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戲曲種類 (22)
Children categories

粵劇 (8)
粵劇簡介
粵劇是廣東境內最受歡迎、規模較大的劇種,故又名廣府大戲,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等地,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演出。
粵劇原有十大行當,即一末(老生)、二淨(花面)、三正生(中年男角)、四正旦(青衣)、五正丑(男女導角)、六元外(大花面反派)、七小(小生,小武)、 八貼(二幫花旦)、九夫(老旦)、十雜(手下、龍套之類)。後來十大行當被精簡為六柱,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而這些行當都是 根據角色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劃分的。
粵劇唱腔的形成情況與源流十分複雜。清初,外江班把戈陽腔及昆山腔傳入廣東,至太平天國 時,粵劇以唱梆子為主,後來昆曲衰落,粵劇受徽班影響,唱調轉而以西皮、二黃為主。辛亥革命期間,志士班將官話變為廣州方言,稱新腔,其後不斷有著名老倌 冒起,各自鑽研俱個人唱腔,形成薛覺先「薛腔」、馬師曾「馬腔」、小明星「星腔」、羅家寶「蝦腔」、紅線女「紅腔」、新馬師曾「新馬腔」、何非凡「凡 腔」、芳豔芬「芳腔」、陳笑風「風腔」等,各俱風格。
早期粵劇所使用的樂器只有二弦、提琴、月琴、簫笛、三弦和鑼鈸鼓板,聲調比較簡單。 清朝中葉以後,粵劇逐漸成形,所使用樂器多達四十幾種,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絃樂器及敲擊樂器。其中彈撥樂器包括古箏、琵琶和蝴蝶 琴;鑼鼓則包括蔔魚/板、沙的、雙皮鼓、梆鼓、鈸、京鑼、勾鑼、戰鼓、大木魚、小木魚、大鑼及鈸、大堂鼓。其後,粵劇更接納了西洋樂器,如薩克斯管、小提 琴等,使音樂效果更臻完善。
三、四十年代是粵劇的黃金時代,其時名伶輩出,形成薛(薛覺先)、馬(馬師曾)、桂(桂名揚)、白(白駒榮、 白玉堂)、廖(廖俠懷)等五大流派,後更有薛覺先領導的「覺先聲劇團」與馬師曾領導的「太平劇團」為競爭觀眾,不斷革新傳統粵劇,出現「薛馬爭雄」局面。 而這種革新的風氣至今仍存在,隨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湧現,大部份年輕人都認為粵劇老套,予以排斥,故粵劇從業人員多嘗試在表演手法與劇本上創新,以吸 引觀眾,由此可證粵劇是一個具生命力的劇種,不斷吸收營養充實自己。
時至今日,粵劇已形成獨特的藝術形態,就如粵劇研究者賴伯彊所說,粵劇是「吸收廣東地方民間說唱藝術……以梆黃為主要聲腔,又大膽吸收歌劇、話劇、電影、西樂等藝術形式」的地方劇種。
View items...
崑劇 (4)
崑劇簡介
崑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由元未明初在江蘇崑山一帶流行的「昆山腔」,吸收北曲及其他聲腔的優點,加以改造,發展而成。
崑劇集歌唱、舞蹈、武術、文學等傳統演藝為一體,是個綜合的表演藝術。它的每齣戲都以曲牌構成,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曲牌體,而豐富的戲碼,典雅華美的曲詞, 文學性高,有如婉約淒美的詩詞,念白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則用地方白,蘇白、揚州白等吳方言,由於崑劇的音樂、表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份聲腔劇種影響深 刻,故被稱為「百戲之祖」,特別是京劇的各類角色性格唱法,都是從崑劇發展出來的,而現今的川劇、越劇、婺劇、桂劇、湘劇、贛劇、甚至粵劇,均可以發現崑 曲的部份戲碼,聲腔和曲牌。隨著徽班於清中葉進京,衍生京劇流行全國,崑劇漸式微,但得名伶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堅持崑曲的演出,使它繼續流傳。至今 年,崑劇再受重視,無論在國內或海外,很多人都對崑劇發生興趣,古奧典雅的文辭、傳統的管弦敲擊、細緻劃分的行當;完美的程式身段,使它成為全世界矚目的 表演藝術粹,讓年輕人趨之若騖,學習崑劇的唱做,頓時變成時尚,就連話劇導演也擁護崑劇,搖起弘場「國粹」的大旗,更把它現代化,趕上全球化的潮流,與紐 約的百老匯歌舞劇相媲美。
