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二, 09 五 2017 11:12

八和會館先賢蘭桂

二十世紀80年代中葉,中斷多年的八和會館恢復活動,不久著名編劇家何建青當選為復會後第二任會長,他滿懷豪情,要為這個獨具「萬有引力」的戲班老會做出貢獻,在遠赴美、加尋找會館房產證據的同時,特意交代屬下秘書長陳象雄,著手搜集會館史料,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撰文:崔頌明

創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的廣州黃沙八和會館,歷經127個寒暑,在海內外開枝散葉,蔚為大觀,除廣州、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之外,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紐約、三藩市、南加州、紐西蘭等海外華人地區,均先後建立了八和會館,為當地備受矚目的粵劇、粵曲專業人士和業餘愛好者的社團組織,是中國300多種地方戲曲率先走出國門的一個劇種,為罕有獨特的文化現象。八和會館的歷史,是嶺南粵劇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百餘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會館史料文字記載極其欠缺、有限,眾說紛紜,誠如廣東戲劇史研究家麥嘨霞所說:「稽諸八和會館遺老伶工,亦莫能言其所自」。有鑑於此,期待有關專家、學者及有志之士進一步協助搜集、挖掘、整理,為粵劇「申遺」後作出新貢獻。

 羅品超的蘭桂情懷

二十世紀80年代中葉,嶺南粵劇煥發生機。中斷多年的八和會館(廣東粵劇八和聯誼會)恢復活動,不久著名編劇家何建青當選為復會後第二任會長,他滿懷豪情,要為這個獨具「萬有引力」的戲班老會做出貢獻,在遠赴美、加尋找會館房產證據的同時,特意交代屬下秘書長陳象雄,著手搜集會館史料,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吉尼斯」紀錄創造者、原廣東粵劇院副院長羅品超,是早年「廣東優界八和戲劇養成所」首屆學生,曾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當選新加坡八和會館總理,並于1994年獲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和華埠藝術協會頒發的「終身藝術成就獎」。他百歲高齡,足跡遍及粵港澳與海外華人地區,對八和會館懷有深厚感情,他說,我的藝術生命為八和所賦予,「知恩要報」。1996年羅品超應邀從美國紐約回廣州參加中斷數十年的「粵劇大聚會」,隨即回穗定居。他念念不忘八和,念念不忘昔日戲班的先賢。他語重心長地對陳象雄秘書長說:八和會館創始人鄺新華有個恩師蘭桂,祖籍在廣州郊區龍歸北村,你們一定要去探訪,搜尋他的事蹟,很有價值,義不容辭。八和會館理事小蝶兒,從小生活在恩寕路會館周圍,她清楚記得,舊時會館內華光師傅聖像後面,有紅紙寫著八和先賢蘭桂的芳名,但不知他是何許人也,亦未向前輩藝人求教過。本著鑑哥羅品超的意願,陳象雄秘書長、理事劉耀標、小蝶兒三人,曾先後兩次驅車到龍歸北村,尋訪前輩藝人蘭桂的史跡,當地村幹部和居民,均稱「此地無其人」,只好敗興而歸。然而這樁心事一直未了。

韶光易逝,歲月催人。轉眼二十年光景,鑑哥、象叔先後離世,為八和同仁留下滴滴追思。2016年,一位中年男子李耀安多次走訪八和會館,要求協助查找晚清戲班「二花面」徐癸酉的情況,均無著落。古人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多番周折,終於巧遇知情者、有心人小蝶兒——蝶姐。她是著名粵劇武生靚次伯的女兒,三十年如一日默默為八和做「義工」,是赤誠的八和弟子。她懇切地對李耀安說:我們只知北村有個「二花面」蘭桂,卻未聞徐癸酉大名,二者是否同為一人,有待進一步查核、考證,八和有責任成全其事。

 破解蘭桂徐癸酉之謎

李耀安是徐癸酉第五代孫婿,他珍藏著徐氏族譜。據載:廣東徐氏始祖名信,字德孚,號澤江,宋皇祐(1046——1053年間)進土,曆官中書台練,剛直有政聲,所至留詠,有詩集行世。徐信與先賢蘇東坡友善,為名門望族。徐妻董氏生三子,長房居三水南岸,二房居南海茅洲,三房居花縣(都)三華店北村。徐癸酉,清嘉慶十八年(1813)六月十四辰時,出生在龍歸北村(轄上番禺,一度曾屬花縣,現廣州市白雲區),乳名癸酉,學名顕常,藝名癸酉,後稱蘭桂。卒於光緒十二年(1886)十二月,終年74歲,例授「登仕郎」,從農民勞力者邁進仕大夫行列。

