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一, 29 二月 2016 16:04

來時有路去無門 —— 論《樓台會》之梁山伯、祝英台和哈代《苔絲姑娘》的悲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魏晉南北朝時社會盛行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而婚姻也成了高門之間擴大勢力及增加財富的途徑,這樣的社會背景直接造成梁山伯祝英台的悲慘命運。德伯家的苔絲比梁山伯更有勇氣,因為她最終挺身而起,想把握自己的命運,不過在那個時代,她能選擇的也只是沒有出路的出路而矣。

撰文:阿信

前言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和「孟姜女哭倒長城」、「白蛇傳」、「牛郎織女」並列,而「樓台會」是「梁祝恨」的折子戲,劇情是東晉時代的梁山伯,從師母處知道英台原是女兒身,並以扇墜為媒,請師母為冰人後,決心去祝府下聘,但惡耗傳來,英台被父許配高門望族馬文財,山伯自覺已陷絕境,故心碎而死,而英台除了從父命也只能是「拼教玉碎與珠沉」,在出嫁途中,她到山伯墓前拜祭,悲慟感天,墓裂投墳,換言之,梁祝的悲劇和東晉門閥士族的政治環境有莫大關係,因士族寒門的懸殊,使悠來以久的封建禮教更為僵化,山伯、英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唯一死矣。

                  距東晉(公元317 - 420)1500年後的維多利亞時代(公元19世紀),英國大文豪哈代也以德伯家苔絲故娘被迫走上絕路的悲劇去控訴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社會上的貧富懸殊,保守的道德,虛偽的宗教以及法律對貧窮人家的不公。换言之,德伯家的苔絲,像梁山伯、祝英台,也是當時社會階級懸殊、道德禮教森嚴的犧牲者。這篇文章是想把兩者的悲劇並列,讓人反思社會道德文化有能力掌握該時代人的命運。

梁祝史籍記載最早應見於:

一、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但這書已失傳,而這資料是明代徐树丕在《識小錄》中提及的:(按,梁祝事異矣!《金楼子》及《會稽異聞》皆载之。)因《金樓子》、《會稽異聞》的失傳,所以有蹟可尋的最早資料要算—

二、唐初(公元618)梁載言《十道四番志》:「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塜」。

三、晚唐(公元 907) 張讀《宣室志》也有記臷:「英臺,上虞祝氏女,僞爲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爲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塚」。

四、明代作家馮夢龍(西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台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並說祝英台是哥嫂將其許與馬家,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還有其他資料,不能盡錄。

梁祝故事入劇

                 梁祝悲劇動人至深,自然是入劇的好材料,据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創的雜劇中就有名《祝英台死嫁梁山伯》的,遗憾的劇本也失傳了。以梁祝入戲的有歌仔戲、越劇、川劇、京劇、黃梅調、粵劇、舞台劇、音樂劇、電影、電視劇等,多不勝數。最早的越劇腳本近年在浙江寧波鎮海發現,名《的篤班新編紹興文戲梁山》,全劇分三十四場,包括遊園、思讀、卜裝、進䜛、結拜、上學、設界、嫖院、露形、回家、念梁、許願、做媒、報信、夢會、告假、回想、觀景、樓會、勸梁、許懷、藕池、病回、致書、覆書、長逝、吊孝、娶祝、顯靈、歸住、團圓;要三個晚上才可以演完三本的腳本。

東晉时代的社會背景—門第觀念

                 魏晉南北朝時社會盛行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世襲的貴族叫「高門、世族」,相對的是「寒門、庶族」。當時並沒有科舉制度,原本想依賴「九品中正制」的方法去選䝨舉能,但是因為「高門、世族」是特權階級,中正官多由他們出任,造成只問門第,不論才德的門閥政治。

                 社會階級也隨之形成,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種門閥等級制度影響社會生活的每一方面,入仕的只有世族,於是其他庶族便變得沒有出路,婚姻上,高、寒門不得通婚,而婚姻也成了高門之間擴大勢力及增加財富的途徑,這樣的社會背景直接造成梁山伯祝英台的悲慘命運。

哈代創作的德伯家苔絲(Tess of the D' Urberville - Thomas Hardy 19th century)