崑山腔將北曲與南曲諸腔(弋陽腔、海鹽腔等)融合起來,形成了崑曲的音樂藝術。它的節奏除一般的一板三眼、一板 一眼外,還有贈板,增加了音樂佈局的空間和變化,使唱曲更纏綿婉轉、柔曼悠遠。樂器方面,伴奏除管弦的笛、簫、嗩吶、琵琶、三弦、月琴等,還有敲擊的鼓 板、大鑼、小鑼等,樂器齊全。笛是主要伴奏樂器,聲若遊絲,使崑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歎」稱著。吹奏曲牌則分「大吹樂」與「小吹樂」,前者配合大鑼 鼓介,主要表現在「引塔腔」(裝飾音)的運用及升堂、拜壽、飲酒、比武及劇終。後者用南噯或品簫主奏,表現抒情、活潑、風趣,以及沉悶、悲憤等多種場景情 緒。
崑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緻。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 合,在「生、旦、淨、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 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劇戲碼文學性很高,如四大南戲 《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以至洪昇的《長生殿》,孔尚 任的《桃花扇》等,均是歷演不衰的戲曲文學名著,所以自明中葉蓬勃發展,至清初的全盛期,在戲曲界獨領風騷達二百年之久。
二十世紀初,崑劇將近式微,虧得一群老藝人在蘇州開辦崑劇傳習所,教授崑劇,數十年來培育出「傳、世、盛、秀」四輩演員,崑劇才得以薪火相傳。五十年代由周傳英、王傳淞改編的《十五貫》轟動全國,使觀眾再關注崑劇,更成就「一戲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
View items...
京劇 (7)
京劇簡介
京劇一名最早見於1876年上海一份知名度極高的報章《申報》,外地觀眾稱之為「京」,大概因它出自北京之故,同時因北京是中國首都,故京劇又稱「國劇」。 北京自成為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以後,各劇種紛紛前來獻藝,同時亦出現京化現象,其中京化得最徹底的莫過於徽劇與漢劇。兩劇分別於1790年及1820至1830年間進京,其後不斷融和、改革,在兩者基礎上發展出京劇,現今的京劇也保留了許多徽、漢兩劇的特色。 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唱腔以二黃、西皮為主,所以京劇也稱「皮黃」。除皮、黃外,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至於京劇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題材多以歷史故事、政治和軍事鬥爭為主,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話本。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淨、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丑四大行。 臉譜是京劇的一大特色。臉譜即在人的臉上塗上某種顏色以象徵這個人的性格和特質、角色和命運,可以幫助理解劇情。簡單地講,紅臉表忠勇、黑臉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代表角色是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表兇惡,金臉和銀臉代表神妖。其他地方劇種多有依從。 中國戲曲有花雅之別,雅部指崑劇,以其文雅而名之。花部即各地方戲,而地方戲中又以京劇為首。與崑劇相比,京劇趨於通俗,無論唱、做、念、打、翻等都要求通俗易懂,亦因此京劇出現以後,迅速成為百姓寵兒,甚至一改崑劇稱霸的局面。
View items...
