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per User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演員
第1屆 (1984年) |
張繼青(崑劇)、葉少蘭(京劇)、任跟心(蒲劇)、曉艇(川劇)、劉長瑜(京劇)、李維康(京劇)、郭澤民(蒲劇)、谷文月(評劇)、劉玉玲(河北梆子)、王曼苓(評劇) |
第2屆 (1985年) |
茅威濤(越劇)、茅善玉(滬劇)、洪雪飛(崑劇)、楊淑蕊(京劇)、劉萍(評劇)、遲小秋(京劇)、尚長榮(京劇)、孫毓敏(京劇)、張學津(京劇)、侯少奎(崑劇) |
第3屆 (1986年) |
裴艷玲(崑劇)、汪世瑜(崑劇)、王立軍(京劇)、于盛樂(楚劇)、閻桂祥(京劇)、李光(京劇)、張惠雲(河北梆子)、梁谷音(崑劇)、李東橋(秦腔)、林為林(崑劇) |
第4屆 (1987年) |
計鎮華(崑劇)、華文漪(崑劇)、涂玲慧(贛劇)、湯玉英(豫劇)、馬蘭(黃梅戲)、田桂蘭(晉劇)、蔡正仁(崑劇)、王鳳芝(河北梆子)、雷英(京劇)、張寄蝶(崑劇)、岳美緹(崑劇)、華雯(滬劇)、王玉蘭(京劇)、王芝泉(崑劇)、李二娥(河北梆子) |
第5屆 (1988年) |
馮玉萍(評劇)、石小梅(崑劇)、楊至芳(京劇)、武俊英(蒲劇)、馬玉璋(京劇)、宋丹菊(京劇)、劉芸(川劇)、蔡瑤銑(崑劇)、趙葆秀(京劇)、霍俊萍(五音戲)、戴春榮(秦腔)、馬少良(京劇)、高翠英(晉劇)、劉秀榮(評劇)、王奉梅(崑劇) |
第6屆 (1989年) |
王萬梅(晉劇)、葉金援(京劇)、左大玢(湘劇)、郭彩萍(晉劇)、馮剛毅(粵劇)、沈健謹(京劇)、雷保春(河北梆子)、曾靜萍(梨園戲)、鄧敏(京劇)、陳美蘭(婺劇)、古小琴(川劇)、朱世慧(京劇)、楊春霞(京劇)、王清芬(豫劇)、沈鐵梅(川劇) |
第7屆 (1990年) |
牛淑賢(豫劇)、黃孝慈(京劇)、馬淑華(評劇)、許愛英(眉戶戲)、虎美玲(豫劇)、于魁智(京劇)、辛寶達(京劇)、陳智林(川劇)、張靜嫻(崑劇)、言興朋(京劇)、李秀雲(評劇)、王樹芳(京劇)、李靜文(京劇)、周龍(京劇)、張幼麟(京劇) |
第8屆 (1991年) |
白淑賢(龍江劇)、胡小鳳(豫劇)、楊乃彭(京劇)、栗桂蓮(晉劇)、薛亞萍(京劇)、宋轉轉(晉劇)、胡和顏(漢劇)、李金枝(豫劇)、楊赤(京劇)、林繼凡(崑劇)、李喜華(豫劇)、穀秀榮(豫劇)、丁凡(粵劇)、胡錦芳(崑劇)、蘇國璋(桂劇)、陳俐(贛劇)、王永光(湘劇)、鄧宛霞(京劇)、馬文錦(川劇)、王繼珠(京劇)、馬忠琴(黃龍戲)、王海波(京劇) |
第9屆 (1992年) |
王玉珍(滇劇)、鄧沐瑋(京劇)、田蔓莎(川劇)、邢美珠(京劇)、劉趙黔(花鼓戲)、杜玉梅(晉劇)、李維銓(評劇)、吳國華(上黨梆子)、邱玲(漢劇)、宋麗(評劇)、張虹(江蘇梆子)、張愛珍(上黨梆子)、陳瑜(滬劇)、陳巧茹(川劇)、陳淑敏(豫劇)、黃小午(崑劇)、黃新德(黃梅戲)、崔連潤(評劇)、顧薌(滑稽戲) |
第10屆 (1993年) |
