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 08 二月 2019 21:58
佛教慈敬學校增加興趣學粵劇
文:盧青雲
踏進佛教慈敬學校的大門,見到一張張同學們演粵劇的戲裝相,七彩繽紛。展板很大,照片也很多,有不少家長在欣賞,都是同學上月在高山刻場演出的劇照。很多小朋友見到都大為欣羨,有些更躍躍欲試,原來粵劇這麼好玩,服裝這麼好看。
我去訪問黃鳳鳴校長,她表示:「老師有心去做這個粵劇計劃,我十分支持。很少老師肯主動去做這類計劃,粵劇是傳統文化的代表,粵劇中的對唱、生旦平喉子喉的分別、唱做唸打,都可以給學生去學習。粵劇的文詞亦優美,學生亦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藝術。」
我知道,慈敬學校的同學不只上台表演《雷鳴金鼓戰笳聲》之《送別》,還會學水袖、唱做等,負責這個粵劇計劃的何婉兒老師表示,起初他們參加這個藝發局邀約計劃──粵刻演出培訓課程,有十四、五個同學參加,在二年級至六年級中選出,大多是女同學,大家都不大有信心。全個課程共有十六節,一星期兩小時的課,做各種訓練,由陳銘英、馬卓麟、苗丹青等導師來任教。後來越學越有興趣,同學們都對粵劇有了良好的印象了。
「起初真的很辛苦。」何婉兒老師說:「唱、做、唸、打,他們都要學。」
黃副校長說:「最初有些同學竟然哭了,有些根本不懂粵劇,只是母親喜歡,叫他們參加的。後來,他們學上了手,不只會打、還會唱,甚至可以上台做一個折子戲,不但他們開心,家長更開心,我們亦很興奮。」
其實,早在零六至零七年間,慈敬的同學們已隨「動感文學藝術協作」演出過《岳飛》一劇。是用普通話來演繹的大型音樂劇,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零九年他們參加了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經過十六堂的訓練與學習,竟然可以在高山劇場演出折子戲,真是既驚且喜。同學們都在現場音樂伴奏下唱曲,又化妝和貼片子,穿上水袖,在台上又唱又演,著實不容易。
「其他同學看到他們演出,都很感興趣,躍躍欲試。」何婉兒老師說。她在學校教音樂科,在課堂上教到幾節關於粵劇課程時,覺得學生們有些沉悶之感,及後做了這個計劃,大家竟然對粵劇大大改觀。「最欣喜是這個計劃改變了學生的看法,覺得跟在課堂上學的不一樣。」她表示:「他們引起了興趣,甚至在課堂外都拿著曲詞和劇本中的詩詞來背念,非常用心。」
黃副校長也表示,粵劇如果可以進入校園就最好,現今音樂堂中雖有幾節教粵劇,但仍是以介紹西方音樂為多。粵劇不論化妝、服裝、配搭各方面都費用較貴,她期望透過這個粵劇計劃能令學生認識粵劇,並且培養出興趣來;更盼望政府當局可以多資助粵劇計劃。
慈敬學校的同學今年參加粵劇計劃的成績不錯,家長們亦很支持,不少家長親自帶同學去綵排和演出,非常用心。很多同學均表示,如果再有機會,明年期望仍可參與,進一步為興趣而學習。
─ 刊載於第117期《戲曲品味》月刊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38
福榮街官立小學初試啼聲
文:盧青雲
去看福榮街官小的同學演粵劇,一齣《寶蓮燈》之「祝婚」,令人大為驚喜。事後訪問那幾位主角,原來他們才念小二和小三,真的教人驚訝。
校長吳麗瓊告訴我,他們在零九至一零年度才推行這個粵劇計劃,一部份同學是參加藝發局資助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一部份同學是得到「校本支援計劃」的幫助,可以接觸到粵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高山劇場的演出,同學們是上完了十六堂的培訓課程和三節採排之後的成果表現。「我們的目的,是吸引同學的興趣。」吳校長說:「同學們參加了團體活動,合作性加強,相互溝通也多了。」
發掘學生表演天份
早在幾年前,吳校長已有意參加這類粵劇計劃,她本身喜歡粵劇,女兒亦曾在音樂節的粵曲比賽項目中獲獎。但同學們參加粵劇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吳校長說:「必須學生自己喜歡,亦要有好的老師配合,得到家教會的支持。」
現今,負責粵劇計劃的吳永茵主任和彭俊傑主任都是有心人,彭主任跟我說:「這個計劃起初的反應一般,同學們報了名參加,他們並不認識粵劇,本身也不特出。但透過這個活動,發掘出學生的表演天份,他們的可塑性甚高。」由本來的不特出,到增加了一項長處,也加強了自信。
「很難得經過十六堂的訓練,他們竟然唱得有板有眼。」吳校長補充說:「很多同學平日甚少出聲,但上台後卻表現很好,充滿信心。」
這十六堂培訓課程都在下課後上堂,由苗丹青與陳銘英來任教,唱做念打全部都要學。之後還有採排及響排,課程緊密。
彭主任教中文科和普通話,他覺得這個粵劇計劃對學生的語文科有幫助。「他們認識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不論用字、咬音,都比前有進步。」吳永茵主任亦任教中文和音樂,當然與粵劇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吳主任和彭主任經常帶同學外出採排和表演,同學們對老師亦非常感激。
若有機會會繼續學粵劇
幾個演《寶蓮燈》的小主角跟我談起來,都顯得很興奮。才唸小二的關芝眙扮聖母,她表示子喉的高低音較難唱,但她會努力去唱好。唸小三的江綺婷也演聖母,因為興緻高,她一點也不覺辛苦。伍麗娟和利佩佩都演劉彥昌,她們都覺得扮男裝很新鮮,以後若有機會,還會繼續學粵劇。
