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Super User

Super User

週一, 03 十一月 2014 12:56

第五期 現代俠士李龍形象健康

05cover
第五期 二零零一年四月
封面人物
4 現代俠士李龍形象健康
 
人物專訪
8 萬能老倌阮兆輝
12 陳劍聲人情味儂
15 陳嘉鳴安於二幫位置
18 文劍飛英姿颯爽
20 鄧碧雲逝世十周年紀念專輯
30 畢玉英現階段人生的至愛
 
新劇欣賞
32 俠士名花結良緣
34 非夢奇緣
 
粵劇傳真
36 一把存忠劍
38 梟雄虎將美人威
40 擊鼓退金兵
42 三夕恩情廿載仇
43 樓台會
44 白蛇傳
 
潮劇傳真
46 霧鎖開封
48 七鳳斬蛟龍
 
樂社千秋
50 月騫戲曲中心業餘推動專業
 
校園播種
52 遁道中學
在實驗中取得成果
 
梨園繽紛
54 港穗曲藝交流會
55 創造無煙樂土
56 紅伶閨秀同賀婦女節
57 喜慶一堂
58 諧趣粵曲話劇新嘗試
59 俾面派對齊舉杯
60 梁天雁新曲發表
61 劉兆榮探望最愛
62 娛人娛己
63 排場演功架
64 成雙成對
65 台前台後記趣
 
梨園播音室
66 新鳳凰鐵三角陣容
文千歲夥拍陳麗芳
67 龍貫天做廣播劇
溫誌鵬新作火熱進行
 
地方戲曲
68 評彈狀元——范林元
 
專欄
72 劇評:我看關戲
74 海外專訊:燕鳳鳴憑秋香打響頭炮
75 粵劇行當:小武回潮
76 老來講舊事:西河會從靚仙講到靚少佳
78 粵劇百載勾沉:獨樹一幟的粵劇音樂
79 粵劇小詞典:十八羅漢架
80 紅船話舊:悼念先師羅耀宗冥壽
81 新曲選刊:林沖別妻
84 曲詞解讀:琵琶記
86 戲曲節目表
04cover
第四期 二零零一年三月
封面人物
4 香港梨園瑰寶 陳好逑細膩演技令人迷
 
人物專訪
8 龍貫天開拓粵劇另一個空間
12 潮劇小生王 陳楚蕙
16 李香琴寶刀未老
18 藝青雲、南燕進軍大戲院
20 御東昇御玲瓏姐妹同心做粵劇
22 何杜瑞卿唱曲寄閒情
 
新劇欣賞
24 亂點鴛鴦譜
50 淝水之戰
 
粵劇傳真
26 港粵紅伶折子戲
28 三件寶
30 香銷十二美人樓
32 獅吼記
34 無情寶劍有情天
36 情俠鬧璇宮
38 三夕恩情廿載仇
40 桂枝告狀
42 忽必烈大帝
44 紫釵記
45 紅菱巧破無頭案
 
川劇傳真
46 目連之母
48 川劇折子戲
 
劇團焦點
52 香港實驗粵劇團薪傳藝術
 
樂社千秋
54 昇平半世紀娛樂在民間
 
校園播種
56 旺角勞工子弟學校 巫瑤珊用活動教學教授戲曲
 
梨園繽紛
58 同慶賀樂融融
59 伍秀芳敬老折子戲專場
60 伶人與伶迷
61 金曲慈善夜
62 戲人戲語
63 戲真情假
64 齊歡聚樂滿堂
65 美人如雲
66 敬老玩新招
 
專題
67 粵劇百載勾沉——傳承學習門檻
68 談粵劇的關戲
70 關德興=新靚就=黃飛鴻
 
專欄
74 海外專訊:由羅、李事件說世態
75 讀者調查
76 粵劇行當:最後的小武
77 紅船話舊:舞台禁忌
78 劇評:香銷十二美人樓
79 粵劇小詞典:照鏡 粵劇基本功:步法、身法
80 曲詞解讀:十奏嚴嵩
82 新曲選刊:情俠鬧璇宮之鳳閣定情
86 戲曲節目表
週一, 03 十一月 2014 12:54

第三期 蓋鳴暉自翔似賈寶玉

03cover
第三期 二零零一年二月
封面人物
6蓋鳴暉自翔似賈寶玉
 
人物專訪
10藝術節2001尤聲普製作兼演紅生戲
12羅家英鍾情紅面關公
14南鳳擅演古代美人
18梅雪詩為賀歲新戲置裝忙
20郭鳳女唱做多面睇
22 陳麗芳台上台下真功夫
 
