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校園戲曲

週五, 08 二月 2019 21:38

福榮街官立小學初試啼聲

 
文:盧青雲
 
       去看福榮街官小的同學演粵劇,一齣《寶蓮燈》之「祝婚」,令人大為驚喜。事後訪問那幾位主角,原來他們才念小二和小三,真的教人驚訝。
校長吳麗瓊告訴我,他們在零九至一零年度才推行這個粵劇計劃,一部份同學是參加藝發局資助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一部份同學是得到「校本支援計劃」的幫助,可以接觸到粵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在高山劇場的演出,同學們是上完了十六堂的培訓課程和三節採排之後的成果表現。「我們的目的,是吸引同學的興趣。」吳校長說:「同學們參加了團體活動,合作性加強,相互溝通也多了。」
 
發掘學生表演天份
        早在幾年前,吳校長已有意參加這類粵劇計劃,她本身喜歡粵劇,女兒亦曾在音樂節的粵曲比賽項目中獲獎。但同學們參加粵劇計劃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吳校長說:「必須學生自己喜歡,亦要有好的老師配合,得到家教會的支持。」
        現今,負責粵劇計劃的吳永茵主任和彭俊傑主任都是有心人,彭主任跟我說:「這個計劃起初的反應一般,同學們報了名參加,他們並不認識粵劇,本身也不特出。但透過這個活動,發掘出學生的表演天份,他們的可塑性甚高。」由本來的不特出,到增加了一項長處,也加強了自信。
       「很難得經過十六堂的訓練,他們竟然唱得有板有眼。」吳校長補充說:「很多同學平日甚少出聲,但上台後卻表現很好,充滿信心。」
        這十六堂培訓課程都在下課後上堂,由苗丹青與陳銘英來任教,唱做念打全部都要學。之後還有採排及響排,課程緊密。
       彭主任教中文科和普通話,他覺得這個粵劇計劃對學生的語文科有幫助。「他們認識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不論用字、咬音,都比前有進步。」吳永茵主任亦任教中文和音樂,當然與粵劇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吳主任和彭主任經常帶同學外出採排和表演,同學們對老師亦非常感激。
 
若有機會會繼續學粵劇
       幾個演《寶蓮燈》的小主角跟我談起來,都顯得很興奮。才唸小二的關芝眙扮聖母,她表示子喉的高低音較難唱,但她會努力去唱好。唸小三的江綺婷也演聖母,因為興緻高,她一點也不覺辛苦。伍麗娟和利佩佩都演劉彥昌,她們都覺得扮男裝很新鮮,以後若有機會,還會繼續學粵劇。
       吳校長見到小朋友這麼開心,她也展現出開心的笑意:「下一年如果有資源,我們也會繼續開辦粵劇活動。」
       「當我看見同學們身穿華麗的服飾,臉上的笑靨、雀躍的眼神、興奮的情緒、精彩的演出‥‥‥我不禁分享到同學們辛苦學習所換來的喜悅!聽到觀眾對學生的讚許,那份美滋滋的感覺湧上心頭。位於舊區的福榮街官立小學,究竟蘊藏了多少擁有粵劇細胞的小種子呢?這是我目前最有興趣鑽研的問題。」吳永茵主任由衷地說。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刊載於第116期《戲曲品味》月刊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文:盧青雲
 
       很高興知道赤柱聖士提反書院做了一個崑劇活動,同學們反應很好。急急去走訪學校的中文科主任黃璟瑜老師。
       「現今學界對崑劇都有興趣,因為它的唱詞美、唱腔好,具有文學藝術價值。」
       黃璟瑜老師說:「我們期待透過崑劇藝術,提升學生們欣賞中國文學的興趣。」
       如今,崑劇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世界遺產,自然有其保留的價值。學生們如果不認識崑劇,也實在可惜。「如果不在校園推廣,學生們就會較少機會觸崑劇。」黃璟瑜老師說。
 
