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中國戲曲種類

中國戲曲種類 (22)

 

Children categories

粵劇

粵劇 (8)

粵劇簡介

粵劇是廣東境內最受歡迎、規模較大的劇種,故又名廣府大戲,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等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粵劇原有十大行當,即一末(老生)、二淨(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 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後來十大行當被精簡為六柱,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而這些行當都是 根據角色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劃分的。

粵劇唱腔的形成情況與源流十分複雜。清初,外江班把戈陽腔及昆山腔傳入廣東,至太平天國 時,粵劇以唱梆子為主,後來昆曲衰落,粵劇受徽班影響,唱調轉而以西皮、二黃為主。辛亥革命期間,志士班將官話變為廣州方言,稱新腔,其後不斷有著名老倌 冒起,各自鑽研俱個人唱腔,形成薛覺先「薛腔」、馬師曾「馬腔」、小明星「星腔」、羅家寶「蝦腔」、紅線女「紅腔」、新馬師曾「新馬腔」、何非凡「凡 腔」、芳豔芬「芳腔」、陳笑風「風腔」等,各俱風格。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 清朝中葉以後,粵劇逐漸成形,所使用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絃樂器及敲擊樂器。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 琴;鑼鼓則包括蔔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其後,粵劇更接納了西洋樂器,如薩克斯管、小提 琴等,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三、四十年代是粵劇的黃金時代,其時名伶輩出,形成薛(薛覺先)、馬(馬師曾)、桂(桂名揚)、白(白駒榮、 白玉堂)、廖(廖俠懷)等五大流派,後更有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領導的「太平劇團」為競爭觀眾,不斷革新傳統粵劇,出現「薛馬爭雄」局面。 而這種革新的風氣至今仍存在,隨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湧現,大部份年輕人都認為粵劇老套,予以排斥,故粵劇從業人員多嘗試在表演手法與劇本上創新,以吸 引觀眾,由此可證粵劇是一個具生命力的劇種,不斷吸收營養充實自己。

時至今日,粵劇已形成獨特的藝術形態,就如粵劇研究者賴伯彊所說,粵劇是「吸收廣東地方民間說唱藝術……以梆黃為主要聲腔,又大膽吸收歌劇、話劇、電影、西樂等藝術形式」的地方劇種。

View items...
崑劇

崑劇 (4)

崑劇簡介

崑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由元未明初在江蘇崑山一帶流行的「昆山腔」,吸收北曲及其他聲腔的優點,加以改造,發展而成。

崑劇集歌唱、舞蹈、武術、文學等傳統演藝為一體,是個綜合的表演藝術。它的每齣戲都以曲牌構成,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曲牌體,而豐富的戲碼,典雅華美的曲詞, 文學性高,有如婉約淒美的詩詞,念白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則用地方白,蘇白、揚州白等吳方言,由於崑劇的音樂、表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份聲腔劇種影響深 刻,故被稱為「百戲之祖」,特別是京劇的各類角色性格唱法,都是從崑劇發展出來的,而現今的川劇、越劇、婺劇、桂劇、湘劇、贛劇、甚至粵劇,均可以發現崑 曲的部份戲碼,聲腔和曲牌。隨著徽班於清中葉進京,衍生京劇流行全國,崑劇漸式微,但得名伶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堅持崑曲的演出,使它繼續流傳。至今 年,崑劇再受重視,無論在國內或海外,很多人都對崑劇發生興趣,古奧典雅的文辭、傳統的管弦敲擊、細緻劃分的行當;完美的程式身段,使它成為全世界矚目的 表演藝術粹,讓年輕人趨之若騖,學習崑劇的唱做,頓時變成時尚,就連話劇導演也擁護崑劇,搖起弘場「國粹」的大旗,更把它現代化,趕上全球化的潮流,與紐 約的百老匯歌舞劇相媲美。