小香玉(豫劇)、馬惠民(評劇)、劉海波(新城戲)、關靜蘭(京劇)、李經文(京劇)、李樹建(豫劇)、張鳳蓮(漫瀚劇)、陳乃春(閩劇)、陳淑芳(京劇)、楊仲義(雁劇)、周雲娟(越劇)、侯丹梅(京劇)、賀小漢(湘劇)、倪同芳(錫劇)、章蘭(豫劇) |
第11屆 (1994年) |
二度梅:茅威濤(越劇)、劉芸(川劇) 一度梅:李仙花(漢劇)、喻海燕(川劇)、梁偉平(淮劇)、馬莉莉(滬劇)、王藝華(蒲劇)、史敏(京劇)、張曼君(採茶戲)、陳少雲(京劇)、李龍斌(徽劇)、龍紅(採茶戲)、王蓉蓉(京劇)、秦雪玲(京劇) |
第12屆 (1995年) |
二度梅:白淑賢(龍江劇) 一度梅:陳霖蒼(京劇)、李萍(京劇)、孟廣祿(京劇)、王芳(崑劇)、何玲(川劇)、歐凱明(粵劇)、史佳花(晉劇)、張志紅(崑劇)、陳韻紅(粵劇)、張富光(崑劇)、王紅麗(豫劇)、崔建華(晉劇)、景雪變(蒲劇)、楊鳳一(崑劇) |
第13屆 (1996年) |
二度梅:尚長榮(京劇)、裴艷玲(河北梆子) 一度梅:彭蕙蘅(河北梆子)、小王彬彬(錫劇)、李梅(秦腔)、崔彩彩(蒲劇)、鞠小蘇(京劇)、蕭德美(川劇)、郭明娥(上黨梆子)、曹汝龍(湘劇)、吳鳳花(越劇)、朱巧雲(豫劇)、梁國英(淮劇)、楊俊(黃梅戲)、周樺(豫劇)、劉靜(崑劇)、李勝素(京劇)、魏海敏(京劇) |
第14屆 (1997年) |
一度梅:唐元才(京劇)、倪惠英(粵劇)、謝濤(晉劇)、成鳳英(雁劇)、袁淑梅(評劇)、翁國生(崑劇)、張艷玲(京劇)、趙一青(採茶戲)、胡新中(花鼓戲)、許娣(曲劇)、張建敏(婺劇)、竇鳳琴(秦劇)、劉丹麗(楚劇) |
第15屆 (1998年) |
二度梅:顧薌(滑稽戲) 一度梅:董成(徽劇)、王平(京劇)、許荷英(河北梆子)、梁耀安(粵劇)、楊麗瓊(花燈戲)、曹秀琴(粵劇)、謝群英(越劇)、賈粉桃(雁劇)、蔣淑梅(川劇)、李海燕(京劇)、李春華(花鼓戲)、卓佩麗(粵劇)、張春玲(豫劇) |
第16屆 (1999年) |
二度梅:陳霖蒼(京劇)、黃孝慈(京劇) 一度梅:陶琪(越劇)、姚志強(粵劇)、董翠娜(京劇)、張保平(上黨梆子)、趙秀治(紹劇)、陳輝玲(越劇)、曾昭娟(評劇)、楊秀薇(漢劇)、張建琴(碗碗腔)、雷通霞(隴劇)、王振義(崑劇)、朱桂芹(豫劇)、李萍(晉劇)、趙秀君(京劇)、周衛華(滇劇)、顏永江(豫劇) |
第17屆 (2000年) |
二度梅:沈鐵梅(川劇)、馮玉萍(評劇)、朱世慧(京劇) 一度梅:張火丁(京劇)、韓再芬(黃梅戲)、錢惠麗(越劇)、王少媛(莆仙戲)、馮詠梅(滇劇)、吳國華(粵劇)、單仰萍(越劇)、李雪梅(京劇)、金不換(豫劇)、史紅梅(崑劇)、蔡建庭(花鼓戲)、張紹榮(曲劇)、董柯娣(越劇)、張克(京劇)、王陽娟(湘劇)、侯紅琴(秦腔)、梁維玲(京劇)、王向陽(評劇)、高靜(呂劇)楊麗紅(晉劇)、武淩雲(晉劇)、孟科娟(越劇) |
第18屆 (2001年) |
二度梅:任跟心(蒲劇)、李仙花(漢劇)、崔連潤(評劇) 一度梅:李宏圖(京劇)、裴永傑(京劇)、董圓圓(京劇)、陳學希(潮劇)、趙永偉(京劇)、胡嫦娥(晉劇)、李潔(京劇)、劉萍(川劇)、劉玉鳳(呂劇)、燕淩(江蘇梆子)、孫存蝶(秦腔)、彭艷琴(河北梆子)、耿巧雲(京劇)、譚建勳(秦劇)、梁淑卿(粵劇)、李佩紅(京劇)、鄭曼莉(越劇)、舒錦霞(越劇)、李娟(秦腔)、李鼎(京劇)、苗文華(豫劇) |