新年好戲
24 新年好戲推介
 
新劇欣賞
26 寒江關
 
名劇傳真
28 月老笑狂生
30 跨鳳乘龍
32 白龍關
34 戎馬金戈萬里情
36 十五貫
38 桂枝告狀
39 鐵馬銀婚
 
地方戲劇
40 香港青年京劇學院
       沙大京劇藝術駐場工作坊也演三國故事
 
樂社千秋
42 鑪峰樂苑開曲社演唱之先河
 
校園播種
44 新界鄉議局大埔區中學
 
慈善專輯
46 送炭到泰北慈善愛心行
48 紅伶傾力紅館義唱
 
梨園繽紛
50 杜詠心快樂過新年
52 飛燕群星跳躍舞台
54 韻文師生廿載情
55 天虹敬老歡聚
57 長者聯歡眾樂樂
58 曲藝會知音
59 英雄與美人
 
專題
61 戲班封相展實力
62 開鑼例戲熱鬧輝煌
       武生坐車絕技嘆為觀止
63 例戲今昔
64 粵劇百載勾沉——戲神傳說
66 粵劇行當:行當與文武生
67 紅船話舊:紅船怪異
68 振興粵劇首要工作
69 粵劇小詞典:南派對打武功
       粵劇基本功:手法、眼法
 
海外專訊
70 振華聲藝術研究社
    向主流社會推介中國戲劇
72 曲詞解讀:竊符救趙
74 新曲選刊:雪嶺鳳雲會之亂世親仇 撰曲:葉紹德
78 戲曲節目表
 
第二期 二零零一年一月
 封面人物
4 梅雪詩與粵劇緣來有因去無期
 
 人物專訪
8 甄秀儀停不了的音樂
10 梁玉嶸勤練揚琴拓展星腔
12 徐余梅馨得鳳凰女點醒
 
 新劇觀賞
14 越劇:洗馬橋
16 青樓夢
 
 名劇傳真
18 朱弁回朝
20 俏潘安
21 琵琶山上英雄血
22 紅樓寶黛
24 寶蓮燈
26 紫釵記
28 花田八囍
30 辭郎州
32 第三屆羊城國際粵劇節剪影
 
   梨園繽紛
34 紅伶為東華籌款
36 衛駿英雙槍展英氣
44 蓋鳴暉、吳美英錄影真性情
45 林家聲蓋鳴暉師徒緣
54 百唱不厭任劍輝
56 籌建西方寺大匯演
 
   劇團焦點
38 龍騰燕新劇酬戲迷
60 漢風自強不息21年
 
   地方戲劇
41 成都川劇三團擅演高腔名劇
42 川劇絕活凝聚藝術魅力
 
   常在心中
46 舊夢繁華鄭孟霞
48 百看不厭任劍輝
52 新劍郎回憶與任姐演戲經驗
55 懷念師傅王粵生
 
校園播種
62 校園播種: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
 
   專題
66 粵劇百載勾沉——「薛馬桂白廖」五大流派
68 木偶粵劇電影《芙蓉仙子》
69 紅船話舊:紅船禁忌多
70 粵劇行當:小武大王靚元亨
 
   劇評
72 評青樓夢——劇情平淡無奇撰曲盡顯才情
73 雙雄鬧殿觀後談
 
   海外專訊
74 溫埠粵劇藝壇看今朝話當年
76 曲詞解讀:光緒皇情暖珍妃
78 粵劇小詞典:五色真軍器/粵劇基本功:跳大架
79 新曲選刊:蔡文姬之絕唱胡笳十八拍 撰曲:蔡衍棻
 
84 送炭到泰北 善慈愛心行
86 戲曲節目表
88 優惠訂閱表格/讀者專訊
週一, 03 十一月 2014 12:47

第一期 陳寶珠戲如人生

01cover
第一期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
 封面人物
20 陳寶珠戲如人生
24 煙雨紅船
 
   人物專訪
26 李龍全情投入戲曲
30 裴艷玲發揚蘭亭演藝
34 越劇王子趙志剛
36 李陳勁秀唱曲練戲養生之道
38 胡美儀唱出新天地
 
 新劇觀賞
40 英雄叛國
42 一縷詩魂兩段情
44 七賢眷
46 虎符
 
劇團焦點
48 慶鳳鳴演繹經典名劇《牡丹亭》
52 鳴芝聲十年有成回饋社會
 
   戲曲節目表
56 校園播種:何文田官立中學
59 戲曲網頁任瀏覽
60 朗暉少兒折子戲
 
曲社剪影
62 靈風弘揚國粹七載呈功
 
   短訊
63 羊城國際粵劇節
     沙田粵劇博物館
     京崑粵紅生薈萃
66 八和兩京文化交流
68 陳劍聲回顧八和上京
 
溫哥華專訊
70 陳小漢闡釋B腔的四個情字
72 精英聚雲城——陳小漢李敏華演唱會
74 音樂醉翁羅永明
76 楊海城粵劇學院三週年院慶演出
 
   專題
78 粵劇百載勾沉——不沉的紅船
82 粵劇行當:粵劇花面的開面與打面架
83 紅船話舊:執位與禁忌
84 曲詞解讀:牡丹亭驚夢之幽媾
86 南音選刊:痴郎吟盡楚江秋
88 新曲選刊:李亞仙刺目勸夫 撰曲:蘇翁
93 新曲速遞
94 戲曲節目表

粵劇觀眾拓展計劃調查報告暨觀眾交流會

日期:2009年6月19日(星期五)下午2時30分-5時30分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N座 N001林百欣演講廳
主辦:戲曲品味

