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ra Preview
三國人物閃耀「中華文化節」戲曲舞台
《三帥困崤山》
粵劇南派傳統劇目《三帥困崤山》,故事出自《左傳.秦晉殽之戰》,劇本早見於清末之《秦蹇叔素服哭師.白乙丙夜困崤山》,為公爺創、靚青的首本戲。何建青於1957年改編此戲,由靚少佳、盧啟光演出。內容包括「蹇叔哭師」,「弦高犒師」,「晉敗秦師於殽」,「文嬴請三帥」等篇章。今依據此劇本演出,具有承傳粵劇傳統的美意。
第77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粵曲項目決賽獲獎名單
香港學校音樂及朗誦協會3 月 22 日下午假香港浸會大學大學會堂,舉辦粵曲項目決賽暨優勝者表演。本屆粵曲比賽共40名參賽者獲獎。部份優勝者獲邀現場表演,曲目包括《開開心心遊花展 - 江邊草》、《美人如玉劍如虹 - 翠裙腰》以及《打金枝 - 東風第一支》。其中各個年級組別的子喉及平喉獨唱優勝者更現場競賽,爭奪八和大賞盃,最後由倫紫暄奪得。
三年粵歷三百年 · 始
李居明宣佈「新光」落戶「黃埔」
嘉禾黃埔戲院日前宣佈於本月10日結業,隨即「新光轉移陣地於黃埔」之說甚囂塵上。李居明今落實租用嘉禾黃埔戲院易名「新光黃埔」,改動成更合適的表演場地,作為電影娛樂文化新地標,延續新光品牌;並將成立電影及粵劇兩個基金,支持本土藝術文化。
胡恩威推理劇場《13.67》2.0
新編粵劇《玉簪記》
《玉簪記》原是崑曲經典,人物和故事都簡單,也沒有港式大團圓,改編成粵劇並不容易。編劇廖儒安掌握潘必正和陳妙嫦躍動的思維和心理狀態,以喜劇手法,呈現兩個勇於衝破禮教清規的年青人,對追求愛情自由的醒覺和果敢;編劇的生花之筆,還須配合演員靈巧、細膩、俏皮、開放的表演,這場戲演得成功,觀眾非常受落。
「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今日開幕
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全新特別展覽「流動的盛宴——中國飲食文化」今天揭幕。展覽以嶄新角度——「流動」串聯中國飲食文化,精選逾110件珍貴文物,深入探索食物器具、飲食習慣和傳統風俗的演變,呈現中國歷史上千姿百態的飲食文化和生活面貌。
《秦王孟姜》(告別新光紀念場)
由七朵梅花合演的《秦王孟姜》,選角全是粵劇界精英,包括二度梅的馮剛毅、歐凱明,一度海的蔣文端、黎駿聲、李嘉宜,七個中國戲劇梅花獎集於一劇,極具代表性,作為告別新光紀念場之二,寄意粵港兩地一家親,人才匯聚,發展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