場提出幾個問題,主持人逐一解答,在問和答的過程中,深化同學對戲曲的理解。最後是有獎問答遊戲,主持人提問,同學踴躍搶答,問題深淺不同,都一一答對了,說明同學都非常專注用心。最後一題,問進場時播放的影片是什麼劇目?同學竟一窩蜂齊舉手,難分先後,重新再舉兩次,仍辨不出誰人搶先,是為完場前的最後高潮,活動在一片熱烈氣氛中圓滿結束。

散場後,多位同學先後來到後台要求繼續提問,青年演員黃漢欽則樂意和他們分享學藝過程的艱辛、克服困難的方法,投身粵劇行業的理想等等,同學表現得十分感動;可見粵劇在新一代青年心目中早有印象,只差在少接觸、不認識、不知從何學起。

負責此項活動的音樂科老師鄧慧明表示,如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將有助學生對本土戲劇和音樂的認識,提昇他們的欣賞水平。

--刊載於第133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14 六月 2013 10:47

陳呂重德小學 師生愉快學粵劇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早早就在校際粵曲比賽上看過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小學的同學表演,上屆獲獎的是陳裕禎和吳穎婷。見到陳呂重德的關惠心主任,自然就會問起這些同學。關主任表示,上屆獲獎的同學已畢業離校,而今屆預備參賽的同學正積極準備中。

粵劇二十人組

原來陳呂重德小學的粵劇組共有二十人,全都是由關主任負責教導。

今年念小三的嚴愷桐同學告訴我,她唱過《五湖泛舟》和《香夭》等曲,對粵劇有非常大的興趣。「我也會買光碟來看,不斷學習。」嚴愷桐說:「參加了粵劇組,不只增加了興趣,也增加了膽量。」

同級的葉韻晴和陳暄瑩同學,都表示很喜歡粵劇的服飾,化妝也很美。「唱得多了,會唱得更高音。」葉韻晴表示:?至於出台獨唱,也不會感到驚慌,只知盡量表演得最好。」

五年級的一對孖生姊妹鄧綺敏和鄧穎敏,一個唱子喉一個唱平喉,她們均表示對粵劇很有興趣。

同是小五的葉澤熹更厲害,讀小二那年已經在校際比賽中獲獎。他說:「我喜歡扮太監,還想演老生。」原來去年在學校的遊藝匯演中,他們演出《李後主》,葉澤熹當時就扮演過太監;和他一起得過獎的廖梓汶,也有很富豐的演出經驗,她告訴我,今年會繼續努力學好粵劇。

今年念小六的陳洛怡,則已參加了粵劇組三年,她演過《夢會太湖》中演西施,得到一致好評。

校內外演出多

今年四月,關主任領隊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專題展覽,同學們看到展覽的林家聲戲服,都大感興趣,大家齊齊觀賞粵劇文物,齊齊做工作紙,獲益良多。

關惠心主任一個人帶這個組,不只教,除了安排校內的表演外,校外還要為道教聯合會的聯校節目表演,可真忙碌極了。
關主任可一點不覺辛苦,原來她出身於戲劇世家,母親也演戲,她五歲就已在新加坡登台,目前也是一位業餘粵劇演員。自零六年接任這個粵劇組之後,每個星期二放學後都親自教學主唱功、做手和念白,也教他們練基功。

「很多同學小二就參加粵劇組。」關主任說:「年紀小也不好,正好打好基礎。」每年學校也會有匯演,去年演《李後主》,早一年演《夢會太湖》,今年她預備排演《蝶影紅梨記》,學生還要跳羽扁舞呢!

同學們均表示,最初練功很辛苦,常常要加時練習,但到演出之後很有成功感,自然也愛上了粵劇。
「每一年見到同學們由不認識粵劇到認識之後有進步,並且產生了興趣,我都感到開心。」關主任說。

備戰粵曲比賽

她不只教粵劇組,還在學校隔週的聯校活動中入課室去教粵劇。「能把自己的興趣作為教學用途,令學生又產生興趣,實在是一件很開心愉快的事。」關主任說。

如今,學生參加粵劇組十分雀躍,家長也支持,校長梁贊榮博士也欣賞和支持,真是十分難得。

過往,同學在粵曲比賽中獲得不少榮譽,如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香港學校粵曲比賽小學高級組成績榮譽獎暨香港學校粵曲推廣計劃優異獎,二零零七/二零零八年第六十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亞軍,二零零九/二零一零年第六十二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季軍等。目前,關主任除著手粵劇組的活動編排,還正在預備參賽的歌曲,以備參加今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的粵曲比賽。同學們士氣昂揚,正準備迎接更新的挑戰。

