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一, 04 三月 2024 22:46

說《凱撒》的成與敗

吳興國一直追求在傳統與創新中脫穎而出,創作跨文代、跨地域、跨時代的無界限劇場,甚至運用科技影像,製造立體的、全感官的美學時空。他以戲曲作為東方文化的表徵,以西方劇場的舞台裝置和現代表演手法,展示一種東西方共通的藝術價值,由此搭建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的橋樑。

香港首演的《凱撒》實踐了他的構想,舞台上結集了豐富的藝術元素:龐培雕像,古羅馬建築高台,堂皇的劇院與墮落的廢墟;詩人的夢囈,考古者的迷失;還有行軍、廝殺、勝利和榮耀的影像,追蹤過去和未來的立體燈光,沉浸的電影感,這就是吳興國的劇場。?

全劇由兩個主要演員分演不同角色,吳興國演凱撒、安東尼、[u1]賈修司,張軍演詩入和卜拓思。吳興國的老生京腔和張軍的小生崑腔互相呼應,猶如粵劇生旦以平喉和子喉對答,本地觀眾還可接受;張軍高吭的唱腔因角色有所局限,而老生的京腔卻展現凱撒的權能。

服裝是可觀的,無論是貴族、元老和平民,華麗或樸素,皆恰到好處。古典又時尚的羅馬貴族大袍,加上水袖和高靴,但水袖和高靴都沒有發揮作用,變成大袍的點綴。整體服裝設計高貴華美,若以此說明中西合璧的概念就有些牽強了。

故事是感人的,戰無不勝的凱撒大帝凱旋歸來,被阻止他成為暴君的元老集體謀殺,他最倚仗的愛將卜拓思沒有伸出援手,反而給他致命的最後一劍。卜拓思為自己的叛逆辯解:「我愛凱撒,但我更愛羅馬。」人民因此認為他行正義。安東尼弔祭,巧妙地操縱群眾心理,一場精彩演說,改變百姓的思維,群起為凱撒報仇雪恥。一場殘酷的內戰展開,安東尼得勝,叛黨被殲滅,最後普修司和卜拓思都用殺死凱撒的劍自盡。

當年一場風雲詭譎的政治風波,竟與今日的國際政治舞台相互映照,凱撒領導羅馬由共和邁進帝制而被殺,維護共和的人,卻在他死後棄共和擁帝制,凱撒之死成全了羅馬帝國。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興亡,往往操在人類無止境的爭鬥中。

戲劇由一個揹著攝影機的旅人開始,在深沉鬼魅的廢墟與詩人對話。他目睹一切發生,捲入歷史黑洞,盤桓在無法定論的過去,他的鏡頭又能拍下多少事實真相?回歸現實,天災、戰亂、饑餓、死亡、權力與慾望,豈不是古羅馬時代的延續?劇場於是挑動起現代人的反思。

吳興國改編莎劇,愛它描繪生命衝突的深刻和坦蕩,《凱撒》的二度創作,為莎劇加上現代詮釋,無疑是劇本最成功之處。

至於劇場的呈現,歌劇感太強,相對戲曲味太弱,歌劇式的作曲,使得張軍的高腔只符合他武將的角色身份,卻與崑曲的委婉纏綿相去甚遠。影像片段繁多,電影感太重,亦有喧賓奪主之嫌。

一台新戲,總有可改善的地方,若問成與敗的比例各佔多少?這要視乎不同層面的觀眾反應。莎劇是西方經典之作,它迎合西方人趣味,若放上國際舞台,必然大受歡迎。至於對戲曲改革有期望的人來說,此劇也許不能令人滿意;對於追求創新藝術的人,則收穫很多靈感。它的表演手法的確新穎,有層次,有意蘊,美妙地展示貫穿古今的歷史事象,發人深省。吳興國畢竟是藝術創作高人,《凱撒》的藝術價值包含了極高的中西文化價值。

撰文:廖妙薇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Photo 1-2 by Hei Tsang.  Photo 3-8 by Ray Leung.        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u1]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