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Opera Preview

Opera Preview

導師只來一天 課程編排精密

       「這個計劃雖只有八節課,但事前要做不少準備工作,例如:要在事先申請,要在行政方面作出配合與安排,又要共同備課。」林老師說。

       林老師表示,光是課堂的編排,已花了不少心思。因為參加協作的導師只來一天,但參與計劃的同學共有三班,每班上一節課,必須配合得好才不會紊亂。計劃派來的是梁森兒導師,她會和音樂科老師一同上課。

Cannot find 2017.4網頁/校園播種-珠海學院台灣戲曲團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2017.4網頁/校園播種-珠海學院台灣戲曲團/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珠海學院戲曲學會於1月舉辦「台灣戲曲體驗之旅」,一行十六位同學,五天四夜的旅程,走訪台北及宜蘭多個地方,行程以體驗為主,趣味性為重,希望藉著外遊,吸引同學參與活動,從而消除學生對戲曲的負面形象,了解戲曲的美。活動目的,也正正是珠海學院戲曲學會成立之目的。
 
        珠海學院戲曲學會舉辦「台灣戲曲體驗之旅」,主題集中,最初也憂慮過會不會沒有同學參加,不能成團。一般的年輕人比較少接觸戲曲,要其連續數天參與相關活動,是不容易的事情,單單是看戲,就已經要兩三小時以上。在珠海學院,這件事情做成了,大抵就是戲曲學會播的種。
 
        五天四夜的旅程,十幾位同學從各方面接觸台灣的京劇、歌仔戲,以及偶戲。行程的設計,避免了讓學生只是靜靜坐著,聽講聽唱。行程包括拜訪國光劇團,觀看《穆桂英》的響排; 參觀二零一六年落成的台灣戲曲中心;拜訪國立政治大學,聽中國文學系蔡欣欣教授主講「非遺/ 文創 --- 遊賞台灣傳統戲曲」;在敘舊布袋戲園邊吃地道台灣菜邊欣賞布袋戲演出;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體驗操作各種偶戲裝置;在「臺北戲棚」,欣賞台北新劇團演出京劇《美猴王大戰蜘蛛精》等等。
 
        對於台灣本土劇種歌仔戲,大部分同學之前也沒有接觸過,去到台灣,是很好的機會去認識這個可謂台灣的本土劇種。此趟旅程,他們在台灣戲曲中心欣賞跨界歌仔戲《愛的波麗路》,及後更拜訪主演劇團明華園,得到該劇團總團長陳勝福招待,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後感。
 
        此外,同學在台灣戲劇館也過了一個充實下午,透過全館導覽、歌仔戲表演、身段學習、學唱歌仔戲歌仔戲《薛平貴與王寶釧》的七字調、戲服試穿等活動,大家都對歌仔戲有了初步的認知。幾位同學更有機會體驗歌仔戲化妝及穿戴,搖身一變成為才子與佳人。 
 
        就讀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的林國麗及李駿良表示,在參加這戲曲團前,他們對歌仔戲全無認識,甚至連聽也沒聽講過。 此行,兩位同學在台灣戲劇館「反串」登場,林國麗同學化身俊秀梁兄,李駿良更男扮女裝,跟著館內老師學身段,在場同學都覺得有趣,投入非常。除此之外,林國麗也對布袋戲感興趣,在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裡,幾乎每一個偶戲裝置她都嘗試過。
 
        戲曲學會曾帶領同學欣賞國光劇團來港演出的《關公在劇場》,李駿良也有去觀看。這次去台灣看的《愛的波麗路》,恰巧也體現了傳統元素與現代思維的融合。李駿良表示,兩個作品將戲曲藝術的美學與現代舞台技術結合,對他來說很有吸引力,他更以「潮味十足」來形容。他體會到,創新與本土化是現代台灣戲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拜訪國光劇團時,他更有機會向《關公在劇場》的王冠強導演發問請教 ,得著不少。
 
        以戲曲為主題的遊學團,在香港並不常見,但更難能可貴的是,旅途中同學的投入與笑容。

踏進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的校園,只覺地方寬敞,空間很大,空氣也清新,在幢幢建築物之間,還有座精緻的天台劇院,一看就知道是培育學生演藝的好地方。

