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經常看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演粵劇,像《日月神鏡》、《金彩蓮》等等,都是很適合青少年演出的劇目。終於有機會到王仲銘中學去訪問,何世敏校長和何煥美主任拿著一叠叠照片,為我仔細道出各同學學粵劇的因由。
       原來早於零五至零六年度,王仲銘中學的同學已參加了「聯聲雅集」粵劇培訓計劃,開始學習粵劇。零六年又參加了「聯聲」統籌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計劃」,不只有滙演,還有分享會。
       何世敏校長說:「我們希望給同學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乎成績,只重參加與學習的過程。」
       他表示步上新高中的學制,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同學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有其他的學習經歷,粵劇是演藝方面的好學習,又與中華文化交融,學生們同台演出,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如配合音樂、舞台效果、化妝等等,皆可擴闊學生的視野。他非常高興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亦大一位熱心和合拍的何美老師幫忙協作。
       何老師本身教英文科,又負責粵劇學會的運作。「我們由零五年開始有粵劇學會,一切都由零開始,當初學員只有十六個。」在何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漸漸培養了興趣。零七年參與「老師與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演出《日月神鏡》大受好評。零八年又參加了藝發局贊助、黃肇生製作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參演《洛水夢會》。到零九年參演「梓如藝敍天」主辦的「多元智能劇大使」,演出《金彩蓮》。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興趣,又節省資源,何煥美老師又教同學們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甚至服裝加工,她都自己動手去做,又親自去廣州去選購戲服,由此教識學生要節省資源和珍惜一切。在她的帶領下,粵劇學會的人數日有增加,令何校長和她深感安慰。
       何老師教英文又教粵劇,不只編寫劇本又引導同學們念好英語,唱好粵劇。
       除了參加「梓如藝敍天」之外,學校也請了導師王侯偉來教粵劇,參加的同學都很活躍。同學亦常參與黃大仙社區的演出,演出過《打金枝》、《香夭》和《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令街坊們大為驚喜。去年九月,粵劇組同學又應旅發局之聘,在文化博物館向外籍遊遊導賞粵劇。去年九月廿三日,學校舉行了學習經歷分享慶典,粵劇組的同學演出《拾釵》,結合了音樂組和武術組一同演出,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氣氛熱烈。
        「多謝校長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去發揮。」何老師說:「粵劇亦有機會撥入新高中的課程,期望透過音樂、曲詞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語文水平。」她表示,學了粵劇後,很多學生恢復了信心,由平班升到尖班。她又經常帶學生出去看戲,又到油塘及坪洲的戲棚參觀,同學都很感興趣。「粵劇的劇情大多因果分明,有因必有果,這驚醒了學生要好好學習,教育了他們的人生。」
       目睹由無到有,何校長亦很感動,「常常覺得學習藝術不應只是一人或一班人,應該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皆可欣賞與學習的。」他表示:「期望學校中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粵劇。我也鼓勵同學們去發夢,只要有夢想,就不會放棄。」
       見到學生有進步,他就很開心;見到學生增加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就非常安慰。
       何老師亦有同感,她現正整理更多粵劇的資料,希望可以編出一個英語版的《帝女花》,教同學去演繹。 
 