初秋時分,天朗氣清。鄺新華曾孫、廣東粵劇學校原教師鄺宏基,廣東八和會館理事小蝶兒,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粵劇紅伶阮兆輝等,在李耀安陪同下先後數次赴龍歸北村探訪,參觀徐氏故居,搜集遺物史料,獲益良多。晚清年間,此地民眾樂於自辦私塾、書舍,獨具文化氛圍,外地戲班、八音「鑼鼓櫃」常來演出,逢年過節,好生熱鬧。徐癸酉七歲入私塾讀書,他聰明伶俐,常隨鄉親看戲聽曲,還喜愛模仿學唱,朗朗上口。某日傍晚,癸酉在田間挖蕃薯,邊勞動,邊唱曲,適有從蚌湖墟路過戲班師傅聽聞,班主見此童眉目清秀,聲喉幾好,是個可造之材,問他是否想學做戲?癸酉答道:要返家問過老豆至知!其時徐家生活清苦,兒子有機會出外學戲,亦是農家子弟一條出路。於是其父帶著癸酉,按照班主留下的地址,從蚌湖埗頭坐船去投師學藝,其時癸酉十二歲。

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同治年間,嶺南地區外江戲班尚佔主導,本地班均在廣州城外「郡邑鄉落」亦即珠江三角洲附近農村演出。癸酉經過年餘時間學藝,就開始實習登台,邊演邊學,還要侍候師傅,學徒生涯自然辛苦。他飾演「二花面」,亦稱「架子花面」,為傳統戲曲腳色行當。演此腳者,「功架要穩練,身段要活潑,唱白要結實,方能稱職」。其時本地班推行「十大行當」,武生為首,二花面居九,末尾為丑生。北村幾位長者異口同聲地對我們說:癸酉在外面做戲,是有名的二花面,多少年來村裡人都是這樣講的,盡人皆知。

光緒年間,徐癸酉功成利就,體弱多病,思鄉心切,遂告別戲班返回老家北村舊居,安享晚年。光緒丙子二年(1876)經年餘修建,一座頗具規模、由學海堂名士黎維縱題匾的《顕常書舍》在北村慶雲裡7號落成。它有別於普通書舍,獨具特色,蝶姐說,書舍大廳兩側各有一個門框,就如同戲班所謂「出將入相」,伶人都是從此進出,不從正面登台。在天井正中有精緻磚雕灰塑,上書一幅對聯,抒發主人晚景得意情懷:如意草生勻砌綠      吉祥花放滿堦(階)紅。人們驚喜地發現,在書舍大廳正面屋簷高處檔板上,鑲嵌著一塊精美木雕,上面刻有賀知章「回鄉偶書」七絕詩一首,全文如下:幼(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不(無)改鬢毛催(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的兩旁,有「蘭桂」、「騰芳」四個顯赫大字。這是書舍主人一生經歷的概括與總述,極具深意。蘭桂憑著自己晚年記憶,詩文中個別字有誤,此處「衰」字,讀音準確,字體有差錯,均可理解。綜觀這個藏於高處的匾刻,正好將癸酉——顕常——蘭桂三者聯為一體,就是同一個人。身份相符,證據確鑿,合情合理,無可置疑,似無必要再作其它推測與判斷。此匾內容,表述精確,恰如其分,這就是主人自小出外,漂泊多年,晚年衣錦還鄉,光耀門庭,躍起騰飛,出人頭地,怡然自得!只是主人為何刻意將匾刻放在不顯眼的屋簷高處,不易為世人知曉,倒是值得深思與探索的。回顧同治、光緒年間,清廷仍對本地班施行血腥統治,動輒以「洪賊」餘孽追究,伶人驚恐萬狀,只得假借「京班」之名覓食求生,不敢輕易表露自身面目,甚至晚於「顕常書舍」十餘年建立的八和會館,罕見地沒有立下任何碑文、戲行標誌,避免引起風險,設防自保,就不言自明瞭。蘭桂芳名一直鮮為人知的原因也許就在這裡。