吳校長見到小朋友這麼開心,她也展現出開心的笑意:「下一年如果有資源,我們也會繼續開辦粵劇活動。」
「當我看見同學們身穿華麗的服飾,臉上的笑靨、雀躍的眼神、興奮的情緒、精彩的演出‥‥‥我不禁分享到同學們辛苦學習所換來的喜悅!聽到觀眾對學生的讚許,那份美滋滋的感覺湧上心頭。位於舊區的福榮街官立小學,究竟蘊藏了多少擁有粵劇細胞的小種子呢?這是我目前最有興趣鑽研的問題。」吳永茵主任由衷地說。
─ 刊載於第116期《戲曲品味》月刊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38
福榮街官立小學初試啼聲
文:盧青雲
去看福榮街官小的同學演粵劇,一齣《寶蓮燈》之「祝婚」,令人大為驚喜。事後訪問那幾位主角,原來他們才念小二和小三,真的教人驚訝。
校長吳麗瓊告訴我,他們在零九至一零年度才推行這個粵劇計劃,一部份同學是參加藝發局資助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一部份同學是得到「校本支援計劃」的幫助,可以接觸到粵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高山劇場的演出,同學們是上完了十六堂的培訓課程和三節採排之後的成果表現。「我們的目的,是吸引同學的興趣。」吳校長說:「同學們參加了團體活動,合作性加強,相互溝通也多了。」
發掘學生表演天份
早在幾年前,吳校長已有意參加這類粵劇計劃,她本身喜歡粵劇,女兒亦曾在音樂節的粵曲比賽項目中獲獎。但同學們參加粵劇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吳校長說:「必須學生自己喜歡,亦要有好的老師配合,得到家教會的支持。」
現今,負責粵劇計劃的吳永茵主任和彭俊傑主任都是有心人,彭主任跟我說:「這個計劃起初的反應一般,同學們報了名參加,他們並不認識粵劇,本身也不特出。但透過這個活動,發掘出學生的表演天份,他們的可塑性甚高。」由本來的不特出,到增加了一項長處,也加強了自信。
「很難得經過十六堂的訓練,他們竟然唱得有板有眼。」吳校長補充說:「很多同學平日甚少出聲,但上台後卻表現很好,充滿信心。」
這十六堂培訓課程都在下課後上堂,由苗丹青與陳銘英來任教,唱做念打全部都要學。之後還有採排及響排,課程緊密。
彭主任教中文科和普通話,他覺得這個粵劇計劃對學生的語文科有幫助。「他們認識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不論用字、咬音,都比前有進步。」吳永茵主任亦任教中文和音樂,當然與粵劇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吳主任和彭主任經常帶同學外出採排和表演,同學們對老師亦非常感激。
若有機會會繼續學粵劇
幾個演《寶蓮燈》的小主角跟我談起來,都顯得很興奮。才唸小二的關芝眙扮聖母,她表示子喉的高低音較難唱,但她會努力去唱好。唸小三的江綺婷也演聖母,因為興緻高,她一點也不覺辛苦。伍麗娟和利佩佩都演劉彥昌,她們都覺得扮男裝很新鮮,以後若有機會,還會繼續學粵劇。
吳校長見到小朋友這麼開心,她也展現出開心的笑意:「下一年如果有資源,我們也會繼續開辦粵劇活動。」
「當我看見同學們身穿華麗的服飾,臉上的笑靨、雀躍的眼神、興奮的情緒、精彩的演出‥‥‥我不禁分享到同學們辛苦學習所換來的喜悅!聽到觀眾對學生的讚許,那份美滋滋的感覺湧上心頭。位於舊區的福榮街官立小學,究竟蘊藏了多少擁有粵劇細胞的小種子呢?這是我目前最有興趣鑽研的問題。」吳永茵主任由衷地說。
─ 刊載於第116期《戲曲品味》月刊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13
聖士提反書院致力推動精緻文化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13
聖士提反書院致力推動精緻文化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04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 師生同心積極參與多元智能活動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04
秀茂坪天主教小學 師生同心積極參與多元智能活動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0:52
啟基學校 觸動每一顆生命
撰文:盧青雲
記不起多少年前看過莫鳳儀校長在舞台上演戲,《駱駝祥子》、《竇娥寃》、《命運交響曲》等等,一一也數不清。
近幾年到啟基學校去看學生們的天才表演,武打的在台上下耍纓槍,唱歌和跳舞的各展其長,還有京劇成語故事-《指鹿為馬》。莫校長在台上表示:每一位同學都是天才,每一位同學都有演出機會。這一番話,真正的觸動了我的心靈。
有機會啟基學校去參觀,跟莫校長談談舞台上下、校園內外,亦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她踏上舞台演話劇,是由她的中文老師李素文發掘的。中學時代,李老師選了她與其他兩名同學到皇仁書院去合作話劇,從此,這位聖方濟各女同學就由沉黙害羞變成開朗健談,並且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她意會到戲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也積極推廣戲劇教育。
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
