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一, 03 三月 2025 14:32

工尺譜申遺與文化傳承研討會

阮兆輝致力為傳統粵劇探本尋源,2019年坐言起行為工尺譜申遺。事隔五年,終於獲得非遺辦事處接受這個申請項目,日後將開展漫長的審查程序。輝哥認為工尺譜是粵曲及傳統音樂的靈魂記譜法,也是東方音樂符號的重要代表,即使逐漸被簡譜取代,其韻味是無法取代的。

為了讓更多人關注工尺譜,特於3月1日假戲曲中心演講廳舉辦「工尺譜申遺與文化傳承研討會」除了主講者阮兆輝博士,嘉賓講者有:演藝學院音樂學科系主任白得雲教授、演藝學院戲曲學院講師謝佩詩博士、資深粵劇弦樂領導高潤鴻師傅。研討會從多元視角,探討工尺譜五線譜的異同、工尺譜在粵劇傳承中的核心價值,以及工尺譜申遺的文化意義與未來展望。

中樂一向以口傳身授,沒有完整或系統性的教學文本,探索其歷史根源並不容易。與會學者追尋工尺譜在不同朝代的歷史軌跡,列舉古代自寓教於樂的《禮記.投壺》(鼓樂譜)、至晚唐的《敦煌樂譜》(琵琶樂譜),以及佛樂的符號音,皆採用工尺文字記譜法,其後與減字譜、半字譜等並行不悖。前二者已漸失傳,唯工尺譜應用於戲曲一直保留到現在。

十九世紀末,中國留學生引入源自法國流行於日本的數字簡譜,迅速普及全國,中樂記譜逐漸被簡譜取代,目前中國內地的音樂譜子基本上全用簡譜,包括各大戲曲劇種也將祖宗留下來的工尺譜改為簡譜,只有港澳地區保留粵劇工尺譜最為完整,此外還有台灣、星馬、越南及海外地區,仍發現若干稀有古本,可惜已經難以繼承。

輝哥認為工尺譜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項目,它展示中國人與別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反映朝代更迭與民間社會狀況,這項傳統文代不但要保育、保留,並且要回歸本來,回到中國音樂世界。

  • big image
  • big image

圖:出席研討會嘉賓,左起盧永強、謝佩詩、高潤鴻、阮兆輝、白得雲、尹飛燕、程美寶。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