                 哈代(Thomas Hardy)創作的苔絲姑娘生活在英國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因為都市文明、工業的興起,鄉間的個體戶陷入了無以為生的境況,苔絲便被迫為買到貴族銜頭的遠親德伯家打工去養活家人。在那裡,這純潔的少女就被德伯家的闊少亞雷(Alec)強姦,喪失了貞操,並懷了孩子,被遣回家。在當時社會的虛偽宗教道德觀念下,苔絲本身就成了恥辱,她為家庭、社會所唾棄,一生背負不貞的罪名,承受當時社會的道德壓力。後來她遇到安吉爾克萊(Clare),  一位牧師的兒子,兩人相愛,但在新婚之夜,愧疚使她向丈夫坦白自己的失貞,而當時的宗教道德覌念使丈夫克萊不能接受這樣的妻子,因為他所處的社會,不潔、失貞比貧窮更加恐佈,他根本不能接受苔絲有過孩子,面對不潔的妻子為他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他選擇棄苔絲而去。苔絲重新去打工,苦苦等待丈夫的回轉,但父親死後,全家失去居所,流落荒野,為了家人的生活無奈得接受亞雷的威迫,接受作她的情婦;苔絲至此,雖生猶死,所以她說:「為什麼我總被留在門外?(Why am I alway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gate? ) 這是發自靈魂最深的吶喊。不過,造物弄人,苔絲的丈夫克萊在異地經歷生活磨難後,終於認識自己的迂腐,於是回來尋找苔絲,準備從新開始。丈夫的回心轉意使苔絲看到亞雷又再一次毀滅了她重生的希望,她終於起來反抗,殺了亞雷,但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為什麼德伯家的苔絲來時有路去無門?因為她的「墮落」、「不貞」是富有者、有權勢者、荒淫好色者所造成,當時虛偽的宗教道德持有者對她沒有加以援助,反而把她推向絕望的深淵。她比梁山伯更有勇氣,因為她最終挺身而起,想把握自己的命運,把毀滅她一生的惡人殺死,雖然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不過,在她那個時代,她能選擇的也只是沒有出路的出路而矣。

梁山伯、祝英台的來時有路去無門

                 首先,生於東晉會稽的梁山伯既不屬豪門,那他就只有是屬庶族了。在不同版本的「樓台會」中,山伯自稱 青衫、布衣、山雞「何幸青衫一朝混身進鳳群」,「布衣難與宦門爭」(76年戲寶承傳系列山伯),「有幸山鴉配鳳凰」(92年樓台會山伯),在京劇的梁祝,山伯是靠走路到書館,而祝英台是騎馬的,可見二者出身的顯著分別。門弟劃分的懸殊恰好成了婚事最大的障礙,粵劇、越劇、京劇版本都提到這點,「你輕貧重富,另結別頭親)(92山伯),而京劇梁祝的父母選馬家是因為山伯門不稱戶不對,而且無錢如何養活妻兒?「最親貪顯貴、馬家持財奪愛,哀我反抗無能」(76英台)。本來,山伯已經很有勇氣,他要反抗門弟劃分的不公,他想:「拼将碧血寫狀詞,一告汝父貪金,二告馬文才,奪愛欺人甚」(67山伯)但當時的社會並沒有給他機會,所以英台對他說:「你可知堂堂衙門八字開,官官相䕶你總明白......萬一你吿到衙門內呀,梁兄你無事無補要先吃虧」(越劇梁祝英台)。既然告祝員外、馬文才不成,山伯唯有面對現實:「鴛鴦棒打罹刼運,書生那敢共富爭」(92山伯);但他想,兩人到底還有聘和媒呀!「聘物就是玉扇墜,緊緊藏在䄂管內,玉蝴蝶、玉扇墜,難道不能配夫妻?」(越劇山伯)但祝英台又指出禮教的僵化:「玉蝴蝶、玉扇墜,蝴蝶本應成雙對,豈知你我自作主,無人當它是聘媒」(越劇英台),他的希望又再度熄滅。