崑山腔將北曲與南曲諸腔(弋陽腔、海鹽腔等)融合起來,形成了崑曲的音樂藝術。它的節奏除一般的一板三眼、一板 一眼外,還有贈板,增加了音樂佈局的空間和變化,使唱曲更纏綿婉轉、柔曼悠遠。樂器方面,伴奏除管弦的笛、簫、嗩吶、琵琶、三弦、月琴等,還有敲擊的鼓 板、大鑼、小鑼等,樂器齊全。笛是主要伴奏樂器,聲若遊絲,使崑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稱著。吹奏曲牌則分「大吹樂」與「小吹樂」,前者配合大鑼 鼓介,主要表現在「引塔腔」(裝飾音)的運用及升堂、拜壽、飲酒、比武及劇終。後者用南噯或品簫主奏,表現抒情、活潑、風趣,以及沉悶、悲憤等多種場景情 緒。

崑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緻。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 合,在「生、旦、淨、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 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劇戲碼文學性很高,如四大南戲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以至洪昇的《長生殿》,孔尚 任的《桃花扇》等,均是歷演不衰的戲曲文學名著,所以自明中葉蓬勃發展,至清初的全盛期,在戲曲界獨領風騷達二百年之久。

二十世紀初,崑劇將近式微,虧得一群老藝人在蘇州開辦崑劇傳習所,教授崑劇,數十年來培育出「傳、世、盛、秀」四輩演員,崑劇才得以薪火相傳。五十年代由周傳英、王傳淞改編的《十五貫》轟動全國,使觀眾再關注崑劇,更成就「一戲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

View items...
京劇

京劇 (7)

 

京劇簡介

京劇一名最早見於1876年上海一份知名度極高的報章《申報》,外地觀眾稱之為「京」,大概因它出自北京之故,同時因北京是中國首都,故京劇又稱「國劇」。 北京自成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以後,各劇種紛紛前來獻藝,同時亦出現京化現象,其中京化得最徹底的莫過於徽劇與漢劇。兩劇分別於1790年及1820至1830年間進京,其後不斷融和、改革,在兩者基礎上發展出京劇,現今的京劇也保留了許多徽、漢兩劇的特色。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唱腔以二黃、西皮為主,所以京劇也稱「皮黃」。除皮、黃外,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至於京劇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題材多以歷史故事、政治和軍事鬥爭為主,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話本。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丑四大行。 臉譜是京劇的一大特色。臉譜即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表忠勇、黑臉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代表角色是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表兇惡,金臉和銀臉代表神妖。其他地方劇種多有依從。 中國戲曲有花雅之別,雅部指崑劇,以其文雅而名之。花部即各地方戲,而地方戲中又以京劇為首。與崑劇相比,京劇趨於通俗,無論唱、做、念、打、翻等都要求通俗易懂,亦因此京劇出現以後,迅速成為百姓寵兒,甚至一改崑劇稱霸的局面。

View items...
川劇

川劇 (0)

川劇簡介

川劇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蜀戲冠天下」之說,傳統劇碼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以樂曲豐富、表演藝術精湛,稱著梨園。清 末,成都、重慶新建一批較正規的劇場(時稱「茶園」或「戲園」),不但高、崑、胡、彈、燈的班社,同台演出,還有雜技、說書、魔術、舞蹈、皮影戲的表演, 增進藝術交流,互教互學,形成共同的藝術風格,以四川方言演唱,匯集成特色的「川戲」。

川劇由高腔、崑腔、胡琴、彈戲和燈戲五大聲腔組 成,除末者屬本土,其餘都是從明末至清中葉,先後由外省戲班傳入。高腔在川劇居主,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流入四川稱「清戲」,保持「以一人唱而眾和 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大量汲取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豐富和發展「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特色的四川高腔;川劇昆腔的曲牌 結構與它的母體「蘇昆」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目前,以昆腔單一的聲腔形式演出的劇碼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溶於高腔、胡琴、彈戲 諸聲腔之中,或者是與其他聲腔共和;胡琴又稱「絲弦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陝西「漢中二黃」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 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或「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為主奏樂器和以梆 子擊節而得名,源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流入四川,與川北燈戲、高腔互相融匯,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燈戲,源於四川民間迎神賽社時的歌舞 表演,也可說是古代巴蜀傳統燈會的產物。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南北小曲,聲腔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旋律明快,具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