第19屆 (2002年) |
梅花大獎:尚長榮(京劇) 二度梅:霍俊萍(五音戲)、張靜嫻(崑劇)、劉秀榮(評劇)、馮剛毅(粵劇) 一度梅:宋昌林(京劇)、吳亞玲(黃梅戲)、張建國(京劇)、艾金梅(京劇)、周東亮(錫劇)、章瑞虹(越劇)、李莎(川劇)、陳曉紅(越劇)、張樹萍(桂劇)、趙海英(越劇)、徐秀芳(揚劇)、曾慧(粵劇)、武利平(二人台)、林奮(雷劇)、韓劍光(評劇)、汪荃珍(豫劇)、傅藝萍(崑劇)、柳萍(秦腔)、梁素梅(粵劇)、楊益琨(白劇)、 陳素琴(上黨梆子)、劉莉莎(河北梆子)、張曉東(梆劇)、陳雲霞(錫劇) |
第20屆 (2003年) |
二度梅:王紅麗(豫劇)、田蔓莎(川劇)、劉玉玲(河北梆子) 一度梅:賈文龍(豫劇)、王書龍(淮劇)、王珍如(晉劇)、王洪玲(河北梆子)、賴瓊霞(粵劇)、孫勇波(川劇)、張彩萍(雁劇)、彭青蓮(楚劇)、崔光麗(川劇)、王錦文(甬劇)、劉惠欣(評劇)、陳春(河北梆子)、徐金仙(評劇)、王桂榮(京劇)、李新花(豫劇)、李丹瑜(花燈戲)、楊帥學(曲劇) |
第21屆 (2004年) |
二度梅:陳智林(川劇) 一度梅:趙志剛(越劇)、張慧芳(京劇)、陳澄(淮劇)、趙媛媛(黃梅戲)、石曉亮(京劇)、吳晶晶(高甲戲)、李淑勤(粵劇)、李政成(揚劇)、李小鋒(秦腔)、楊紅霞(豫劇)、李文(黃梅戲)、魏春榮(崑劇)、袁慧琴(京劇)、趙立華(評劇)、邊肖(隴劇)、齊愛雲(秦腔)、申小梅(越調劇)、黃美菊(越劇)、吉有芳(蒲劇)、王杭娟(越劇)、蕭雅(越劇) |
第22屆 (2005年) |
二度梅:王平(京劇)、王芳(崑劇) 一度梅:柯軍(崑劇)、孫普協(川劇)、陳飛(越劇)、陳洪翔(閩劇)、常東(京劇)、杜鎮傑(京劇)、彭玲(漢劇)、黃榮華(川劇)、方素珍(曲劇)、張小君(越劇)、王曉紅(柳琴劇)、劉薇(京劇)、李玉梅(河北梆子)、張慧敏(京劇)、陳媛(柳子戲)、趙斌(評劇) |
第23屆 (2007年) |
梅花大獎:茅威濤(越劇) 二度梅:曾靜萍(梨園戲)、陳美蘭(婺劇)、林為林(崑劇) 一度梅:方亞芬(越劇)、蔣建國(黃梅戲)、谷好好(崑劇)、于蘭(京劇)、張俊玲(評劇)、王惠(豫劇)、苗潔(晉劇)、沈豐英(崑劇)、劉曉燕(豫劇)、任小蕾(秦腔)、王新倉(秦腔)、俞玖林(崑劇)、張小琴(秦劇)、曾菊(花鼓戲)、羅慧琴(評劇)、魏佳寧(淮海戲)、田敏(豫劇)、梁桂(晉劇)、張曉琴(秦腔)、陳素珍(瓊劇)、李敏(越劇)、閆慧芳(眉戶戲)、張怡凰(潮劇)、邵志慶(花燈戲)、何小菊(晉劇)、賈書層(評劇)、周虹(閩劇)、楊麗萍(河北梆子)、焦黎(呂劇)、劉誼(川劇)、張軍強(京劇) |
第24屆 (2009年) |
