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香港演藝學院於二零一三年開辦全球首個四年制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提供全面的戲曲教育,今年九月已開始個學年,明年將是首屆本科生畢業二零一六年院長毛俊輝請辭,李小良教授九月接任,他在課程指標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新的探索。

週三, 14 九月 2016 16:52

粵劇《捨子記》

傳統粵劇《寶蓮燈》其中一場〈二堂放子〉,展示難能可貴的人間情味,最是使人感動。本劇以這個主題重編寶蓮燈,使這個神話故事成為寫實的親子劇,由資深演員尤聲普和陳好逑擔演,演出身為父母捨棄親生內心悲憤交織的感情。

週三, 14 九月 2016 15:09

陳志輝-市場學者看粵劇市場

當上新一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陳志輝與粵劇的關係更進一步。這些年默默地觀察香港粵劇的現狀,雖然他說自己不是研究者而是愛好者,但心中自有懷抱。

週一, 12 九月 2016 22:44

李我蕭湘伉儷慶鑽婚

播音界前輩李我、蕭湘伉儷鑽婚六十週年慶,九月十一日假皇朝會舉行,出席者主要為「銀熒廣劇」成員,包括電影、電視、廣播、戲劇界同業老朋友。六十載夫妻恩情重,六十載友輩情誼更難得。
     
        有沒有試過從粵劇聯想到新詩?有沒有從身段做手聯想到舞蹈?有沒有從樂隊的配合聯想到鼓、樂、舞三者混合來演出?這的確是很難想像的事。選的這個粵劇還是層面較深的《再世紅梅記》,由裴禹生到李慧娘,由人鬼相戀到深進思維,重新釀造、創出新詩,並且結合了粵劇和音樂,由學生們親身去演繹。同學們都只是十三、四歲的女學生,這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不過,香港真光中學的同學們卻不以為然,他們參加了港大的「粵劇小豆苗」計劃,不只學習劇本和戲曲,還創作了新詩,寫作網誌,透過粵劇的學習,增進了語文和文化,揉合了各方面的藝術,為跨學科課程添上了新姿彩。
 
       當然,這得要有校長與老師的帶領和倡導。香港真光中學的關雪明校長就非常重視這一項「小豆苗」計劃,並且鼓勵同學們去學習與認識粵劇。
 
       「我們選取了中二的一班同學去學習。她們由開始不認識粵劇到漸漸吸收、認知、深進,在劇本以外,還到後台去參觀,認識粵劇的不同層面,同學們感到有興趣,由起先的抗拒與不認識,轉變到接受,並且可以深入思考,去創作新詩和寫網誌。」關雪明校長逐一加以解說。
 
       他們選了《再世紅梅記》作為學習的材料,其中有十數節的劇本教學,由楊慧思老師任教。
 
       楊老師把課程大綱展示給我看,她說:「除了課程教授之外,港大小豆苗計劃還有很多活動,表演教學方面由洪海老師來任教;《再世紅梅記》一劇的導賞,衛駿英與陳詠儀到來為同學們親身講述。」
 
我知道同學們的功課都很忙碌,那麼甚麼時候去學唱、做、唸、打呢?
 
       「星期六的上午上課,一共有十八小時的學習。」楊慧思老師把他們學習的照片拿出來給我看。
 
       同學們學了劇本,又學了唱、做、唸、打;聽了導賞之後,再去「新光」看戲,自然就容易明白了。
 
       楊慧思老師告訴我,同學們看戲看得很認真,也學了很多舞台上的知識,還到後台去參觀,真是極其難得的體驗。
 
       「我們不敢奢望同學們可以在一年半載中成為演員,只期望她們可以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引導她們去欣賞戲曲藝術。」關雪明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香港真光中學的校風嚴謹,同學們都純樸自然,在學習過程中,不只會提問,還會創作。她們學了劇本和唱做,有感而發;不僅在網上平台上創作網誌,寫出感覺,還創作新詩,代入角色中抒發情感。
 
       「這也是跨學科課程的學習吧!」楊慧思老師欣喜地說。她本身也是個詩人,常常創作新詩,因此也鼓勵同學們創作,更把新詩配上舞蹈和音樂,一起演繹。同學們大感興趣,反應極佳。
 
       「我們以活動做主導,滲入教學之中,同學們都可以愉快學習。」楊老師說。
 
       同學們在「小豆苗」的聯校匯報中也有很好的表現,關校長和楊老師深感安慰。
 
期間,「小豆苗」的活動亦有「送戲到校園」,全校同學都參與,真光的女同學們反應都很熱烈,對耍槍等項目更是主動學習,非常踴躍。
 
       一年結束,不經不覺,她們已參加了三年「小豆苗」計劃,明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關校長表示,踏入新高中課程,將會拓展藝術教育,其中音樂科選修的一項就是粵劇教育,將有一個學期的時間來修讀。當然,如果再有「粵劇小豆苗」計劃,他們仍會再申請參與,期望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本土的戲曲藝術。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按圖序:
1、衛駿英、陳詠儀來校導賞
2、關雪明校長十分支持粵劇小豆苗計劃
3、青苗粵劇團到校與學生做工作坊
4、宋洪波、鄭雅琪送戲到校園
5、洪海擔任教學導師
6、楊慧思老師全程帶領學生
7、粵劇小豆苗計劃匯報
8、同學熱心參與粵劇小豆苗計劃
 