--刊載於第143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二, 04 六月 2013 16:26

圓玄二中 推動中樂 粵曲出英才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很早就聽說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有個中樂團,他們經常作校外演出,不只在大埔區,還遠至機場附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參與聯校匯演。


早前碰見圓玄二中的音樂科主任陳奕楷老師,傾談起來才知道該校的中樂團,去年在青年音樂匯演中獲得銀獎,今年又在校際音樂節的小組合奏中獲得季軍,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人印象難忘。



中樂團同學 音樂賽獲獎



「回想從前,組織中樂團對中學生來說像是很遙遠的事!我們首先在音樂課堂上邀請同學加入,又請已畢業的校友回校帶引,樂團漸漸成型。」陳奕楷老師續說:「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只有師兄師姐的引導,近年又獲獎了,得到鼓勵,同學們的團隊精神發揮得不錯。」我知道,這個團一向由吳朝勝老師任教,三十多名團員都很努力,校友張穎韜更更回校擔任指揮。



團長林沛權同學跟我說,他們會繼續向中一的同學宣傳,招多一些新血加入。林沛權同學本身學二胡,在今年校際音樂節中,他奪得板胡深造組季軍。在中國樂器獨奏獎中,又以二胡演奏《一枝花》和《流浪者之歌》得到亞軍。「非常多謝何冠華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林同學說。
他表示,自從擔任團長之後,上台演講也進步多了,有領導的感覺。他也指揮樂團練習,期望同學們勤加練習,技巧上可以再提升。



小小唱家班 盼兼學藝雙兼



其實,圓玄二中不只中樂團發展有成績,粵曲方面也有人才。在今年校際粵曲比賽中,就有兩位同學得獎──蘇曉桐在公開組對唱中獲季軍,鄺純茵在中學初級組平喉獨唱中獲亞軍。



蘇曉桐跟我說,她年紀很小就去學戲,參加過「鳳耀明星」和「鳳玲瓏」兒童粵劇團,又加入「朗暉」學習,已有五、六年之久。「主要是小時候看電視,見到粵劇的化妝和服飾很美,又得到家長的支持,從小就愛上了粵劇。」蘇同學說。



她唱子喉,演過的戲如《拾釵》、《鳳閣》、《白兔會》等,她最鍾情《劍合釵圓》,因為曲詞很優美。



鄺純茵也曾參加「鳳玲瓏」和「朗暉」粵劇團,現下加入了八和青少年演員訓練班,學粵劇已超過五年。她唱平喉,喜歡扮書生。「我小時候就喜歡粵劇,公公和婆婆都唱曲。」鄺純茵說。雖然有媽媽的支持和勤加督導,鄺純茵表示上台做大官仍感有難度,因做官要夠威儀。目前她最喜歡的是《洞庭十送》,因為歌曲好聽。



陳奕楷老師笑言,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發掘這兩位粵曲人才。陳老師在一次歌唱比賽中,聽到兩人唱曲,竟然是唱粵曲,有板有眼,從此他就認識了這兩位女同學,並經常邀請他們在學校的文藝晚會和頒獎禮上表演。大埔區有三間圓玄學院的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經常作聯校演出。



同學有成績 校長感欣慰



蘇曉桐告訴我,她將來也會視粵劇為興趣科目,打算先考上大學,再上演藝學院學習。鄺純茵則期望可以考入演藝學院,冀盼文法科目和演藝事業可以一同兼顧。


目睹學生們有此好成績,校長林廣輝大感欣慰。「盼望同學們可以各展所長,盡量發揮潛質,找到自己專長的才藝。」林校長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可培養出堅毅的精神,在他們將來要走的人生路上,大有幫助。」林校長也感謝圓玄學院的贊助與支持,令到該校在推廣文化方面有更多的拓展和成效。

--刊載於第140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三, 29 五 2013 19:04

英華女校師生齊學習戲曲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英華女學校的同學,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傳統保守、斯文大方。難得的是,在一個粵劇欣賞講座上,看到她們對粵劇表現出雀躍和感興趣。