主持:
廖妙薇女士 戲曲品味總編輯/計劃執行人
葉世雄先生 香港電台第五台台長

論題
一、 市場營運現代化──從科學性和經濟性探討粵劇市場前景
二、 粵劇舞台現代化──粵劇舞台新面貌的探索
三、 戲曲劇本現代化──傳統劇本與創作劇本的矛盾與協調
四、 粵劇觀眾現代化──觀眾再教育與新觀眾的培育

程序
一、市場營運現代化
李樹德博士 科貫全球網主席/粵劇觀眾拓展計劃顧問
二、粵劇舞台現代化
高志森先生 春天戲曲發展
梁漢威先生 漢風粵劇研究院
三、戲曲劇本現代化
阮兆輝先生 粵劇名伶
何家耀先生 粵劇導師
區文鳳女士 粵劇編劇
溫誌鵬先生 粵劇編劇
四、粵劇觀眾現代化
余少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資料館
吳鳳平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粵劇小豆苗計劃
李漢光校長 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
五、觀眾意見交流
嘉賓主持:梁漢威先生 龍貫天先生

觀眾發言/提問指引:
政府場地租用及資助政策的檢討
如何獲取及善用政府資源
觀眾對粵劇界的各種現象有何意見
戲曲導師在商業社會怎樣保持專業精神
業餘演出對粵劇市場的影響性
粵曲粵樂評級制度的可行與不可行

邀請嘉賓:
卓伯棠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主任
粵劇觀眾拓展計劃顧問
楊偉誠先生
香港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
粵劇觀眾拓展計劃顧問
蔡燦煌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主任
鄭培凱教授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任
李明珍女士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高級經理
梁沛錦教授
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
吳壽南先生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行政組主席(暨各組員)
阮兆輝先生
香港藝術發展局戲曲組主席(暨各組員)
汪明荃博士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暨各理事及會員)
周振基博士
香港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暨各委員)
各劇團班主及行政人員
各粵劇粵曲粵樂導師
各專業及業餘演員唱家
各院校老師及學生
戲曲觀眾及讀者

公開免費入場 歡迎發表意見

Cannot find opera/個別專訪問卷調查結果/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opera/個別專訪問卷調查結果//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呼籲業界自我檢討提倡專業精神
憂慮業餘演出不能推動專業發展
質疑政府推廣政策十年未見成效

調查對象共50人
包括:
全職導師28人
兼任導師4人
業餘唱家14人
業餘演員4人
全部是業內資深人士
平均藝齡超過30年

一、粵劇界現況的檢討
·粵劇界必先要做好自己,然後才能對政府有所要求。場地不足或有沒有永久演出場地,都不是窒礙粵劇發展或粵劇水平下降的理由,粵劇老倌和專業人士宜自我檢討,做好份內事,不要藉詞抵賴。***
·部分演員演出不夠認真,取易不取難,對劇 本、角色不求甚解,敷衍塞責,這是當今粵劇從業員通病。***
·粵劇界要承傳發展,必須團結一致,全心全力培育下一代,但目前所見,肯熱心苦幹的專業導師沒有幾人。***
·曲藝活動雖然蓬勃,但無高標準的示範,質素每況愈下,昔日名伶名家成腔成派,今日已不復見。***
·曲藝界不少導師未夠水平,濫竽充數,誤人子弟。又濫收學生,鼓勵學生演出,頻頻執曲、操曲。妄顧道德,全無職業操守。 ***
·業餘演出良莠不齊,多數表演者未夠水準,志在社交、出風頭,這類演唱會太多,造成蓬勃假象,對粵藝承傳非但無益,反而予外行人誤解,望而卻步。***
·演唱會借慈善為名者日益猖獗,帳目不明,交代不清,捐款用作行政費用,慈善為名,謀私為實。***
·劇場的「派飛文化」對粵劇發展有負面影響,奈何專業劇團反而開風氣之先。送票風氣破壞市場規律。票房、入座率都不是專業水平的指標。***
·業餘演出者花在上課學習方面與花在上台表演方面的心機和消費均不成比例,說明粵劇愛好者追求虛榮多於追求藝術,製造了市場假象,影響真正的粵劇發展。***
·導師花太多時間教學,自己沒有時間進修、研究,業內人士也不會互相交流觀摩;固步自封,不肯虛心接受意見,行業難望進步。**
·粵劇發展前景不樂觀,令許多熱愛粵劇的在職人士對這行業卻步,只能作為業餘興趣,不會投入太多時間金錢,此夜間粵劇課程比日間課程較受歡迎的原因。**
·粵劇演出量不足,演員磨練機會和舞台經驗相對減少,過去職業演員到四十歲便是藝術成熟期,現時要推遲到六十歲才成熟,因而出現斷層現象。經濟資源少,排練不足,影響演出質素,難有經典之作。*
·有些年輕人想入戲行,但許多業內的因素如批評多、壓力大,粵劇行業制度複雜難以適應等,使人顧慮多而投入少。*
·藝術的提升需要良好的輿論氛圍,可惜無人承擔此重任。
·近十年唱片出版,以閨秀自資邀請老倌合唱的居多,由唱片公司投資製作及發行的唱片僅少數,可從中窺探粵曲的命運。但閨秀唱片水平未必達標,影響整體曲藝水平下降。
·香港粵劇不受文化界重視,主要因為它的文學性實在太低。
·戲班把資源側重於老倌酬勞上,其餘分配都很薄弱,包括編劇、撰曲人,這是目前普遍現 象,即使有編劇人才,也難以生存。
·導演是戲劇的靈魂。沒有導演制,是粵劇未能進階的原因之一。
·粵劇不會死,粵劇給予香港觀眾的一份親切感,是其他地方劇種不能替代的。