─刊載於第106期《戲曲品味》月刊
 

     
        有沒有試過從粵劇聯想到新詩?有沒有從身段做手聯想到舞蹈?有沒有從樂隊的配合聯想到鼓、樂、舞三者混合來演出?這的確是很難想像的事。選的這個粵劇還是層面較深的《再世紅梅記》,由裴禹生到李慧娘,由人鬼相戀到深進思維,重新釀造、創出新詩,並且結合了粵劇和音樂,由學生們親身去演繹。同學們都只是十三、四歲的女學生,這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不過,香港真光中學的同學們卻不以為然,他們參加了港大的「粵劇小豆苗」計劃,不只學習劇本和戲曲,還創作了新詩,寫作網誌,透過粵劇的學習,增進了語文和文化,揉合了各方面的藝術,為跨學科課程添上了新姿彩。
 
       當然,這得要有校長與老師的帶領和倡導。香港真光中學的關雪明校長就非常重視這一項「小豆苗」計劃,並且鼓勵同學們去學習與認識粵劇。
 
       「我們選取了中二的一班同學去學習。她們由開始不認識粵劇到漸漸吸收、認知、深進,在劇本以外,還到後台去參觀,認識粵劇的不同層面,同學們感到有興趣,由起先的抗拒與不認識,轉變到接受,並且可以深入思考,去創作新詩和寫網誌。」關雪明校長逐一加以解說。
 
       他們選了《再世紅梅記》作為學習的材料,其中有十數節的劇本教學,由楊慧思老師任教。
 
       楊老師把課程大綱展示給我看,她說:「除了課程教授之外,港大小豆苗計劃還有很多活動,表演教學方面由洪海老師來任教;《再世紅梅記》一劇的導賞,衛駿英與陳詠儀到來為同學們親身講述。」
 
我知道同學們的功課都很忙碌,那麼甚麼時候去學唱、做、唸、打呢?
 
       「星期六的上午上課,一共有十八小時的學習。」楊慧思老師把他們學習的照片拿出來給我看。
 
       同學們學了劇本,又學了唱、做、唸、打;聽了導賞之後,再去「新光」看戲,自然就容易明白了。
 
       楊慧思老師告訴我,同學們看戲看得很認真,也學了很多舞台上的知識,還到後台去參觀,真是極其難得的體驗。
 
       「我們不敢奢望同學們可以在一年半載中成為演員,只期望她們可以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引導她們去欣賞戲曲藝術。」關雪明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香港真光中學的校風嚴謹,同學們都純樸自然,在學習過程中,不只會提問,還會創作。她們學了劇本和唱做,有感而發;不僅在網上平台上創作網誌,寫出感覺,還創作新詩,代入角色中抒發情感。
 
       「這也是跨學科課程的學習吧!」楊慧思老師欣喜地說。她本身也是個詩人,常常創作新詩,因此也鼓勵同學們創作,更把新詩配上舞蹈和音樂,一起演繹。同學們大感興趣,反應極佳。
 
       「我們以活動做主導,滲入教學之中,同學們都可以愉快學習。」楊老師說。
 
       同學們在「小豆苗」的聯校匯報中也有很好的表現,關校長和楊老師深感安慰。
 
期間,「小豆苗」的活動亦有「送戲到校園」,全校同學都參與,真光的女同學們反應都很熱烈,對耍槍等項目更是主動學習,非常踴躍。
 
       一年結束,不經不覺,她們已參加了三年「小豆苗」計劃,明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關校長表示,踏入新高中課程,將會拓展藝術教育,其中音樂科選修的一項就是粵劇教育,將有一個學期的時間來修讀。當然,如果再有「粵劇小豆苗」計劃,他們仍會再申請參與,期望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本土的戲曲藝術。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按圖序:
1、衛駿英、陳詠儀來校導賞
2、關雪明校長十分支持粵劇小豆苗計劃
3、青苗粵劇團到校與學生做工作坊
4、宋洪波、鄭雅琪送戲到校園
5、洪海擔任教學導師
6、楊慧思老師全程帶領學生
7、粵劇小豆苗計劃匯報
8、同學熱心參與粵劇小豆苗計劃
 
─刊載於第106期《戲曲品味》月刊
 

《唐滌生創作傳奇》是研究唐滌生十多年的陳守仁教授最新著作,紀錄了唐氏一生的寫作歷程,以及與紅伶的交往和合作關係。陳教授並詮釋唐滌生名劇的精句,為欣賞唐氏作品的最佳導引。

週一, 05 九月 2016 15:51

傳統戲這條路是難行的

黃滔師傅二零零一年把「八大曲」的資料公開,從梁以忠先生一句話「八大曲是班本」受到啟發形成一個觀點:八大曲應該像粵劇傳統戲那樣被重新活化。
香港舞蹈團與香港舞蹈總會將在十月聯合演出大型舞蹈詩《緣起敦煌》,腳本以敦煌壁畫為觸發點,舞蹈員透過舞蹈使觀衆感悟人生哲理,以舞蹈及身體律動重新演繹敦煌壁畫的莊觀以及其美學。
週五, 02 九月 2016 21:00

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來港獻藝

中國國家京劇院一團由副院長于魁智、一團團長李勝素率領,再度赴港在中國戲曲節中獻藝。中國國家京劇院成立於一九五五年,梅蘭芳是首任院長,李少春、袁世海和杜近芳等老一代京劇名家,都曾是劇院一團的演員。是次演出劇目包括《滿江紅》、《楊門女將》、《玉堂春》、《九江口》、《烏盆記》及《六月雪.探監》,受到香港觀眾的一致好評。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