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五, 19 九月 2014 23:54

茅善玉的繁漪情結

去年是話劇《雷雨》上演八十週年,上海滬劇院重演此劇,向這位戲劇大師表示崇敬之情。今年九月,院長茅善玉帶此劇再來香港,於沙田大會堂劇院成功上演。

撰文:一芙

      曹禺的五大名劇中,滬劇改編演出的就有四部,包括《雷雨》、《日出》、《原野》、《家》。曹劇與滬劇的關係,歷史悠久,影響深遠。

      四部名劇中,由現任滬劇院院長茅善玉主演的就有《雷雨》、《家》,以及根據《家》改編的《瑞珏》。曹禺劇作是中國新時代人民生活的寫照,特別適合滬劇劇種擅演西裝旗袍戲的特色,演過不下百場《雷雨》的茅善玉,也成為劇中人繁漪的化身,她說:「太喜歡演繁漪這人物!繁漪就是我,我就是繁漪,每次我都傷心欲絕,直到劇終落幕,我仍在沉痛中久久不能回復自己。」

      舞台上她穿著三十年代款式典雅的旗袍,氣質高貴,可是豪華大宅的內裡,卻深鎖著無從申訴的辛酸悲苦。身陷籠牢,逃不出這個變態大家庭;感情挫折,夢想落空,家庭關係突變的打擊中,忽傳兒子猝然死於非命的噩耗,命運播弄至此,黯然下幕。而沉淪在滅絕人性的痛苦中不能自拔的繁漪,又怎樣了結自己的人生?《雷雨》是滬劇的曹禺情結,繁漪卻是茅善玉的自我情意結。

      茅善玉師承滬劇宗師丁是娥和石筱英,並受益於多位名師,唱腔兼具丁派的華麗多變和石派的委婉甜糯,又吸收江南劇種越劇、評彈、錫劇等曲調,加上現代民族歌曲的抒情技巧,形成其個人唱腔;她的表演從人物出發,感情挖自內心世界,生動自然,不囿於既定模式,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茅派」。

      自一九三八年上海施家劇團首次改編滬劇《雷雨》,二十年後的一九五九年,上海滬劇院推出宗華改編的《雷雨》,由丁是娥領銜飾演女主角繁漪,滬劇各流派的名家雲集,分飾劇中不同人物,是次「名家大會串」的演出,把滬劇的傳統和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部戲也成為了滬劇的經典。

      一九八八年,此劇首次來香港在新光戲院演出,當年演繁漪的是前輩馬莉莉,茅善玉演四鳳。事隔二十多年,茅善玉再帶此劇來港,演的是繁漪,演四鳳的是她的學生洪豆豆,而過去演繁漪的陳瑜,現在演魯媽,可見上海滬劇院重視傳統,代代承傳,一代藝人以《雷雨》女演員為例,四鳳由青年演員擔演,演藝成熟進而演風華正茂的繁漪,到資歷漸長則交棒予新一代,自己演老練的魯媽角色。《雷雨》的三位女主角,正體現一個演員三個階段的演藝歷程。

      滬劇具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韻味,很能代表上海的地域文化。它起源於吳淞江和黃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從早期的花鼓戲,本灘,申曲,到當代滬劇,有二百多年歷史。一九九零年上海滬劇院舉行「六代同堂」演出兩場《雷雨》,會串了邵濱孫、馬莉莉、茅善玉三代演員。滬劇院自首任院長丁是娥迄今已出了七代演員,茅善玉正擔當著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

      滬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的重要工作是把滬劇唱腔重新歸派。過去老演員都有獨特的唱腔,但由於滬劇很生活化,演員融合前輩的優點各自發揮,新一代流派很不分明。盡管不少演員都非常出色,受到觀眾喜愛,但觀眾仍是要看流派的,現在必須把散落的流派檢回來重新歸位,青年演員要歸派,丁派、薛派、茅派等唱腔重新學習,培訓不同流派的承傳人;此外,演員還須學習崑劇、越劇等傳統戲曲,從傳統戲曲的身段練習,優化滬劇的舞台表演。

      至於在民間的推廣活動,滬劇院也做了不少工作,副院長龔孝雄表示,過去一年他們進行了幾個活動計劃,初步有顯著成效:一是開辦「滬語訓練營」,推廣滬語文化,看滬劇學滬語,使更多人看懂滬劇,喜歡滬劇。二是開辦「滬劇少兒班」,吸收五歲至十一歲的孩子,從童謠、遊戲開始,以玩耍方式學戲曲;一個孩子可以帶動父母祖輩五個成年人,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看戲。一年開兩班,就招收了五百人,這些都是滬劇的新觀眾。

      還有值得一提的「明星班」,業餘票友培養成滬劇明星,由著名演員當導師,帶領他的戲迷學生,專門給這些人上課、訓練、一起觀摩、學習,耳濡

      上海滬劇院刻下正竭力保存他們的文化遺產,藉著新生一代的朝氣和活力,提升表演水平和劇種的人文品位。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