二零零一年,莫校長把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讓全體同學都能學習戲劇課程。「透過戲劇文化,令同學增加自信,抒發感受。」莫校長說。
戲劇來自生活,莫校長亦多鼓勵同學從生活中尋找創作共享,多思考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實在有無限創意。「把戲劇放入課程之中,今年已是第九年,同學們的自信心增強,表達能力亦明顯地提升,到他們升上中學,有大幫助。」她說:「自心強了,他們日後可以參與更多活動,全方位學習,亦加強了藝術教育的推動。」
我記得零二到零四年期間,啟基的學生們還學京戲,當時唱做念打都學有灰條不紊,把子功練得很好,演出《狐假虎威》、《瞎子摸象》等劇目,獲得如雷的掌聲。
零四年七月,學校又組成「啟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團」赴上海參與「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啟基同學演《孫悟空》一劇,既有趣又生動,大獲好評。
學校戲劇節獲獎無數
談起戲劇,莫校長顯得興致勃勃。啟基的同學們在京劇以外,歷年學校戲劇節中都獲獎無數。數一數那些戲──《親情傘》、《來吧!》、《武道》、《零食勿予》等等,有好些我也曾在學校戲劇節頒獎禮上看過。
莫校長積極推動「五心教育」、「藝術教育」、「戲劇教育」及「品德教育」。期望觸動每一顆生命,令同學們可以盡展所長,樂於學習。她自一九九五年任啟基校校長至今,見到同學們今日有此成就,能健康愉快成長,令她至感欣慰。
校長以外,莫校長亦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她曾任《溫故知新》的主持,又為港台主持兒童節目,經常出外作專題講,推廣戲劇及藝術教育,二零零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又獲選為傑出表年協會主席;現仍擔任九龍地域校長聯會主席及教育電視節目發展委員會主席。她深信只要拿出一顆心來做事,必定會有成果。她將會繼續培育每一顆幼苗,觸動每一顆生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於創新,善於溝通,落於承擔,愉快地學習,將來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0:52
啟基學校 觸動每一顆生命
撰文:盧青雲
記不起多少年前看過莫鳳儀校長在舞台上演戲,《駱駝祥子》、《竇娥寃》、《命運交響曲》等等,一一也數不清。
近幾年到啟基學校去看學生們的天才表演,武打的在台上下耍纓槍,唱歌和跳舞的各展其長,還有京劇成語故事-《指鹿為馬》。莫校長在台上表示:每一位同學都是天才,每一位同學都有演出機會。這一番話,真正的觸動了我的心靈。
有機會啟基學校去參觀,跟莫校長談談舞台上下、校園內外,亦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她踏上舞台演話劇,是由她的中文老師李素文發掘的。中學時代,李老師選了她與其他兩名同學到皇仁書院去合作話劇,從此,這位聖方濟各女同學就由沉黙害羞變成開朗健談,並且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她意會到戲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也積極推廣戲劇教育。
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
二零零一年,莫校長把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讓全體同學都能學習戲劇課程。「透過戲劇文化,令同學增加自信,抒發感受。」莫校長說。
戲劇來自生活,莫校長亦多鼓勵同學從生活中尋找創作共享,多思考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實在有無限創意。「把戲劇放入課程之中,今年已是第九年,同學們的自信心增強,表達能力亦明顯地提升,到他們升上中學,有大幫助。」她說:「自心強了,他們日後可以參與更多活動,全方位學習,亦加強了藝術教育的推動。」
我記得零二到零四年期間,啟基的學生們還學京戲,當時唱做念打都學有灰條不紊,把子功練得很好,演出《狐假虎威》、《瞎子摸象》等劇目,獲得如雷的掌聲。
零四年七月,學校又組成「啟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團」赴上海參與「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啟基同學演《孫悟空》一劇,既有趣又生動,大獲好評。
學校戲劇節獲獎無數
談起戲劇,莫校長顯得興致勃勃。啟基的同學們在京劇以外,歷年學校戲劇節中都獲獎無數。數一數那些戲──《親情傘》、《來吧!》、《武道》、《零食勿予》等等,有好些我也曾在學校戲劇節頒獎禮上看過。
莫校長積極推動「五心教育」、「藝術教育」、「戲劇教育」及「品德教育」。期望觸動每一顆生命,令同學們可以盡展所長,樂於學習。她自一九九五年任啟基校校長至今,見到同學們今日有此成就,能健康愉快成長,令她至感欣慰。
