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五, 25 四月 2025 12:05

能劇+狂言——會移動的雕塑

日本「能劇」是現存世上最古老的戲劇文化之一,已超過六百年歷史,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狂言」及「式三番」(又稱為「翁」)並稱為「能樂」。由於本土受四季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日本人對生與死有特別深刻的感悟,以幽玄唯美見稱的能劇也充分體現武士道精神,從而衍生出許多生死題材的劇目。

「能劇」的主角演員戴上木製面具演出,稱為「能面」,人們相信這些能面寄宿著神祇或亡靈,視為神聖之物。能面限制了演員的視野,反而放大了聽覺和感官,從而演繹更細膩的動作。能劇演員一般動作優雅圓渾而且十分緩慢,故被形容為「會移動的雕塑」。

「狂言」不同於悲情的能劇,多演喜劇題材,演員皆以素顏演出,故事內容取材自庶民生活,容易得到觀眾的共鳴,是引人發笑的幽默稽戲劇。

能舞台有既定規格,主要由「本舞台」和左側的廊道「橋掛」組成。橋掛被視為連接現世與彼世的橋樑,演員通過橋掛進入舞台,也象徵漫長的旅程。本舞台呈正方形,鏡板作背景,鏡板前是樂師演奏空間,舞台右側是合唱的席位。

本屆香港藝術節上演三個能樂節目:澤田瞳子新編能劇《梁祝》世界首演,大藏流山本家演出狂言《梟》,寶生流第二十代傳人寶生和英領銜主演能劇經典之作《船弁慶》。

新編能劇《梁祝》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劇情串聯經典橋段:相識結拜、求學同窗、十八相送、山伯訪英台、樓台會、以至最終的哭靈與化蝶。梁山伯和祝英台帶能面演出,他們穿著華麗厚重的古服,步履遲緩,動作刻板,主要以歌唱表達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用音樂傳達痛楚和激情。最後化蝶由童角演出,表示兩人的重生。能劇以其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重新演繹中國民間傳說。

狂言《梟》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故事講述一男子從山中回來後,變得行為古怪,哥哥懷疑弟弟被怪物附身,向山伏(山中苦行僧)尋求解救之法,當山伏唸經時,弟弟動作怪異,還發出奇妙的叫聲。哥哥告知,弟弟在山中時,從一棵大樹上取下猫頭鷹的巢,山伏肯定弟弟被猫頭鷹惡靈附身,於是不斷重複唸經文,試圖驅除邪靈,但始終沒有成效,最後連哥哥也被猫頭鷹附身,兄弟兩人一起怪叫。劇情荒誕滑稽,令人莞爾而笑。

能劇《船弁慶》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故事取材自十三世紀的日本小說《平家物語》,歷史背景是鐮倉幕府初期,源氏家族建立武家政權,源賴朝、義經兄弟合力殲滅權傾朝野的平氏家族,開展鐮倉時代

劇情講述源義經成功討伐平氏後,引起兄長猜忌,被鐮倉政權追捕,義經偕弁慶等從者逃離京都。義經之妾靜御前一路相隨到海邊,礙於女子之身難以繼續行程,逼於含淚送別夫君,別時起舞賦歌,祈求義經平安及日後重聚。上半場焦點在女角的唱咏,哭訴人間的生離死別

豈料別後啟航,海上波濤洶湧,不久狂風暴雨席捲而至,浪中驚見被義經殺戮的將士怨靈,大將軍平知盛更揮舞薙刀大肆攻擊,與眾從者生死搏鬥,誓要義經同歸海底。隨行高僧弁慶手持唸珠、誠心誦唸經文,終於拂曉之時降服平氏怨靈。下半場聚焦於人與亡靈的惡鬥,從而反思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一場日本能劇展演,打破了觀眾對中國戲曲唱做唸打、行當分明的傳統概念,其古老而刻板的表演方式,自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人豁然一新,大開眼界,這就是能樂源遠流長、至今依然獨樹一幟的韻味。

 撰文:廖妙薇1

 圖片提供:香港藝術節      攝影:陳立怡 Yvonne Chan

 


More in this category: « 塘西風月的聯想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