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任何藝術都是圍繞著一個「情」字做文章,起伏跌宕是文學音樂藝術的一種手法,而具有震憾性的高潮是作品中成功的關鍵。
問:《蝶舞蓬瀛》由粵劇界享負盛名的作曲家卜燦榮擔任唱腔設計,集 詞歌樂三劍合璧,創出了粵曲新風格。此曲令子喉覺得最有挑戰性的是~英台投墓前,在「快二流」密鑼緊鼓下,唱出一段苦腔,歌者需配合唇齒肺腑顫動的共鳴,往上急速盤旋轉音,吐出絕望與淒苦的嘶喊,再戛然而止!隨即破墓,樂隊齊奏,梁祝華麗化蝶⋯⋯這一連串扣人心弦的樂曲、唱腔設計極具戲劇性,可以闡釋一下嗎?
答:《蝶舞蓬瀛》的音樂高潮,卜燦榮老師是採用戲曲獨特的方式,節奏從慢速、中速、直至快板,這些重點唱段、唱腔的音樂設計,主要是依據我撰寫此曲時的漸進情緒來編寫,顯得十分動聽感人!
「梁山伯:墳壙靜,魔愁鬼病!
祝英台:神明可有性,成全一死報君情
梁山伯:聞卿語,傷心淚凝,哭叫聲魂驚魄醒
祝英台:今世緣,他生證,天啊!稽首顯靈!」
這段快二流唱腔,梁山伯唱倒板「虛形幻影」後開始轉換速度,直至這段快板最後祝英台用「天啊!」的哭腔,「稽首顯靈」的花腔,以丹田運氣,提氣、換氣,揉合聲韻、吐字的轉變,唱出戲劇性高潮的震撼,它充份表達了祝英台生不如死的悲痛!當她的唱腔已經到頂點,無法再堅持唱下去時,只有吶喊,呼叫、朗誦!
祝英台:山伯!
梁山伯:英台!
祝英台:梁兄!
梁山伯:英台!
這段撕心裂肺的高潮,無論在音樂、唱腔都會令觀眾窒息,是典型傳統戲曲悲劇性手法!這時美聲合唱團、粵曲合唱團、電光閃電效果出現了!令高潮再次加固!
合唱:
電光閃爍照墓明
虛空霹靂響雷聲……..
問:聽著實在太激動了,需要平靜一下!
坊間述說梁祝的粵曲很多,而且廣泛流傳。當你創作《蝶舞蓬瀛》,是如何突破舊有的框架?可以說說寫作思路過程嗎?
答:開始撰寫《蝶舞蓬灜》時,有一個問題縈繞著我,坊間有關梁山伯祝英台的社團曲目大多選段是專注在其中一個題材來撰寫,例如「草橋結拜」、「十八相送」、「樓台會」、「山伯臨终」、「英台哭憤」、「梁祝化蝶」、「願為蝴蝶繞孤墳」等,而我則希望能夠將以上的情節融會一體,放在全曲之中。所以我在《蝶舞蓬瀛》的創作有以下三點:
1、嚴格尊重傳統規律,大膽突破創新,以突出的原則保持粵劇特色!完全按照傳統的粵劇板腔體、粵劇的韻味和格式進行創作,這是基礎,然後在這基礎上再融滙「梁祝協奏曲」的愛情主題因素,修辭具深度、旋律富新頴,它揉合濃郁的粵劇風格,希望令聽眾感到耳目一新!
2、我嘗試盡量將梁祝段段的情節全收入曲中!首先用「病中吟」交待梁山伯抑鬱身故。
「小快板」是描述英台得悉山伯因樓台拒婚,積怨而終,她那種五內搖碎、苦痛交併、神魂不定,萬念已罄的悲愴心情!
「祭塔腔」山伯逝矣,在淅瀝嚮雷鳴、一坯黃土下自嗟自怨,訴說著難與英台再續盟證!
「南音」英台哭墳,三杯奠酒拜祭梁兄,紙衣金銀墳前敬,誓言願為愛殉情,在墓中的梁山伯聽到
英台對自己的剖白,也作出反應,二人在不同的空間內,但又似有心靈上的溝通,你一言我一語,相互對答!
「反線中板」山伯、英台倒敍當日余杭易釵赴讀,草橋結拜稱兄弟,十八里相送,借物喻情,山伯懵然不知,遲來三日,樓台相會,英台已納馬家聘!
「小曲嘆忘情」
薤露魂歸天地冥,輸他太上獨忘情,難留塵世恨擔承,錯將扇墜為媒証。
此時兩人的對話已經悲痛極點!
「倒板、快二流」 英台在墓門外傷心欲絕,願以一死殉情,祈求神靈成全!山伯在墳內聽到英台的哭叫聲,魂驚魄醒!
「合唱雷光閃」 壙墳裂開會梁兄英台躍進續餘情
「梁祝協奏曲」 整首曲梁山伯祝英台在都是在不同的時空,各自對唱,將感情發揮到淋漓盡致,最後終可在同一空間裡相會,雙雙化蝶,展翅遨蓬瀛。
3、中段合唱和二重唱的藝術渲染,完全為了突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要唱段,不賣弄形式主義,也不著意突顯技術炫耀。
問:謝謝你詳細闡釋。曲中前後出現兩段二重唱,用不同旋律,不同歌詞, 十分考驗唱者技巧。可是坊間爭相唱誦,迎難而上,演出無數,足證空前成功!可以說說你的構思嗎?
答:《蝶舞蓬灜》一曲中,我曾經寫了兩段二重唱。
第一段二重唱是選用小曲「樓台會」,讓梁山伯與祝英台道出眷戀如深似海純眞的愛情,怨恨天下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苦痛!梁祝兩個不同人物的內心讀白,通過二段不同的歌詞,巧妙地融合在同一旋律的輪唱之中。
隨後又用同一段小曲「樓台會」再寫一段「雨打空階,點點碎心聲,既是良緣共證,偏遭罡風凌,冥冥離合,算從來由天定,愛恨愁難認,長困孤另,思往事又試問誰與共鳴!」以相同的旋律,由第三者以合唱形式,感嘆梁祝的悲痛際遇。配合雨點聲的音響效果,將聽眾的心再次撕碎!
另一段二重唱是採用「梁祝協奏曲」選段,來描述梁祝化蝶的景况!
「梁山伯唱:前塵往事似煙輕,悄悄溜走無蹤影
祝英台:死生分不清,同化作蝶靈…….」
這段男女聲二重唱,是為了描寫梁山伯與祝英台兩人不同的內心世界,用的是兩個不同的旋律,不同歌詞、和聲式的二重唱手法,於是出現了奇蹟般的效果和諧優美,對我而言,這都是個非常大膽的嘗試!
問:陳嘉慧女士作品開拓出粵曲一方新天地,風格延伸至《蝶舞蓬瀛》時更為鮮明。在她的創新路上,保留粵曲的本貌和神韻,創新需有心有力者披荊斬棘,堅持信念,不斷嘗試和實踐,帶領新的方向,才能令撰曲者和歌者同時享受到阡陌花開的樂趣!
撰文:林慧
圖:何華棧、蔣文端演唱《蝶舞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