                 為什麼山伯會覺得那麼絕望?文華在「文思華想15-7-27)提到門閥制度使山伯知道仕途無望,而唯一的安慰就是英台至誠的相交,說得有理之至;可以想像,英台的勇氣、機靈都是吸引憨厚山伯的原因,點燃他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所以十八相送分手時,英台叫他去向九妹提親,他明知門第有別,也馬上答允。到了師母告訴他英台托媒,聲哥的理解是:「他們過去三年的相處,瞭解及關懷已經很深,就只差英台不是女子,如今突然知道英台原是女子,三年的兄弟情就立時變了愛情,你說是不是很深呢?」(樓台會座談傳真—逸林112期)是的,三年是很不短的時間,感情已很深厚,在未知英台是女兒身前,山伯也會想娶了九妹,大家就可繼續無間斷地往還,友情永固;知道英台是女娉婷後,山伯自覺是登上了星槎(天河的木笩)、上了凰臺、進入了桃源,滿目皆是美好,前景光明一片:「樹皆成連理,情花總是並頭生」(92山伯)。越劇「樓台會」有一段描寫他們三個月來刻骨銘心地思念對方:「梁:祝賢妹,我想你,神思昏昏寢食廢,衣冠不整無心理,提起筆來字忘記,哪日不想到夜裡」;「祝:梁哥哥,我想你,三餐茶飯無滋味,懶對菱花不梳洗,東邊插針尋往西,哪夜不想到鳮啼」,大家都對將來都充滿憧憬,誰知是晴天霹靂,沒有了仕途,沒有了知已,沒有了生命的燭照,山伯自覺是斷缐風箏,再沒有方向,心中充滿宿命的無奈何:「我自嘆緣慳福薄,尚怨誰人?」「落拓一生,山伯福慧太薄,不配釵裙」(92 山伯)萬念俱灰,本想「帶恨賦歸忙路引」(92山伯),但他還有去路嗎?所以說「我但覺來時有路去無門,禁不住血湧心頭難再忍」(92山伯),如果不是門弟、森嚴的禮教,山伯會看不到去路嗎?

                 對比梁山伯,祝英台更有勇氣,她有勇氣喬裝求學,有勇氣選擇自己的所愛:「同窗共讀有三長載,情投意合相敬愛,我此心早許你梁山伯,可記得你看出我有耳環痕,使英台臉紅耳赤口難開,可記得啊十八里相送長亭路,我是一片真心吐出來」;十八相送,多番借景擬人,都可見她的聰慧,更有細密的心思,「留下聘物玉扇墜,拜託師母作大媒,約好相逢之期乞丐日,也曾臨別親口許九妹」(越劇英台)。到了父母迫婚,英台應有個反抗的過程,京劇樓台提到祝父認為退婚就是迫他成為沒有誠信的人,他認為一是英台悔約,一是他對馬家悔約,如果要他老人家悔約,那他寧願死,換言之,祝父是以死相逼的,所以英台就沒有選擇了。英台雖然被迫,但勇敢的她早已決定「拼教玉碎與珠沉」,她向山伯表明自己的決心:「好夢嘆難圓......同飲恨,害人禮教拆良緣,薄情天鑄無情劍,斬斷連枝頭,毀碎並頭盟,未容私自訂終身,迫嫁豪門,我亦難俯允」,「我誓保玉晶瑩,不改舊顏色」(76英台),到了山伯告訴她自己「情到盡時空嘆獨餘恨,幾根痩骨愁病困」(92 山伯),以及「倘若我有長和短,就在那胡橋鎮上立墳碑」(越劇山伯),她也決了志:生不能成夫婦,那死也願同墓穴:「立墳碑呀立墳碑,梁兄你紅黑二字刻兩塊,那紅的刻上我祝英台,黑的刻上你梁山伯,我與你生前夫妻不能配,梁兄啊,我就是死也要與你同墳台」(越劇英台)。她要求在出嫁途中以素服拜祭故人,恰恰是反抗門閥制度、僵化禮教勇氣的聚焦,當然投墳就是她反抗的完成。

                 面對森嚴的門第制度、僵化的道德禮教,山伯、英台真是覺得來時有路去無門,山伯可以接受仕途的無望,但他不能放棄對愛情的執著,不能對唯一可以燭照他生命的光芒掩面不顧,沒有了英台,生命就是絕望、黑暗,所以他鬰鬱而終是自然的結局。英台和德伯家的苔絲對社會的階級懸殊,僵化吃人的道德禮教都顯示了驚人反抗的勇氣,苔絲手刄握殺她一生幸福的人,而英台舟過墓所,哀慟投裂墳,就是拼死不寒盟決心最有力的表達。

