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繼浙江紹劇院演出看家猴戲後,戲曲節再邀台灣李寶春與北京京劇院青年團合作,演繹李少春猴戲戲寶《孫悟空大鬧天宮》及經典劇目《平貴別窰》。劇團亦帶來連場猴戲《十八羅漢鬥悟空》、悟空力戰《金錢豹》、悟空勇闖《無底洞》,以及高難度武場折子戲《鋸大缸》、《雁蕩山》等。文戲方面,有著名程(硯秋)派青衣遲小秋與馬(連良)派老生朱強合演程派經典劇目《三娘教子》,剛柔並濟,不容錯過。

踏進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的校園,只覺地方寬敞,空間很大,空氣也清新,在幢幢建築物之間,還有座精緻的天台劇院,一看就知道是培育學生演藝的好地方。

叢蔣漢校長告訴我,他們參加了「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又成立了粵劇學會,在粵劇方面做出了成績。男生參加粵劇學習的人數又比女生多,實在令人感到驚喜。

唸中七的大師兄羅海賢把演戲的照片給我看,他不只在《羅成寫書》中扮蘇定方的角色,還在《哪吒》一劇中扮龍王,似模似樣。

        羅海賢告訴我,早在零六至零七年度他已參加了「梓銣藝敘天」和「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每星期一堂學習,每年都有演出。

        「平時看別人在台上演戲,似乎很容易。」羅海賢說:「到自己學習方知每一個動作都練得很艱難,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於每一年都有演出,因此給了我動力,當你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刻,很有成功感。」

        羅海賢當上了粵劇大使,他自身當然下了不少苦功。他不只演生角,也扮小花臉,如今,他已經會得自己開臉,還會替師弟們化妝和畫臉譜。雖然這麼忙碌,中七功課又緊迫,但他表示學粵劇不會影響功課,相反,在文化科方面有增益,他可以在短講方面有更多文化素材,答文化題方面亦有幫助。

        他們零六年曾在高山劇場演出「日月神鏡」,反應非常好。今年八月亦有演出,叢蔣漢校長扮太乙仙翁,乍看造型,我也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

叢校長說:「我自小喜歡粵曲粵劇,小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只聽收音機,也學著唱曲。」他喜歡任白,當然也看過很多任白的戲,如:《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都是他的至愛。當他來到呂潤財中學時,也看不出學校有粵劇的種子,亦沒有文學科,他起初推廣粵劇也感到困難。

        「我覺得增加了文學科之後,學生的中文水準有了改善,亦對中國戲曲藝術產生了興趣。」叢校長說。跟著,與中學結龍的小學亦有粵劇訓練,升上來的學生也有基礎。叢校長又致力把粵劇元素加入音樂科的課程之中,學校也設立了粵劇學會,戲曲小組,循序漸上。參加了鮑淑姮老師主持的「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之後,叢校長自己竟然也學起曲來。

        學校的粵劇計劃能夠做到如此成功,當然家教會的協助亦很重要。前家教會副主席古太被同學稱作「古媽媽」,她經常來學校協作並鼓勵同學。

        「我已把呂潤財中學的同學當作是自己的子女。」古太說。目睹同學由最初不認識粵劇,覺得乏味,到如今興趣濃厚,不斷有演出,古太的欣喜溢現眉稍。

        「同學們對耍槍等的武打訓練顯得特別積極。」古太說。當然,尤其是男同學更加會喜歡纓槍,喜歡耍刀弄劍。

        古太積極參與幕後工作,陪同學生去作演出,她不只是羅海0賢的「粵劇大使」監護人,更獲得學校的「傑出貢獻獎」。

        一直在幕後負責這些粵劇計劃的還有陳翔老師,他任教中國文學,也負責粵劇學會,經常帶學生出外去看戲曲。

        「我覺得學生學了粵劇之後,對中國文學的認知多了,亦有更多一些同學選修文學科。」陳翔老師說:「期望戲曲可以加深同學的文化素質,提升中文科、文化科的程度。」他覺得學校重視藝術教育的發展,正積極培養中文人才。