 「慶上元」童子班的玄機

癸酉會演戲,還善於經營生意。他在做戲之餘,兼做戲班班主,同時經商。在廣州城西杉木欄有18間竹筒式商鋪,龍津路開設「利源亨」商行,分別經營木材、南北雜貨等,生意興旺;在家鄉北村,還置有房屋十餘間,禾田近百畝,風生水起,為人矚目。同治癸亥年(1863),北村村民機構社學(鄉約)重修集資,徐癸酉捐資三十両,為全村之冠。徐癸酉善結人緣,在經商中認識了十三行富商、買辦伍崇曜,並成知交。伍崇曜(1810——1863),字良輔,號紫垣,繼承祖業,經營聞名中外的怡和行,與官府、洋商關係密切,是清廷在廣東辦理外交事務的民間要員,為此獲得功名,先後被授予欽賜舉人、候補郎中、加布政使、榮祿大夫等榮銜,社會地位顯赫,同時熱心文化,喜愛搜集古籍、刻書、藏書,有《粵雅堂叢書》等行世。

咸豐四年(1854)天地會首領、拳師李文茂率領本地戲班伶人隨太平天國反清起義,在廣西成立大成國,自稱平靖王。起義失敗,佛山、省城兩地的瓊花會館被摧毀,戲班受到鎮壓,慘遭「亡行」之痛。癸酉不是天地會成員,沒有參加起義。劫後餘生的伶人,獨腳英等假意向官府「自首」,成為靖勇,任職管帶,暗中保護同僚,免遭殺害;有的埋名隱姓,以求生存。癸酉此時易名「蘭桂」,就是「蘭薫桂馥」的縮寫,意為德澤長流,萬世留芳。

李文茂死後,隨著清廷禁令稍微鬆弛,同治元年(1862),培育戲班新人的「慶上元」童子班應運而生,東主就是酷愛嶺南本土文化的殷商伍紫垣。他有錢有勢,有抱負,敢冒風險,將該班設在廣州河南(今海珠區)溪峽自己的伍家花園內,對外宣稱為「家庭娛樂活動」,以應付官府追究。聘用老藝人蘭桂、華保為師傅,招收鄺新華等十歲至十八歲兒童為學徒,簽下「投師約」,教習數月,就以「京班」名義登台演出,同時又繼續學藝,最終為本地戲班從「亡行」到中興,培養了一代新人。同治二年(1863)十二月,伍紫垣病故,終年54歲,伍家逐漸衰落,「慶上元」童子班遂告結束。

「慶上元」童子班的名稱起得好,內隱玄機。「慶」字有慶祝、紀念之意;而「慶」與「應」諧音,亦可同時理解為「應和」之意。這看似平常,實有深意。「上元」有兩重意思,一是道教「以夏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其夜為上元夜,又稱「元宵」,民間風俗此日吃湯圓,以示團圓和睦;其二,講陰陽五行的人,以一百八十年為一周,其中第一個甲子為「上元」,祈求「天地一變」,六十年後重現光華。③李文茂起義令本地戲班淪亡,有志之士痛定思痛,希望重振旗鼓,凝聚力量,有朝一日,東山再起。這位篤信道教的預言者,殷切期望一個甲子之後,本地戲班起死回生,重見天日。歷史果真如此巧合、應驗。在蘭桂等師傅悉心培育下,「慶上元」出身的鄺新華、崩牙啟等徒兒,名符其實地肩負起這一偉大的使命。喜見六十年後,也就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本地戲班——粵劇闊步邁向大變革、大發展時期,陸續湧現出千里駒、朱次伯、靚元亨、白駒榮等一眾名家以及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廖(俠懷)、白(玉堂)五大流派,為嶺南戲曲藝術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這一歷史進程,著實發人深思。

