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演的《鍾無艷與齊宣王》由洪海老師指導,依據傳統劇本改寫,集編、導於一身。有別於一般生旦戲,此劇以丑生及刀馬旦擔演,亦充分讓學生展示唱、做、唸、打的學習成果。此外,此劇引入現代劇場元素,利用音樂、燈光等舞美裝置,輔助演員的肢體動作及情緒表達,以嶄新形式撤換場景,給觀眾一氣呵成之感。五月廿一至廿二日連演兩場。
粵劇折子戲共四齣,包括《鐵馬銀婚》、《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及《八仙過海》,文武兼備,廿三日演出一場。
新戲《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由胡芝風老師指導。此劇演員包括生、旦、老生三人,尤以旦角擔戲最重,目前胡老師正加緊上課,督促學生排演。故事講述名妓杜十娘與李甲相戀,從良隨李甲歸鄉。貪財負義的李甲卻於途中以千金將十娘轉賣。十娘不甘被感情玩弄,痛斥李甲不義,盛怒下將收藏私己財物的百寶箱沉於江水,投河自盡。
壓軸折子戲《八仙過海》由邢金沙老師指導。邢老師當年在杭州崑劇團,就憑《八仙過海》榮獲中國戲曲小百花匯演「優秀小百花獎」。她把這齣戲帶給演藝學院學生,坦言毫無保留。粵劇版《八仙過海》劇本與曲本移植自崑劇,劇情基本沒有甚麼改動,最大的不同是唱腔、鑼鼓及音樂。鑼鼓方面,邢老師特意選用廣東的古老鑼鼓音樂,更能展現劇情的熱鬧氣氛。音樂導師駱慶兒師傅為此劇編曲,重寫粵劇音樂,與邢老師合作無間,鑼鼓點配合演員的出場、身段、群體動作展演,成為全新的粵劇版《八仙過海》。此外,為了更能表現主角鯉魚精在水中游動的姿態,邢老師特意編排長綢舞蹈,既輔助演出,亦增添舞台美感。傳統鑼鼓戲《八仙過海》有文戲有武場,共有二十四名學生參與演出,是一齣熱鬧的群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