梅花大獎:裴艷玲(京劇) 二度梅:謝濤(晉劇)、曾昭娟(評劇)、孟廣祿(京劇)、章蘭(豫劇) 一度梅:潘國樑(眉戶劇)、王英會(河北梆子)、孔向東(蒲劇)、田磊(京劇)、倪茂才(京劇)、張軍(崑劇)、張蓓(秦腔)、蘇燕蓉(歌仔戲)、李小雄(秦腔)、周源源(黃梅戲)、王潤菁(京劇)、陳雪萍(越劇)、劉桂娟(京劇)、張輝(黃梅戲)、趙靖(河北梆子)、孔愛萍(崑劇)、陳新琴(豫劇)、黃靜慧(錫劇)、徐俊霞(豫劇)、吳素英(越劇)、劉鳳嶺(河北梆子)、邢金沙(崑劇)、馬少敏(京劇)、惠敏莉(秦腔)、呂鳳琴(五音戲)、郭英麗(豫劇)、屈巧哲(秦腔) |
第25屆 (2011年) |
梅花大獎:顧薌(滑稽劇)、沈鐵梅(川劇) 二度梅:史佳花(晉劇)、李樹建(豫劇)、陳巧茹(川劇)、李梅(秦腔)、吳鳳花(越劇) 一度梅:王艷(京劇)、安平(京劇)、李軍梅(秦腔)、陳瓊(閩劇)、詹麗華(北路梆子)、徐銘(越劇)、吳桂雲(河北梆子)、王玉梅(川劇)、李鴻良(崑劇)、王志萍(越劇)、包飛(京劇)、王小蟬(京劇)、趙玉華(京劇)、肖笑波(祁劇)、閆巍(京劇)、王珮瑜(京劇)、常秋月(京劇)、華渭強(越劇)、李雪飛(龍江劇)、蔣文端(粵劇)、侯艷(秦腔)、譚繼瓊(川劇)、許亞玲(淮海劇)、陳娟娟(高甲戲)、李淑芳(秦腔)、黎駿聲(粵劇)、夏青玲(楚劇)、周丹(評劇)、胡春華(京劇)、李青(京劇)、楚淑珍(豫劇)、渠建紅(晉劇)、王丹紅(徽劇)、胡瑜斌(川劇) |
梅花大獎:馮玉萍(評劇) |
|
第27屆 (2015年) |
二度梅:歐凱明(粵劇)、韓再芬(黃梅戲)、華雯(滬劇)、許荷英(河北梆子) 一度梅:吳非凡(粵劇)、王荔(漢劇)、施潔淨(紹劇)、張馨月(京劇)、馬佳(京劇)、凌珂(京劇)、楊霞雲(婺劇)、朱福(京劇)、劉巍(崑曲)、萬曉慧(京劇)、杜歡(歌舞劇)、符傳傑(瓊劇)、劉京(京劇)、吳熙(川劇)、吳雙(崑曲)、楊俊(採茶歌舞)、陳明礦(淮劇)、王君安(越劇)、金喜全(京劇)、麥玉清(粵劇)、杜建萍(上黨梆子)、劉莉莉(柳琴戲)、衛小莉(陝西戲曲)、何雲(黃梅戲)、竇鳳霞(隴劇)、邱瑞德(河北梆子)、張濤(秦腔)、周雪峰(崑曲)、張豔萍(豫劇) |
第28屆 (2017年) |
汪育殊(徽劇)、張建峰(京劇)、張琳(越劇)、 蘇春梅(粵劇)、周妤俊(越劇)、王少華(河北梆子)、曾小敏(粵劇)、韋小兵(秦腔)、程丞(黃梅戲)、沈昳麗(崑劇)、葉紅(花鼓戲)、袁丫丫(秦腔)、吳則文(閩劇)、龔莉莉(揚劇) |
香港藝術發展獎
獎項 |
獲獎者 |
年份 |
終身成就奬 |
白雪仙 |
2007 |
戲曲終身成就獎 |
林家聲 |
2000 |
戲曲藝術成就獎 |
梁漢威 |
2000 |
傑出藝術貢獻獎 |
任冰兒 |
2011 |
阮兆輝 |
2015 |
|
尤聲普 |
2016 |
|
藝術成就獎 |
阮兆輝 |
2003 |
黃少俠 |
2007 |
|
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
鄧宛霞 |
2008 |
王瑞群(王超群) |
2010 |
|
尹飛燕 |
2011 |
|
高潤鴻 |
2014 |
|
藝術家年獎 |
李奇峰 |
2015 |
李龍 |
2016 |
|
戲曲藝術發展獎助計劃 |
何綺華 |
2000 |
藝術新進獎 |
陳嘉慧 |
