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戲曲講場

週三, 15 二月 2017 18:05

越劇改革的先驅—— 姚水娟

越劇界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丹」之說,從中深深感覺到姚水娟老師是一位刻苦廣學,融會貫通,勇於實踐,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滿足於現狀的越劇改革創新的先行者。
週一, 05 九月 2016 15:51

傳統戲這條路是難行的

黃滔師傅二零零一年把「八大曲」的資料公開,從梁以忠先生一句話「八大曲是班本」受到啟發形成一個觀點:八大曲應該像粵劇傳統戲那樣被重新活化。
週二, 30 八月 2016 22:35

《捨子記》還是好看!

《寶蓮燈》是戲曲傳統劇目,講述華山聖母與凡人劉彥昌私戀,誕下一子沉香,卻因觸犯天條受壓於華山。其中《二堂放子》一齣最為人樂道,劉彥昌與繼室王桂英捨二人親子秋兒,存沉香以劈山救母的高義,頗令觀眾動容。然而,傳統故事主軸為沉香救母,故對劉氏夫婦捨子之悲著墨甚少,「穆如室」則執此懸念,延伸作粵劇《捨子記》,著力刻劃王桂英為母悲痛。
週一, 08 八月 2016 14:45

從聲哥演出的劇目看女性角色

聲哥所演一些劇目中女性的角色,她們大多是委曲求全,暗裏吞聲,為報愛郎恩情而委屈自己,其中也有為國捨生者,但也有極少數能夠獨立自主,找尋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前者以《胡不歸》的趙顰娘、《一曲琵琶動漢王》的王墻,以及《敲牙記》張巡的愛妾為例,後者則以《多情君瑞俏紅娘》的崔鶯鶯為佼佼者。
週二, 12 七月 2016 13:47

關於「北梅南薛」之論說

本刊作者那戈先生曾於2013年發表一篇名為「何來北梅南薛之說!」的專欄文章,刊於第157期。學者對此文章論點持不同看法,其後有人為文或反斥其非、或抒發一己之見;今有三位作者藉發表文章,與那戈先生辯證,此文壇常事,料讀者願聞其詳。真理愈辯愈明,希望專家學者參詳,或可發現更多新論據。   圖為中俄兩位藝術大師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合攝於1935年
週五, 29 七月 2016 14:07

何來「北梅南薛」之說!

前不久,廣州研究粵劇名伶薛覺先的某「權威」專家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發表言論說:中國戲曲界過去有「北梅南薛」之說,「北梅」是指北京的京劇名演員梅蘭芳,「南薛」就是我們廣東的省港粵劇大老倌薛覺先。並對薛氏如何了得大加讚賞和吹捧!   (圖為李雪芳)
看林家聲博士在「《多情君瑞俏紅娘》創作過程」(博精深新─我的演出法333頁)中說他對張君瑞角色的理解是,張生是一個雅士而非公子哥兒,他有文人的氣質,不會太輕佻,內心也經歷許多掙扎起伏,所以設計角色為他是一個挑戰。 
週二, 29 三月 2016 20:33

潮劇戲曲電影是的興衰

依據香港電影資料館的資料,上世紀一九五零至一九六零香港拍攝出品多部廈語電影,一九六零年五月,廣東潮劇團來港演出造成的轟動,又更加啟發了港人拍攝潮語戲曲片。事隔多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魏晉南北朝時社會盛行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而婚姻也成了高門之間擴大勢力及增加財富的途徑,這樣的社會背景直接造成梁山伯祝英台的悲慘命運。德伯家的苔絲比梁山伯更有勇氣,因為她最終挺身而起,想把握自己的命運,不過在那個時代,她能選擇的也只是沒有出路的出路而矣。
龍劍笙是繼任劍輝後,少有能掀起偶像熱的女文武生,《紫釵記》是唐滌生後期劇本,經五十餘不住搬演,可觀性與文學價值經已得證,龍劍笙要演《紫釵記》,自然不乏捧場客。
第 5 頁,共 7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