川劇 (0)
川劇簡介
川劇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蜀戲冠天下」之說,傳統劇碼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以樂曲豐富、表演藝術精湛,稱著梨園。清 末,成都、重慶新建一批較正規的劇場(時稱「茶園」或「戲園」),不但高、崑、胡、彈、燈的班社,同台演出,還有雜技、說書、魔術、舞蹈、皮影戲的表演, 增進藝術交流,互教互學,形成共同的藝術風格,以四川方言演唱,匯集成特色的「川戲」。
川劇由高腔、崑腔、胡琴、彈戲和燈戲五大聲腔組 成,除末者屬本土,其餘都是從明末至清中葉,先後由外省戲班傳入。高腔在川劇居主,源於江西弋陽腔,明末清初流入四川稱「清戲」,保持「以一人唱而眾和 之,亦有緊板、慢板」的傳統基礎上,大量汲取四川秧歌、號子、神曲、連響,豐富和發展「幫、打、唱」緊密結合的特點,形成特色的四川高腔;川劇昆腔的曲牌 結構與它的母體「蘇昆」基本相同。應用時有「單支」和「成堂」兩種形式。目前,以昆腔單一的聲腔形式演出的劇碼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溶於高腔、胡琴、彈戲 諸聲腔之中,或者是與其他聲腔共和;胡琴又稱「絲弦子」,源於徽調和漢調,也吸收陝西「漢中二黃」成分,先後通過「做唱胡琴」和舞台演出,與四川方言和川 劇鑼鼓相結合,在腔調與音樂過門上起了不少變化,形成具有四川風味的胡琴腔;彈戲即「亂彈」,又稱「蓋板子」或「川梆子」,因用蓋板胡琴為主奏樂器和以梆 子擊節而得名,源於陝西的秦腔同州梆子,流入四川,與川北燈戲、高腔互相融匯,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燈戲,源於四川民間迎神賽社時的歌舞 表演,也可說是古代巴蜀傳統燈會的產物。它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南北小曲,聲腔特點是樂曲短小、節奏鮮明、旋律明快,具濃厚的四川地方風味。
此外,川劇唱腔最大特色是「幫腔」,是以領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演唱。
川劇的音樂以鑼鼓為主,輔以古樸的管弦,川劇常用的管弦有崑腔的笛子、胡琴腔與彈腔的胡琴等。但高腔戲是沒有樂器伴奏的,以幫、打、唱為一體的「一唱眾和」形式演唱。而最本土的燈戲,則用「胖筒筒」作伴奏,這種獨特的樂器,是個比二胡杆粗、筒身大、聲音略帶「嗡」聲的琴。
川劇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臉、丑角五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川 劇的變臉技法十分著名。變臉是一項神秘而耐人尋味的表演藝術,演員能在瞬間改變臉譜,把人物內心世界產生的變化,化成強烈的視覺效果。「變臉」手法有四: 有塗油彩的「抹臉」;吹粉末上臉的「吹臉」;運用氣功使不塗油彩的素臉由紅變白、白轉青;而變幻多端的「扯臉」是把一張一張的臉譜畫在薄綢剪好,順序貼在 臉上,機關在於繫著絲線,按劇情轉折,在巧妙俐落的動作掩護下,再逐一扯下,功夫獨到的藝人,能把臉譜反覆還原!
川劇唱的是地道的四川話,幽默風趣,意味雋永,引人入勝。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View items...
潮劇 (0)
潮劇簡介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州白字戲、潮曲,以方言演唱,流行於潮語地區,上世紀曾於香港盛極一時。潮劇是個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劇種,是宋元南 戲的一個分支,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流傳於海外的明代潮劇本的發現,以及明代藝人手抄南戲劇本在潮州出土,得到史料佐證。潮劇現今是中國十大劇種之一, 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以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及獨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極富地方特色的戲曲而享譽海內外。
潮劇主要吸收 了弋陽、昆曲、梆子、皮黃等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潮繡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它以聯曲體為主,以板腔體為輔,並保留古老 的一唱眾和、二三人同唱一曲及合唱曲尾的歌唱形式。除以二胡、嗩吶、琵琶等樂器伴奏,亦使用獨特的二弦、椰胡、曲鑼、深波和蘇鑼等,別具一格。潮劇的內容 多以家庭倫理、男女愛情為主,語言通俗生動,唱詞雅俗共賞,配合不少民間小調樂曲,深受觀眾喜愛。
潮劇行當齊全,生、旦、淨、丑各有應工 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範,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潮劇中的丑生深愛老百姓歡迎,因為他身上有很多平民的特點,愛自 嘲、好玩、隨和又逗人樂。丑生還可以扮演任何角色,皇帝、大臣、甚至是書生,戲則能悲中有喜,或喜中有悲。
潮劇的語言頗具地方色彩且生動 活潑,這在潮劇傳統劇碼的本子中隨處可見。但由於舊社會的潮劇藝人多是賣身的童伶,學識低,故他們傳下來的戲劇語言大多偏於粗俗。有些經文人參與編寫的, 則又偏於典僻深奧。總的說來,潮劇的語言還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達到「雅俗共賞」的藝術境界。
香港開埠初期,由於大量潮籍人士來 港謀生,因而有潮劇的演出。上世紀中葉潮劇電影風行遍及東南亞,本港戲班亦紛紛成立,至六、七十年代,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更是演潮劇的全盛時間,在全港五 十多個街坊地區搭棚演出,三日三夜的演期,演出逾一百六十場之多。時至今日,神功戲雖已式微,但康文署每年均邀請不同的劇團來港,在轄下的劇場演出。
View items...
