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五, 10 一月 2025 20:36

粵劇青年的下一步怎樣走?聽任丹楓和紫令秋怎麼說......

千億財赤壓力下,香港政府許多資助項目及開支舉措都受到質疑。過去一二十年,政府每年花費數以億計的公帑,支援粵劇發展及大量培養粵劇人才,依賴資助計劃成長的新一代粵劇青年,開始擔心好景不常,日後的出路將如何?

 有回應說:「儘管日後環境有變,逼不得已放棄自己的專業,但是曾經投入過,享受過,經歷過別人沒有的,豐富了自己的人生,已經覺得很滿足,此生沒有白過。」這是個浪漫而唏噓的說法。
 
 又有個不同說法,來自任丹楓和紫令秋這對好拍檔,他們認為,粵劇的生態環境從來都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才是永恆。無論日後怎樣變,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政府財政赤支或盈餘,對他們無甚影響,演員生計這問題不是問題。為甚麼呢?

兩人攜手一往無前二十年

任丹楓和紫令秋,天賦條件不是太好,經濟能力也不是太高,學藝的日子不算短,付出的努力絕不比人少,他們的生活智慧,就是堅持和信念。今天他們還沒有大紅大紫,卻擁有自己的劇團,自己的劇目,自己的戲迷,這一切得來不易。

當初兩人跟曾玉女老師學戲,只是興趣班,沒當一回事。機緣巧合,一生一旦成了拍檔,不知不覺間踏進了戲行的門檻,才醒覺到做職業演員,唱做唸打各方面必須有專業的高水平,不單是喜歡就去做這麼簡單。由興趣到藝術,他們開始懂得追求,不斷的追求。有家長的支持,無後顧之憂,這條路一往無前走了二十年。

問二十年學了些甚麼?兩人表示非常感恩,他們的基本功是彭曉新、關世振老師啟蒙傳授的,學藝過程中,幸運地得到很多前輩指導,聽他們如數家珍地搬出多位名師:任大勳、林家聲、吳仟峰、盧筱萍、胡芝風、韓燕明、劉建榮、蔡之崴……。丹楓提起林家聲特別激動,她說:「其實聲哥很願意教人,只要你肯學他不會拒絕。我倆是自己報門的,他完全沒有考慮即時就答允,於是我們在聲哥家裡走動了不少日子。他是逐部戲教的,看他的錄影帶,每場戲逐一講解,這個身段怎麼做,這個台步怎麼走,這句曲這個音怎麼唱;他教人的重要竅門,是告訴你每一個舉動背後的『為甚麼』,明白了其中道理,自然意到心到情到,知道如何發揮。跟聲哥幾年,的確領悟很多。」

聲哥教動作背後的為甚麼

丹楓舉《樓台會》的例子:梁山伯滿心歡喜來下聘,得知英台原是女兒身,更是莫大興奮,怎料到遲來三日英台已許馬家人,霎時間晴天霹靂,當下的身段表演,呈現內心遭受無情打擊的狀態,接著他直指英台責罵:「你,你言而無信背前盟……」這個動作,這句問話,每個演員都模仿著照樣做,聲哥卻要她知道為甚麼——山伯一聽英台已許馬家人,如雷轟頂,只覺天旋地轉,茫茫然腦袋一片空白,但隨即回復思考:馬家來下聘,英台本不該答應。想到此,隨即要問個情由,討個道理。這是山伯當下的心路歷程,極端激動的情緒反應。原來分秒之間,已經迴腸百轉,這才是一個演員做感情戲該有的鍛鍊。

聲哥不單教生,也教旦,當年的《多情君瑞俏紅娘》、《無情寶劍有情天》等,逑姐、細女姐的花旦戲,紅娘、呂悼慈、嫦姐姐,這些人物都是聲哥親自塑造的。喜歡每事問的紫令秋正中下懷,面對聲哥巴不得「打爛沙盆問到篤」,聲哥便給她一個「問題少女」的名號。她說:「聲哥特別重視內心戲,懂得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變化,演來便得心應手。」得著於聲哥的指導,紅娘、嫦姐姐這些角色,每個細節都掌握得寸度分明,演來戲味十足。

他們演的《朱弁回朝》,就是聲哥生前執手相教的。不但教戲,聲哥當年演出用的私伙道具兩支漢節下落未明,後來竟被他們找了出來,經過復修仍可用,其後他們演出此戲所用一新一舊的漢節,都是聲哥的遺物。