叢蔣漢校長告訴我,他們參加了「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又成立了粵劇學會,在粵劇方面做出了成績。男生參加粵劇學習的人數又比女生多,實在令人感到驚喜。

唸中七的大師兄羅海賢把演戲的照片給我看,他不只在《羅成寫書》中扮蘇定方的角色,還在《哪吒》一劇中扮龍王,似模似樣。

        羅海賢告訴我,早在零六至零七年度他已參加了「梓銣藝敘天」和「老師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每星期一堂學習,每年都有演出。

        「平時看別人在台上演戲,似乎很容易。」羅海賢說:「到自己學習方知每一個動作都練得很艱難,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由於每一年都有演出,因此給了我動力,當你在舞台上演出的一刻,很有成功感。」

        羅海賢當上了粵劇大使,他自身當然下了不少苦功。他不只演生角,也扮小花臉,如今,他已經會得自己開臉,還會替師弟們化妝和畫臉譜。雖然這麼忙碌,中七功課又緊迫,但他表示學粵劇不會影響功課,相反,在文化科方面有增益,他可以在短講方面有更多文化素材,答文化題方面亦有幫助。

        他們零六年曾在高山劇場演出「日月神鏡」,反應非常好。今年八月亦有演出,叢蔣漢校長扮太乙仙翁,乍看造型,我也認不出他的本來面目。

叢校長說:「我自小喜歡粵曲粵劇,小時候沒有甚麼娛樂,只聽收音機,也學著唱曲。」他喜歡任白,當然也看過很多任白的戲,如:《紫釵記》、《再世紅梅記》等,都是他的至愛。當他來到呂潤財中學時,也看不出學校有粵劇的種子,亦沒有文學科,他起初推廣粵劇也感到困難。

        「我覺得增加了文學科之後,學生的中文水準有了改善,亦對中國戲曲藝術產生了興趣。」叢校長說。跟著,與中學結龍的小學亦有粵劇訓練,升上來的學生也有基礎。叢校長又致力把粵劇元素加入音樂科的課程之中,學校也設立了粵劇學會,戲曲小組,循序漸上。參加了鮑淑姮老師主持的「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之後,叢校長自己竟然也學起曲來。

        學校的粵劇計劃能夠做到如此成功,當然家教會的協助亦很重要。前家教會副主席古太被同學稱作「古媽媽」,她經常來學校協作並鼓勵同學。

        「我已把呂潤財中學的同學當作是自己的子女。」古太說。目睹同學由最初不認識粵劇,覺得乏味,到如今興趣濃厚,不斷有演出,古太的欣喜溢現眉稍。

        「同學們對耍槍等的武打訓練顯得特別積極。」古太說。當然,尤其是男同學更加會喜歡纓槍,喜歡耍刀弄劍。

        古太積極參與幕後工作,陪同學生去作演出,她不只是羅海0賢的「粵劇大使」監護人,更獲得學校的「傑出貢獻獎」。

        一直在幕後負責這些粵劇計劃的還有陳翔老師,他任教中國文學,也負責粵劇學會,經常帶學生出外去看戲曲。

        「我覺得學生學了粵劇之後,對中國文學的認知多了,亦有更多一些同學選修文學科。」陳翔老師說:「期望戲曲可以加深同學的文化素質,提升中文科、文化科的程度。」他覺得學校重視藝術教育的發展,正積極培養中文人才。

        現今,呂潤財中學的粵劇學會有十多個會員,他們每星期都有課堂學習粵劇身段、做手等,由鮑淑姮老師任教。

        叢校長告訴我,現下已在音樂科中滲入了粵劇的元素,由中一至中三每年有四小時的戲曲介紹。每逢星期六亦有粵曲訓練小組,是與家教會合辦,共有十八節課。學生和家長的反應都非常好。