撰文:盧青雲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從來沒想過《帝女花》一劇可以作中文科的教材,去看了將軍澳官立中學的同學上課和學習,恍然明白,原來《帝女花》不只是個粵劇劇本,還是一個很好的聽說讀寫單元。
      負責這個《帝女花》單元的是中二級級聯絡陳佩華老師。
      將軍澳官中中二級共有五班學生,分成六班上中文課,其中一個單元就是《帝女花》。陳佩華老師把單元教材給我看,內容十分充實,學生們的分析也很詳細。
     「早在零七年我們已參加了粵劇小豆苗計劃。」陳老師說:「同學們不只在課堂上學習《帝女花》,也會到其他學校去交流,亦有十堂粵劇的課外活動,有導師來教唱做念打,同學們可以自由參加。」
      原來這個《帝女花》單元足足有十五至十八個課堂教節。除此之外,陳老師亦帶同學們到其他學校如:靚次伯中學、王華湘中學去看港大的「送戲到校園」示範表演。
      當然也有機會到戲棚去參觀,陳老師與中文科主任林浩光老師曾帶中二及中六的同學到青衣神功戲棚去看戲。零九年中六的同學去看完《鳳閣恩仇未了情》之後,還會用來作素材創作新詩,作品展示出來令人驚喜。
      我記得今年五月他們在港大匯報時,一班同學穿上水袖在台上集體表演,贏得如雷的掌聲。陳老師談起來也很感欣慰。
     「最初做這件工作時,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當初每提到粵劇,同學們就很抗拒。但在老師講解之後,她們漸漸有了改變,即使是男同學,看粵劇的片段也看得很專注。」陳老師說:「他們更喜歡粵劇的文詞,非常優美。」
      那麼,中二分六班,豈不是每一位中文老師都要教《帝女花》?
     「不錯,同事們都樂於備課。」陳老師說:「我們集體備課,大家探索如何吸引學生,教他們欣賞優美的曲詞,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
      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陳老師嘗試在說話評估中加入一兩題來考核,同學們都能答到。其後,又嘗試在閱讀卷中加入一兩題,同學們亦答得很圓滿。可見他們吸收了粵劇的文化,亦能融匯貫通,得以提升語文能力。
      陳老師表示,同學們有戲可看,刺激了感官,印象深刻,因此答題目亦特別仔細,進一步會分析和評述。
      她曾經把任白的《樹盟》和雛鳳的《上表》兩段播給同學們欣賞,大家都看得很投入。遇到有較深的曲詞,他們也會提問,例如《上表》中的:「臣不可佔君先,父不能居女後,此乃是倫理綱常⋯⋯」經老師解述後,他們明白了倫理觀念。
     「我覺得《帝女花》的結構完整,非常適合做教材。」陳老師說:「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行動描寫都很透徹,人物個性明朗,肖像描寫方面也很成功。」
      因此,今年他們都繼續選用《帝女花》作中文科的一個單元,將來有資源,亦會繼續。陳老師表示,校長趙家展對此計劃十分支持,家教會亦很支持。兩位副校長梁呂琼、陸施燕燕和科主任林浩光老師亦經常協作幫忙。
      大家群策群力,務求把這個粵劇計劃做到最好。同學們在學校二十週年校慶演出《帝女花》,獲得一致好評。相信在這麼多老師的努力下,將軍澳官中的同學語文水準定必大大提升,而戲曲的種子亦在不知不覺中平均散播,他日必會結出更多花果。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學生看大戲
──《帝女花》                  2E劉駿偉
 
       在《帝女花》這齣粵劇中,《樹盟》、《上表》和《香夭》這三個情節都是較重要的。《樹盟》一節講述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第一次見面,對談中長平公主句句話中帶剌,以測試世顯接受招親的目的,結果世顯的表現令長平公主對他刮目相看,還產生了傾慕之情,故事情節亦由此展開。
      在《上表》一幕中,描寫了世顯和長平如何用計使清帝答應他們的要求,並在《香夭》一幕中殉國殉情,以表對崇禎的忠誠。周世顯和長平公主在每一幕都有明顯的心理轉變:例如在《樹盟》中,周世顯因公主的侮辱而憤怒;《香夭》中,世顯和長平公主因要面臨殉國而產生的複雜心情等等,都有細緻的描繪,演員們準確地表現這些情緒的變化,看得我們如癡如醉。尤其是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名伶,投入的演出極具感染力,怪不得她們在粵劇界的地位那麼崇高。
      雖然我只欣賞了《帝女花》的其中三場,但我對此劇的認識已深了很多,而我最深刻的場節則是《上表》和《香夭》這兩幕。
   《上表》一幕充分反映出世顯和長平的才智,他們和清帝之間的鬥智場面看得我五體投地,除了情節安排得十分恰當外,更能令觀眾有追看下去的念頭,場面的偉大,令人屏息。連平日愛喧鬧的同學都看得入神,便知道這一段是多麼的吸引了。《香夭》一幕寫長平和世顯臨死前的一段對話,這幕不但令觀眾為長平和世顯的死         感到惋惜,還令人思考他們的死的意義何在。
       總括而言,這齣粵劇的確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亦有值得深思的部分,真是一齣好戲。
 