秦腔 (0)
秦腔簡介
秦腔是中國戲曲藝術中一個具悠久歷史的劇種,據學者考究所得,「秦腔」形成於秦、精於漢、昌明於隋、完整於唐、傳播於明、盛於清,歷二千餘年,堪稱國劇的 開山鼻祖。它發源於陝西關中地區和甘肅一帶,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以及西藏等地,因用「梆子」擊節,故亦稱陝西梆子,或叫「恍恍」、「亂 彈」。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至情動人,富誇張性,在陝西風俗中有「十大怪」,其中一怪「唱戲吼起來」,就是形容秦腔需以大嗓門來唱,尤其是「花臉」的角色。
秦 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淒哀的感情;歡音腔 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 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 用假嗓。
秦腔伴奏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主奏的板胡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 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丑,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老生(鬚生)」分安工、衰派、靠把、王帽、紗帽、道袍和紅生,「小生」分雉尾、 紗帽、貧生和武生、幼生,「正旦」分挽袖和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刀馬,「花旦」分玩笑、潑辣,還有武旦、媒旦和老旦,「淨」分大淨、毛淨,「丑」分 大丑、小丑和武丑。
秦腔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秦腔外表?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之氣,內蘊纏綿溫婉、細膩柔和、輕快活潑之脈,傳遞出蒼涼悲壯的西北地貌品格,和渾厚深沉的秦人情懷,洋溢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View items...
贛劇 (0)
贛劇簡介
贛劇流行於江西東北部,是一個兼唱高腔、亂戰、崑腔及其他曲調的多聲腔劇種。贛劇本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一九五零年兩班結合,始稱為贛劇。表演風格呈誇張、強烈、細緻,而古樸、厚實、親切。
一九四九年後,贛劇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碼。贛劇的發展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四十四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贛 劇向以高腔為主,除「弋陽腔」之外,還有產生於安徽青陽的「青陽腔」,前者高昂激越,後者凄哀柔麗,其共同特點是演唱以鑼鼓擊節,不用管弦,一唱眾和,曲 體為長短句的曲牌聯綴,並發展為能解釋劇詞、反復抒情的「滾唱」。今日的贛劇大戲均以「青陽腔」為主,並加以絲竹伴奏。贛劇還有少數由蘇、浙、皖傳入的 「崑腔」曲牌戲,唯帶鄉土特色。至於板腔體,則有「亂彈腔」的二黃、西皮、文南詞、浙調、上江調、老拔子等,其中二黃、西皮古樸味醇、文南詞柔美舒緩。
贛劇的表演行當,沿襲明代「弋陽腔」的角色,分老生、掛鬚(即: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大樑旦(即:小旦)、大花、二花、三花(小丑),合稱「九角頭」;到清末之後增加武生、二旦、茶旦、粉旦和四花,合共十四種。
贛劇是江西最地道的戲曲表演藝術,單在「贛劇之鄉」──樂平,便有四百多座由明代至現代建築的戲台,它們至今仍是不斷上演贛劇的舞台!
View items...