        此外,學校每年都有「呂藝非凡」公開匯演,除了中西樂團、合唱團和戲劇的匯演之外,亦有粵劇表演,招待家長和學生,反應極佳。同學們都很期待有演出。零三年八月,校監呂博碩太平紳士贊助學校在天台改建了一所設備優良的劍芬演藝廳,可容一百名觀眾。開幕之後,學生多了演出及綵排的地點,對演藝方面的培訓及推動,大有幫助。叢校長、陳老師及古太都至感安慰。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有沒有試過從粵劇聯想到新詩?有沒有從身段做手聯想到舞蹈?有沒有從樂隊的配合聯想到鼓、樂、舞三者混合來演出?這的確是很難想像的事。選的這個粵劇還是層面較深的《再世紅梅記》,由裴禹生到李慧娘,由人鬼相戀到深進思維,重新釀造、創出新詩,並且結合了粵劇和音樂,由學生們親身去演繹。同學們都只是十三、四歲的女學生,這確實有相當的難度。
 
       不過,香港真光中學的同學們卻不以為然,他們參加了港大的「粵劇小豆苗」計劃,不只學習劇本和戲曲,還創作了新詩,寫作網誌,透過粵劇的學習,增進了語文和文化,揉合了各方面的藝術,為跨學科課程添上了新姿彩。
 
       當然,這得要有校長與老師的帶領和倡導。香港真光中學的關雪明校長就非常重視這一項「小豆苗」計劃,並且鼓勵同學們去學習與認識粵劇。
 
       「我們選取了中二的一班同學去學習。她們由開始不認識粵劇到漸漸吸收、認知、深進,在劇本以外,還到後台去參觀,認識粵劇的不同層面,同學們感到有興趣,由起先的抗拒與不認識,轉變到接受,並且可以深入思考,去創作新詩和寫網誌。」關雪明校長逐一加以解說。
 
       他們選了《再世紅梅記》作為學習的材料,其中有十數節的劇本教學,由楊慧思老師任教。
 
       楊老師把課程大綱展示給我看,她說:「除了課程教授之外,港大小豆苗計劃還有很多活動,表演教學方面由洪海老師來任教;《再世紅梅記》一劇的導賞,衛駿英與陳詠儀到來為同學們親身講述。」
 
我知道同學們的功課都很忙碌,那麼甚麼時候去學唱、做、唸、打呢?
 
       「星期六的上午上課,一共有十八小時的學習。」楊慧思老師把他們學習的照片拿出來給我看。
 
       同學們學了劇本,又學了唱、做、唸、打;聽了導賞之後,再去「新光」看戲,自然就容易明白了。
 
       楊慧思老師告訴我,同學們看戲看得很認真,也學了很多舞台上的知識,還到後台去參觀,真是極其難得的體驗。
 
       「我們不敢奢望同學們可以在一年半載中成為演員,只期望她們可以從學習中認識中國文化,引導她們去欣賞戲曲藝術。」關雪明校長語重心長地說。
 
       香港真光中學的校風嚴謹,同學們都純樸自然,在學習過程中,不只會提問,還會創作。她們學了劇本和唱做,有感而發;不僅在網上平台上創作網誌,寫出感覺,還創作新詩,代入角色中抒發情感。
 
       「這也是跨學科課程的學習吧!」楊慧思老師欣喜地說。她本身也是個詩人,常常創作新詩,因此也鼓勵同學們創作,更把新詩配上舞蹈和音樂,一起演繹。同學們大感興趣,反應極佳。
 
       「我們以活動做主導,滲入教學之中,同學們都可以愉快學習。」楊老師說。
 
       同學們在「小豆苗」的聯校匯報中也有很好的表現,關校長和楊老師深感安慰。
 
期間,「小豆苗」的活動亦有「送戲到校園」,全校同學都參與,真光的女同學們反應都很熱烈,對耍槍等項目更是主動學習,非常踴躍。
 
       一年結束,不經不覺,她們已參加了三年「小豆苗」計劃,明年的計劃又如何呢?
 
       關校長表示,踏入新高中課程,將會拓展藝術教育,其中音樂科選修的一項就是粵劇教育,將有一個學期的時間來修讀。當然,如果再有「粵劇小豆苗」計劃,他們仍會再申請參與,期望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可以接觸本土的戲曲藝術。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按圖序:
1、衛駿英、陳詠儀來校導賞
2、關雪明校長十分支持粵劇小豆苗計劃
3、青苗粵劇團到校與學生做工作坊
4、宋洪波、鄭雅琪送戲到校園
5、洪海擔任教學導師
6、楊慧思老師全程帶領學生
7、粵劇小豆苗計劃匯報
8、同學熱心參與粵劇小豆苗計劃
 