 
學生看大戲
──香夭 6A何韻藝
 
紅袖是一把絹扇
輕輕遮掩著半邊緋紅的臉蛋
清揚委婉的嗓音
如顆顆圓潤的珍珠
在弦線上閃爍流動
頓時 片片
泛紅的花瓣
在風雨中散落一地
遮蔽了天上的月光
樹下新人的命運
被踐踏成為塵土
平實沉厚的嗓門
如晶瑩通透的寶玉
低唱去國懷鄉的情懷
懷念先帝的憂愁
清脆入耳,鏗鏘有勁
柳蔭竟是芙蓉帳?
駙馬珈竟要在墳墓收藏?
良辰美景奈何天
一對睡鴛鴦
共在含章樹下
見證世間
情為何物
 
 
學生看大戲 
── 鳳閣恩仇未了情  6A周音音 
 
大海上
兩個不速之客
打破了浩瀚的平靜
船沉了
往事種種

      從來沒想過《帝女花》一劇可以作中文科的教材,去看了將軍澳官立中學的同學上課和學習,恍然明白,原來《帝女花》不只是個粵劇劇本,還是一個很好的聽說讀寫單元。
      負責這個《帝女花》單元的是中二級級聯絡陳佩華老師。
      將軍澳官中中二級共有五班學生,分成六班上中文課,其中一個單元就是《帝女花》。陳佩華老師把單元教材給我看,內容十分充實,學生們的分析也很詳細。
     「早在零七年我們已參加了粵劇小豆苗計劃。」陳老師說:「同學們不只在課堂上學習《帝女花》,也會到其他學校去交流,亦有十堂粵劇的課外活動,有導師來教唱做念打,同學們可以自由參加。」
      原來這個《帝女花》單元足足有十五至十八個課堂教節。除此之外,陳老師亦帶同學們到其他學校如:靚次伯中學、王華湘中學去看港大的「送戲到校園」示範表演。
      當然也有機會到戲棚去參觀,陳老師與中文科主任林浩光老師曾帶中二及中六的同學到青衣神功戲棚去看戲。零九年中六的同學去看完《鳳閣恩仇未了情》之後,還會用來作素材創作新詩,作品展示出來令人驚喜。
      我記得今年五月他們在港大匯報時,一班同學穿上水袖在台上集體表演,贏得如雷的掌聲。陳老師談起來也很感欣慰。
     「最初做這件工作時,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當初每提到粵劇,同學們就很抗拒。但在老師講解之後,她們漸漸有了改變,即使是男同學,看粵劇的片段也看得很專注。」陳老師說:「他們更喜歡粵劇的文詞,非常優美。」
      那麼,中二分六班,豈不是每一位中文老師都要教《帝女花》?
     「不錯,同事們都樂於備課。」陳老師說:「我們集體備課,大家探索如何吸引學生,教他們欣賞優美的曲詞,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
      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陳老師嘗試在說話評估中加入一兩題來考核,同學們都能答到。其後,又嘗試在閱讀卷中加入一兩題,同學們亦答得很圓滿。可見他們吸收了粵劇的文化,亦能融匯貫通,得以提升語文能力。
      陳老師表示,同學們有戲可看,刺激了感官,印象深刻,因此答題目亦特別仔細,進一步會分析和評述。
      她曾經把任白的《樹盟》和雛鳳的《上表》兩段播給同學們欣賞,大家都看得很投入。遇到有較深的曲詞,他們也會提問,例如《上表》中的:「臣不可佔君先,父不能居女後,此乃是倫理綱常⋯⋯」經老師解述後,他們明白了倫理觀念。
     「我覺得《帝女花》的結構完整,非常適合做教材。」陳老師說:「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行動描寫都很透徹,人物個性明朗,肖像描寫方面也很成功。」
      因此,今年他們都繼續選用《帝女花》作中文科的一個單元,將來有資源,亦會繼續。陳老師表示,校長趙家展對此計劃十分支持,家教會亦很支持。兩位副校長梁呂琼、陸施燕燕和科主任林浩光老師亦經常協作幫忙。
      大家群策群力,務求把這個粵劇計劃做到最好。同學們在學校二十週年校慶演出《帝女花》,獲得一致好評。相信在這麼多老師的努力下,將軍澳官中的同學語文水準定必大大提升,而戲曲的種子亦在不知不覺中平均散播,他日必會結出更多花果。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學生看大戲
──《帝女花》                  2E劉駿偉
 