此外,川劇唱腔最大特色是「幫腔」,是以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演唱。

川劇的音樂以鑼鼓為主,輔以古樸的管弦,川劇常用的管弦有崑腔的笛子、胡琴腔與彈腔的胡琴等。但高腔戲是沒有樂器伴奏的,以幫、打、唱為一體的「一唱眾和」形式演唱。而最本土的燈戲,則用「胖筒筒」作伴奏,這種獨特的樂器,是個比二胡杆粗、筒身大、聲音略帶「嗡」聲的琴。

川劇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臉、丑角五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川 劇的變臉技法十分著名。變臉是一項神秘而耐人尋味的表演藝術,演員能在瞬間改變臉譜,把人物內心世界產生的變化,化成強烈的視覺效果。「變臉」手法有四: 有塗油彩的「抹臉」;吹粉末上臉的「吹臉」;運用氣功使不塗油彩的素臉由紅變白、白轉青;而變幻多端的「扯臉」是把一張一張的臉譜畫在薄綢剪好,順序貼在 臉上,機關在於繫著絲線,按劇情轉折,在巧妙俐落的動作掩護下,再逐一扯下,功夫獨到的藝人,能把臉譜反覆還原!

川劇唱的是地道的四川話,幽默風趣,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View items...
潮劇

潮劇 (0)

潮劇簡介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戲、潮曲,以方言演唱,流行於潮語地區,上世紀曾於香港盛極一時。潮劇是個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是宋元南 戲的一個分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流傳於海外的明代潮劇本的發現,以及明代藝人手抄南戲劇本在潮州出土,得到史料佐證。潮劇現今是中國十大劇種之一, 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

潮劇主要吸收 了弋陽、昆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潮繡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它以聯曲體為主,以板腔體為輔,並保留古老 的一唱眾和、二三人同唱一曲及合唱曲尾的歌唱形式。除以二胡、嗩吶、琵琶等樂器伴奏,亦使用獨特的二弦、椰胡、曲鑼、深波和蘇鑼等,別具一格。潮劇的內容 多以家庭倫理、男女愛情為主,語言通俗生動,唱詞雅俗共賞,配合不少民間小調樂曲,深受觀眾喜愛。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丑各有應工 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潮劇中的丑生深愛老百姓歡迎,因為他身上有很多平民的特點,愛自 嘲、好玩、隨和又逗人樂。丑生還可以扮演任何角色,皇帝、大臣、甚至是書生,戲則能悲中有喜,或喜中有悲。

潮劇的語言頗具地方色彩且生動 活潑,這在潮劇傳統劇碼的本子中隨處可見。但由於舊社會的潮劇藝人多是賣身的童伶,學識低,故他們傳下來的戲劇語言大多偏於粗俗。有些經文人參與編寫的, 則又偏於典僻深奧。總的說來,潮劇的語言還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香港開埠初期,由於大量潮籍人士來 港謀生,因而有潮劇的演出。上世紀中葉潮劇電影風行遍及東南亞,本港戲班亦紛紛成立,至六、七十年代,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更是演潮劇的全盛時間,在全港五 十多個街坊地區搭棚演出,三日三夜的演期,演出逾一百六十場之多。時至今日,神功戲雖已式微,但康文署每年均邀請不同的劇團來港,在轄下的劇場演出。

View items...
秦腔

秦腔 (0)

秦腔簡介

秦腔是中國戲曲藝術中一個具悠久歷史的劇種,據學者考究所得,「秦腔」形成於秦、精於漢、昌明於隋、完整於唐、傳播於明、盛於清,歷二千餘年,堪稱國劇的 開山鼻祖。它發源於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一帶,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以及西藏等地,因用「梆子」擊節,故亦稱陝西梆子,或叫「恍恍」、「亂 彈」。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至情動人,富誇張性,在陝西風俗中有「十大怪」,其中一怪「唱戲吼起來」,就是形容秦腔需以大嗓門來唱,尤其是「花臉」的角色。

秦 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 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 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 用假嗓。