中文週推廣中文
       當然,同學們日常接觸的都是校園的一切,少有到外面去看戲。尤其是聖士提反書院在赤柱,自成一角,地方這麼大,學生甚至要寄宿,自然也少到外間去看崑劇。於是,黃老師與鄺麗雯師等,就策劃做了一個中文週,推廣中文。
       其中一項就是介紹崑劇之美,請了香港中國藝術推廣中心的藝術總監王韋民來主講崑劇,又由楊葵示範《西廂記》之「佳期」及《牡丹亭》之「遊園驚夢」等。先讓同學們認識崑劇,再教同學們做手,又教他們如何去欣賞曲詞。就儼如上了一堂精雅的文學課,令人怡神悅目,極視聽之娛。
       黃璟瑜老師告訴我,學生是自由參與的。早會時播放崑劇的片段,大家反應都很好,跟著的崑劇介紹就有六、七十人參加,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培養藝術精神
       「我覺得中學課程之中,有責任去教學生欣賞精緻文化,培養他們的藝術精神。」黃老師說。她提到文化科及新高中的多元課程,認為應指導學生去欣賞各式劇目,令他們明白古代男女的愛情是如何表達,像《牡丹亭》男女主角對自由戀愛的追求,引導同學作各種藝術鑑賞,提升年青人的欣賞能力,走入藝術世界。
       事實上,聖士提反書院注重提倡藝術創意教育,不只戲曲,在其他方面如陶瓷、繪畫各方面均有推廣及培訓。
       校長羅懿婷對此項崑劇入校園的活動亦大力支持,她表示崑劇的講座既精闢又濃縮,令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這會令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正如芭蕾舞、音樂劇等,都需要指導同學去欣賞。」羅校長說:「透過講座和示範,學生可以欣賞到優美的中國文化。我們更應該開放機會,給學生去作多方面的發展。」
       相信透過崑劇的表演與講解,進一步可達到提升中文的目標。黃老師和羅校長都感到很欣慰,她們都期待學生可以作多元化的學習,珍惜中國的文化藝術。
       如果有機會,她們期待明年可以邀請到上海崑劇團來演出。屆時我一定會來欣賞,感受一下崑曲進校園的精緻品味。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週五, 08 二月 2019 20:52

啟基學校 觸動每一顆生命

 
撰文:盧青雲
 
       記不起多少年前看過莫鳳儀校長在舞台上演戲,《駱駝祥子》、《竇娥寃》、《命運交響曲》等等,一一也數不清。
       近幾年到啟基學校去看學生們的天才表演,武打的在台上下耍纓槍,唱歌和跳舞的各展其長,還有京劇成語故事-《指鹿為馬》。莫校長在台上表示:每一位同學都是天才,每一位同學都有演出機會。這一番話,真正的觸動了我的心靈。
       有機會啟基學校去參觀,跟莫校長談談舞台上下、校園內外,亦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她踏上舞台演話劇,是由她的中文老師李素文發掘的。中學時代,李老師選了她與其他兩名同學到皇仁書院去合作話劇,從此,這位聖方濟各女同學就由沉黙害羞變成開朗健談,並且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她意會到戲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也積極推廣戲劇教育。
 
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
       二零零一年,莫校長把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讓全體同學都能學習戲劇課程。「透過戲劇文化,令同學增加自信,抒發感受。」莫校長說。
       戲劇來自生活,莫校長亦多鼓勵同學從生活中尋找創作共享,多思考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實在有無限創意。「把戲劇放入課程之中,今年已是第九年,同學們的自信心增強,表達能力亦明顯地提升,到他們升上中學,有大幫助。」她說:「自心強了,他們日後可以參與更多活動,全方位學習,亦加強了藝術教育的推動。」
       我記得零二到零四年期間,啟基的學生們還學京戲,當時唱做念打都學有灰條不紊,把子功練得很好,演出《狐假虎威》、《瞎子摸象》等劇目,獲得如雷的掌聲。
       零四年七月,學校又組成「啟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團」赴上海參與「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啟基同學演《孫悟空》一劇,既有趣又生動,大獲好評。
 