       在《帝女花》這齣粵劇中,《樹盟》、《上表》和《香夭》這三個情節都是較重要的。《樹盟》一節講述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第一次見面,對談中長平公主句句話中帶剌,以測試世顯接受招親的目的,結果世顯的表現令長平公主對他刮目相看,還產生了傾慕之情,故事情節亦由此展開。
      在《上表》一幕中,描寫了世顯和長平如何用計使清帝答應他們的要求,並在《香夭》一幕中殉國殉情,以表對崇禎的忠誠。周世顯和長平公主在每一幕都有明顯的心理轉變:例如在《樹盟》中,周世顯因公主的侮辱而憤怒;《香夭》中,世顯和長平公主因要面臨殉國而產生的複雜心情等等,都有細緻的描繪,演員們準確地表現這些情緒的變化,看得我們如癡如醉。尤其是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名伶,投入的演出極具感染力,怪不得她們在粵劇界的地位那麼崇高。
      雖然我只欣賞了《帝女花》的其中三場,但我對此劇的認識已深了很多,而我最深刻的場節則是《上表》和《香夭》這兩幕。
   《上表》一幕充分反映出世顯和長平的才智,他們和清帝之間的鬥智場面看得我五體投地,除了情節安排得十分恰當外,更能令觀眾有追看下去的念頭,場面的偉大,令人屏息。連平日愛喧鬧的同學都看得入神,便知道這一段是多麼的吸引了。《香夭》一幕寫長平和世顯臨死前的一段對話,這幕不但令觀眾為長平和世顯的死         感到惋惜,還令人思考他們的死的意義何在。
       總括而言,這齣粵劇的確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亦有值得深思的部分,真是一齣好戲。
 
 
學生看大戲
──香夭 6A何韻藝
 
紅袖是一把絹扇
輕輕遮掩著半邊緋紅的臉蛋
清揚委婉的嗓音
如顆顆圓潤的珍珠
在弦線上閃爍流動
頓時 片片
泛紅的花瓣
在風雨中散落一地
遮蔽了天上的月光
樹下新人的命運
被踐踏成為塵土
平實沉厚的嗓門
如晶瑩通透的寶玉
低唱去國懷鄉的情懷
懷念先帝的憂愁
清脆入耳,鏗鏘有勁
柳蔭竟是芙蓉帳?
駙馬珈竟要在墳墓收藏?
良辰美景奈何天
一對睡鴛鴦
共在含章樹下
見證世間
情為何物
 