秦腔伴奏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主奏的板胡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 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丑,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老生(鬚生)」分安工、衰派、靠把、王帽、紗帽、道袍和紅生,「小生」分雉尾、 紗帽、貧生和武生、幼生,「正旦」分挽袖和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刀馬,「花旦」分玩笑、潑辣,還有武旦、媒旦和老旦,「淨」分大淨、毛淨,「丑」分 大丑、小丑和武丑。

秦腔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外表?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之氣,內蘊纏綿溫婉、細膩柔和、輕快活潑之脈,傳遞出蒼涼悲壯的西北地貌品格,和渾厚深沉的秦人情懷,洋溢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View items...
贛劇

贛劇 (0)

贛劇簡介

贛劇流行於江西東北部,是一個兼唱高腔、亂戰、崑腔及其他曲調的多聲腔劇種。贛劇本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一九五零年兩班結合,始稱為贛劇。表演風格呈誇張、強烈、細緻,而古樸、厚實、親切。

一九四九年後,贛劇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碼。贛劇的發展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四十四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贛 劇向以高腔為主,除「弋陽腔」之外,還有產生於安徽青陽的「青陽腔」,前者高昂激越,後者凄哀柔麗,其共同特點是演唱以鑼鼓擊節,不用管弦,一唱眾和,曲 體為長短句的曲牌聯綴,並發展為能解釋劇詞、反復抒情的「滾唱」。今日的贛劇大戲均以「青陽腔」為主,並加以絲竹伴奏。贛劇還有少數由蘇、浙、皖傳入的 「崑腔」曲牌戲,唯帶鄉土特色。至於板腔體,則有「亂彈腔」的二黃、西皮、文南詞、浙調、上江調、老拔子等,其中二黃、西皮古樸味醇、文南詞柔美舒緩。

贛劇的表演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的角色,分老生、掛鬚(即: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大樑旦(即: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合稱「九角頭」;到清末之後增加武生、二旦、茶旦、粉旦和四花,合共十四種。

贛劇是江西最地道的戲曲表演藝術,單在「贛劇之鄉」──樂平,便有四百多座由明代至現代建築的戲台,它們至今仍是不斷上演贛劇的舞台!

View items...
祁劇

祁劇 (0)

祁劇簡介

祁劇發祥於湖南祁陽,古稱祁陽班子,清末曾稱楚南戲,民國始改稱祁陽戲。祁劇流布區域廣泛,故有「祁陽弟子遍天下」之說,是湖南省內從業人員最多、 觀眾最多的劇種。祁劇以高亢激越見稱,曲牌豐富,數以千計,用「湖廣音,中州韻」的祁陽官話演唱高腔、崑腔及彈腔三大聲腔,調門高揚激昂。高腔是祁劇最早 的聲腔。明永樂年間「移江西、填湖南」,高腔(弋陽腔)隨江西移民傳至祁陽,融合地方藝術,長期演變而融入祁劇。由弋陽子弟傳入的劇目有《目連傳》、《精 忠傳》、《觀音》等連台本戲。演唱高腔時以鼓擊節,拖腔時配以鑼鼓、人聲幫腔或嗩吶伴奏;明嘉靖時,崑腔(崑山腔)風靡一時,崑曲劇目被移植,演變為祁劇 的崑腔。祁劇的崑腔遵循蘇州吳門,唸白仍有吳音的痕跡,曲調典雅華美;清康熙後期,祁劇先後融合徽調、漢調和西秦腔,形成彈腔。祁劇的彈腔分南北兩路,南 路相當於二黃,北路相當於西皮,並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兩路旋律相互揉合應用。現時八成以上的祁劇上演劇目是彈腔戲,題材多為《三國》、 《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

祁劇傳統唱法除了老旦、丑角用真聲外,其他行當均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力求做到字正、音清、腔圓。 祁劇的伴奏樂器主要分弦樂及管樂兩種,弦樂有「四大件」,即祁胡、月琴、三弦、板胡。其中祁胡的琴筒以楠竹製做,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裝鐵條,琴 弓內藏鐵絲,故音階高揚嘹亮。管樂包括曲笛、嗩吶,擊樂則有寬邊大鑼、大鈸,以及特製的高音戰鼓,並保留弋陽腔所用的帽形噪鼓。