那是六月下旬的某日,學校請來了粵劇名伶新劍郎先生主持這個講座,他不只示範唱腔,也介述了粵樂拍和的歷史及粵曲拍和的方法,講解至為詳盡。同學們齊集禮堂,靜心欣賞,對新劍郎的唱段示範最感興趣。

有些從未接觸過粵劇的同學大感新奇,接觸過粵劇的更是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學對粵劇稍有認識,自然也會加深了印象;而我則對那位擔任司儀的同學袁詠斯印象最深刻,因為她就在今屆學校音樂節的粵曲獨唱公開組中得了季軍,當日決賽時我也在場,她的唱腔,我仍留印象。

小女生為任劍輝參加寫作比賽

袁詠斯事後告訴我,她年紀很小時已參加過朗暉粵劇團的粵劇課程,又參加過小紅船劇團的粵劇培訓計劃,後來參加鑫韻劇藝社至今,經常有演出,舞台經驗十分豐富。

「小時候,媽媽和我一起看任姐的錄影帶,令我印象深刻。像:《帝女花》、《蝶影紅梨記》等等,我最喜歡任姐反串,她扮書生不只風度翩翩,就算扮痴呆的樣子表情也做得很精彩。」袁詠斯說。

因為喜歡任劍輝,她在零八年參加了「中學生眼中的任劍輝」寫作比賽,獲得了優異獎。

袁詠斯也演其他的戲,如:《十八相送》、《合兵破曹》、《易水送荊軻》、《洞庭十送》等,她也經常擔任司儀,像今次校內的粵曲欣賞講座,就由她來介紹新劍郎出場。

談到將來,袁詠斯表示會繼續以粵劇為興趣,也會專注於學業上,她今年十六歲,升上中六班,也要面對中學文憑試的壓力。

她經常鼓勵同學聽粵曲,像今次學校舉辦的講座,她覺得可以給未認識粵劇的同學去接觸一下,先認識了,再引出興趣。

期待師生合唱《華山救母》籌款

英華的老師告訴我,今年十月十六日,學校將會舉辦一個粵曲籌款晚會,主要是為校舍重建籌款。屆時參與演出的有校友及同學,亦有名伶如:鄧美玲、李鳳、陳嘉鳴等一同合演。

袁詠斯跟我說,她將與方羅秀珍老師合唱一曲《華山救母》。

雖然英華的女同學平日功課甚忙,較少接觸粵劇,但音樂科課程中有一個粵劇單元,同學們也有初步的認知。二零一一年文學科的老師亦曾帶領同學們去看《竇娥冤》及參加工作坊;再加上六月份新劍郎主持的粵劇欣賞講座,向全校同學介紹了粵劇的知識;相信今年十月份的籌款演唱會,亦會吸引不少同學、校友及家長參與,校舍重建籌款必定達標,而同學們對戲曲藝術的認識,亦肯定有長足的進步。

我參加新劍郎粵劇講座的感想

《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李芷晴

我對粵劇的認識尚淺,只是參與過粵曲校友訪問後,對粵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剛好著名老倌新劍郎先生來我校主講講座,正好給我一個研學粵曲歌藝的機會。不說不知,原來粵劇的「唱、做、唸、打」背後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新劍郎更即席示範,令同學見識一流的專業演唱技巧。他熱情的演說大大感染了同學,最後還親切地回答同學的提問。在一小時多充實精彩的演講中,我們投入到一個博大精深的國粹藝術懷抱,實在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

即場示範吸引了同學   芊蔚

粵曲,給我的感覺往往是過氣、不合時宜,或只適合長輩們觀賞。身為九十後年輕人,我們鮮有機會接觸粵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這次講者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為同學們扼要地介紹了粵劇這門表演藝術,確實令我們獲益良多。講者甚至即場為我們簡單地示範了各種技巧,成功吸引同學,帶動氣氛。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校內也有不少粵曲愛好者,令我更加期待十月份的粵曲籌款晚會呢!