二、開拓粵劇界前景的建議
·不要太固執於傳統,應運用現代舞台藝術重新包裝粵劇。要吸引新一代觀眾,編劇取其精華要領,劇情不要拖沓,演出時間不宜太長。除梆黃外,多加插有新意的小曲,提高年輕觀眾之欣賞興趣。***
·廣州粵劇與香港粵劇各有特點及優點,應取其優點,補自身不足,保存傳統的特質最為重要。***
·未夠水平的表演者和職業導師已氾濫成災,遏阻不良風氣,提昇粵曲水平,應由導師做起。***
·粵劇和粵曲都要提昇水平,修正劇本,減少粗俗,提倡優雅藝術。***
·
香港宜多與中國大陸戲曲名師名伶交流,乃至引入京曲、崑曲,取其精華,與粵曲相輔相成。**
·支持粵劇改革,喜見業界有專業演員多年努力嘗試改革;香港粵劇應探索新方向。*
·支持粵樂創新,融入民樂,交響樂等改革路向。*
·支持保留傳統,粵劇 方不致失傳或變質。*
·香港粵劇人才在八和,設施在演藝學院,兩者應整合力量。
·不要偏重職業演員,業餘愛好者的培訓工作不可忽略,有些業餘非常認真,可能成為職業團隊的後援。
·建議學唱者不要濫唱。有一定程度方可上台表演,以尊重觀眾;若演出水平不夠,不宜賣票。
·從事粵劇行列,除了本身天份,需加上毅力及修養,多聽別人的唱腔,吸收別人的長處,切 忌停滯不前。
·香港粵劇界及曲藝界要莊敬自強,每個行當都要嚴肅去幹,師傅授業要 豁達無私,以繼往開來為己任 。
·爭取業界及更多有心人支持,出錢出力,振興粵劇。
·建議設立導演制,令演出有系統、更專業。

三、政府各項推廣政策的檢討
·粵劇藝術艱苦而漫長,戲曲比其他藝術 需要更多資源以支持其發展。政府對此 投入不足。***
·政府的資助政策應對市民大眾公平,執行過程應避免利益衝突,但目前所 見,審批者往往是利益既得者。資助原是美意,演變為利益壟斷,反造成業界分歧。
·政府雖投入資源,但各項資助計劃欠透明度,推廣粵劇無系統性策略,對粵劇發展無明確指標。且資源有限,平均分配的派餅方式,完全發揮不到作用。***
·未交代租用場地申請成敗的理由,不知何故?申請者唯有不斷胡亂重複申請,浪費了時間和精神,往往徒勞無功。***
·粵劇發展基金處理申請文件,評分制度欠公允。審核程序和審批標準都出現問題,有待認真改善。 ***
·業餘團體租用康文署轄下演出場地十分困難,無明確指引,又欠透明度,星期五六日免問,全年日子都沒有。但有些人經常同時申請多個場地都獲批准,卻不知有什麼優先條件。***
·香港沒有足夠和適合的練習場地,予專業及業餘愛好者練功、練唱,演出\場地也不夠應付所需。***
·去年政府首次撥款成立了三年資助的「香港青苗粵劇團」,顧用新秀演員,但只得一位資深演員帶領,三年之後能否成才實在質疑。 ***
·政府以千萬公帑資助製作新編粵劇,但部份老倌文化水平不夠,劇本理解力弱,創作意念不高,又不肯排戲,不記曲,敷衍塞責。對這些新編劇本,當局應重新釐訂審批的標準?**
·新光戲院的場地管理失當,暴露粵劇文化的守舊落伍,製造觀眾矛盾和困擾;老戲院老觀眾的壞習慣不改變,難吸引新觀眾入場,政府及粵劇界都應該重新評估新光戲院的保留價值與開發前景**
·政府場地租用應以香港人營運的本地曲藝社團優先。不明白大陸樂社以何理由容易租場,且獲場地資助。**
· 政府應對粵劇粵曲一視同仁,平等看待,不能 分化。反對一些高官對曲藝界的歧視。
· 政府的資助政策有重新修正之必要,現行政策無定向,其公平口號既不公正也不平等,應考慮申請人的實際需要,制訂長遠、可行而有效益的執行方案。