        現今,呂潤財中學的粵劇學會有十多個會員,他們每星期都有課堂學習粵劇身段、做手等,由鮑淑姮老師任教。

        叢校長告訴我,現下已在音樂科中滲入了粵劇的元素,由中一至中三每年有四小時的戲曲介紹。每逢星期六亦有粵曲訓練小組,是與家教會合辦,共有十八節課。學生和家長的反應都非常好。

        此外,學校每年都有「呂藝非凡」公開匯演,除了中西樂團、合唱團和戲劇的匯演之外,亦有粵劇表演,招待家長和學生,反應極佳。同學們都很期待有演出。零三年八月,校監呂博碩太平紳士贊助學校在天台改建了一所設備優良的劍芬演藝廳,可容一百名觀眾。開幕之後,學生多了演出及綵排的地點,對演藝方面的培訓及推動,大有幫助。叢校長、陳老師及古太都至感安慰。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踏進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的校園,只覺地方寬敞,空間很大,空氣也清新,在幢幢建築物之間,還有座精緻的天台劇院,一看就知道是培育學生演藝的好地方。

叢蔣漢校長告訴我,他們參加了「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又成立了粵劇學會,在粵劇方面做出了成績。男生參加粵劇學習的人數又比女生多,實在令人感到驚喜。

唸中七的大師兄羅海賢把演戲的照片給我看,他不只在《羅成寫書》中扮蘇定方的角色,還在《哪吒》一劇中扮龍王,似模似樣。

        羅海賢告訴我,早在零六至零七年度他已參加了「梓銣藝敘天」和「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每星期一堂學習,每年都有演出。

        「平時看別人在台上演戲,似乎很容易。」羅海賢說:「到自己學習方知每一個動作都練得很艱難,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於每一年都有演出,因此給了我動力,當你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刻,很有成功感。」

        羅海賢當上了粵劇大使,他自身當然下了不少苦功。他不只演生角,也扮小花臉,如今,他已經會得自己開臉,還會替師弟們化妝和畫臉譜。雖然這麼忙碌,中七功課又緊迫,但他表示學粵劇不會影響功課,相反,在文化科方面有增益,他可以在短講方面有更多文化素材,答文化題方面亦有幫助。

        他們零六年曾在高山劇場演出「日月神鏡」,反應非常好。今年八月亦有演出,叢蔣漢校長扮太乙仙翁,乍看造型,我也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

叢校長說:「我自小喜歡粵曲粵劇,小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只聽收音機,也學著唱曲。」他喜歡任白,當然也看過很多任白的戲,如:《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都是他的至愛。當他來到呂潤財中學時,也看不出學校有粵劇的種子,亦沒有文學科,他起初推廣粵劇也感到困難。

        「我覺得增加了文學科之後,學生的中文水準有了改善,亦對中國戲曲藝術產生了興趣。」叢校長說。跟著,與中學結龍的小學亦有粵劇訓練,升上來的學生也有基礎。叢校長又致力把粵劇元素加入音樂科的課程之中,學校也設立了粵劇學會,戲曲小組,循序漸上。參加了鮑淑姮老師主持的「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之後,叢校長自己竟然也學起曲來。

        學校的粵劇計劃能夠做到如此成功,當然家教會的協助亦很重要。前家教會副主席古太被同學稱作「古媽媽」,她經常來學校協作並鼓勵同學。

        「我已把呂潤財中學的同學當作是自己的子女。」古太說。目睹同學由最初不認識粵劇,覺得乏味,到如今興趣濃厚,不斷有演出,古太的欣喜溢現眉稍。

        「同學們對耍槍等的武打訓練顯得特別積極。」古太說。當然,尤其是男同學更加會喜歡纓槍,喜歡耍刀弄劍。

        古太積極參與幕後工作,陪同學生去作演出,她不只是羅海0賢的「粵劇大使」監護人,更獲得學校的「傑出貢獻獎」。

        一直在幕後負責這些粵劇計劃的還有陳翔老師,他任教中國文學,也負責粵劇學會,經常帶學生出外去看戲曲。

        「我覺得學生學了粵劇之後,對中國文學的認知多了,亦有更多一些同學選修文學科。」陳翔老師說:「期望戲曲可以加深同學的文化素質,提升中文科、文化科的程度。」他覺得學校重視藝術教育的發展,正積極培養中文人才。