 

--刊載於第141期《戲曲品味》月刊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德望學校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德望學校/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德望學校(小學部)的同學都是女孩子,別看她們平日斯斯文文,唱起粵曲來竟是天真嬌媚、活潑多姿。

那天跟德望學校兩位音樂科主席談起粵曲,詹慧儀老師告訴我,她們早在幾年前已參加了教育學院主辦的粵劇課程,音樂科教師共有六人一同參與學習,唱做念打都要學。此課程由梁寶華博士統籌,王勝琨任導師。當時已有導師進入課堂教小六共五班同學唱小曲和學習工尺譜。

「她們學了之後,也曾在畢業禮上表演。」詹老師說。

在旁的朱麗聰老師補充說:「音樂科中每年都有六至十堂粵劇的課堂,教材中亦有粵劇的資料,由小三開始就已加入粵劇的元素,慢慢的由低班入手。」

同學們學了唱小曲,經常在校慶日、綜合晚會或課外活動日上表演,也在德望中小幼聯合晚宴上演唱,班際之中亦有唱小曲比賽的活動。

「同學們的反應好,自己也會加上做手,不時以絲巾作道具,配合動作,演得出色。」

詹老師說。

詹老師本身也愛好粵劇,她曾在八和粵劇學院學習,也經常唱曲。

戲曲引發學習興趣

「其實這也是跨學科的課程。」朱老師說:「像視藝科,會畫各種粵劇臉譜,認識藝術。低班的,我們首要約她們欣賞,分出男女與貧富,分出平子喉,以及了解粵劇的化妝,先引發出興趣。」

每年老師都會帶同學參觀文化博物館,看看粵劇的文物和資料,亦會參觀戲棚,讓同學們加深對粵劇的認識。

二零一零年至一一年度,學校參加了「學校戲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選出了二十位同學接受培訓,一共十六堂課,由張寶華老師和鄺卓榮導師任教,鄺老師負責音樂,同學們每逢星期二放學後就上課二小時,家長對此也很支持,管接管送。二十位同學在結業禮上還唱出了于粦作的《玉樓春》,真不簡單。

除此之外,同學們也學了《白蛇傳之遊湖借傘》。她們勇於學習,起初不明白這故事,會主動找《白蛇傳》看,並且產生興趣。

家校合作堪稱典範

談到同學,詹老師顯得很欣慰。她說:「她們學得很快,背曲也背得很快,潛力真好。長遠來看,她們的自信心增強了,咬字清晰了,也開始懂得欣賞粵劇。見到她們進步,很開心。」

朱老師說:「她們漸漸興趣增加,不抗拒粵劇,學習時也不走堂,有了很大的進步。」

其實早在今年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結業禮之前,德望同學便已在三月份參與香港兒童少年粵劇團的演出,也是演唱《遊湖借傘》;她們表演時穿上華服,原來德望每年都有「華服日」,同學可以在那天穿著中國服飾回校,大家都對華服很有興趣。

提倡粵曲粵劇,不只音樂科的老師大力推動,校長梁銀禧也很支持,她經常欣賞同學們的演出以示鼓勵,又與家長們交流,真是家校合作的典範。

--刊載於第131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三, 29 五 2013 15:42

西廂記

Cannot find /148_西廂記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8_西廂記/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中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1月24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香港

張珙:茅威濤  崔鶯鶯:顏恝 紅娘:陳輝玲
崔夫人:董柯娣 法聰:邵雁 法本:吳春燕 歡郎:徐葉娜

劇情:

張珙路過普救寺,邂逅前朝相國女崔鶯鶯,趁她焚香拜月,唱詩相和,互通情愫。法聰驚報孫飛虎圍寺奪美,崔夫人為退賊慌亂中願將女許婚,張珙挺身而出,請得白馬將軍解危。誰料夫人悔約賴婚,張珙相思成病,幸得紅娘傳書寄簡,幾經周折,與鶯鶯終會佳期。西廂事泄,夫人怒拷紅娘,雖被慧婢說服,卻以崔家不招白衣婿,要張珙赴考中榜,方可完婚,鶯鶯唯有悽然長亭送別。

1《詠月》
2《寺警》
3《賴婚》
4《鬧簡.回簡》
5《賴簡.問藥》
6《酬簡.佳期》
7《拷紅》
8《送別》


週三, 29 五 2013 15:40

榮華夢(原名:真假駙馬)

Cannot find /145_榮華夢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5_榮華夢/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10月28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編劇:羅懷臻