學校戲劇節獲獎無數
       談起戲劇,莫校長顯得興致勃勃。啟基的同學們在京劇以外,歷年學校戲劇節中都獲獎無數。數一數那些戲──《親情傘》、《來吧!》、《武道》、《零食勿予》等等,有好些我也曾在學校戲劇節頒獎禮上看過。
       莫校長積極推動「五心教育」、「藝術教育」、「戲劇教育」及「品德教育」。期望觸動每一顆生命,令同學們可以盡展所長,樂於學習。她自一九九五年任啟基校校長至今,見到同學們今日有此成就,能健康愉快成長,令她至感欣慰。
       校長以外,莫校長亦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她曾任《溫故知新》的主持,又為港台主持兒童節目,經常出外作專題講,推廣戲劇及藝術教育,二零零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又獲選為傑出表年協會主席;現仍擔任九龍地域校長聯會主席及教育電視節目發展委員會主席。她深信只要拿出一顆心來做事,必定會有成果。她將會繼續培育每一顆幼苗,觸動每一顆生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於創新,善於溝通,落於承擔,愉快地學習,將來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週五, 08 二月 2019 20:52

啟基學校 觸動每一顆生命

 
撰文:盧青雲
 
       記不起多少年前看過莫鳳儀校長在舞台上演戲,《駱駝祥子》、《竇娥寃》、《命運交響曲》等等,一一也數不清。
       近幾年到啟基學校去看學生們的天才表演,武打的在台上下耍纓槍,唱歌和跳舞的各展其長,還有京劇成語故事-《指鹿為馬》。莫校長在台上表示:每一位同學都是天才,每一位同學都有演出機會。這一番話,真正的觸動了我的心靈。
       有機會啟基學校去參觀,跟莫校長談談舞台上下、校園內外,亦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她踏上舞台演話劇,是由她的中文老師李素文發掘的。中學時代,李老師選了她與其他兩名同學到皇仁書院去合作話劇,從此,這位聖方濟各女同學就由沉黙害羞變成開朗健談,並且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她意會到戲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也積極推廣戲劇教育。
 
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
       二零零一年,莫校長把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讓全體同學都能學習戲劇課程。「透過戲劇文化,令同學增加自信,抒發感受。」莫校長說。
       戲劇來自生活,莫校長亦多鼓勵同學從生活中尋找創作共享,多思考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實在有無限創意。「把戲劇放入課程之中,今年已是第九年,同學們的自信心增強,表達能力亦明顯地提升,到他們升上中學,有大幫助。」她說:「自心強了,他們日後可以參與更多活動,全方位學習,亦加強了藝術教育的推動。」
       我記得零二到零四年期間,啟基的學生們還學京戲,當時唱做念打都學有灰條不紊,把子功練得很好,演出《狐假虎威》、《瞎子摸象》等劇目,獲得如雷的掌聲。
       零四年七月,學校又組成「啟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團」赴上海參與「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啟基同學演《孫悟空》一劇,既有趣又生動,大獲好評。
 