一顆丹心獲前輩錯愛

除了聲哥,對薛、馬、凡腔鑽研甚深的吳仟峰,也經常提攜他們,不但在唱的方面給予很多指導,並且參演了他們的兩部戲《洛神》和《李唐風雲》,《洛神》仔哥演曹丕,《李唐風雲》演李世民,由後生演到中老年,這角色從選曲到人物生平都為仔哥度身訂造。在學習和排演的過程中,仔哥親身看見兩人的進步,自然感到欣喜和安慰。

歌壇大姐盧筱萍,也和他們相交相知。好不容易筱萍姐破例教平喉,兩人跟了盧老師兩年,曲藝突飛猛進,感情也進展到亦師亦友;有趣故事太多,不在此贅述。他們的演技和唱腔受教於多位名家,長年琢磨玩味,獲益非淺。

憑甚麼得到前輩的錯愛?他們沒有甚麼優秀條件,只有誠心向學的一顆赤子心。丹楓檢討一下自己,找不出過人之處,她說自己是個要求完美的人,每個位、每一點都要做到最好,不明的問個明白,敢問,肯思考,融會貫通。學生肯用功,有進步,成績展示出來,為師者看在眼裡,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師生間的互動,即「王守仁示龍場諸生」所說的「斆學相長」,成功感促進雙方的信任和尊重,是雙贏的合作關係。

同行競爭不動搖自己方向

回到現實話題,兩人起班做戲,依靠政府資助的並不多,新人輩出,競爭很大。政府資源大量供應給新秀新創作,青春就是本錢,部份新晉演員很快冒出頭來,潮流興偶像派,受到觀眾吹捧,當然也得到班主寵愛。說青春本錢,說無邊創意,已有二十年班身的任丹楓和紫令秋,當然比不上初生之犢。劇本創作,寫個故事搬上舞台演出,倒是難不到他們,但論及粵劇的除舊革新,建立當代藝術模式,那又談何容易呢?本地推動粵劇創新推了二十年,至今不過各行各路,完全沒有共識,也沒有方向。任丹楓和紫令秋也就按自己的方向,繼續行自己的路。

他們沒有放棄政府給予的機會,運用去年藝發局的進修資助計劃,提出一個有實際效益而適合自己的方案,請蔡之崴老師教一場文戲武做的「脫穽救裴」,生旦同時上課,經過半年排練,師生三人合力演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正如令秋說:「這個學習過程讓我發現自己,一些從來不敢想像的高難度動作,原來是可以做得到的,由此對身段技巧的運用信心大增。」學到的東西永遠屬於自己,對表演藝術的追求,兩人從不停步,有用無用,未來可鑑,目前只管把握時間,爭取機會不停學習。

善用戲曲資源發展文化產業

維持一個劇團、或者說一個演員的生活開支,單靠個別演出能平衡嗎?兩人回應:從來不敢單靠演出生活,靠的是演員身上具備的物質元素,例如戲服、頭飾、道具等等。這些行頭所費不菲,演戲置裝,起初也是訂製戲服,但是很難做到稱心滿意的,多番修改就變得面目全非兼且成本增加,為求得合意合身的戲服,乾脆動腦筋自己設計自已製造,他們演出的穿戴包括髮飾、小古裝、海青等,都是自家作品,甚至畫佈景、製曲譜,承接神功戲;意識到技能可發展成為產業,這些原非演員份內的作業,結果成了維生之道。為了保障自己有足夠能力上舞台,經濟支援不可缺,於是埋頭苦幹,樂此不疲,其後更進一步成為手作導師。手中絨線牽引出來的是舞台風采,紫令秋說到親手做戲服的情景,使人聯想起五十年代婦女為幫補家計,人人埋頭苦幹織冷衫、做膠花、穿珠仔的畫面,很有戲曲中賢慧婦女的特質哩!

他們還有先見之明,戲曲入校園是重要工作項目。當年有些劇團為了取得更多政府資源,投其所好入學校,馬虎應付一場便了事,他們卻嚴謹對待,並以之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粵劇課程,親自設計一套完整可行的教學方案,用真心誠意去做,逐漸受到校方信任,不但在學校延續發展,更擴展到社區。現時政府積極推動文化教育活動,他們建立的根基已無可取代,可以說洞燭機先,比人行快一步,工作穩定,演員生計對他們來說就不是問題了。

經過這麼多年的合作無間,今日兩人可以這樣說:「在生活上我們有足夠賺錢能力,可以滿足在藝術上的無盡追求。無論香港的環境怎樣變,我們依然對粵劇演出有熱情,有信心,有期望。」

任丹楓和紫令秋兩人的粵劇路,是自己摸索出來的,是腳踏實地一步步走過來的,他們的腳印,可否作為後起之秀的借鏡?

撰文:廖妙薇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