祁劇現在的角色行當分生腳、小生、花臉、丑腳、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頭戲中較少外,其他各行當又因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戲路。其 中正生包括白須、花須、青須;花臉包括整個淨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別。每個戲班的正旦和老旦只有一個,其他各行都有多人。祁劇的各行當,在譜、眼、 步和身段上,都各自有一套技法,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則講究柔軟放鬆的「棉花身段」等。

祁劇在表演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柔若無骨、轉動靈活。另外,祁劇對眼神表情也 很嚴格,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 將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View items...
黃梅劇

黃梅劇 (0)

黃梅戲簡介

黃梅戲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從山歌發展成民間戲曲,是早期台灣社會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起源於宜蘭地區,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自二十世紀初葉由來自漳州地區的移民引入「歌仔」與「車鼓」融合發展而成。

最 早期的野台歌仔戲,今日仍常見於台灣廟宇酬神戲,它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到了 日治時期,內地許多劇團來台演出,歌仔戲吸收了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開始進入內台演出,即觀眾必須買票進戲院觀賞。 隨著影音資訊的廣泛傳播,五、六十年代的出現了「廣播」和「電影」的歌仔戲,廣播電台延攬歌仔戲演員,甚至自行成立戲團作廣播演出,而長篇舞台劇本亦濃 縮、剪裁為兩、三小時的電影作品,深受觀眾歡迎。到了六二年台視的成立,使歌仔戲出現在電視螢屏,藝人楊麗花曾轟動一時。七十年代政府推行國語運動,一度 窒礙歌仔戲的發展,但十年後又因本土意識逐漸蓬勃而重現文化場,更進駐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歌仔戲唱腔特點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主要曲調有七字仔調、雜念調、大調、倍思及其他民歌、時曲。

歌仔戲的伴奏不少,除傳統的椰胡、大廣弦、京胡、南胡、月琴、三絃、笛、簫、古箏、嗩吶、扣仔板、梆子、大鑼、小鑼、通鼓、北鼓、鈔、大鈸、小鈸、雙鈴、水魚及板拍等,也有西洋的爵士鼓、電子琴、電吉他、色士風及大提琴等;華洋不擋,俱納為己用。

歌 仔戲具滑稽詼諧、俚俗生活化的特點,腳色行當從原來的小生、小丑和小旦,吸收其他大劇種增至八大腳色,即小生、副生(即次要「生」角,演反面者則稱反生; 會武功者就是武生)、苦旦、副旦(即次要「旦」角,又稱花旦,演反面壞女人的稱妖婦)、大花、老婆(老旦)、三花及彩旦(三八)等。

歌仔 戲的劇目受到話劇極大的影響,除了傳統戲曲的歷史故事、神怪吉慶、傳說故事,還囊括了劍俠加上現代的奇情浪漫、戀愛情仇、生活笑鬧等等題材,連希臘悲劇 《伊低帕斯王》、法國小說《茶花女》、西方名劇如《哈姆雷特》、《歌劇魅影》等都改編演出。近年,歌仔戲得到許多的學者、文化人及現代劇場工作者熱心投 入,加以改進及發揚,添上活力新姿,一折《白蛇傳.水漫金山》動用數十輛消防車噴水營造氣氛,配合白蛇與青蛇「吊威也」的表演,堪與國際音樂劇的製作相提 並論。

View items...
歌仔劇

歌仔劇 (1)

歌仔劇簡介

歌仔劇以摻雜文言文的閩南語為主,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 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

View items...
地方戲曲

地方戲曲 (0)

地方戲曲簡介

地方戲曲內容包括不同劇種:祁劇、高甲戲、滬劇、莆仙戲、正字戲、梨園戲、評劇、湘劇、晉劇、豫劇、龍江劇、紹劇、婺劇、瓊劇、呂劇、花鼓戲、揚劇、徽劇、甬劇等等…

View items...
越劇

越劇 (2)