學校戲劇節獲獎無數
       談起戲劇,莫校長顯得興致勃勃。啟基的同學們在京劇以外,歷年學校戲劇節中都獲獎無數。數一數那些戲──《親情傘》、《來吧!》、《武道》、《零食勿予》等等,有好些我也曾在學校戲劇節頒獎禮上看過。
       莫校長積極推動「五心教育」、「藝術教育」、「戲劇教育」及「品德教育」。期望觸動每一顆生命,令同學們可以盡展所長,樂於學習。她自一九九五年任啟基校校長至今,見到同學們今日有此成就,能健康愉快成長,令她至感欣慰。
       校長以外,莫校長亦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她曾任《溫故知新》的主持,又為港台主持兒童節目,經常出外作專題講,推廣戲劇及藝術教育,二零零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又獲選為傑出表年協會主席;現仍擔任九龍地域校長聯會主席及教育電視節目發展委員會主席。她深信只要拿出一顆心來做事,必定會有成果。她將會繼續培育每一顆幼苗,觸動每一顆生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於創新,善於溝通,落於承擔,愉快地學習,將來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經常看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演粵劇,像《日月神鏡》、《金彩蓮》等等,都是很適合青少年演出的劇目。終於有機會到王仲銘中學去訪問,何世敏校長和何煥美主任拿著一叠叠照片,為我仔細道出各同學學粵劇的因由。
       原來早於零五至零六年度,王仲銘中學的同學已參加了「聯聲雅集」粵劇培訓計劃,開始學習粵劇。零六年又參加了「聯聲」統籌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計劃」,不只有滙演,還有分享會。
       何世敏校長說:「我們希望給同學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乎成績,只重參加與學習的過程。」
       他表示步上新高中的學制,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同學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有其他的學習經歷,粵劇是演藝方面的好學習,又與中華文化交融,學生們同台演出,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如配合音樂、舞台效果、化妝等等,皆可擴闊學生的視野。他非常高興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亦大一位熱心和合拍的何美老師幫忙協作。
       何老師本身教英文科,又負責粵劇學會的運作。「我們由零五年開始有粵劇學會,一切都由零開始,當初學員只有十六個。」在何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漸漸培養了興趣。零七年參與「老師與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演出《日月神鏡》大受好評。零八年又參加了藝發局贊助、黃肇生製作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參演《洛水夢會》。到零九年參演「梓如藝敍天」主辦的「多元智能劇大使」,演出《金彩蓮》。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興趣,又節省資源,何煥美老師又教同學們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甚至服裝加工,她都自己動手去做,又親自去廣州去選購戲服,由此教識學生要節省資源和珍惜一切。在她的帶領下,粵劇學會的人數日有增加,令何校長和她深感安慰。
       何老師教英文又教粵劇,不只編寫劇本又引導同學們念好英語,唱好粵劇。
       除了參加「梓如藝敍天」之外,學校也請了導師王侯偉來教粵劇,參加的同學都很活躍。同學亦常參與黃大仙社區的演出,演出過《打金枝》、《香夭》和《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令街坊們大為驚喜。去年九月,粵劇組同學又應旅發局之聘,在文化博物館向外籍遊遊導賞粵劇。去年九月廿三日,學校舉行了學習經歷分享慶典,粵劇組的同學演出《拾釵》,結合了音樂組和武術組一同演出,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氣氛熱烈。
        「多謝校長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去發揮。」何老師說:「粵劇亦有機會撥入新高中的課程,期望透過音樂、曲詞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語文水平。」她表示,學了粵劇後,很多學生恢復了信心,由平班升到尖班。她又經常帶學生出去看戲,又到油塘及坪洲的戲棚參觀,同學都很感興趣。「粵劇的劇情大多因果分明,有因必有果,這驚醒了學生要好好學習,教育了他們的人生。」
       目睹由無到有,何校長亦很感動,「常常覺得學習藝術不應只是一人或一班人,應該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皆可欣賞與學習的。」他表示:「期望學校中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粵劇。我也鼓勵同學們去發夢,只要有夢想,就不會放棄。」
       見到學生有進步,他就很開心;見到學生增加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就非常安慰。
       何老師亦有同感,她現正整理更多粵劇的資料,希望可以編出一個英語版的《帝女花》,教同學去演繹。 
 