結語

                 梁山伯、祝英台、德伯家苔絲的悲劇恰好反映他們是社會制度、道德文化的犧牲者,但誰是社會制度、道德文化的掌權者和持有者?其實,我們對當代的社會制度、道德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都有所參與,因為緘默的認同也是極之有力的參與啊!讓我們為梁祝、苔絲的絕境嘆息的同時,也多加上一份深深的反思!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不同劇種的《樓台會》                                                                                                                

一、劇樓台會

                 我看的版本是2014張火丁、賈勁松的版本。整齣戲的重點落在祝英台身上, 兩人在書樓上坐下後,山伯即拿出玉墜,英台一見大慟:「見玉珮悲情再難忍,英台今做了這負心的釵裙」。於是整齣樓台會就集中描寫英台的愧疚:「實指望許終身,侍奉巾櫛到終身,偏是皇天不遂人願,父母主婚配路人......梁兄呀,你駡我薄情寡義,我或許好受三分」。因為京劇的唱段的節奏通常比較慢(快的也有但對比起來沒有那麼多),所以當英台表達愧疚的唱段期間,梁山伯除了呆在一旁,就沒有什麼可做的,話也插不上半句。待英台唱完「含羞愧對君」,山伯即表示惡耗傳來,斷魄失魂,他唱道,「聽她言只覺得沉雷震頂,眼昏花天地旋斷魄失魂,頃刻間滿懷真心成泡影」,跟著山伯就認命了:「玉珮圓人難合想是命定」,接著就想回家了,整個過程都顯得缺乏了層次,何其匆匆;邊廂英台繼續表示她的愧疚:「梁兄不把我怨恨,我心中更愧疚無地容身」,於是英台就向山伯大禮相拜,倆人相擁哭泣,接著山伯就回家了。整體來說梁山伯的著墨實在太少,一切好像草草收場。聲哥以前說演出切忌太多或太少,京劇樓台會的劇本就犯了這毛病,描繪角色明顯不足,演員的演譯也自然是過少。張火丁聽說是程派傳人,唱功很好,但角色描寫得她太理智,表現不出愛的纏綿。不過,當山伯、英台分別後,導演就用了電影手法,把樓台會的重要情境重播,一邊有合唱襯托:「生離死別誰慿吊,水逝雲飛感自傷,樓台會後音麈絕,別有多情淚滿裳」;這樣的處理也有其可取,它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越劇樓台會
                 