董文伯、董文仲:張小君(分飾) 公主:謝進聯 匡正:曆丹紅
董母:鄭春芬 皇帝:張娜文 皇后:吳俊  小慧:徐薇薇

劇情:

儒生董文伯十載寒窗,得中狀元、招駙馬,卻在回家省親道上爲救妻而墜崖,爲保住董家的榮華富貴,公主情急之下,决定讓董文伯的孿生弟弟董文仲代替駙馬。三年過去,董母生辰之日,"駙馬"全家合家歡樂,喜慶壽誕。不料,"死"去三年的董文伯忽然又回來了。一時間,風雲激蕩,親情、愛情、友情在真與假、榮與辱、生與死面前,經受了煉獄般的考驗。最終,爲保皇家名聲,爲求富貴不失,衆人違心合演了一出"指假爲真"的荒誕劇。


Cannot find interview/李龍_盼往後十年再創高峰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interview/李龍_盼往後十年再創高峰/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春雨綿綿約李龍,龍哥沒有受陰霾天氣影響,一入話題便抖擻精神,滔滔不絕。像演員埋位,一腳踏進虎度門就入戲,好有專業精神。

看李龍的戲,觀眾多傾倒於他小武和將才那種雄姿英發的亮相,袍甲戲、靠把戲都是龍哥首本專長,一齣《長坂坡》更令人拍案叫絕;粵劇之外龍哥還演過幾部出色的舞台劇,近年杜國威的《寒江釣雪》和《珍珠衫》堪稱為代表作。

這幾年龍哥肩負了扶持新人的重責,他在青苗粵劇團擔任藝術指導,把自己數十年的演藝心得傳與下一代,最近並指導一班青年演出《珍珠衫》,杜國威把劇本交給幾個年輕人,包括江駿傑、杜詠心等改寫成粵劇,一眾青年演員群策群力合演一場好戲。珠玉在前,青年演員不無心理壓力,幸而有李龍當導師,大家又似乎有了依傍,龍哥說,藝術要承傳,總要讓年輕人闖一闖。

他戲班出身,是個很傳統很念舊的人,靠自己一步步上位,闖出名堂,戲班生活就是他人生的剪影。

講起戲班自然回想從前踏台板做日戲的日子,學藝基礎就靠那個時候建立。他常說的一句話:做多不如錯多。「曾經錯過,被駡過,驚過,永世記得。仲要睇個『包』食得大唔大。如果因自己過失,連累人做錯,甚至整台戲失色,即使大老倌無開聲話你,自己都知衰啦!對唔住好多人,咁大件事,點會唔記得?重有第二次咩!」他說波叔(梁醒波)四叔(靚次伯)都很好人,對後生很照顧很體諒,甚少擺款駡人,有些大老倌就不會跟你客氣;「有人鬧就好,鬧你即是教你。」他說,捱過駡就學曉了,記得了。所以他一直強調:做得多不如錯得多。

舞台實踐,活學活用

李龍紅褲仔出身,跟師傅逐套戲學,但真正的學藝還是在舞台實踐上,活學活用。師傅教的是套數,套數是規格,是死的,做戲是活的,要識應變,要懂得執生。「比如任姐唱女平喉,高音可以去到好高,你唱反線,唱唔到任姐咁高就唱低啦,規格啱就得啦,勉強唱得到都唔好聽。」

他童年就開始做戲,年齡稍長埋班,從低做起,由第五到第四、第三、第二,一步一步上位,做到文武生。做戲這一行很殘酷,年輕時有氣力,打得,但做不出戲味;到有戲了,年紀也大了,氣又沒有了。「年輕賣氣,年老賣戲,做戲好似煲湯,要火候。」他說幾十年在舞台打滾,台板都踏破了,還有甚麼未見識過?做戲臨場實踐最重要。舞台沒有take 2,經驗好寶貴,像龍哥,無論出甚麼岔子,都曉執生,夠火候!就像當年的大老倌,意外時常有,從容不迫就應付過去了,好像甚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大老倌救場靠爆肚,這才是真功夫。