四、對政府各項資助政策的建議
· 提高粵劇、粵曲在國際上的地位,保存及發揚 中國傳統文化。***
· 政府應落實給予粵劇永久演出場地或理想劇院。 ***
· 政府場地資助申請手續繁複,也無清晰指引。希望當局增加透明度,清晰指示申請條件。***
· 不贊同政府補貼新光戲院以維持其繼續開業。戲院本身設施不足,後勤配套差,宣傳也局限,絕對不是理想演出場地。***
· 政府應設立粵劇專業學院,有計劃地聘請正規導師,有專業的課程、有音樂、燈光、道具、編劇編曲配樂等整個配套,全面培養人才;有落班演戲的出路,保障生活。有醫療工傷第三者保險,保障職業安全。政府應多撥資源,發掘有天份者,全力培訓。對貧困勤奮吃得苦的好學生特別栽培。***
· 粵劇缺乏理想培訓場所,建議政府配合目前教育制度,開辦正規藝術專科學校,讓適齡學員在初中階段就開始課餘學習及操練基功,中學畢業後全面投入學粵劇也不致超齡。**
· 建議投放資源培訓年青編劇編曲人才。**
· 提升粵劇的社會地位,必須增加它的藝術性,將粵劇由粗糙的市井文化提昇為高雅藝術,吸納新一代觀眾與入行者。**
· 新界區觀眾入座率偏低,非該區沒有高水平觀眾,而是政府沒有安排好節目在新界演出,大老倌也甚少在新界會場開鑼,觀眾要看好節目唯有外求往市區,造成新界觀眾流失。建議政府在新界區做大老倌駐場計劃,提昇觀眾的欣賞水平,匯聚地區觀眾。**
· 成立官方的香港粵劇團,全資培訓青年演員,為粵劇新一代營造生存空間。或由政府撥款支持藝團組織正規青年劇團,集中培養,認真排演嚴謹的作品,邊學邊演,起示範作用。**
· 政府開闢設施完善的場地,有排練室、教室與演出舞台,供學藝者練習之用。或資助學藝者租用例如香港演藝術學院的排練室和上課教室。 **
· 戲曲是傳統藝術,它的發展與承傳,必以保留傳統為先,創作為後,而且「創新」不等同創作,有關部門在評審過程中應考慮這點。**
· 政府宜發掘多些對粵劇有實學、有技巧之資深演藝人,長期進駐中、小學工作坊,提高學生對粵劇的正確認知。**
· 邀請有學識、對粵劇有興趣、對文化藝術有追求的社會知名人士,推介粵劇文化。舉辦交流會,以導賞、茶聚等形式,讓公眾發表意見,官民互動,打成一片。*
· 對商營劇團的資助太多,應把資源投放在培養 新人。
· 粵劇文化與商業社會脫鉤,職業班逼於慳皮,造成惡性循環,政府應給予行業生存空間,對專業劇團應資助較多,業餘劇社酌情處理。
· 政府應從速修正中學粵劇課程,因課程內容存在不少謬誤。但不贊成小學推廣粵劇,年紀太細未有生活經驗,難理解角色要求,成效不高。
· 編審教材時,建議使用簡譜,讓學生易於適應及理解,亦有助粵曲之普及。

五、粵曲粵樂評級的贊成意見
· 贊成設評級,但必需有嚴謹公平之評核制度,執行者亦要公正無私。***
· 評級可分職業性及業餘性評核。粵樂和粵曲要求又不同,要分別處理。***
· 贊成粵曲粵樂要評級,但對評級的機制十分憂慮而且無信心。***
· 考試制度是評定專業水平的可行機制。***
· 評級代表認受性。 **
· 評級制度有利於薪火相傳。**
· 評級制度有助於提高粵劇粵曲水平。**
· 讓外行人知道專業水平的指標。 **
· 評級制度有助於粵劇普及化。
· 評級制度為粵劇粵曲形象定位。
· 評級制度鼓勵求學者爭取上進,亦阻嚇一些不求真功夫,只混飯吃的人。
· 導師教學水平參差,有必要整頓,評核制度是必需的,目前雖有一定困難,仍要設法制定方案。
· 專業水平的測試不能單指個人,還要看演員、樂師、配套設施整體配合。
· 建議邀請廣州、香港兩地有代表性資深從業員擔任評審工作,具有平衡作用,避免評審結果一面倒。
· 評核標準是藝術水平的指標,導師必須強制性接受評級。
· 制訂標準必須認真和小心處理,盡量做到公正和公平。
· 建議撥資源研究正統粵曲之基礎樂理、格式結構、統一教本,然後制訂評審機制,尋找資深人士評審。

六、粵曲粵樂評級的反對意見
· 粵劇界提出粵曲粵樂評級制度,目前是不行,因沒有客觀量度標準,這不是觀賞性的評價,沒有公正之尺度,制度是徒然虛設。***
· 誰有資格來評級?業內知名人士也好、資深人士也好,因種種關係未必有公信力。***
· 不贊成粵劇粵樂評級制度,以防造成壟斷、取巧,為評級考試而沒實學的人士所利用。**
· 粵劇界是論資排輩,但是否演、唱日子久便一定有水準呢?這個當然不是,誰有權威公平地作評審呢?**
· 粵曲有史以來都是各師各法,有不同流派,沒有什麼標準可遵從。**
· 只靠一次評級是不可靠的。*
· 有高水準、肯認真、技藝超群的,不用評級,自然有目共睹。 *
· 評級制未必能提高粵曲的藝術水平。 *
· 戲曲是一種表演藝術,很依賴主觀感覺,戲做得好曲唱得好自有人欣賞,不好的自然淘汰,無須用制度定高低。
· 聲樂有強烈的主觀性,粵曲講唱腔,又受方言限制,不可能如鋼琴般有國際認受性。
· 評級可能會做成戲曲界的矛盾與分化。
· 水平之高低,很在乎個人對此藝術的追求,有了評級制也不表示所有人都會脫胎換骨。