2003 |
黃綺雯 |
2003 |
|
劉惠鳴 |
2003 |
|
傑出青年藝術獎 |
廖康華 |
2007 |
藝術新秀獎 |
徐倩殷(御玲瓏) |
2009 |
黎耀威 |
2010 |
|
王潔清 |
2011 |
|
江駿傑 |
2012 |
|
譚穎倫 |
2013 |
|
黃潔芳(黃寶萱) |
2014 |
|
謝曉瑩 |
2015 |
|
藝術推廣獎 |
戲曲品味 |
2010 |
香港演藝學院榮銜
獲授銜者 |
榮銜 |
年份 |
白雪仙 |
榮譽院士 |
1996 |
楊梁燕芳(芳艷芬) |
榮譽院士 |
1998 |
林家聲(林曼純) |
榮譽院士 榮譽博士 |
1999 2010 |
羅品超 |
榮譽院士 |
2001 |
陳好逑 |
榮譽院士 |
2006 |
葉紹德 |
榮譽院士 |
2007 |
汪明荃 |
榮譽院士 榮譽博士 |
2009 2017 |
胡芝風 |
榮譽院士 |
2012 |
林為林 |
榮譽院士 |
2013 |
尤聲普 |
榮譽院士 |
2016 |
香港政府頒授榮譽
梁醒波(梁廣才) |
MBE(員佐勳章)1976 |
新馬師曾(鄧永祥) |
MBE(員佐勳章)1978 |
關德興 |
MBE(員佐勳章)1982 |
芳艷芬(楊梁燕芳) |
MBE(員佐勳章)1995 BBS(銅紫荊星章)2003 |
林家聲(林曼純) |
BH(榮譽獎章)1981 BBS(銅紫荊星章)2005 SBS(銀紫荊星章)2011 |
汪明荃 |
SBS(銀紫荊星章)2004 |
李寶瑩 |
BH(榮譽獎章)1981 |
阮兆輝 |
BH(榮譽獎章)1991 |
陳劍聲(陳杏葵) |
MH(榮譽勳章)2006 |
梁漢威 |
MH(榮譽勳章)2006 |
陳好逑 |
MH(榮譽勳章)2008 |
尤聲普 |
MH(榮譽勳章)2009 |
鄧宛霞 |
MH(榮譽勳章)2010 |
羅家英 (羅行堂) |
MH(榮譽勳章)2012 |
尹飛燕 |
MH(榮譽勳章)2012 |
新劍郎(巫雨田) |
社會服務獎狀2012 |
白雪仙 |
GBS(金紫荊星章)2013 |
龍貫天(司徒旭) |
MH(榮譽勳章)2016 |
南鳳(高佩華) |
MH(榮譽勳章)2016 |
朱劍丹(朱桂珍) |
MH(榮譽勳章)2017 |
戲曲品味簡介
創刊十二年與時並進
《戲曲品味月刊》創刊於2000年12月,
是一本具有香港特色的中國戲曲雜誌,
全彩色印刷,每月一日出版,
讀者遍及港澳、大陸、美加、歐洲、澳紐、星馬、台灣等地。
跨媒體出版服務讀者
2008年開通網頁。
2009年《戲曲品味》網上電子版同時面世。
2013年《戲曲品味》電子版同步上載於平板電腦、華藝電子圖書館、Mag V線上閱讀網。
唯一刊物榮獲香港藝術推廣獎
《戲曲品味》以現代化的出版科技,著重紀錄、保留資深藝人的表演作品,對新晉演員提供戲劇知識、經驗和舞台示範;對觀眾給予欣賞和學習的正確指引;鼓勵年輕人進入中國傳統藝術的世界,尋找文化的根源,豐富現代生活。