我看的是章瑞虹,方亞芬的版本。整體來說越劇樓台會和粵劇的樓台會非常接近,許多曲詞都有彼此的影子,可能編劇、編曲的都有互相參考,說真話,差不多的曲詞在越劇呈現的是這樣,粵劇的是那樣,都各有好處,令人好不欽佩編曲的功力,也真令人嘖嘖稱奇。越劇樓台會最大的特色是劇情、角色處理細緻,節奏徐而有序,有很多休止,有很多安靜的處理,但這些反而把悲傷的情緒更深化,更推上高峯,我覺得無論編劇、演員都藉得借鏡,這種處理不是少或不足,反而是少但說得多,Less is more 就是這個意思。
        越劇樓台會由章瑞虹演梁山伯,他演譯角色細膩,能夠保持張力,有層次,非常感人,方亞芬的英台身段很美,但不夠悲,直到差不多完場她才有情感的爆發。首先,章的山伯表現是喜滋滋的,但聽到英台說許配馬家了,馬上就晴天霹靂地跌坐椅上,回神過來就據理力爭了:「賢妹呀,我與你山盟海誓情義,我心只有你祝英台,你父作主許馬家,就該快把親事退」,待英台說退不成了,他就想到把師母請上來,再依靠的就是聘禮了:「聘物就是玉扇墜,緊緊藏在䄂管內,玉蝴蝶、玉扇墜,難道不能配夫妻?」但祝英台又指出禮教的僵化,私下訂終身聘禮無效:「玉蝴蝶、玉扇墜,蝴蝶本應成雙對,豈知你我自作主,無人當它是聘媒啊」,不過,山伯並沒有被說服。章的表現很緊湊,可說是一氣呵成:「頭頂狀紙進衙內,告你父親祝員外,不該欺貧愛富圖賴婚姻犯大罪,再告仗勢欺人馬文才」,但英台卻永遠理智,又潑一頭冷水:「你可知堂堂衙門八字開,官官相䕶你總明白......萬一你吿到衙門內呀,梁兄你無事無補要先吃虧」,至此,山伯無奈了,再次跌坐椅上,沈默無聲。我很欣賞這樣的處理,在打擊之前,人只有緘默,待英台叫他另娶,因為此生她已經無望,山伯遂激動起來,表志就是九天玄女也不娶,兩人繼之相擁哭泣,拉著彼此的水䄂向相反方向緩緩後退,慢慢坐下,相視無奈,暗自吞聲,這小段動作雖然沒有唱段,但無聲勝有聲,我非常歡喜。
                接著英台起來敬酒,山伯唱「想不到我特來叨擾這酒一杯」時的節奏較慢,相比我傾向聲哥在承傳系列的節奏,但章的山伯並沒有喝酒,只是把杯酒按倒在桌上,我覺得這樣的處理也非常合理,因為事到如今,那裡喝得下?本來以為已經差不多了,但最動人的卻是隨后一段,山伯悲傷默坐無言,而英台靜靜回憶彼此相處的往日時光,山伯雖是坐看,但卻是往事不堪回首,點滴在心頭,靜而有戲。這段很靜,絲缐細長,但張力很強:「梁:祝賢妹,我想你,神思昏昏寢食廢,衣冠不整無心理,提起筆來字忘記,哪日不想到夜裡」;「祝:梁哥哥,我想你,三餐茶飯無滋味,懶對菱花不梳洗,東邊插針尋往西,哪夜不想到鳮啼」;兩人相擁拭淚,各自呑聲,然後山伯眼看無可奈何,唯有起程歸家,因總不能死在祝府呀!英台至此大慟:「你是好好來望我,我反而害你帶病歸」。接著就是講立墳碑的事,表示「生前夫妻不能配,死也要同墳台」。
        越劇樓台會像一幅湘繍,針缐細密,但也像一幅國畫,有很多留白的地方,留白的地方以身段,水䄂的發揮去營造,觀眾要細心、放慢自己的節奏去欣賞。聲哥說學習欣賞戲劇要博,所以不同的劇種都要看,除了用官感,也要用心靈,才能多加領會。

 三、粵劇樓台會—黃偉坤、蔣文瑞

                 黃偉坤接受訪問時說,他在湛江粵劇團時,聲哥一連七晚去看他做戲,親自給他講解周瑜的角色,給他看筆記,徹夜不眠,因當時香港、湛江往來不便,故沒有拜師學藝,但黃偉坤對聲哥非常尊重,喪禮中辭別聲哥時也是行弟子禮。蔣文瑞出身梨園世家,被形容為「一泓碧月,清冷靜穆」。在樓台會一劇中,黃、蔣用的是聲哥、李寶瑩樓台會的唱本,黃在戲的前半部,對山伯角色的處理嫌過於平淡,一直到山伯認了命「我自嘆緣慳福薄,尚怨誰人」,兩人才有內心的對話。蔣文瑞是位很優秀的演員,她面部表情非常細膩豐富,整齣戲她都含悲演出,淚眼盈眶。我比較喜歡這齣戲完結前一些的處理,當山伯欲回家,唱完:「情到盡時空獨餼恨,幾根瘦骨愁病困,帶恨賦歸忙路引,強振精神」後,他失足跌倒跪在椅旁,然後英台去摻扶他,送他下樓,不過,劇終時山伯並未離去,當英台唱「梁兄啊,但願死後與兄同化蝶」時,兩人相擁佇立台中,這樣的處理是加強了兩人「死生情不滅,生不同夢死同墳」的決心,為後來的化蝶寫下伏筆

四 、粵劇樓台會 —藍天佑, 王潔清                                                        

                  聽天佑在香港電台戲曲天地訪問中曾提到,樓台會是他第一次擔文戲,而樓台會是聲哥手把手調教,欣賞藍的演出,其實是欣賞聲哥為傳承粵劇所付的心血,也為天佑能夠在短時期努力學習的成果喝釆。劇的開頭,山伯雀躍赴約,天佑把握得很好,可見聲哥教的細膩,阿藍也不負師傅的勞苦,但畢竟是新人,所以當英台一唱段,山伯背向觀眾時,力度就鬆弛下來,氣場就斷了。因為閲歷不深,藍自然也表達不到山伯悲痛的深沉。不過,到了山伯看到龍鳳禮餅,藍又入到戲,接著行屍走肉送行的一段也掌握得恰好,最喜歡是唱來時有路去無門前,利用身段表達的茫然,然後再晿出無路一句:山伯是要歸家,但生命裏沒有英台,家歸何處?