*:二人相同意見
**:三至四人相同意見
***:五人以上相同意見

個別意見:公平粵曲比賽辦法
六月十九日論壇上,由粵曲評級說到比賽的公平評審,梁威漢反對單純以唱工為比賽評分標準,參賽者需對粵曲結構有全面認識方可稱冠軍。
有觀眾提出,最後總決賽要考真功夫,不宜再選唱名伶的歌曲,應請人撰寫新曲幾首,決賽入圍者抽籤取曲自行練習,新曲不註叮板,梆黃、南音皆由唱者自定,再加一段清唱(木魚),小曲可作點綴;唱者自行決定唱正線、反線或乙反,如此才能顯示出比賽者實力。不知此法可行否,主辦機構不妨考慮。

論壇學者及專家論文將陸續於本刊發表


《粵劇觀眾拓展計劃》調查數據顯示
粵劇粵曲觀眾增長接近三十萬
業餘演出全年消費總額一百二十億

《戲曲品味》承香港藝術發展局邀約,過去一年在全港各地區進行粵劇觀眾調查,所得數據顯示,香港粵劇的觀眾人數接近三十萬(鄉鎮神功戲的戲棚觀眾未計算在內),其中六成以上觀眾全年觀賞粵劇節目十二場以上;而業餘粵劇演出者全年的演出消費總額超過一百二十億港元,龐大的消費力有助於粵劇導師、音樂師、劇作、撰曲等行業勃興之外,還推動了戲服、晚裝、化妝、錄像、攝影、影音器材、美容纖體、保健產品等行業的新市場,是香港經濟的潛在動力之一。

近年粵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區政府的文化推動政策與粵劇界訴求有相當差距,《戲曲品味》有見及此,主辦及統籌首個由民間獨立機構進行之粵劇市場調查──香港藝術發展局邀約計劃之「粵劇觀眾拓展計劃」,藉此評估香港的粵劇觀眾具體人數,粵劇活動對香港經濟的推動力,以及突顯本地粵劇發展的現況。調查數據供政府有關部門作為制訂相關政策之參考資料。

「粵劇觀眾拓展計劃」於二零零八年五月正式展開,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及第二階段,進行了一項現場觀眾問卷調查,包括港、九、新界各政府演出場地及新光戲院合共三十二場次,以及一項業內資深人士專訪調查,對象包括五十位資深導師、資深唱家及業餘演員,收集了近一千項個別意見。

是次調查之數據分析及計劃成果,於六月十九日舉辦的《粵劇的四個現代化》學術論壇中展示,廣邀學者專家,以及粵劇、學術、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發表論說,入場觀眾逾百人。講者就粵劇現代化的種種問題提出重要論點,籲請在場政府部門代表轉達意見。觀眾互動時間反應最為熱烈,原定多項討論題目,因時間關係未能完成,僅就評級制度表達了意見。是次公開活動為該項計劃第三階段之總結。

調查結果所得重要數據

香港粵劇觀眾的具體人數
數字顯示,香港的粵劇觀眾整體人數為 295,825人
其中每年觀賞粵劇及粵曲節目不少於12次(平均每月一次或以上)的活躍觀眾佔 62% ,計183,412人
(粵劇觀眾指入場觀賞粵劇及粵曲節目者)

粵劇活動對香港經濟的推動力
1業餘學藝者(包括學生)學習粵劇全年學費總額
6,437,151,466港元
2 業餘演出者支付場租、場地設施、樂隊、行政費用等全年演出開支總額 1,234,092,288港元
3業餘演出者為演出而上課、排戲、操曲、上台裝身、
捐款及各種消費的全年開支 11,942,767,098港元
4 業餘演出者全年整體消費總額 12,176,859,386港元
5業餘粵劇演出活動帶動有關行業的營業額包括:
服飾化妝:246,818,458港元
錄像攝影:123,818,458港元
影音產品:98,727,383港元
美容保健:74,045,537港元

觀眾晉身為演出者的比率
數據顯示整體觀眾之中
70%是純粹觀賞者
19%是觀眾亦是演出者
11%目前是觀眾稍後會演出者
觀眾晉身成為演出者佔 30%

粵劇觀眾追求相關知識的方式
1 觀眾閱讀戲曲刊物的習慣
《戲曲品味》讀者 61.7 %
《粵劇曲藝月刊》15.7%《戲曲之旅》6%
《現代戲曲》1.3%《大佬倌》0.8%
其他報紙、海報、場刊等合共14.6%
2 網上尋找戲曲資訊的習慣
粵劇觀眾有上網習慣者56.1%
網上尋找各類中國戲曲及名伶資訊者50.8%

以上數據由IATOPIA科貫全球網提供

週三, 03 七月 2013 16:52

中國地方戲曲

 

北京市
▪ 京劇 ▪ 北方崑曲 
▪ 西路評劇 ▪ 北京曲劇
 
山東省
▪ 山東梆子 ▪ 棗梆
▪ 萊蕪梆子 ▪ 東路梆子
▪ 柳子戲 ▪ 大弦子戲
▪ 羅子戲 ▪ 呂劇
▪ 茂腔 ▪ 柳腔
▪ 五音戲 ▪ 柳琴戲
▪ 四平調 ▪ 燈腔
▪ 東路肘鼓子 ▪ 墜劇
▪ 漁鼓戲 ▪ 八仙戲
▪ 藍關戲
 
