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四, 01 六月 2017 17:05

多媒體音樂會《我城》帶來的思考

演藝音樂學院聯合六大學院學生演出多媒體音樂會《我城》,五月十六至十七日在演藝實驗劇場舉行,為首屆「香港演藝學院節」增添不少活力與色彩。戲曲、舞蹈、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與舞台及製作藝術六大學院的學生藉此一展才華,亦讓公眾親身感受表演藝術的豐富內涵,一起見證學生努力的成果。

是項多媒體音樂會,由修讀音樂碩士課程的鄭靖楠擔任藝術總監和作曲。演藝節的主題是鼓勵香港社區不同階層,與演藝學院師生一起感受表演藝術的多元化與魅力,於是他以「我的城市」為主題,選取香港青年詩人十首新詩作品為題材,編寫成十首樂章,目的是帶出一些當代的思考問題:自己在城市裏的定位是什麼?怎樣才可以發揮所長貢獻社會?希望每一個人常常反思自己和社區、社會的關係。

音樂會台前幕後動員六大學院數十學生,十一位音樂學院學生組成中西合璧的樂隊,由音樂學院講師余頌恩擔任指揮。戲劇學院主修導演的雷翰賢擔任舞台導演,舞蹈學院的何秋明編舞,主修作曲的沈耀忠填詞,技術經理是舞台及製作藝術系的方偉哲,還有音樂碩士(聲樂)課程的男中音林國浩,戲曲學位課程(演科)的花旦江廷燕,三位舞蹈學院的舞者何敏婷、蔣明珊、黃寶蕾,以及九人組成的製作團隊。

無論演奏或演唱的樂章,內容皆環繞香港社會現象,例如《灣仔怨曲》、《電車的暗語》、《午夜,柯士甸道》、《的士司機》、《天水圍軼事》、《只不過倒下了一棵樹》等,與生活息息相關。音樂會創造的共融情感,整體上是可以接受的;粵劇花旦身的穿戴和身段、台步,亦能呈現音樂的情緒,惟是取自新詩的唱詞和唸白,就無法體現戲曲的典雅含蓄,演員唱功雖好,唱不出戲曲的韻味,舞者的現代舞步也難襯托戲曲的古典美,這是個難點,還待改進。最後花旦與男中音的合唱合演倒有新意,有時空交代替古今呼應的效果,這首無名的第十章,信是音樂會的焦點所在。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