明白這是藍天佑早期的演出,不過,這折子戲已盡顯他的潛質。此外,看著天佑對角色的處理,我就會想到聲哥,如他當日可以上舞台,他也會如此這般的處理,我心內就有很深的感動。

五、林家聲戲寶承傳系列之樓台會

                76年聲哥戲寶承傳系列的樓台會由葉紹德,李少芸,羅寶生編曲,我看了許多次,除了聲哥舉手投足都是戲,麗姐演來也絲絲入扣,我覺得曲寫得實在好,曲詞也是上乘之作,和聲哥、寶姐原先的版本並不遜色。聲哥對山伯的演譯,層次分明,感人至深。初到祝府時山伯有的是滿懷的喜悅,但也有俏皮,沉醉在愛河的人便是這樣,當英台背面垂淚:「未訴辛酸喉咽哽」,聲哥山伯的視線並未離開過英台,一直憐愛地看著她。到了英台告知嚴親貪顯貴,山伯是萬箭穿心,聲哥用整個身體語言,包括頓足先去表達「萬念皆灰情盡泯」,再對英台的寒盟表示憤慨;但這憤慨還是有層次的,本來聽到英台說「逼嫁豪門,我亦難俯允」,山伯的憤慨已緩了下來,轉而想告「官宦權勢奪情人」,但當英台提他「官官能相衛」,三伯再誤會英台有意寒盟,聲哥讓山伯又充滿了怨憤。但憤怨很快被深沉的悲傷取代,特別是喝了英台所奉的清酒,聲哥表現出完全的心碎。聲哥造詣的高不單在唱、做、唸、打上表現,在無聲的時候更是劇力萬鈞,他每次的垂淚,每次背面身微向前傾,都傳達了山伯發自靈魂深處的沉痛。每次看到聲哥對山伯「天長地久有時盡,綿綿此恨永留痕」絕境的表達,我都很感動,但也很感恩,因為有聲哥,觀眾才可以和天地間的有情人同哭一聲。聲哥,觀眾們在懷念你上加上感恩!

六、聲哥92年出的樓台會                                                                                               

              92 年的樓台會對比聲哥在75年為麗的電視拍攝「林家聲戲寶承傳系列」的「樓台會」,角色的處理更加內歛,唱曲方面融入了一些戲寶承傳系列樓台會的唱段,因此更為豐富。隨著人生閲歷的加深,聲哥對梁山伯的情感處理也有所不同,前者(76年)注重梁山伯的忿怨,但後者(92年)的層次就更細膩,聽到惡耗後,山伯以雙手捶桌表達忿恨,以環繞圓桌及水袖表達天旋地傳,除非對人生的錘心之痛有所經歷,演員無從表達如此深沉的哀傷。突然揪心的打擊,令人招架無力,所以山伯跌坐椅上。當英台表示她「望不到故人來,嘆婚嫁由父母,豈願毀前盟」,她和山伯繞桌而行,英台步步前進,山伯節節退後,等走完了一個圈,山伯的怨恨就放下了,取而代之的只剩下沉痛和悲傷。到想強振精神回家,但山伯體弱不支,聲哥為此設計了一個身段,他撩起衣袂,半抬左腳,身向後仰,代表乏力跌倒;到了下樓時,聲哥的演譯是呆若木鷄,神魂不守地踏上歸途;聲哥解釋這神魂不守的步伐是仿厲慧良先生「挑滑車」第二場「邊掛子」,當知道元帥要他看管帥旗,他失落無奈地上場的步法(樓台會座談傳真 - 逸林112期)在樓台會座談會上,戲迷問聲哥他演樓台會給自己多少分,他說:「我已經盡力」,聲哥,你的觀眾早已明白你為藝術、為他們付出的一切,並且為此而滿懷感恩,聲哥,我們永遠懷念你!

寫在2016年1月18日聲哥生忌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