─刊載於第106期《戲曲品味》月刊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58

佛教慈敬學校增加興趣學粵劇

 
 
文:盧青雲
 
       踏進佛教慈敬學校的大門,見到一張張同學們演粵劇的戲裝相,七彩繽紛。展板很大,照片也很多,有不少家長在欣賞,都是同學上月在高山刻場演出的劇照。很多小朋友見到都大為欣羨,有些更躍躍欲試,原來粵劇這麼好玩,服裝這麼好看。
       我去訪問黃鳳鳴校長,她表示:「老師有心去做這個粵劇計劃,我十分支持。很少老師肯主動去做這類計劃,粵劇是傳統文化的代表,粵劇中的對唱、生旦平喉子喉的分別、唱做唸打,都可以給學生去學習。粵劇的文詞亦優美,學生亦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藝術。」
       我知道,慈敬學校的同學不只上台表演《雷鳴金鼓戰笳聲》之《送別》,還會學水袖、唱做等,負責這個粵劇計劃的何婉兒老師表示,起初他們參加這個藝發局邀約計劃──粵刻演出培訓課程,有十四、五個同學參加,在二年級至六年級中選出,大多是女同學,大家都不大有信心。全個課程共有十六節,一星期兩小時的課,做各種訓練,由陳銘英、馬卓麟、苗丹青等導師來任教。後來越學越有興趣,同學們都對粵劇有了良好的印象了。
       「起初真的很辛苦。」何婉兒老師說:「唱、做、唸、打,他們都要學。」
       黃副校長說:「最初有些同學竟然哭了,有些根本不懂粵劇,只是母親喜歡,叫他們參加的。後來,他們學上了手,不只會打、還會唱,甚至可以上台做一個折子戲,不但他們開心,家長更開心,我們亦很興奮。」
       其實,早在零六至零七年間,慈敬的同學們已隨「動感文學藝術協作」演出過《岳飛》一劇。是用普通話來演繹的大型音樂劇,由優質教育基金贊助。零九年他們參加了這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經過十六堂的訓練與學習,竟然可以在高山劇場演出折子戲,真是既驚且喜。同學們都在現場音樂伴奏下唱曲,又化妝和貼片子,穿上水袖,在台上又唱又演,著實不容易。
       「其他同學看到他們演出,都很感興趣,躍躍欲試。」何婉兒老師說。她在學校教音樂科,在課堂上教到幾節關於粵劇課程時,覺得學生們有些沉悶之感,及後做了這個計劃,大家竟然對粵劇大大改觀。「最欣喜是這個計劃改變了學生的看法,覺得跟在課堂上學的不一樣。」她表示:「他們引起了興趣,甚至在課堂外都拿著曲詞和劇本中的詩詞來背念,非常用心。」
       黃副校長也表示,粵劇如果可以進入校園就最好,現今音樂堂中雖有幾節教粵劇,但仍是以介紹西方音樂為多。粵劇不論化妝、服裝、配搭各方面都費用較貴,她期望透過這個粵劇計劃能令學生認識粵劇,並且培養出興趣來;更盼望政府當局可以多資助粵劇計劃。
       慈敬學校的同學今年參加粵劇計劃的成績不錯,家長們亦很支持,不少家長親自帶同學去綵排和演出,非常用心。很多同學均表示,如果再有機會,明年期望仍可參與,進一步為興趣而學習。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7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38

福榮街官立小學初試啼聲

 
文:盧青雲
 
       去看福榮街官小的同學演粵劇,一齣《寶蓮燈》之「祝婚」,令人大為驚喜。事後訪問那幾位主角,原來他們才念小二和小三,真的教人驚訝。
校長吳麗瓊告訴我,他們在零九至一零年度才推行這個粵劇計劃,一部份同學是參加藝發局資助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一部份同學是得到「校本支援計劃」的幫助,可以接觸到粵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高山劇場的演出,同學們是上完了十六堂的培訓課程和三節採排之後的成果表現。「我們的目的,是吸引同學的興趣。」吳校長說:「同學們參加了團體活動,合作性加強,相互溝通也多了。」
 