山西省
▪ 晉劇 ▪ 蒲劇
▪ 北路梆子 ▪ 鑼鼓雜戲
▪ 耍孩兒 ▪ 靈邱羅羅
▪ 上黨皮黃 ▪ 上黨落子
▪ 永濟道情戲 ▪ 洪洞道情
▪ 臨縣道情戲 ▪ 晉北道情
▪ 襄武秧歌 ▪ 壺關秧歌
▪ 沁源秧歌 ▪ 祁太秧歌
▪ 繁峙秧歌 ▪ 朔縣秧歌
▪ 孝義碗碗腔 ▪ 曲沃碗碗腔
▪ 弦子腔 ▪ 鳳台小戲
▪ 河曲二人臺
 
上海市
▪ 越劇 ▪ 京劇
▪ 滬劇 ▪ 滑稽戲
▪ 奉賢山歌劇
 
廣東
▪ 粵劇 ▪ 潮劇
▪ 白字戲 ▪ 粵北採茶戲
▪ 樂昌花鼓戲 ▪ 雷劇
▪ 粵西白戲 ▪ 正字戲
▪ 廣東漢劇 ▪ 西秦戲
▪ 花朝戲

廣西
▪ 粵劇 ▪ 邕劇
▪ 桂劇 ▪ 絲弦戲
▪ 師公戲 ▪ 彩調
▪ 牛娘劇 ▪ 桂南採茶戲
▪ 壯劇 ▪ 苗戲
▪ 侗戲
 
陝西
▪ 秦腔 ▪ 漢調二黃
▪ 合陽跳戲 ▪ 線腔
▪ 眉戶戲 ▪ 碗碗腔
▪ 陝西老腔 ▪ 陝南端公戲
▪ 陝西道情 ▪ 弦板腔
▪ 陝南花鼓戲 ▪ 安康弦子戲
▪ 漢調桄桄
 
貴州
▪ 儺戲 ▪ 黔劇
▪ 貴州梆子 ▪ 貴州花燈劇
▪ 貴州侗戲 ▪ 布依戲
▪ 苗戲 ▪ 安順地戲
 
遼寧
▪ 海城喇叭戲 ▪ 遼南影調戲
▪ 阜新蒙古劇 ▪ 彩扮蓮花落
▪ 二人轉
 
黑龍江
▪ 龍江劇
 
新疆
▪ 新疆曲子戲
天津市
▪ 京劇 ▪ 梅花大鼓
▪ 西河大鼓 ▪ 樂亭大鼓
▪ 京韻大鼓 ▪單弦
▪ 快書 ▪ 快板書
▪ 山東琴書 ▪ 河南墜子
 
河南省
▪ 豫劇 ▪ 河南越調
▪ 南陽梆子 ▪ 大平調
▪ 懷梆 ▪ 大弦戲
▪ 羅戲 ▪ 羅卷戲
▪ 河南曲劇 ▪ 河南道情
▪ 豫南花鼓戲 ▪ 樂腔
▪ 五調腔 ▪ 宛梆
▪ 二夾弦
 
湖北省
▪ 漢劇 ▪ 荊河戲
▪ 南劇 ▪ 湖北越調
▪ 山二黃 ▪ 湖北高腔
▪ 楚劇 ▪ 東路花鼓戲
▪ 黃梅採茶戲 ▪ 陽新採茶戲
▪ 遠安花鼓戲 ▪ 荊州花鼓戲
▪ 梁山調 ▪ 鄖陽花鼓戲
▪ 隨縣花鼓戲 ▪ 文曲戲
▪ 鄂西柳子戲
 
江蘇省
▪ 崑曲 ▪ 淮劇
▪ 揚劇 ▪ 通劇
▪ 錫劇 ▪ 蘇劇
▪ 淮海戲 ▪ 丹劇
▪ 丁丁腔 ▪ 海門山歌劇
▪ 淮紅劇 ▪ 蘇州評彈
 
福建省
▪ 梨園戲 ▪ 高甲戲
▪ 平講戲 ▪ 閩劇
▪ 庶民戲 ▪ 詞明戲
▪ 莆仙戲 ▪ 詞明戲
▪ 大腔戲 ▪ 閩西漢劇
▪ 北路戲 ▪ 梅林戲
▪ 右詞南劍調 ▪ 小腔戲
▪ 三角戲 ▪ 閩西採茶戲
▪ 南詞戲 ▪ 閩西山歌戲
▪ 薌劇 ▪ 打城戲
▪ 竹馬戲
▪ 遊春戲
▪ 肩膀戲
 
安徽
▪ 徽劇 ▪ 黃梅戲
▪ 青陽腔 ▪ 沙河調
▪ 嶽西高腔 ▪ 目連戲
▪ 安徽儺戲 ▪ 廬劇
▪ 安徽端公戲 ▪ 泗洲戲
▪ 宿州墜子 ▪ 含弓戲
▪ 蕪湖梨簧戲 ▪ 文南詞
▪ 鳳陽花鼓戲 ▪ 皖南花鼓戲
▪ 淮北花鼓戲 ▪ 推劇
▪ 嗨字戲 ▪ 洪山戲
 
