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五, 22 三月 2024 13:09

《神話》的神話

在科技未發達的年代,戲曲曾是娛樂生活的主流,到了今天,戲曲發展成為雅俗共賞的表演藝術,與大眾娛樂有了距離。為此「吾識大戲」的演出要貼近現代生活,為觀眾帶來笑聲,帶來正能量;以喜劇手法保障市場,使戲曲(粵劇)可以繼續上演。這個理念是令人欣賞的。

黎耀威和梁煒康攜手編、導、演的喜劇《神話》,果然應驗了這個構想,兩日一夜三場爆滿,笑聲不絕,對劇中人的「搞笑」,包括動作和笑話,觀眾很有共鳴。

《神話》是本屆香港藝術節委約創作劇目,從演員陣容、舞台裝置、光影效果、幾度更換身份的人物,幾場大型歌舞,足見團隊上下一心,敬業精神可嘉。

故事講述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欽天監測出一千五百年一遇的「殺劫」即將來臨,為免全民陷於天誅地滅,武帝率百官行祭天大典,祈求轉禍為福。唯史官司馬智華犯顏直諫,眾臣指斥其欺藐上天招天譴,致武帝急病,病懨中說出「神話」二字,智華遂奉命尋找「神話」,以平殺劫救萬民。

「神話」究是何物?往何處尋找?無人能解。在傳聞異物出現的「誅仙樓」前,智華醉卧不起,迷糊中遇上混沌師太,帶他進入太虛幻境,驚覺天上諸神及千年前的漢武帝,竟與當今梁朝中人一般容貌。

天上人間走一回,太虛仙草救回武帝一命,但「神話」何在依舊茫然。智華決意再往太虛行,此行看透天地間神、人、妖三界,彼此互生諸多矛盾。他在眾神窮追之下疲於奔命,走了不下十萬八千里路,身陷絕境,幾乎放棄又再提起勇氣;忽見日月交輝,神靈指引,最終在日、月交匯處取得五彩明珠,據稱就是「神話」所在。

「殺劫」不日來臨,祭壇忽見風雪漸緊,眾人驚惶失措。智華舉起那世人膜拜的明珠,消除殺劫,靠的是甚麼神話?他說:人所依靠者,一是「信心」,二是「勇氣」。

原來五彩明珠不是「神話」,「神話」不會救人;「殺劫」常在身邊,人要憑信心和勇氣自救。「求神問聖枉是多……」一句人話破解千年籤語玄機,一千五百年前和一千五百年後,人類都是如此過渡。這個結論,不知在場觀眾有多少人看得明白。

全劇分六場,以〈劫〉、〈沌〉、〈迷〉、〈信〉、〈明〉、〈悟〉為題,皆佛學用詞。劇中的梁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佛治國的帝王,既尊崇佛教,亦尊重儒道,對後世貢獻良多。劇情沒有採用他好佛的本性,卻以滿天神佛揭破世人憧憬的虛幻。天馬行空的幻象,可以加插許多熱鬧場景,確有利於製造笑聲和樂趣。觀眾在發笑之餘,有沒有回心一想背後的意思呢?那要看他抱著怎樣的心態而來,若有期待,一定不單是開心笑一晚咁簡單。

「神話」一詞太空泛,用巨顆明珠為象徵,未嘗不可。然而愛聽爆肚笑話的觀眾,恐怕沒留心司馬智華於「悟」後所發、一句簡意駭的肺腑之言,難怪散場後,不少人還在討論:「咁即係點啫?真係好神話!不過好好睇。」

戲好睇,是成功的肯定;觀眾有期待,也是對劇團的認可和寄望。期待劇團再進一步,帶領觀眾一齊往前行。故事只要有戲劇效果,劇情無須複雜又重複;方言俚語用得精到,不鄙不俗亦能賺人歡笑和熱淚。提昇大眾趣味,編導手法和演出格調還須再上一層樓。

撰文:廖妙薇

新編粵劇《神話》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演員:黎耀威飾司馬智華、梁煒康飾混沌師太、譚穎倫飾梁武帝/漢武帝、黃成彬飾侯龍定/二郎神、黃寶萱飾麗翔群主/風月仙、符樹旺飾仁天算/太上老君、郭啟輝飾六不相/西王母/老仙家、吳立熙飾毛吒哪/哪吒、沈栢銓飾魯沖渾/老仙監、陳玉卿飾嬌嬌、蕭詠儀飾妙妙/仙女、張肇倫飾黃御醫/大臣、溫曜聲飾陸御醫/大臣、李晴茵飾宮女/嫦娥、林貝嘉飾女祭司/織女、鄺紫煌飾大臣/天將、吳國華飾大臣/天將

316-17日沙田大會堂演出            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Photo by: Annie Chow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