        現今,呂潤財中學的粵劇學會有十多個會員,他們每星期都有課堂學習粵劇身段、做手等,由鮑淑姮老師任教。

        叢校長告訴我,現下已在音樂科中滲入了粵劇的元素,由中一至中三每年有四小時的戲曲介紹。每逢星期六亦有粵曲訓練小組,是與家教會合辦,共有十八節課。學生和家長的反應都非常好。

        此外,學校每年都有「呂藝非凡」公開匯演,除了中西樂團、合唱團和戲劇的匯演之外,亦有粵劇表演,招待家長和學生,反應極佳。同學們都很期待有演出。零三年八月,校監呂博碩太平紳士贊助學校在天台改建了一所設備優良的劍芬演藝廳,可容一百名觀眾。開幕之後,學生多了演出及綵排的地點,對演藝方面的培訓及推動,大有幫助。叢校長、陳老師及古太都至感安慰。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宋洪波近年與多位著名花旦合作擔演文武生,同時也在各大劇團出任小生。八月,西九戲曲中心「粵劇新星展II」的演出,他主演《香羅塚》及《萬世流芳張玉喬》。問到其如何看自己的定位,宋洪波說道,他是一個演員,除此以外,他從不將自己定在什麼位置上,無論角色大小,都盡力做好。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昨日(7月12日)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就藝術發展以及場地經營等事項互相交流。

實驗舞蹈劇場《紅樓.夢三闋》以中國文學瑰寶《紅樓夢》為創作藍本,翻閱現世時代,覓尋紅樓記一夢,任那無緣補天的孤寂石頭,舞遊人間道。香港舞壇奇葩黎海寧、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劇壇鬼才何應豐,各自創作三闋作品,透過巧妙設計的舞台,觀眾或處身大觀園內,或從高處俯瞰大觀園內一事一物,讓觀眾從多角度視點飽覽大觀園內百千栩栩色相。

週二, 12 七月 2016 13:47

關於「北梅南薛」之論說

本刊作者那戈先生曾於2013年發表一篇名為「何來北梅南薛之說!」的專欄文章,刊於第157期。學者對此文章論點持不同看法,其後有人為文或反斥其非、或抒發一己之見;今有三位作者藉發表文章,與那戈先生辯證,此文壇常事,料讀者願聞其詳。真理愈辯愈明,希望專家學者參詳,或可發現更多新論據。

 

圖為中俄兩位藝術大師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合攝於1935年

週五, 29 七月 2016 14:07

何來「北梅南薛」之說!

前不久,廣州研究粵劇名伶薛覺先的某「權威」專家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發表言論說:中國戲曲界過去有「北梅南薛」之說,「北梅」是指北京的京劇名演員梅蘭芳,「南薛」就是我們廣東的省港粵劇大老倌薛覺先。並對薛氏如何了得大加讚賞和吹捧!

 

(圖為李雪芳)

週四, 07 七月 2016 15:02

香港中樂團40樂季的音樂廚房

 「香港中樂團40樂季發佈會」以別開生面的「音樂廚房」為主題,由藝術總監兼首席指揮閻惠昌聯同多位嘉賓率先分享來季「音樂饗宴」的菜式亮點。發佈會於昨日(7月6日)在香港中樂團排練室舉行,特別安排所有來賓入坐樂團隊伍的座位之中,親身體驗樂團排練過程和每位樂手的配搭,一場音樂盛宴的背後,主廚如何為炮製每一道音樂菜餚費盡心思。

 

香港中文大學首度為今年400位到訪中大的海外學生,精心設計一系列中國文化藝術體驗活動,命名為「中國文化藝術月」,邀得多位中國藝術名師講學或表演示範,讓學生以互動形式深度認識中國文化。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