雲南
▪ 滇劇 ▪ 雲南花燈戲
▪ 昆明曲劇 ▪ 關索戲
▪ 傣劇 ▪ 白劇
▪ 雲南壯劇
 
吉林
▪ 黃龍戲
 
內蒙
▪ 內蒙大秧歌
▪ 漫瀚劇
▪ 二人臺
 
河北省
▪ 河北梆子 ▪ 評劇
▪ 絲弦 ▪ 保定老調
▪ 哈哈腔 ▪ 河北亂彈
▪ 武安平調 ▪ 武安落子
▪ 西調 ▪ 隆堯秧歌
▪ 唐劇 ▪ 深澤墜子
▪ 安國老調 ▪ 上四調
▪ 保定皮影 ▪ 賢寓調
▪ 碰板調 ▪ 十不閑蓮花落
▪ 固義儺戲 ▪ 海興南鑼
▪ 定州秧歌戲 ▪ 蔚州梆子
▪ 高腔 ▪ 唐山皮影
▪ 冀南皮影戲 ▪ 張家口賽戲
▪ 詩賦弦 ▪ 南辛莊木偶戲
▪ 新穎調 ▪ 橫歧調
▪ 東路二人台 ▪ 肥鄉羅戲
▪ 邢臺弦子腔 ▪ 邢台墜子戲
▪ 邢台淮調 ▪ 邢台西調
▪ 肅寧武術戲 ▪ 懷安軟秧歌
▪ 臨漳西狄邱落子
 
湖南省
▪ 湘劇 ▪ 祁劇
▪ 常德漢劇 ▪ 巴陵戲
▪ 湘昆 ▪ 長沙花鼓戲
▪ 岳陽花鼓戲 ▪ 常德花鼓戲
▪ 湘西花燈戲 ▪ 湘西陽戲
▪ 衡陽花鼓戲 ▪ 邵陽花鼓戲
▪ 零陵花鼓戲 ▪ 師道戲
▪ 湘西苗戲 ▪ 新晃侗族戲
 
浙江省
▪ 越劇 ▪ 婺劇
▪ 紹劇 ▪ 新昌調腔
▪ 寧海平調 ▪ 松陽高腔
▪ 永康醒感戲 ▪ 溫州昆曲
▪ 金華昆腔戲 ▪ 台州亂彈
▪ 諸暨亂彈 ▪ 甌劇
▪ 和劇 ▪ 杭劇
▪ 甬劇 ▪ 湖劇
▪ 姚劇 ▪ 睦劇
 
海南
▪ 瓊劇 ▪ 臨劇
 
江西
▪ 贛劇 ▪ 弋陽腔
▪ 盱河戲 ▪ 東河戲
▪ 寧河戲 ▪ 瑞河戲
▪ 宜黃戲 ▪ 南昌採茶戲
▪ 贛南採茶戲 ▪ 萍鄉採茶戲
▪ 萬載花燈戲 ▪ 撫州採茶戲
▪ 吉安採茶戲 ▪ 寧都採茶戲
▪ 贛東採茶戲 ▪ 九江採茶戲
▪ 景德鎮採茶戲 ▪ 高安採茶戲
▪ 武寧採茶戲
 
四川
▪ 川劇 ▪ 京劇
▪ 四川燈戲 ▪ 四川曲藝劇
▪ 秀山花燈戲
 
甘肅
▪ 隴劇 ▪ 高山劇
▪ 影子腔 ▪ 甘南藏戲
 
西藏
▪ 藏戲
 
青海
▪ 青海藏戲
▪ 青海平弦戲
 
臺灣
▪ 歌仔戲 ▪ 京劇
 崑劇
週五, 28 十一月 2014 12:58

藝發局誠邀提交計劃書

「戲曲新編劇本指導及演出計劃()—第一階段:新編劇本指導」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現誠邀合資格人士提交「戲曲新編劇本指導及演出計劃(五)」之「第一階段:新編劇本指導」申請書。計劃旨在為本地戲曲界發掘及培育編劇人才,鼓勵劇團與新進編劇合作排演創新劇目,以推動香港戲曲藝術的承傳與發展,及創造有利戲曲藝術發展的環境。

有興趣提交申請的人士,可於辦公時間內到香港英皇道979號太古坊和域大廈東翼14本局辦事處索取或從本局網頁www.hkadc.org.hk下載《邀請計劃書》及《申請表格》。申請書須以密件信封形式提交藝發局,信封面請註明「戲曲新編劇本指導及演出計劃(五)—第一階段﹕新編劇本指導」。申請者須於201516(星期二)下午630分或以前將申請書投進設於上址的收集箱內。以郵寄遞交的申請書以郵戳日期為憑。逾時遞交的申請計劃書,或以電郵、傳真或其他媒體形式遞交的申請,以及未能符合本《邀請計劃書》列明要求的申請將不獲處理。

查詢電話:2827 8786(趙珮琼小姐)

第 14 頁,共 26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