祁劇 (0)
祁劇簡介
祁劇發祥於湖南祁陽,古稱祁陽班子,清末曾稱楚南戲,民國始改稱祁陽戲。祁劇流布區域廣泛,故有「祁陽弟子遍天下」之說,是湖南省內從業人員最多、 觀眾最多的劇種。祁劇以高亢激越見稱,曲牌豐富,數以千計,用「湖廣音,中州韻」的祁陽官話演唱高腔、崑腔及彈腔三大聲腔,調門高揚激昂。高腔是祁劇最早 的聲腔。明永樂年間「移江西、填湖南」,高腔(弋陽腔)隨江西移民傳至祁陽,融合地方藝術,長期演變而融入祁劇。由弋陽子弟傳入的劇目有《目連傳》、《精 忠傳》、《觀音》等連台本戲。演唱高腔時以鼓擊節,拖腔時配以鑼鼓、人聲幫腔或嗩吶伴奏;明嘉靖時,崑腔(崑山腔)風靡一時,崑曲劇目被移植,演變為祁劇 的崑腔。祁劇的崑腔遵循蘇州吳門,唸白仍有吳音的痕跡,曲調典雅華美;清康熙後期,祁劇先後融合徽調、漢調和西秦腔,形成彈腔。祁劇的彈腔分南北兩路,南 路相當於二黃,北路相當於西皮,並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兩路旋律相互揉合應用。現時八成以上的祁劇上演劇目是彈腔戲,題材多為《三國》、 《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
祁劇傳統唱法除了老旦、丑角用真聲外,其他行當均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力求做到字正、音清、腔圓。 祁劇的伴奏樂器主要分弦樂及管樂兩種,弦樂有「四大件」,即祁胡、月琴、三弦、板胡。其中祁胡的琴筒以楠竹製做,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裝鐵條,琴 弓內藏鐵絲,故音階高揚嘹亮。管樂包括曲笛、嗩吶,擊樂則有寬邊大鑼、大鈸,以及特製的高音戰鼓,並保留弋陽腔所用的帽形噪鼓。
祁劇現在的角色行當分生腳、小生、花臉、丑腳、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頭戲中較少外,其他各行當又因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戲路。其 中正生包括白須、花須、青須;花臉包括整個淨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別。每個戲班的正旦和老旦只有一個,其他各行都有多人。祁劇的各行當,在譜、眼、 步和身段上,都各自有一套技法,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則講究柔軟放鬆的「棉花身段」等。
祁劇在表演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柔若無骨、轉動靈活。另外,祁劇對眼神表情也 很嚴格,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 將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View items...
黃梅劇 (0)
黃梅戲簡介
黃梅戲是福建五大劇種之一,從山歌發展成民間戲曲,是早期台灣社會的重要娛樂活動之一,起源於宜蘭地區,以摻雜文言的閩南語為主,自二十世紀初葉由來自漳州地區的移民引入「歌仔」與「車鼓」融合發展而成。
最 早期的野台歌仔戲,今日仍常見於台灣廟宇酬神戲,它吸收四平戲、客家採茶戲、高甲戲、亂彈戲的表演形式,模仿其身段、服裝,逐漸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到了 日治時期,內地許多劇團來台演出,歌仔戲吸收了福州班的布景、連本戲形式,學習京劇的武打、身段和鑼鼓點,開始進入內台演出,即觀眾必須買票進戲院觀賞。 隨著影音資訊的廣泛傳播,五、六十年代的出現了「廣播」和「電影」的歌仔戲,廣播電台延攬歌仔戲演員,甚至自行成立戲團作廣播演出,而長篇舞台劇本亦濃 縮、剪裁為兩、三小時的電影作品,深受觀眾歡迎。到了六二年台視的成立,使歌仔戲出現在電視螢屏,藝人楊麗花曾轟動一時。七十年代政府推行國語運動,一度 窒礙歌仔戲的發展,但十年後又因本土意識逐漸蓬勃而重現文化場,更進駐國家戲劇院、各縣市文化中心表演。
歌仔戲唱腔特點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主要曲調有七字仔調、雜念調、大調、倍思及其他民歌、時曲。
歌仔戲的伴奏不少,除傳統的椰胡、大廣弦、京胡、南胡、月琴、三絃、笛、簫、古箏、嗩吶、扣仔板、梆子、大鑼、小鑼、通鼓、北鼓、鈔、大鈸、小鈸、雙鈴、水魚及板拍等,也有西洋的爵士鼓、電子琴、電吉他、色士風及大提琴等;華洋不擋,俱納為己用。
歌 仔戲具滑稽詼諧、俚俗生活化的特點,腳色行當從原來的小生、小丑和小旦,吸收其他大劇種增至八大腳色,即小生、副生(即次要「生」角,演反面者則稱反生; 會武功者就是武生)、苦旦、副旦(即次要「旦」角,又稱花旦,演反面壞女人的稱妖婦)、大花、老婆(老旦)、三花及彩旦(三八)等。
歌仔 戲的劇目受到話劇極大的影響,除了傳統戲曲的歷史故事、神怪吉慶、傳說故事,還囊括了劍俠加上現代的奇情浪漫、戀愛情仇、生活笑鬧等等題材,連希臘悲劇 《伊低帕斯王》、法國小說《茶花女》、西方名劇如《哈姆雷特》、《歌劇魅影》等都改編演出。近年,歌仔戲得到許多的學者、文化人及現代劇場工作者熱心投 入,加以改進及發揚,添上活力新姿,一折《白蛇傳.水漫金山》動用數十輛消防車噴水營造氣氛,配合白蛇與青蛇「吊威也」的表演,堪與國際音樂劇的製作相提 並論。
View items...
