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28 十二月 2016 14:36

《春江花月夜》-崑劇走近青年

崑曲王子張軍一九九四年在上海戲劇學院崑三班畢業,工小生,師承崑劇名家蔡正仁、岳美缇、周志刚,是俞振飛的再傳弟子。自九八年開始推動「崑劇走近青年」,二零零九年毅然辭去上海崑劇院副院長之職,追求海闊的藝術自由世界,成立「上海張軍崑曲藝術工作室」。

          開幕的那天,蔡正仁老師高高興興的來了,致詞時給他說了三個要點:首先是祝賀他成功;第二,請業內前輩多多關照,支持這項沒有人幹過的事業;第三,最後他說:「有機會的話,跟你一起幹。」老師這句話多大的鼓勵呀!

十八年逐步走近青年

        開始時,他到學校、咖啡店、沙龍畫廊,以及那些講詩歌、文學、音樂,年輕人聚集的地方,給他們講傳統文化,講崑曲。張軍相信,崑曲能夠感動我,也能夠感動你,它感動人心的力量,出於無形的潛意識,因為我們都是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浸淫成長的中國人。

        張軍以十八年時間累積自己與青少年的關係,在這個歷程中,他逐步改變年輕人的思維和對崑曲的態度。改變是分階段性的,他說前十年一般青少年對崑曲沒興趣,給他們講崑曲,反應都是冷淡的、抗拒的。他記得有一次在理工學院給學生講崑曲,校長故意把劇場大門關上了,使得學生留在坐位,好歹得聽完一場;沒上鎖的只得一道側門,門外是一堵圍牆,根本不能出去。可是沒多久,學生一個個不見了,他們從側門出去跳牆跑了。

        「學生寧死跳牆都不要聽我的崑曲,我恨死了!」他笑著說。

          這是第一階段,他要改變方法,首先要年輕人不拒絕。他深信:「只要不拒絕,我就贏了。」

        「我想年輕人接受我的崑曲,先要他們接受我。我在他們喜歡的場合,和他們一起表演,學生願意坐下來看我的、聽我的,不跑了,我讓他們參與互動。」

        一個青年白手創業,肯花十八年寶貴青春,冒著傳統觀念的壓力和同業的睥睨,迎難而上,開闢一片新天地,今天他能夠進入年輕人的世界,成功不是必然的。

         到了現階段是欲罷不能,「每次我到大學、劇場、任何青少年場所,他們都瘋狂地跟隨著我,講話、唱歌、演戲,在他們眼中都是值得讚賞的。這種給年輕人的講演,已經做了超過五百場,張軍成為青少年的偶像,是因為能夠和他們融合在一起。

        張軍用年輕人的思維,他們欣賞藝術的方式,設計一起互動的方法,帶領他們逐步走近崑曲的殿堂,從年輕人的熱烈參與,證明崑曲的興旺。儘管表演形式不斷更新,但他堅持唱的是崑曲。

為年輕人創作表演

         為年輕人演傳統戲曲,他要有創新的表演方式,他做搖滾音樂會,給年青人現場參與,展示崑曲與現代音樂的共融。他演獨腳戲《哈姆雷特》,一人分飾五個角色,讓觀眾見識崑劇不同行當的演繹。他演《園林牡丹亭》,在山水園林中上演《牡丹亭》,觀眾處身山澗樓臺之間,與演員一起進入崑曲的優美境界。這節目演出超過二百二十場。張軍曾經來香港尋找適當場地,可惜寸金尺土的香港沒有這種優美園林可供演出,這未嘗不是香港觀眾的損失。

        此外,他以跨界合作拓展崑劇傳播的渠道,與音樂名家譚盾、指揮家湯沐海,日本歌舞伎大師市川笑也、台灣歌手王力宏、英國小提琴家Charlie Siem、美国爵士大師Bobby McFerrin等合作,其中張軍主演由荷蘭皇家歌劇院製作的譚盾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林美獎提名。