撰文:盧青雲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經常看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演粵劇,像《日月神鏡》、《金彩蓮》等等,都是很適合青少年演出的劇目。終於有機會到王仲銘中學去訪問,何世敏校長和何煥美主任拿著一叠叠照片,為我仔細道出各同學學粵劇的因由。
       原來早於零五至零六年度,王仲銘中學的同學已參加了「聯聲雅集」粵劇培訓計劃,開始學習粵劇。零六年又參加了「聯聲」統籌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計劃」,不只有滙演,還有分享會。
       何世敏校長說:「我們希望給同學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乎成績,只重參加與學習的過程。」
       他表示步上新高中的學制,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同學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有其他的學習經歷,粵劇是演藝方面的好學習,又與中華文化交融,學生們同台演出,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如配合音樂、舞台效果、化妝等等,皆可擴闊學生的視野。他非常高興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亦大一位熱心和合拍的何美老師幫忙協作。
       何老師本身教英文科,又負責粵劇學會的運作。「我們由零五年開始有粵劇學會,一切都由零開始,當初學員只有十六個。」在何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漸漸培養了興趣。零七年參與「老師與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演出《日月神鏡》大受好評。零八年又參加了藝發局贊助、黃肇生製作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參演《洛水夢會》。到零九年參演「梓如藝敍天」主辦的「多元智能劇大使」,演出《金彩蓮》。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興趣,又節省資源,何煥美老師又教同學們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甚至服裝加工,她都自己動手去做,又親自去廣州去選購戲服,由此教識學生要節省資源和珍惜一切。在她的帶領下,粵劇學會的人數日有增加,令何校長和她深感安慰。
       何老師教英文又教粵劇,不只編寫劇本又引導同學們念好英語,唱好粵劇。
       除了參加「梓如藝敍天」之外,學校也請了導師王侯偉來教粵劇,參加的同學都很活躍。同學亦常參與黃大仙社區的演出,演出過《打金枝》、《香夭》和《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令街坊們大為驚喜。去年九月,粵劇組同學又應旅發局之聘,在文化博物館向外籍遊遊導賞粵劇。去年九月廿三日,學校舉行了學習經歷分享慶典,粵劇組的同學演出《拾釵》,結合了音樂組和武術組一同演出,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氣氛熱烈。
        「多謝校長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去發揮。」何老師說:「粵劇亦有機會撥入新高中的課程,期望透過音樂、曲詞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語文水平。」她表示,學了粵劇後,很多學生恢復了信心,由平班升到尖班。她又經常帶學生出去看戲,又到油塘及坪洲的戲棚參觀,同學都很感興趣。「粵劇的劇情大多因果分明,有因必有果,這驚醒了學生要好好學習,教育了他們的人生。」
       目睹由無到有,何校長亦很感動,「常常覺得學習藝術不應只是一人或一班人,應該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皆可欣賞與學習的。」他表示:「期望學校中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粵劇。我也鼓勵同學們去發夢,只要有夢想,就不會放棄。」
       見到學生有進步,他就很開心;見到學生增加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就非常安慰。
       何老師亦有同感,她現正整理更多粵劇的資料,希望可以編出一個英語版的《帝女花》,教同學去演繹。 
 
撰文:盧青雲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從來沒想過《帝女花》一劇可以作中文科的教材,去看了將軍澳官立中學的同學上課和學習,恍然明白,原來《帝女花》不只是個粵劇劇本,還是一個很好的聽說讀寫單元。
      負責這個《帝女花》單元的是中二級級聯絡陳佩華老師。
      將軍澳官中中二級共有五班學生,分成六班上中文課,其中一個單元就是《帝女花》。陳佩華老師把單元教材給我看,內容十分充實,學生們的分析也很詳細。
     「早在零七年我們已參加了粵劇小豆苗計劃。」陳老師說:「同學們不只在課堂上學習《帝女花》,也會到其他學校去交流,亦有十堂粵劇的課外活動,有導師來教唱做念打,同學們可以自由參加。」
      原來這個《帝女花》單元足足有十五至十八個課堂教節。除此之外,陳老師亦帶同學們到其他學校如:靚次伯中學、王華湘中學去看港大的「送戲到校園」示範表演。
      當然也有機會到戲棚去參觀,陳老師與中文科主任林浩光老師曾帶中二及中六的同學到青衣神功戲棚去看戲。零九年中六的同學去看完《鳳閣恩仇未了情》之後,還會用來作素材創作新詩,作品展示出來令人驚喜。
      我記得今年五月他們在港大匯報時,一班同學穿上水袖在台上集體表演,贏得如雷的掌聲。陳老師談起來也很感欣慰。
     「最初做這件工作時,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當初每提到粵劇,同學們就很抗拒。但在老師講解之後,她們漸漸有了改變,即使是男同學,看粵劇的片段也看得很專注。」陳老師說:「他們更喜歡粵劇的文詞,非常優美。」
      那麼,中二分六班,豈不是每一位中文老師都要教《帝女花》?
     「不錯,同事們都樂於備課。」陳老師說:「我們集體備課,大家探索如何吸引學生,教他們欣賞優美的曲詞,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
      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陳老師嘗試在說話評估中加入一兩題來考核,同學們都能答到。其後,又嘗試在閱讀卷中加入一兩題,同學們亦答得很圓滿。可見他們吸收了粵劇的文化,亦能融匯貫通,得以提升語文能力。
      陳老師表示,同學們有戲可看,刺激了感官,印象深刻,因此答題目亦特別仔細,進一步會分析和評述。
      她曾經把任白的《樹盟》和雛鳳的《上表》兩段播給同學們欣賞,大家都看得很投入。遇到有較深的曲詞,他們也會提問,例如《上表》中的:「臣不可佔君先,父不能居女後,此乃是倫理綱常⋯⋯」經老師解述後,他們明白了倫理觀念。
     「我覺得《帝女花》的結構完整,非常適合做教材。」陳老師說:「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行動描寫都很透徹,人物個性明朗,肖像描寫方面也很成功。」
      因此,今年他們都繼續選用《帝女花》作中文科的一個單元,將來有資源,亦會繼續。陳老師表示,校長趙家展對此計劃十分支持,家教會亦很支持。兩位副校長梁呂琼、陸施燕燕和科主任林浩光老師亦經常協作幫忙。
      大家群策群力,務求把這個粵劇計劃做到最好。同學們在學校二十週年校慶演出《帝女花》,獲得一致好評。相信在這麼多老師的努力下,將軍澳官中的同學語文水準定必大大提升,而戲曲的種子亦在不知不覺中平均散播,他日必會結出更多花果。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學生看大戲
──《帝女花》                  2E劉駿偉
 