歌仔劇 (1)
歌仔劇簡介
歌仔劇以摻雜文言文的閩南語為主,早期演出內容多半為讓大眾也能接觸文雅辭彙或忠孝節義故事,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娛樂活動之一,也是臺灣常民文化的代表。 歷經時代更迭曾幾度遭到打壓、排擠。步入當代的歌仔戲演出型式內容日漸豐富、多元、精緻,當代更出現許多享譽國內外的知名戲團與重要文藝傳承人。
View items...
地方戲曲 (0)
地方戲曲簡介
地方戲曲內容包括不同劇種:祁劇、高甲戲、滬劇、莆仙戲、正字戲、梨園戲、評劇、湘劇、晉劇、豫劇、龍江劇、紹劇、婺劇、瓊劇、呂劇、花鼓戲、揚劇、徽劇、甬劇等等…
View items...
越劇 (2)
越劇內容
越劇發源於浙江紹興地區,又稱「紹興文戲」,越劇一般被冠以「上海」二字,其實它是清末起源於浙江省紹興一個小地方──嵊縣(今稱:嵊州市),並因此地是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
越劇前身是當地流行的說唱形式「落地唱書」,其後演變為在農村草台演出的戲曲形式,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由於它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所以亦被稱作「紹興文戲」,有別於以武戲為主的「紹興大班」──紹劇。
越 劇傳統由女子上演,故基本上各劇團演出的劇目都是以文戲為主,武戲的比重少。大半個世紀以來,「女子越劇」在舞台上獨領風騷,從歷年越劇界梅花獎的廿五位 得主,只有趙志剛是男演員,可見一斑。自第一個女班於一九二三年起辦,造就一批又一批出色的女伶,她們大都來自嵊縣,將越劇帶到繁盛的大上海,尤其是四十 年代中期的「越劇十姐妹」,均成為日後著名的越劇表演藝術家,把劇種在滬發揚光大,不單走向全國,還走出世界,數十年來出訪的足跡,遍及歐、亞、美洲多個 國家。
由於越劇屬「板腔體」,演員可以充份發揮其特色演唱,故在上世紀中葉人才輩出的時期,發展出不同形式的流派唱腔,生行有范(瑞 娟)、徐(玉蘭)、尹(桂芳)、陸(錦花)派,旦行則有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金(彩風)、呂(瑞英)派,還有老生的張(桂鳳)與徐(天 紅)派,以至老旦的周(寶奎)派等,有逾十數之眾,八四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主演的電影《五女拜壽》就展示了十三個流派。
越劇的角色行當 隨著劇種的發展,逐漸衍化,從單純到齊全。在初期,由於劇碼多為表現農村中愛情、婚姻題材的「對子戲」,故以「二小」(小生、小旦)、「三小」(小生、小 旦、小丑)為主;以後隨著題材的擴大,發展為「四柱頭」(又稱「四庭柱」,即「三小」加老生),但老旦、花臉地位不高。四十年代越劇改革以後,打破了嚴格 的行當界限,但仍保持著基本的行當體制。現在越劇角色行當分為六大類,即小旦、小生、老生、小丑、老旦、大面。
越劇是年輕的劇種,所以在各方面都有極大創作自由度。它一方面學習崑曲的水袖身段,另一方面又採用話劇的化妝,代替傳統的紅白分明。在服飾上,它從傳統戲服基礎上,專門設計了仿古典雅的服裝,髮飾也棄用貼片子,改為配戴已梳飾好的頭套,既美觀又省時。