越劇內容

越劇發源於浙江紹興地區,又稱「紹興文戲」,越劇一般被冠以「上海」二字,其實它是清末起源於浙江省紹興一個小地方──嵊縣(今稱:嵊州市),並因此地是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

越劇前身是當地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其後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由於它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所以亦被稱作「紹興文戲」,有別於以武戲為主的「紹興大班」──紹劇。

越 劇傳統由女子上演,故基本上各劇團演出的劇目都是以文戲為主,武戲的比重少。大半個世紀以來,「女子越劇」在舞台上獨領風騷,從歷年越劇界梅花獎的廿五位 得主,只有趙志剛是男演員,可見一斑。自第一個女班於一九二三年起辦,造就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女伶,她們大都來自嵊縣,將越劇帶到繁盛的大上海,尤其是四十 年代中期的「越劇十姐妹」,均成為日後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把劇種在滬發揚光大,不單走向全國,還走出世界,數十年來出訪的足跡,遍及歐、亞、美洲多個 國家。

由於越劇屬「板腔體」,演員可以充份發揮其特色演唱,故在上世紀中葉人才輩出的時期,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流派唱腔,生行有范(瑞 娟)、徐(玉蘭)、尹(桂芳)、陸(錦花)派,旦行則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金(彩風)、呂(瑞英)派,還有老生的張(桂鳳)與徐(天 紅)派,以至老旦的周(寶奎)派等,有逾十數之眾,八四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主演的電影《五女拜壽》就展示了十三個流派。

越劇的角色行當 隨著劇種的發展,逐漸衍化,從單純到齊全。在初期,由於劇碼多為表現農村中愛情、婚姻題材的「對子戲」,故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 旦、小丑)為主;以後隨著題材的擴大,發展為「四柱頭」(又稱「四庭柱」,即「三小」加老生),但老旦、花臉地位不高。四十年代越劇改革以後,打破了嚴格 的行當界限,但仍保持著基本的行當體制。現在越劇角色行當分為六大類,即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

越劇是年輕的劇種,所以在各方面都有極大創作自由度。它一方面學習崑曲的水袖身段,另一方面又採用話劇的化妝,代替傳統的紅白分明。在服飾上,它從傳統戲服基礎上,專門設計了仿古典雅的服裝,髮飾也棄用貼片子,改為配戴已梳飾好的頭套,既美觀又省時。

View items...
週三, 29 五 2013 15:42

西廂記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8_西廂記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8_西廂記/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中國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1月24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香港

張珙:茅威濤  崔鶯鶯:顏恝 紅娘:陳輝玲
崔夫人:董柯娣 法聰:邵雁 法本:吳春燕 歡郎:徐葉娜

劇情:

張珙路過普救寺,邂逅前朝相國女崔鶯鶯,趁她焚香拜月,唱詩相和,互通情愫。法聰驚報孫飛虎圍寺奪美,崔夫人為退賊慌亂中願將女許婚,張珙挺身而出,請得白馬將軍解危。誰料夫人悔約賴婚,張珙相思成病,幸得紅娘傳書寄簡,幾經周折,與鶯鶯終會佳期。西廂事泄,夫人怒拷紅娘,雖被慧婢說服,卻以崔家不招白衣婿,要張珙赴考中榜,方可完婚,鶯鶯唯有悽然長亭送別。

1《詠月》
2《寺警》
3《賴婚》
4《鬧簡.回簡》
5《賴簡.問藥》
6《酬簡.佳期》
7《拷紅》
8《送別》


週三, 29 五 2013 15:40

榮華夢(原名:真假駙馬)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5_榮華夢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5_榮華夢/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
10月28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編劇:羅懷臻

董文伯、董文仲:張小君(分飾) 公主:謝進聯 匡正:曆丹紅
董母:鄭春芬 皇帝:張娜文 皇后:吳俊  小慧:徐薇薇

劇情:

儒生董文伯十載寒窗,得中狀元、招駙馬,卻在回家省親道上爲救妻而墜崖,爲保住董家的榮華富貴,公主情急之下,决定讓董文伯的孿生弟弟董文仲代替駙馬。三年過去,董母生辰之日,"駙馬"全家合家歡樂,喜慶壽誕。不料,"死"去三年的董文伯忽然又回來了。一時間,風雲激蕩,親情、愛情、友情在真與假、榮與辱、生與死面前,經受了煉獄般的考驗。最終,爲保皇家名聲,爲求富貴不失,衆人違心合演了一出"指假爲真"的荒誕劇。


週四, 23 五 2013 16:39

燕歌行(新編)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4K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4K/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唐美雲歌仔戲團
10月5日 台北國家戲劇院
編劇:施如芳 導演:戴君芳

曹丕:唐美雲 甄宓:許秀年 不死靈:小咪 曹操:呂瓊珷 卞氏:許仙姬 小鴻:曾玫萍 曹植:林芳儀 司馬懿:吳明志 丁儀:劉冠良 丁翼:陳囿任 吳質:杜健瑋 曹睿:吳宜蓁 夏侯惇:藍忠文

劇情:

曹丕才華蓋世,奉命操練水師得群臣稱頌,不料被曹操當眾挫折。
曹植以詩挑逗甄宓,又獲父提拔為大將軍,不死靈道出曹丕的不忿。

甄宓既嫁曹丕,雖以赤誠相待,唯不死靈卻掀動丕之心魔。而曹植則沉迷詞章。丕請纓出戰,凱旋卻見叔嫂論文,誤會二人有私情,兄弟、夫妻關係近破裂。
搽死,曹丕從父遺令,登銅雀台撫箏祭靈,初萌野心,受禪後盡誅異己,貶曹植至邊地。

甄宓因被謠傳其子曹睿非丕親生,遭打入冷宮,又奉旨須向植敬酒,不堪受辱,為保子自縊身亡。
曹丕因愛妻之死,喚回「文章乃不朽之盛事」的初衷,不將植處死,更讓其《洛神賦》與甄宓的絕世風流得不朽傳世。

 

 


週三, 29 五 2013 15:32

畫龍點精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8_畫龍點精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8_畫龍點精/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
1月20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香港

李世民:朱強 張四娘:張馨月 馬周:陳俊杰 常何:黃彥忠 趙元楷:黃柏雪

劇情:

將軍常何不通文墨,命秀才代寫治國條陳,馬周並畫無睛蒼龍一幅,諷唐皇李世民有眼無珠。
世民賞識馬周乃治國奇才,為求賢微服私訪。
新豐店內,馬周重遇早年情侶張四娘,但被縣令趙元楷得悉是皇帝要重用之人,欲強招為婿。
元楷惱馬周拒婚,將他監押,又對扮作客商的世民敲詐勒索,將他衣服及物品據為己有。
世民落荒而逃,決心懲處元楷,重整朝網。
四娘慘受重刑,咬破指頭為蒼龍點睛,即傷重身亡,世民感動,封馬周為監察御史


週三, 29 五 2013 15:27

佘賽花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7_佘賽花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7_佘賽花/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
1月21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香港

佘賽花:竇曉璇 楊繼業:李宏圖 佘洪:黃柏雪 崔子健:陳俊杰 呼延平:黃彥忠
楊袞:倪勝春 崔龍:王博文 紅杏:索明芳 楊洪:孫世民 佘英:張琎 佘英:張琎

劇情:

佘洪糊里糊塗,先答應呼延平為媒,將女賽花許崔子健之子;後又割袍予楊袞為聘物。
賽花偕婢狩獵遇險,與繼業邂逅,一見鍾情。
呼延平送崔龍與繼業畫像到佘家,故意美醜調換,被賽花識穿,遷怒老父,佘洪負氣,決比武選婿。
賽花為免姻緣錯配,先將崔龍打敗,再詐敗於繼業,致令三家失和。
楊家父子打敗崔龍與佘洪,佘英被繼業擒下,賽花誤信呼延平挑撥事非。
賽花追蹤至七星廟,與繼業鬥氣,最終揭穿呼延平奸計,楊、佘共訂良緣。


週三, 29 五 2013 15:23

鎖麟囊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6_鎖麟囊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6_鎖麟囊/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台灣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
12月8-11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