 
學生看大戲 
── 鳳閣恩仇未了情  6A周音音 
 
大海上
兩個不速之客
打破了浩瀚的平靜
船沉了
往事種種

週五, 01 二月 2019 21:56

胡國賢校長創作孔子粵曲

       人人都認為粵曲難寫,粵音有九聲,填詞亦不容易。但對胡國賢校長來說,選曲牌、填詞都難不倒他,問題只是有沒有好的題材而已。
  由於他本是唸中文出身,熟悉孔人生平和學說,加上在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做了八年校長,因此,他就自然聯想到要撰寫以孔子為題材的粵曲。
  「孔子是大家尊崇的偉人,是至聖先師。他的故事又為人所熟識,是很好的題材。」胡校長說:「但粵曲大多是生旦對唱,經典中記載孔子週遊列國的故事很少涉及女子。『論語』中唯一有見的就是『子見南子』這件事。」
  因此,他就選取了這個「子見南子」的故事作題材,寫成了一段生旦對唱曲。
  據經典的記載,孔子曾到衛國三次,他第二次去到衛國時見到南子。雖然二人隔了帷帳相見,又以禮相待,但也曾引起子路的不滿,孔子亦曾為此發誓,以示自己正直不阿,並無越禮行為。
  孔子週遊列國,他在衛國見到衛靈公的車駕,亦知道衛靈公寵愛南子,也曾慨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可見他對衛靈公亦失望,對他的好色不滿。
       既然有機會與衛靈公的寵姬相見,胡國賢認為有三個可能,其一是南子想引誘孔子。其二是南子也仰慕孔子,期望見一見孔子,盼孔子給她一些讚賞;另一方面,孔子既是一車兩馬四處週遊,亦想有人賞識。南子是衛靈公的寵姬,也期望大家相見,可作一個晉身之階,或許因她之故可得衛靈公賞識,重用儒術?又或許,南子欲試試孔子,以名利來引誘他,看他是否抵得住誘惑,是否空談仁義?
  再說,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也身不由己。相傳南子是宋王族女,心中已有愛人,被逼而嫁衛靈公,她亦有不屈的心理,有操控男子的意欲。
  基於種種猜度與構思,胡校長就設計了孔子見南子的一幕。孔子在見南子前有一段獨唱段,感慨列國相爭,心繫家國,憂心忡忡,有機會見南子,期望她與衛靈公禮賢下士,重用儒術。
  胡校長表示,由於故事是發生在春秋時代,因此生旦對答的文詞不能用遲過春秋的典故或成語,亦有一定的難度,像南子的歌詞中以女子作比喻的典故亦只有用女媧、嫘祖、妹喜和妲己,不能用遲過春秋的故事或人物作比喻。
  這首《子見南子》就圍繞著二人隔帳相見的情景,寫孔子高風亮節,化木鐸警俗世,感動南子,曲牌用了《流水行雲》中段、《小紅燈》、《雙飛蝴蝶》等,亦有梆黃和鑼鼓配合,情節雖簡單,音樂卻動人。想一想,倒是很適合在校園中作演繹,是跨學科多元智能的好活動。
  胡校長告訴我,他將會繼續創作這些孔子系列的粵曲,題材正在搜集中。胡校長本身是個詩人,文學根底深厚,我記得他也作過很多曲與劇本,像:《樓東怨》、《桃谿說》、《四大詩人》、《良師頌》等等,都常在校園演出。他是音樂節粵曲比賽組的成員,多年來一直推動粵曲與粵劇,又做過孔子德育課程的編篡總監,對孔子學說研究甚深。相信他的孔子粵曲必定有更多新創意。
 
 .jpg
與學生攝於校園孔子像前
 
 
 