View items...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1月22, 23, 25, 26, 29, 30日及2月1日 裴禹:李龍 李慧娘、盧昭容:梅雪詩 賈似道:尤聲普 劇情: 李慧娘因讚裴禹一句「美哉少年」,惹奸相賈似道妒火,慘遭殺害,停棺紅梅閣。裴禹偶遇盧昭容,慕她酷肖慧娘,悉奸相又欲霸佔,遂教她裝瘋,並先投府配合,唯事被識破,困於紅梅閣旁書齋。慧娘思念裴生,前來相會,並救他逃離相府。昭容偕父避難揚州,不幸病故,閻王許慧娘借屍還魂,盧桐亦奉新帝命將賈相擒捕,裴禹得結再世梅緣。 | ||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1月22, 23, 25, 26, 29, 30日及2月1日 高山劇場劇院、元朗劇院演藝廳、荃灣大會堂演奏廳、屯門大會堂演奏廳、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香港 溫璋:龍貫天 魚玄璣:尹飛燕 李憶:吳仟峰 綠翹:南鳳 劇情: 魚玄璣與溫璋相愛,珠胎暗結,為救鬧酒入獄的情郎賣屋,得李憶相助而酬恩下嫁。綠翹暗戀溫璋,藉詞代主璧還定情信物,以色相誘。玄璣返家撞破二人苟合,溫璋酒醒懊悔,錯手殺婢,再困囹圄,玄璣攜女庵堂避世。十四年後,李憶高中欲續前緣遭拒,玄璣讓小燕與溫璋骨肉團圓,自狀了結。 | ||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1月6日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嚴嵩:尤聲普 海瑞:羅家英 蘇元春:尹飛燕 嘉靖帝:阮兆輝 魯岳:王四郎 劇情: 海瑞傾囊為文同清還毛良貴利,元春不用作妾抵債,更得相士嚴嵩指點,得微服出遊的嘉靖納為后,嚴女月嬌納為妃。 | ||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燕韻鏗鏘譜華章 大玉兒(孝莊):尹飛燕 多爾袞:龍貫天 皇太極:阮兆輝 多鐸:阮德鏘 劇情: 蒙滿第一美人大玉兒與大金十四貝勒多爾袞敖包相會,一見鍾情,可惜因皇太極為奪汗位,逼福晉殉葬,復聞多爾袞出征死訊,終嫁作汗妃。大婚之日,多爾袞帶傷出席,玉兒看穿皇太極不念親情,遂夜訪舊愛,斷髮密誓明志。范文程向皇太極獻計令袁崇煥蒙冤喪命,明失錦州,多爾袞勇戰奪「傳國玉璽」歸旋,卻遭豪格向父皇誣告藏寶謀反,幸得玉兒及時通報獻璽,化解危機。皇太極猝逝,眾貝勒欲奪取大汗之位,為解豪格與多爾袞之爭,代善勸哲哲讓玉兒五歲子福臨繼位。多爾袞一為愛玉兒,二為創千秋基業,匡扶福臨登位為大清首個皇帝──順治,玉兒這孝莊皇后應驗當年草原喇嘛批命,但與多爾袞之愛情經歷重重磨鍊,山盟海誓,真愛長存。 1《序:草原初會》 | ||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盛世天戲劇團 妙善(觀音):蔣文端 韋護(韋陀):丁凡 九尾狐:曾小敏 妙莊皇:楊黎浩 皇后:陳錦雲 大駙馬:林家寶 大宮主:鍾銀英 二駙馬:謝偉新 二宮主:吳思樺 北狄王:陳家鼎 狄王妃:李海燕 劇情: 韋護奏凱榮歸,路過叢林,險被九尾狐迷惑,幸仗寶劍血符,終擒妖狐。 全劇共七場 : | ||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金鳳凰劇團 沈三白:吳仟峰 芸娘:陳好逑 范惠來:呂洪廣 肯堂:溫玉瑜 王氏:高麗 憨園:紫令秋 沈啟堂:新劍郎 沈父:廖國森 沈青君:李沛妍 春香:蕭詠儀 冷香:江穎紅 崔公:王四郎 劇情: 三白愛與妻芸娘論文,父歸查帳簿見混有詩詞欠單,驚悉他為親友借貨作保,怒逐離家自立謀生。 1《失歡堂上》 | ||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廣州粵劇團 多爾袞:黎駿聲 莊妃:陳韻紅 福臨:蕭婉婷 豪格:陸渭強 布婉:吳非凡 濟爾哈朗:畢海榮 代善:勞劍峰 譚泰:文偉權 趙開心:黎錫堅 范文程:陳健超 劇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