回顧自己的事業里程,他表示托賴平安,自己按步就班上位,算得上平步青雲,雖然也曾有挫折,一度停了下來,不久又重新埋班,到今天仍保持文武生席位,自覺非常幸運。在過去幾十年,粵劇也曾經從興旺轉為式微,不少人從高處跌落谷底。龍哥說他眼見幾多人很努力,很出色,但終其一生不見經傳者大有人在;做不成戲轉行的也不少,古語話讀者不成三大害,龍哥說「做戲不成豈止十大害,我哋入戲行嘅,多數少讀書,無才、無德,又無學識,你話能做出甚麼好事來?」

學藝不能依賴錄影帶

時移勢易,現在很多新人入行,不像從前為謀生而為興趣,今日環境比過去好得多,演出機會多,工作環境好,新秀演員都有讀書基礎,條件較好,幾年間就有人冒出頭來,但正如龍哥說的,經驗還要靠自己摸,師傅只管指導你,或者示範給你看,怎樣拿捏,怎樣捉摸神髓,要靠悟性。現代科技突飛猛進,戲演完,馬上看到錄影,龍哥認為,錄影對老倌來說是記憶和回顧,作為自己的檢討;對新人來說可以是教材,用作參考,但他勸喻新人不要太依賴錄影,別以為有影帶可看就不必上課學習,做戲不能靠模仿,不可有樣學樣,要有自知之明,靈活運用最重要。

戲班文化新不如舊

說到戲班文化,今時今日粵劇講創新,龍哥不反對新,但必須尊重傳統,有些創新是有建設性的,但不是樣樣要創新。舉個例子,粵劇「導演」是創新的,一套新戲,導演有他的創意,由他執導比較容易貫徹全劇的理念,在有商有量的情況下,老倌和導演一起討論,導演手法靈活處理,出來的戲劇效果和觀感就不一樣,這是有建設性的。

「經理人」對粵劇來說也是新東西,其實這個角色即是戲班的「櫃台」,幫老倌接戲、講戲金,一些不好直接出面的事情由櫃台處理比較好商量,班主訂人先找櫃台,老倌訂定,等如同時訂下跟他的一班下欄,人腳敲定,就好辦事了;有個時期,櫃台人工是由老倌包下的。現時環境不同從前,多數老倌自己做班主,已經不需要櫃台了。「龍嘉鳳」、「龍騰燕」都是龍哥自己的班,不過班主還有杜太,她主要兼顧行政工作,與櫃台角色又不盡相同。所以龍哥認為,老倌不同於明星歌星只管表演不理事務,戲班是不需要經理人的。

還有,戲班的「提場」,不知何時開始改稱為「舞台監督」,名堂好聽,實則仍是做提場,顧得叫人出場就顧不得打燈光了,那有能力去監督整個舞台運作呢?還是交給專業的去辦吧!

同檯吃飯凝聚力強

由於人才短缺,戲班又要慳錢,好些崗位已經沒有人做了,龍哥所懷念的戲班文化逐漸變質,開鑼連飯都不開了,改為派飯錢,以前大老倌廂位是個聚腳地,飯送來了,例牌兩個餸兩碟鹹菜,跟老倌的二式手下圍在一起吃飯,有如一家人,有些老倌如波叔會趕回來跟大家一起吃,今晚演甚麼戲,老倌有甚麼囑咐,都在飯桌上交帶。舊戲班很重視同檯吃飯的砂煲兄弟,如今戲班無飯開,這種相聚無形中消失了,班中兄弟的感情也聚不起來了。

開鑼的發布鼓是龍哥喜歡的,開場前十五分鐘,大鈸一響,發布鼓隨即轉三五七,提示全班人馬各就各位,十五分鐘後開場。尤其落鄉神功戲,發布鼓響,鄉民扶老携幼趕緊入場,戲棚好熱鬧有氣氛,也使班中人有時間觀念,不可遲到出場。

盡管時代向前推進,但龍哥認為好的東西應該要保留,戲班大鑊飯、開鑼發布鼓等等,這些傳統習俗,說的是一種凝聚力,呈現的是戲班中日積月累的深厚感情。

戲班文化在演變,班中的兄弟感情也在變,今天不可能和昨天比,龍哥明白做人要向前看,依目前身體狀態,他至少再有十年風光毫無疑問,加上多才多藝,粵劇之外,音樂劇、舞台劇都有突破性成就,以他今天成熟的藝術造詣,大有再闖高峰的能力,往後十年,龍哥衷心期盼:希望有緣遇到好劇本、演好戲,交代自己,回饋觀眾。


第 9 頁,共 26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