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四, 06 十月 2016 21:17

「粵劇唱腔的前世今生」專家講座

芳艷芬藝術傳承計劃主辦「粵劇唱腔的前世今生」本月十二日晚上七時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舉行,由沈秉和先生主講,為該計劃之第六次專家講座。

                前輩名伶芳艷芬捐款三百萬予香港中文大學推動粵劇發展,算得上一件梨園大事。專責此項目的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教授,他表示,芳姐的指引十分明確,捐款用作推動粵劇傳承,不要個人崇拜。

                中大校長沈祖堯兼任逸夫書院院長之時,覺得大學單純做學術研究未免太過乏味,認為須增加文化性活動,提昇校園的文化氣息;因此陳教授早年已著手策劃校園粵劇活動,曾邀請名伶如梁漢威、曲藝唱家如潘佩璇等開講座,辦演唱會及相關活動。

                芳艷芬藝術傳承計劃研究員李佩珊是實際執行人,接下這個任務,她覺得是緣份,也是福份。

只要粵劇傳承四個字

                當初芳艷芬向沈祖堯校長提出,想捐贈一批個人的粵劇藏品予中文大學,她表示自己雖已離開舞台半世紀,但對粵劇的熱誠從未退減,對粵劇的承傳尤其重視,希望大學能肩負藝術承傳的任務,為她開展一個項目,以推動粵劇整體發展。沈校長把計劃交給逸夫書院,二零一二年九月,芳姐慷慨捐出三百萬,項目定名「芳艷芬藝術傳承計劃」。

                計劃要做些甚麼呢?院長陳教授和她一起設想,計劃書寫了一大堆字,拿去給芳姐,芳姐看了,然後用筆一行一行地劃掉,最後剩下四個字──粵劇傳承。「我甚麼都不要,只要四個字。」芳姐說得簡約、清晰、明確,聲音很細,很軟,卻很有力量。

                自此她和這位超級偶像有了緊密接觸,這是造夢也沒想到的事,每次見她,心情既興奮又緊張,好像有一種無形壓力,怕自己做得不好,達不到芳姐要求。

                「她總是用極溫柔的聲音問,進行得怎樣了?幾時可以給我看呢?她講話很斯文,很平和,從來不會大聲大氣,那種柔軟……哎,我終於明白她的魅力在那裡!」

超級戲迷與生俱來

                李佩珊對粵劇的興趣,最早源自父親的收音機,每天在家裡聽電台節目,聽到那大鑼大鼓的音樂感覺好興奮,年紀小小就到處攢戲棚,台上那閃爍的衣飾閃得她意亂情迷,好像有千里眼順風耳,新界鄉村遠至西貢白沙灣、離島長洲的神功戲,鑼鼓一響她就聽得到。那正是林家聲、龍劍笙當紥的年代,兩位英俊小生贏得萬千戲迷的芳心,她當然也不例外,除了沉迷看戲,還要追星,在利舞台後門跟一大群戲迷苦苦守候幾個鐘以為樂事。在學校,她恃聰明,功課輕易應付,背書的時間用來背曲,經常曲不離口,往往被同學投訴。年齡稍長,自己到社區中心報名學戲,再而入韻文學院,跟李芬芳老師學唱,又到劍心粵劇團跟梁森兒老師學戲,常與同學結伴上廣州買戲服,忙得不亦樂乎。她記得第一次在學校畢業禮表演,就是和拍檔張靜文演《無情寶劍有情天》,自己化妝、裝身不假手於人,那一年她讀中四。之後更忙於表演出以致疏懶學業,也曾被訓導主任訓斥。

                母親想她專心讀書,不鼓勵女兒唱歌做戲浪費時間,但又無法阻止她那種與生俱來的本事,只好無奈地說句:「女呀!你投胎一定沒有飲過孟婆茶,今世還記住上世事。」不幸被母親言中,太過沉迷粵劇輕視考試,結果沒考上大學。痛定思痛,她答應母親,放下粵劇,好好讀幾年書。直至九零年畢業成為執業護士,有穩定工作後,才重操粵曲。其後加入中大粵曲班,跟曾健民師傅至今,不覺已浸淫二十餘年了。

近百件芳艷芬藏品展覽

                在藝術的道路上,一縷難捨難離的情絲,串連著她數十年的人生,正當她工作有變的時候,芳姐的這份緣竟臨到她身上,時機多巧合,且驚且喜接下神聖的一棒,她以傳承計劃為終身事業,專業只是兼職。

                終身事業如何開展?

               首先接收芳姐的文物。設於逸夫書院文瀾堂、籌備兩年於二零一四年八月開幕的「芳艷芬藝術傳承計劃展覽館」,展出近百件芳艷芬珍藏品,部份由芳姐送出的私人真品,部份是芳姐早前捐贈文化博物館、香港大學、中文大學、佛山市博物館、廣東八和會館的戲服、頭飾、泥印劇本,譚倩紅、胡楓和戲迷借出的照片,以及芳艷芬電影短片等。展覽館由專人設計,設廿四小時恆溫和保安,預約參觀,至今開放了二十次,接待了二百人。  

         講座是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二零一三年九月,舉辦了第一次「從芳艷芬藝術看粵劇的傳承」講座,到今年一月先後辦了五次,本月將是第六次,環繞芳腔藝術的主題,邀請專家主講,與現場觀眾交流,所得資訊她會紀錄下來,作為研究的資料。

開辦粵劇通識課程

                另一項籌備完成今年九月開課的「通識課程──粵劇導賞」,由戴淑茵博士擔任課程導師,中大學生選修計三個學分,嘉賓講者有阮兆輝、呂洪廣、王潔清。據悉四十名額已滿。

                 芳姐畢生熱心公益,息影後一直從事服務社群的工作,經常做敬老活動,為老人家唱粵曲,近年自己也成了老人家,再無能力獻唱了。為繼承她這份熱心,延續芳姐回饋社會的工作,逸夫書院與校友團體集合學生和義工,到芳姐服務過的安老院探訪、唱粵曲,與長者分享快樂。

                每年一屆的「吐露絃歌粵曲籌款晚會」,自去年起列入本計劃籌款活動,每次都會有芳腔選曲,以推廣芳腔。

                芳艷芬的唱腔是她個人藝術的精粹,粵劇的寶藏,芳姐有個好大的心願,希望有人承傳。她從來不會說芳腔有多好,只是對佩珊說:「你要聽多啲,用心去聽,仔細咁聽,聽下聽下,你就會明喇,芳腔真係好好聽嘅。」

                 與芳姐如此接近,李佩珊承認曲藝進步是必然的,但她得著最多的,是芳姐的為人,善行,女性的溫柔。

承傳藝術推廣芳腔

               芳姐錄下的粵曲不算多,據她的資料統計,坊間只蒐集得四十幾曲,其中有十幾支獨唱曲,長度也比較短,約為十五至廿二分鐘,不太符合現時流行粵曲要唱足半小時的要求,所以演唱會甚少唱芳腔的歌曲。芳姐的想法,是先將歌曲傳開去,讓更多人聽到芳腔。至於策略上怎樣做,是計劃負責人的工作了。

                目前最吃重的工作,是建立一個資料庫,羅列芳姐捐贈予中大、港大、文化博物館及其他學術機構作研究用途的物品,俾社會人士查閱參考。

                問計劃要做多少年?「芳姐說,她準備做三十年!」

三十年,於芳姐而言,豈止有生之年!

               李佩珊說:「三十年,對我來說即是終身了。能夠以之為終身事業,我感到非常驕傲哩!」她說。

圖:李佩珊攝於芳艷芬藏品展館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