週五, 01 二月 2019 21:56

胡國賢校長創作孔子粵曲

       人人都認為粵曲難寫,粵音有九聲,填詞亦不容易。但對胡國賢校長來說,選曲牌、填詞都難不倒他,問題只是有沒有好的題材而已。
  由於他本是唸中文出身,熟悉孔人生平和學說,加上在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做了八年校長,因此,他就自然聯想到要撰寫以孔子為題材的粵曲。
  「孔子是大家尊崇的偉人,是至聖先師。他的故事又為人所熟識,是很好的題材。」胡校長說:「但粵曲大多是生旦對唱,經典中記載孔子週遊列國的故事很少涉及女子。『論語』中唯一有見的就是『子見南子』這件事。」
  因此,他就選取了這個「子見南子」的故事作題材,寫成了一段生旦對唱曲。
  據經典的記載,孔子曾到衛國三次,他第二次去到衛國時見到南子。雖然二人隔了帷帳相見,又以禮相待,但也曾引起子路的不滿,孔子亦曾為此發誓,以示自己正直不阿,並無越禮行為。
  孔子週遊列國,他在衛國見到衛靈公的車駕,亦知道衛靈公寵愛南子,也曾慨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可見他對衛靈公亦失望,對他的好色不滿。
       既然有機會與衛靈公的寵姬相見,胡國賢認為有三個可能,其一是南子想引誘孔子。其二是南子也仰慕孔子,期望見一見孔子,盼孔子給她一些讚賞;另一方面,孔子既是一車兩馬四處週遊,亦想有人賞識。南子是衛靈公的寵姬,也期望大家相見,可作一個晉身之階,或許因她之故可得衛靈公賞識,重用儒術?又或許,南子欲試試孔子,以名利來引誘他,看他是否抵得住誘惑,是否空談仁義?
  再說,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也身不由己。相傳南子是宋王族女,心中已有愛人,被逼而嫁衛靈公,她亦有不屈的心理,有操控男子的意欲。
  基於種種猜度與構思,胡校長就設計了孔子見南子的一幕。孔子在見南子前有一段獨唱段,感慨列國相爭,心繫家國,憂心忡忡,有機會見南子,期望她與衛靈公禮賢下士,重用儒術。
  胡校長表示,由於故事是發生在春秋時代,因此生旦對答的文詞不能用遲過春秋的典故或成語,亦有一定的難度,像南子的歌詞中以女子作比喻的典故亦只有用女媧、嫘祖、妹喜和妲己,不能用遲過春秋的故事或人物作比喻。
  這首《子見南子》就圍繞著二人隔帳相見的情景,寫孔子高風亮節,化木鐸警俗世,感動南子,曲牌用了《流水行雲》中段、《小紅燈》、《雙飛蝴蝶》等,亦有梆黃和鑼鼓配合,情節雖簡單,音樂卻動人。想一想,倒是很適合在校園中作演繹,是跨學科多元智能的好活動。
  胡校長告訴我,他將會繼續創作這些孔子系列的粵曲,題材正在搜集中。胡校長本身是個詩人,文學根底深厚,我記得他也作過很多曲與劇本,像:《樓東怨》、《桃谿說》、《四大詩人》、《良師頌》等等,都常在校園演出。他是音樂節粵曲比賽組的成員,多年來一直推動粵曲與粵劇,又做過孔子德育課程的編篡總監,對孔子學說研究甚深。相信他的孔子粵曲必定有更多新創意。
 
 .jpg
與學生攝於校園孔子像前
 
 
 
週五, 01 二月 2019 00:17

重現《帝女花》

歷演不衰的《帝女花》如何重現呢?初見海報,有些不明所以。現場觀賞後,才領悟其中真意。一場耳熟能詳的傳統粵劇,在吳惠娥和多位名伶老倌的傾情演繹下,心曲款款情意交流,演技充分發揮,場場好戲。

「戲曲品味」上月21日假新光戲院舉辦《四海傾情金曲夜》,邀請加拿大、澳門、香港、廣州名伶好友共聚,以粵韻歌聲連結四地情誼。是夜座無虛席,演出精彩,水平甚高,名伶、名家、唱家的演繹,牽動觀眾情緒,全場鴉雀無聲屏息靜聽;壓軸節目龍貫天和鄭寶儀的新曲首唱,更是繞梁三日,使人印象難忘。

白雪仙擔任藝術總監的粵劇《再世紅梅記》為戲曲中心開幕季揭開序幕。今年適逢《再世紅梅記》首演60周年,正好為這齣唐滌生經典名劇誌慶。

本港首個戲曲表演藝術場地——戲曲中心20 日隆重開幕。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主持開幕典禮,為已故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的親筆題字「戲曲中心」舉行揭幕儀式。白雪仙博士擔任藝術總監的開幕劇目《再世紅梅記》隨即開演。

週三, 16 一月 2019 17:00

Liza & Friends香港中樂團粵曲籌款

汪明荃、羅家英與摯友一同體驗粵曲演唱與大樂隊合作演出,唱家包括:鍾胡雪儀、麥錦榮、麥蔡文玉、陳培甡、梁彩意、劉石佑、蔡德儀、陳飛龍、林穎施,演出多首粵曲,朱慶祥師傅、駱慶兒師傅擔任頭架,趙鳳儀演唱民歌,聯同指揮家鍾仁偉、曹建國、小提琴麥胤琦、豎琴麥胤畋,以及周熙杰指揮香港中樂團大樂隊演奏廣東小調,為香港中樂團新一年的籌款盛事。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