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兩人前來參賽,是抱著寓學習於競技的謙下心情,與全國各地大學生一起交流比拼,認識各地不同曲藝的表演形式,藝術內涵,技巧發揮,以及舞台上展現的風采;更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參賽者並不是戲曲專業,奪得大獎的,竟是來自農業工程、師範、科技、傳媒等大學,成績壓倒性地超越了藝術專科院校。
問焯琪和鎧彤此行感受,她們異口同聲表示,親身觀摩了各地方曲藝的表演,才知道相聲、快板的手心並用,還有聞所未聞的雷州「姑娘歌」、侗族「琵琶歌」、景德鎮大鼓、常德絲弦等,此行確實令人大開眼界。
她們特別感恩於賽後的「點評會」,多位大師級曲藝名家,對參賽節目和表演者點名評鑑,指出其中優點和失誤,如何參考不同曲藝的表演手法,展示自己的優勢,發揮個人的特色。陳玲玉老師對粵曲的演繹有精闢見解,點出幾首粵曲演唱不足之處;粱玉嶸老師特別提到香港兩位參賽者,唱腔不錯,台步走得漂亮,但身段和做手可以再放開些、心境再放寬些,這樣更易於投入角色,即是說,演的方面還須多下功夫。老師這番話,讓她們獲益良多。
會上多位大師的點評坦誠而實在,充滿對新一代青年的期待。這個「點評會」給從事藝術的年青人一個重要資訊:藝術創作要帶出時代氣息,從業者必須提昇藝術智慧,加強文化觸覺,以現代思維訓練創造力,以文化養分增進表演藝術的內涵,展現時尚青年的生趣和活力。傳統粵曲如何與現代時尚接軌同行?有幸參與點評會的焯琪和鎧彤,要開始學習思考了。
賽事中演白蛇的焯琪和演青蛇的鎧彤,都是自幼看粵劇表演和神功戲,被花旦漂亮的裝身深深吸引。焯琪讀東華黎鄧潤球幼稚園,校內有粵劇興趣班同學表演,她看得著迷了,K1就加入了興趣班,從此墮入粵劇的情網,年紀小小便扮演查篤撐的「灶君爺爺」,又演出《打金枝》、《龍鳳爭掛帥》等多折戲。鎧彤比她遲兩年,讀小學才開始,興趣一直維持到中學不曾間斷,演出有《樓台會》、《三看御妹》、《三笑》等劇目。由於兩人同在「彩虹仙子」跟劉惠鳴學戲,也曾同場演出。從小學到中學,她們多次參加校際音樂節的粵曲比賽,以及多項全港性青年粵曲比賽,多次奪得冠軍或亞軍等榮銜。中學畢業了,兩人好像心有靈犀,都屬意讀演藝中國戲曲學院,將課餘興趣轉為學業,難得的是家長支持,於是在2022年疫情中考入演藝。
焯琪沒有多餘的考慮,她理念清晰,意志堅決,她說:「讀中國戲曲專業課程,是回饋過去二十年的自己。」粵劇是她由細到大唯一的愛好,在人生的學習階段中曾經全身投入過、全力參與過;不知道將來的日子會如何,如果有一天要離開粵劇,至少此生無悔。
小學便奪得校際音樂節獨唱冠軍的鎧彤,雖然參加過無數比賽,學院每學期要演出,但她知道自己的弱點就是信心不夠,每一次表演,就是一次磨練。今次被選中參加大學生曲藝決賽,她也是抱著學習精神,藉此機會考驗自己,改變自己。這一次的體驗和過去完全不一樣,跟粵港澳各地高校的大學生同台競賽,還有省外高校組的比賽,放開了眼界,擴闊了心胸,汲取了別人沒有的寶貴經驗,她的信心自然增強了,她說:「我好像衝破了自己的弱點,我的自信回來了。」
演藝戲曲學院是個開心大家庭,師生感情融洽,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成長。焯琪和鎧彤在演藝一同上課,學的都是旦角,校內同台演出不算多,倒是校外有機會合作,月前與港澳青年同團去浙江,參加烏鎮舉行的國慶表演,演出《十八相送》,焯琪演梁山伯,鎧彤演祝英台,反串平喉,覺得興奮、好玩。
粵劇當然不只是一場好玩的兒戲,兩人思考畢業的出路,依然以粵劇為未來目標,無論環境怎樣變化,個人際遇如何,嘗試過,經歷過,今天心願得償。能夠和許多年輕伙子一起追夢,已經是很美好的事。
撰文:小禮
林焯琪的舞台實習與成長
黃鎧彤的舞台實習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