       在《帝女花》這齣粵劇中,《樹盟》、《上表》和《香夭》這三個情節都是較重要的。《樹盟》一節講述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第一次見面,對談中長平公主句句話中帶剌,以測試世顯接受招親的目的,結果世顯的表現令長平公主對他刮目相看,還產生了傾慕之情,故事情節亦由此展開。
      在《上表》一幕中,描寫了世顯和長平如何用計使清帝答應他們的要求,並在《香夭》一幕中殉國殉情,以表對崇禎的忠誠。周世顯和長平公主在每一幕都有明顯的心理轉變:例如在《樹盟》中,周世顯因公主的侮辱而憤怒;《香夭》中,世顯和長平公主因要面臨殉國而產生的複雜心情等等,都有細緻的描繪,演員們準確地表現這些情緒的變化,看得我們如癡如醉。尤其是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名伶,投入的演出極具感染力,怪不得她們在粵劇界的地位那麼崇高。
      雖然我只欣賞了《帝女花》的其中三場,但我對此劇的認識已深了很多,而我最深刻的場節則是《上表》和《香夭》這兩幕。
   《上表》一幕充分反映出世顯和長平的才智,他們和清帝之間的鬥智場面看得我五體投地,除了情節安排得十分恰當外,更能令觀眾有追看下去的念頭,場面的偉大,令人屏息。連平日愛喧鬧的同學都看得入神,便知道這一段是多麼的吸引了。《香夭》一幕寫長平和世顯臨死前的一段對話,這幕不但令觀眾為長平和世顯的死         感到惋惜,還令人思考他們的死的意義何在。
       總括而言,這齣粵劇的確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亦有值得深思的部分,真是一齣好戲。
 
 
學生看大戲
──香夭 6A何韻藝
 
紅袖是一把絹扇
輕輕遮掩著半邊緋紅的臉蛋
清揚委婉的嗓音
如顆顆圓潤的珍珠
在弦線上閃爍流動
頓時 片片
泛紅的花瓣
在風雨中散落一地
遮蔽了天上的月光
樹下新人的命運
被踐踏成為塵土
平實沉厚的嗓門
如晶瑩通透的寶玉
低唱去國懷鄉的情懷
懷念先帝的憂愁
清脆入耳,鏗鏘有勁
柳蔭竟是芙蓉帳?
駙馬珈竟要在墳墓收藏?
良辰美景奈何天
一對睡鴛鴦
共在含章樹下
見證世間
情為何物
 
 
學生看大戲 
── 鳳閣恩仇未了情  6A周音音 
 
大海上
兩個不速之客
打破了浩瀚的平靜
船沉了
往事種種

第 2 頁,共 4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