發掘學生表演天份
        早在幾年前,吳校長已有意參加這類粵劇計劃,她本身喜歡粵劇,女兒亦曾在音樂節的粵曲比賽項目中獲獎。但同學們參加粵劇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吳校長說:「必須學生自己喜歡,亦要有好的老師配合,得到家教會的支持。」
        現今,負責粵劇計劃的吳永茵主任和彭俊傑主任都是有心人,彭主任跟我說:「這個計劃起初的反應一般,同學們報了名參加,他們並不認識粵劇,本身也不特出。但透過這個活動,發掘出學生的表演天份,他們的可塑性甚高。」由本來的不特出,到增加了一項長處,也加強了自信。
       「很難得經過十六堂的訓練,他們竟然唱得有板有眼。」吳校長補充說:「很多同學平日甚少出聲,但上台後卻表現很好,充滿信心。」
        這十六堂培訓課程都在下課後上堂,由苗丹青與陳銘英來任教,唱做念打全部都要學。之後還有採排及響排,課程緊密。
       彭主任教中文科和普通話,他覺得這個粵劇計劃對學生的語文科有幫助。「他們認識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不論用字、咬音,都比前有進步。」吳永茵主任亦任教中文和音樂,當然與粵劇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吳主任和彭主任經常帶同學外出採排和表演,同學們對老師亦非常感激。
 
若有機會會繼續學粵劇
       幾個演《寶蓮燈》的小主角跟我談起來,都顯得很興奮。才唸小二的關芝眙扮聖母,她表示子喉的高低音較難唱,但她會努力去唱好。唸小三的江綺婷也演聖母,因為興緻高,她一點也不覺辛苦。伍麗娟和利佩佩都演劉彥昌,她們都覺得扮男裝很新鮮,以後若有機會,還會繼續學粵劇。
       吳校長見到小朋友這麼開心,她也展現出開心的笑意:「下一年如果有資源,我們也會繼續開辦粵劇活動。」
       「當我看見同學們身穿華麗的服飾,臉上的笑靨、雀躍的眼神、興奮的情緒、精彩的演出‥‥‥我不禁分享到同學們辛苦學習所換來的喜悅!聽到觀眾對學生的讚許,那份美滋滋的感覺湧上心頭。位於舊區的福榮街官立小學,究竟蘊藏了多少擁有粵劇細胞的小種子呢?這是我目前最有興趣鑽研的問題。」吳永茵主任由衷地說。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6期《戲曲品味》月刊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週五, 08 二月 2019 20:52

啟基學校 觸動每一顆生命

 
撰文:盧青雲
 
       記不起多少年前看過莫鳳儀校長在舞台上演戲,《駱駝祥子》、《竇娥寃》、《命運交響曲》等等,一一也數不清。
       近幾年到啟基學校去看學生們的天才表演,武打的在台上下耍纓槍,唱歌和跳舞的各展其長,還有京劇成語故事-《指鹿為馬》。莫校長在台上表示:每一位同學都是天才,每一位同學都有演出機會。這一番話,真正的觸動了我的心靈。
       有機會啟基學校去參觀,跟莫校長談談舞台上下、校園內外,亦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她踏上舞台演話劇,是由她的中文老師李素文發掘的。中學時代,李老師選了她與其他兩名同學到皇仁書院去合作話劇,從此,這位聖方濟各女同學就由沉黙害羞變成開朗健談,並且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她意會到戲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也積極推廣戲劇教育。
 
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
       二零零一年,莫校長把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讓全體同學都能學習戲劇課程。「透過戲劇文化,令同學增加自信,抒發感受。」莫校長說。
       戲劇來自生活,莫校長亦多鼓勵同學從生活中尋找創作共享,多思考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實在有無限創意。「把戲劇放入課程之中,今年已是第九年,同學們的自信心增強,表達能力亦明顯地提升,到他們升上中學,有大幫助。」她說:「自心強了,他們日後可以參與更多活動,全方位學習,亦加強了藝術教育的推動。」
       我記得零二到零四年期間,啟基的學生們還學京戲,當時唱做念打都學有灰條不紊,把子功練得很好,演出《狐假虎威》、《瞎子摸象》等劇目,獲得如雷的掌聲。
       零四年七月,學校又組成「啟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團」赴上海參與「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啟基同學演《孫悟空》一劇,既有趣又生動,大獲好評。
 