校長以外,莫校長亦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她曾任《溫故知新》的主持,又為港台主持兒童節目,經常出外作專題講,推廣戲劇及藝術教育,二零零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又獲選為傑出表年協會主席;現仍擔任九龍地域校長聯會主席及教育電視節目發展委員會主席。她深信只要拿出一顆心來做事,必定會有成果。她將會繼續培育每一顆幼苗,觸動每一顆生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於創新,善於溝通,落於承擔,愉快地學習,將來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18:21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校長師生同心倡粵劇
經常看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演粵劇,像《日月神鏡》、《金彩蓮》等等,都是很適合青少年演出的劇目。終於有機會到王仲銘中學去訪問,何世敏校長和何煥美主任拿著一叠叠照片,為我仔細道出各同學學粵劇的因由。
原來早於零五至零六年度,王仲銘中學的同學已參加了「聯聲雅集」粵劇培訓計劃,開始學習粵劇。零六年又參加了「聯聲」統籌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計劃」,不只有滙演,還有分享會。
何世敏校長說:「我們希望給同學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乎成績,只重參加與學習的過程。」
他表示步上新高中的學制,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同學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有其他的學習經歷,粵劇是演藝方面的好學習,又與中華文化交融,學生們同台演出,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如配合音樂、舞台效果、化妝等等,皆可擴闊學生的視野。他非常高興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亦大一位熱心和合拍的何美老師幫忙協作。
何老師本身教英文科,又負責粵劇學會的運作。「我們由零五年開始有粵劇學會,一切都由零開始,當初學員只有十六個。」在何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漸漸培養了興趣。零七年參與「老師與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演出《日月神鏡》大受好評。零八年又參加了藝發局贊助、黃肇生製作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參演《洛水夢會》。到零九年參演「梓如藝敍天」主辦的「多元智能劇大使」,演出《金彩蓮》。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興趣,又節省資源,何煥美老師又教同學們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甚至服裝加工,她都自己動手去做,又親自去廣州去選購戲服,由此教識學生要節省資源和珍惜一切。在她的帶領下,粵劇學會的人數日有增加,令何校長和她深感安慰。
何老師教英文又教粵劇,不只編寫劇本又引導同學們念好英語,唱好粵劇。
除了參加「梓如藝敍天」之外,學校也請了導師王侯偉來教粵劇,參加的同學都很活躍。同學亦常參與黃大仙社區的演出,演出過《打金枝》、《香夭》和《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令街坊們大為驚喜。去年九月,粵劇組同學又應旅發局之聘,在文化博物館向外籍遊遊導賞粵劇。去年九月廿三日,學校舉行了學習經歷分享慶典,粵劇組的同學演出《拾釵》,結合了音樂組和武術組一同演出,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氣氛熱烈。
「多謝校長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去發揮。」何老師說:「粵劇亦有機會撥入新高中的課程,期望透過音樂、曲詞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語文水平。」她表示,學了粵劇後,很多學生恢復了信心,由平班升到尖班。她又經常帶學生出去看戲,又到油塘及坪洲的戲棚參觀,同學都很感興趣。「粵劇的劇情大多因果分明,有因必有果,這驚醒了學生要好好學習,教育了他們的人生。」
目睹由無到有,何校長亦很感動,「常常覺得學習藝術不應只是一人或一班人,應該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皆可欣賞與學習的。」他表示:「期望學校中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粵劇。我也鼓勵同學們去發夢,只要有夢想,就不會放棄。」
見到學生有進步,他就很開心;見到學生增加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就非常安慰。
何老師亦有同感,她現正整理更多粵劇的資料,希望可以編出一個英語版的《帝女花》,教同學去演繹。
撰文:盧青雲
Published in
校園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