十多年來本刊對戲曲發展及各項傳統文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本港以及內地藝術文化界有一定影響力,受到特區政府和內地各級文化單位重視。香港藝術發展局於二零一零年度「香藝術發展獎」中,特別給本刊頒發「藝術推廣獎」,為歷來香港出版雜誌唯一獲此殊榮的刊物。
詳見香港藝術發展局網頁2010香港藝術發展獎www.hkadc.org.hk
弘揚國粹提昇讀者生活品味
《戲曲品味》以弘揚國粹、推廣傳統文化為宗旨,藉此提高讀者鑑賞戲曲及相關藝術的能力;設多個不同命題專欄,邀請業內專家執筆,兼顧評論性、資料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又以薪火相傳為使命,配合新高中課程中的粵劇教學,提供最全面的戲曲演藝資訊,更設有專門報導各學校、社區、民間團體等戲曲活動的欄目,培養新一代戲曲觀眾,壯大中國文化的生命力。
內容方面,《戲曲品味》既探索中國戲曲藝術的文化、歷史源流,廣涉京劇、崑曲、越劇、川劇、粵劇、潮劇、梨園戲及地方戲等不同劇種。亦透過演出現場的實地報導、演員及劇界專業人士的專訪、嚴肅的評論、演藝生活情趣的特寫,圖文並茂展現戲曲藝術的現代面貌。
戲劇以外,並加強本地的演藝文化資訊,書畫、音樂、舞蹈、戲劇等相關藝術表演,以提昇讀者的觀賞品味,擴闊視野,增加悠閒生活的情趣。
每月之戲曲節目及文娛表演節目表,為全港刊物獨有的訊資提供。
多元推廣活動與省港媒體緊密合作
除每月按期出版《戲曲品味》印刷本及電子版,更新網頁之外,年內亦舉辦不同形式的活動,其中重要活動包括:
一、 2006年首次組織本港學生赴北京參加全國青少年曲藝大賽,獲得優異成績;歷年支持不少業餘成人及青少年粵劇粵曲比賽。
二、 多次在本港各大學舉辦大型學術講座;與本地媒體合辦數碼課室論題;與香港電台及跨國傳媒機構組成「全球知識中心」網上平台。
三、與內地媒體關係密切,與廣東電視、廣東電台、南方電視等合辦粵劇發展研討會、省港交流座談會,策劃粵港澳三地聯演節目,舉辦大型籌款演出,推動省港校園粵劇工作坊等。
四、為香港及內地多位名伶舉辦粵劇及曲藝專場演出。
五、多次為慈善機構(包括紅十字會賑災基金、泰北華文教育基金、長者安居協會等)主辦籌款義演。
六、多次與茶具文物館樂茶軒合辦復古堂會式音樂會,例如:中醫學專家與香港中樂名家合作,一連三輯的「藝術養生」音樂會;連續三年與國畫、書法、音樂大師、文化界、教育界學者及粵曲演唱家合作舉辦藝術生活題材的「曲韻茶香」節目等。
七、2008-2009年應香港藝術發展局邀約,進行為期一年的「觀眾拓展計劃-粵劇觀眾調查」,成功完成一項全港業餘粵劇曲藝界的問卷及專訪調查。所得市場數據,成為政府相關部門及業內的重要參考資料。詳見 : 《戲曲品味》網頁www.operapreview.com粵劇觀眾拓展計劃調查報告。
八、與讀者保持密切聯繫及溝通,成立讀者會,舉辦多次讀者旅遊團,訪問參觀內地有關粵劇文化機構及觀賞表演。舉辦創刊一百期匯演、創刊十週年讀者聯歡會,包括紅伶與觀眾座談會、聯歡聚餐、書畫、攝影、粵劇文物展覽、紅伶紀念品拍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