在北村「顕常書舍」內有保存完整的蘭桂遺物,諸如:徐氏族譜、臥床、桌椅、方圓木凳、棕櫚衣包封的衣箱、折疊英尺等,其中有一長條凳,約1.5米長,中間有活動小孔,有人推測是戲班練功凳;廣東粵劇院著名丑生、打武家出身、有70多年藝齡的葉兆柏說:「我們先輩傳下來的木人樁,戲班盡人皆知,惟獨此凳從未見過,不敢妄猜胡說,輕作結論。」書舍內,蘭桂還藏有一個用十八塊竹片鑲成直徑約40公分、工藝精緻的圓斗,上方刻有「+標誌,四周有筆劃屈曲難以辨認的字,香港一位道家人士說:「此物為清咸豐年間祭祖拜神器具,字似道教符咒」,「有仙家之氣」。

紅船年代,戲班有諸多約定俗成的規矩,行內都要嚴格遵守。比如「二花面」乃鎮班白虎星,遇有消災除害之事,均由其出面擔當。據旅居加拿大老藝人黃滔晚年回憶,舉凡到鄉下演戲,新搭之戲棚,例行都要「破台」——祭白虎,由「二花面」飾「玄壇」擔當主演,之後其餘例戲再開場,否則全班上下都會招致禍災。④蘭桂信奉道教,通曉陰陽五行,這個刻有符咒的竹鬥,似可視為他身份的佐證。在「顕常書舍」裡,廣東八和會館理事小蝶兒觀賞過件件文物後,走到主人神位前上香拜祭,並告慰羅品超在天之靈,她默默地說:鑑哥,你生前交代的事,我們今天做到了,你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蘭桂遺訓綻放光芒

「慶上元」童子班五個得意門徒——武生鄺新華、小武崩牙啟、花旦姣婆梅、小生楊倫、丑生生鬼保,離開溪峽伍家花園後,跟著蘭桂師傅謀生,繼續學藝,做戲,師約滿後,各有所長,成為戲班的五台柱。儘管如此,師傅仍要求他們不斷進取,精益求精,蘭桂語重心長地說:「爾各人此後,唱工要學蛇公榮,口白須學新珠,做工則模仿末腳梁貫,必能蒸蒸日進也。」⑤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蘭桂師傅言傳身教,徒弟珍惜自愛,親如骨肉,施展拳腳,各有作為。不久,蛇公榮組織歧山鳳班,聘鄺新華為三幫武生。光緒元年(1875),62歲的蘭桂,喜見蛇公榮在普豐年班任正印武生,鄺新華在鈞天樂班任第二武生,崩牙啟在崑山玉班任正印小生。蛇公榮見鄺新華人品好,好學上進,頗有出色,將其堂侄女匹配他為妻,並將自己平生武藝、唱工,盡傳授姪婿,一時傳為戲班佳話。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蘭桂一眾老藝人,在風腥血淚中深感「亡行」的痛楚與悲哀,他們不但教識鄺新華等演戲技藝,更重要是誠心引導他們學會做人,「成戲又成人」,成為棟樑之材,中興本地戲班,重振昔日雄風。他曾多次對五愛徒說:「此乃我心腹之言,望你們終身緊記。」蘭桂深謀遠慮,眼光獨到,是戲班中興及始創黃沙八和會館的重要策劃者、參與者,並為此費盡心思。這是戲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八和精神基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遺訓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具有無限生命力和感染力。

據鄺新華徒弟任俊三回憶、整理的「瓊花八和歷史拉雜記」,記載了蘭桂一眾前輩藝人的遺訓,歸納內容如下:

(一)期望新人肩負起復行大任。劫後餘生的藝人,飽受欺淩、屈辱,均有強烈的復行之志,「慶上元」童子班以「家庭娛樂活動」之名,暗地施行戲班復行之實,就是一個肇端。蘭桂循循告誡眾徒:瓊花人造反,政府以為大逆不道,民眾亦隨之而侮辱,為人賤視,無地自容,你們要立大志,將復行責任,存於腦海,永不忘懷。林三說:「一忍能支百敵」。藝人應對官府有方,棋高一著,他們離開老巢(佛山),免遭生命危險;借助「京班」、外江班謀生圖存,蘭桂要求鄺新華等五徒兒謹言慎行,以「荊柯比」自勉,堅守復行秘密,若有人問及,「只可假言哄過,切要慎之」。晚清年代的紅船,設「天艇」、「地艇」,傳統戲《玉皇登殿》出現的「日神」、「月神」,就是「天地會」、「反清復明」的隱喻、暗示。有人認為,紅船未必僅指戲船的顏色,亦可視為反清組織「洪門」的象徵。凡此種種、皆為本地伶人為復興戲班展現出的聰明、智慧。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得以重見天日,再放異彩。