薛湘靈:李海燕 胡婆:寇春華 趙守貞:李紅梅 碧玉:徐孟珂
薛夫人:畢小洋 梅香:張譯心 趙祿寒:黃炳強 周庭訓:張兵 薛良:馬磊

劇情:

富家女薛湘靈出嫁,與趙祿寒之女守貞破花轎同在春秋亭避雨,慨贈滿載珠寶之「鎖麟囊」。六年後,薛湘靈因水災流落萊州,得舊僕胡婆引她到盧家作保姆,於小樓拾球慘見當年舊物。原來盧夫人就趙守貞,經盤問始知湘靈是贈囊恩人,改容敬禮,結爲姊妹,並助她一家團聚。


週三, 29 五 2013 15:19

龍鳳呈祥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6_龍鳳呈祥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6_龍鳳呈祥/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台灣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
12月8-11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

孫尚香:魏海敏(台) 劉備:黃炳強 喬玄:張建國 孫權:魏積軍
喬福:寇春華 吳國太:譚曉令 周瑜:張兵 趙雲:趙永偉、王立波 張飛:鄒四維 諸葛亮:馬磊

劇情:

諸葛亮識破周瑜以美人計誆劉備過江招親,得喬玄襄助讓太后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復以錦囊教趙雲假報曹兵來攻,令劉備急懼思歸。孫尚香得國太賜令隨夫返荊州,周瑜追至江邊,遭趙雲、張飛殺退,劉備得諸葛亮以舟接回。


週三, 29 五 2013 15:01

楊門女將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6_楊門女將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6_楊門女將/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台灣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
12月8-11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

桂英:郭霄、郭凡嘉 佘太君:畢小洋 寇准:黃炳強 柴郡主:李紅梅 宋皇:李博
王輝:徐孟珂 楊七娘:宋雲飛 楊文廣:吳桐 採藥老人:馬磊 王文:鄒四維

劇情:

楊宗保為抗西夏,入絕谷探棧道身亡。寇准力拒王輝主和,引宋皇赴天波府致祭,佘太君凜然掛帥,文廣得母穆桂英比武暗讓,全家出征。桂英母子與七娘憑宗保老馬識途闖絕谷,得採藥老人指引導攀棧道,配合太君奇襲成功,一舉殲敵。


週三, 29 五 2013 15:00

四郎探母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6_四郎探母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6_四郎探母/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台灣國光劇團、台北新劇團
12月8-11日 新光戲院大劇場

楊延輝:杜鎮傑、李博 鐵鏡公主:張慧芳、郭霄 蕭太后:李紅梅
佘太君:畢小洋 楊宗保:張兵 楊延昭:馬磊 大國舅:徐孟珂 二國舅:金星

劇情:

楊延輝(四郎)金沙灘一役被擒,流落西遼,改名木易,與鐵鏡公主成婚。延輝聞得其佘太君押糧至雁門關,思母不歡,爲妻看破,以實告之,得公主計盜令箭,助其出關過營,母子兄弟相會。蕭后聞報,大怒欲斬延輝,公主求情不果,幸得兩國舅教她挾孫求免。


週三, 29 五 2013 14:58

道觀琴緣(原創)

Written by
Cannot find /146_(原創)道觀琴緣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46_(原創)道觀琴緣/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上海徐匯燕萍京劇團
11月29日 葵青劇院演藝廳
編劇:翁思再 導演:童薇薇

陳妙常:周燕萍 潘必正:于萬增 張于湖:齊寶玉 潘法成:江斌

劇情:

書生潘必正落榜到姑母法成之女貞觀寄居讀書,邂逅道姑陳妙常,琴音互通款曲。知府張于湖仰慕陳姑,藉對奕挑逗遭拒,必正聞悉生妒成病,得妙常表白,私訂終生,事被法成察覺,逼侄赴科。妙常有孕,乞法成許她還俗,時必正高中榮歸,于湖誆稱若娶妙常即丟官,試得他寧愛棄功名,遂撮成一段道觀情緣。

{AG}/146_(原創)道觀琴緣{/AG}


第 1 頁,共 2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