學校戲劇節獲獎無數
       談起戲劇,莫校長顯得興致勃勃。啟基的同學們在京劇以外,歷年學校戲劇節中都獲獎無數。數一數那些戲──《親情傘》、《來吧!》、《武道》、《零食勿予》等等,有好些我也曾在學校戲劇節頒獎禮上看過。
       莫校長積極推動「五心教育」、「藝術教育」、「戲劇教育」及「品德教育」。期望觸動每一顆生命,令同學們可以盡展所長,樂於學習。她自一九九五年任啟基校校長至今,見到同學們今日有此成就,能健康愉快成長,令她至感欣慰。
       校長以外,莫校長亦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她曾任《溫故知新》的主持,又為港台主持兒童節目,經常出外作專題講,推廣戲劇及藝術教育,二零零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又獲選為傑出表年協會主席;現仍擔任九龍地域校長聯會主席及教育電視節目發展委員會主席。她深信只要拿出一顆心來做事,必定會有成果。她將會繼續培育每一顆幼苗,觸動每一顆生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於創新,善於溝通,落於承擔,愉快地學習,將來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經常看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演粵劇,像《日月神鏡》、《金彩蓮》等等,都是很適合青少年演出的劇目。終於有機會到王仲銘中學去訪問,何世敏校長和何煥美主任拿著一叠叠照片,為我仔細道出各同學學粵劇的因由。
       原來早於零五至零六年度,王仲銘中學的同學已參加了「聯聲雅集」粵劇培訓計劃,開始學習粵劇。零六年又參加了「聯聲」統籌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計劃」,不只有滙演,還有分享會。
       何世敏校長說:「我們希望給同學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乎成績,只重參加與學習的過程。」
       他表示步上新高中的學制,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同學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有其他的學習經歷,粵劇是演藝方面的好學習,又與中華文化交融,學生們同台演出,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如配合音樂、舞台效果、化妝等等,皆可擴闊學生的視野。他非常高興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亦大一位熱心和合拍的何美老師幫忙協作。
       何老師本身教英文科,又負責粵劇學會的運作。「我們由零五年開始有粵劇學會,一切都由零開始,當初學員只有十六個。」在何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漸漸培養了興趣。零七年參與「老師與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演出《日月神鏡》大受好評。零八年又參加了藝發局贊助、黃肇生製作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參演《洛水夢會》。到零九年參演「梓如藝敍天」主辦的「多元智能劇大使」,演出《金彩蓮》。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興趣,又節省資源,何煥美老師又教同學們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甚至服裝加工,她都自己動手去做,又親自去廣州去選購戲服,由此教識學生要節省資源和珍惜一切。在她的帶領下,粵劇學會的人數日有增加,令何校長和她深感安慰。
       何老師教英文又教粵劇,不只編寫劇本又引導同學們念好英語,唱好粵劇。
       除了參加「梓如藝敍天」之外,學校也請了導師王侯偉來教粵劇,參加的同學都很活躍。同學亦常參與黃大仙社區的演出,演出過《打金枝》、《香夭》和《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令街坊們大為驚喜。去年九月,粵劇組同學又應旅發局之聘,在文化博物館向外籍遊遊導賞粵劇。去年九月廿三日,學校舉行了學習經歷分享慶典,粵劇組的同學演出《拾釵》,結合了音樂組和武術組一同演出,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氣氛熱烈。
        「多謝校長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去發揮。」何老師說:「粵劇亦有機會撥入新高中的課程,期望透過音樂、曲詞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語文水平。」她表示,學了粵劇後,很多學生恢復了信心,由平班升到尖班。她又經常帶學生出去看戲,又到油塘及坪洲的戲棚參觀,同學都很感興趣。「粵劇的劇情大多因果分明,有因必有果,這驚醒了學生要好好學習,教育了他們的人生。」
       目睹由無到有,何校長亦很感動,「常常覺得學習藝術不應只是一人或一班人,應該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皆可欣賞與學習的。」他表示:「期望學校中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粵劇。我也鼓勵同學們去發夢,只要有夢想,就不會放棄。」
       見到學生有進步,他就很開心;見到學生增加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就非常安慰。
       何老師亦有同感,她現正整理更多粵劇的資料,希望可以編出一個英語版的《帝女花》,教同學去演繹。 
 
撰文:盧青雲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第 90 頁,共 167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