(二)誘使讀書明理青年投入戲行。蘭桂師傅視青年為戲班的未來,必須想方設法吸引他們投入本行。他說,戲行工金優於別界,又快易升高,此後公訂行例,皆以禮義為本,以文理為附,則明理青年,甘願在本行謀生者,必漸居多數,如此人格提高,始可洗卻「成戲不成人」的奇辱。⑥

結交文人,提升學識。鄺新華依照蘭桂師傅的囑咐,在東莞請一位不第秀才,教以文學,除用心演戲外,則朝斯夕斯,經過六七年刻苦努力,就將四書五經,詩詞歌賦,醫卜星相等,都有涉獵,略具心得,逐漸成為一名有一定學養的伶人。蘭桂師傅另一愛徒崩牙啟,本姓何,正印小武,首本戲有《再生緣》,成功塑造亦文亦武的皇甫少年的藝術形象,被譽為「生皇甫少年」。他曾積極協助鄺新華創建八和會館。光緒六年(1890)隨兆豐年戲班到高要演出,適逢戲棚發生大火,他奮不顧身,先後從火海中救出近百名觀眾,不幸遇難,獻出年輕生命。⑦德藝雙馨,雖死猶榮。

(三)建立一個宏偉的戲班會所。進入光緒年間(1875),蘭桂返回北村前後,仍不時與鄺新華等徒弟相聚,商議戲班大計。據任俊三回憶記載:某夜,他「思得一根本挽救(戲班)之法」,就是建立一個宏偉「勝過工商各行所設的會所」,以「保障全行之生計」,凝聚伶人的力量,如同一個戲班大家庭。他以豐富的閱歷,獨特的眼光,高瞻遠矚地指出,新會所選址黃沙(晚清年間轄屬南海),水陸交通,勝於老巢(南海縣佛山鎮),現雖僻靜,再過二、三十年後,必定繁榮。現時地價甚平,好從速購買,不可錯失時機,惟重建會所之偉業,非常人所能負擔,先要在本行取得領袖地位,凡事不顧一切,只求公益,輸己服眾,聲望始孚,得全行信仰,群策群力,始可完成。爾五人尚年少,何能達至全行之領袖地位?若他日本行有此等人出現,爾輩須同心協力,促成此美舉,則我雖死猶生,含笑於九泉矣!

聽罷蘭桂師傅肺腑之言,鄺新華懇切地說:我輩受恩深重,尚未報答,請我師善自保重,以養天年。重建會所的責任,僅非我五人能負擔,恩師歷來教誨,舉辦公益,若徒弟不能協助者,為本行最可恥之事,有領袖人才,能擔當此重任者,我輩願竭盡全力,助成美舉。我們此後互以、「荊柯比」相稱,各自勉勵,有志竟成,原終身不卸此責任。

光緒十二年(1886)農曆十二月,蘭桂不幸在北村泰來裡舊居病逝。三年後,即光緒十五年(1889),在蘭桂師傅精心構思、策劃下,鄺新華等五徒及戲班同人的共同努力下,莊嚴宏偉的八和會館終於在白鵝潭畔落成,堪以告慰先賢在天之靈,「有志竟成」的牌匾,巍然屹立在八和會館內,蘭桂師傅的豐功偉績和光輝思想將永遠載入八和會館的史冊上,恒久銘刻在八和弟子的心中。

                                                --2016.10.27

注:①麥嘨霞:《廣東戲劇史略》』〈粵劇研究文選〉4(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西元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

②《藝術大詞典》113頁(香港漢榮書局)

③《辭海》卷二769頁(上海辭典出版社1999年)

④黃滔:《梨園話舊》 原載香港《星島日報》楓林版1994年秋冬

⑤任俊三:「瓊花八和歷史拉雜記」《粵劇研究文選》489

⑥任俊三:「瓊花八和歷史拉雜記」《粵劇研究文選》487

⑦《廣東近現代人物詞典》 崩牙啟條目471頁(廣東科技出版社1992年)

⑧任俊三:「瓊花八和歷史拉雜記」《粵劇研究文選》487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