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敲響震天的腰鼓馴服壺口怒吼的蛟龍,用如泣又如訴、有悲更有憤的歌聲祈求天降甘霖;風起了,黃土升騰而上,蔽日遮天;夜來了,他們回到窰洞之中,點燃油燈,天上繁星點點,地下點點繁星;他們離開故土牽著驢騾馱運,即使遠隔千裏,依然對家鄉與親人牽腸掛肚。無論身在何方,隻要嗩吶一起,他們就會心馳神往,轉眼回到魂牽夢縈的家鄉。如果說嗩吶是陝北人嘹亮的音樂信仰,那麼山丹丹則是他們火紅的精神圖騰:在未開放時,默默無聞並不引人注目,一旦綻放則漫山遍野似火似霞。
關於那片熱土上人與自然的一切,都融入在音樂會「永遠的山丹丹」巨如椽又細如絲的旋律之中,最現代的音樂審美呈現出最深厚的鄉土情懷,是大氣磅礴的「史詩之境」。
9月12-13 晚上8:00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絲綢之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百年之前的某個夜晚,月明星稀。沙漠的篝火之下,來自天南地北的商人們圍坐在一起,有人拿出二胡,有人拿出獨弦琴,有人拿出冬不拉,第一個音符奏響,所有的人都會情不自禁沉醉其中。他們可能彈得不那麼出色,但充盈地思鄉之情足以彌補技巧上的不足。一首曲子,對於彈奏者而言代表家鄉,對傾聽者而言則代表遠方;一曲終了,下一曲則是他人的家鄉與自己的遠方。一曲終一曲起,一曲起一曲終,交替的過程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模糊了家鄉與遠方的界限。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朝王勃在寫下這詩句之時,東方精美的絲綢正通過陸上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帶著文明的璀璨奔向西方。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的商業紐帶,更是文化交融的輝煌路徑,而音樂正是其中超越語言、最柔軟又最有力的載體。如今,音樂會「絲綢之路」將我們帶回到那個夜晚,一起感受屬於家鄉與遠方,屬於匯聚與融合的「比鄰之境」。
9月20-21 晚上8:00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