讓崑劇活在當下

        多年前張軍在台北城市舞台看了李小平導演的新編京劇《狐仙故事》,覺得同時具備傳統戲曲背景和現代劇場實踐導演很難得,他認為李小平是最能結合兩者的導演。這位前輩的手法給他很大啟發,於是催生了集結兩岸菁英團隊製作的《春江花月夜》,兩岸藝術家包括新銳劇作家羅周編劇、張軍製作、主演,加上台灣以雲門舞集為班底的後勤製作團隊。張軍表示:「崑曲藝術有非常嚴謹的規則,新編崑劇充滿挑戰,然而規則愈是嚴謹,愈是不能捨棄,我們嘗試用嚴謹的崑曲格律、結合現代劇場來演新戲,面對當代觀眾。」

        二零一五年六月,該劇在上海首演,吸引了五千觀眾走進劇場,三場上座率都超過九成,如此火爆的場面在戲曲表演市場實屬罕見,因而引起上海、南京、北京、台北、新加坡、美國等地媒體,以及微信及社交網站熱烈討論。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劇評人指出,這戲體現的人生況味,與現樂代年輕人的心態產生一種共鳴,因而打動了年輕人的心,重新激起觀眾對好作品和偶像的期望。

        張軍說:「論愛情,崑曲唱不過越劇;論家國,崑曲唱不過京劇。但這些超越時空、生死的深邃探索,正是崑曲所擅長的,崑曲關心的是心靈本身,談的是宇宙觀。崑曲不應該只有傳統,崑曲應該是非常開放的,在不背離傳統的大框架下,必須接受藝術層面的新嘗試。」張軍還要讓崑曲「活在當下」,園林版《牡丹亭》把傳統舞台上的表演方式帶進生活空間,《春江花月夜》用音樂、舞台設計、故事創作的全新嘗試,創造出跨越人、鬼、仙三界的絕美愛情故事,展示當代崑曲最重要的藝術結晶。

由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出發

        《春江花月夜》的戲劇靈感來自唐朝詩人張若虛名作〈春江花月夜〉,作家羅周依據詩中背景,以人、鬼、仙三界的時空,寫出一段張若虛與少女的愛情故事。登科才子張若虛在明月橋頭遇見少女辛夷,一見鍾情,無奈他還沒向辛夷表白,就被鬼差錯捉靈魂而身亡。他心願未了,魂遊人間,日思夜念;最後張若虛的癡情終於感動了鬼仙,得以返回當年遇見愛人的明月橋頭重生。然而,這段重新出生的過程,對張若虛而言是四天,但是在人間的辛夷卻是過了五十年,當年的少女已成白髮婦人,五十年時光荏苒,尚有情懷依舊否?張若虛昔日的情愛何處追尋?相逢如初見,共唱《春江花月夜》的歌吟……

        李小平說:「人界演的是情感,鬼界演的是荒謬,仙界說的是超越;《春江花月夜》並不標新立異,而是傳統再造的新編崑劇。」他說:「劇中的張若虛原是遊戲人間的公子,但遇見愛情之後,開始扭轉人生,有了他想堅持的事情,我很想放大那個轉折點,到底是什麼改變了一個人?而這樣穿越時空的再遇見,也說出了人與人情感間超越輸贏的刻骨銘心。」

   人鬼戀的故事永遠不褪色,《春江花月夜》以張若虛的作品作為起點,發展出一段穿越時空的淒美愛情故事,前年六月在上海首演,去年四月於台灣首演出,皆反應熱烈,今年月來香港藝術節演出,是為該劇兩岸三地巡演的第四站。

        這是戲曲少有的故事內容,不落俗套的戀愛題材,張軍和青年名余彬、張冉,還是京劇帝王關楝天、崑劇名丑李鴻良,以及他的工作團隊,與香港觀眾全新接觸,將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演員 (依圖序) : 張軍飾張若虛 余彬飾辛夷 關楝天飾張旭 李鴻良飾劉安 張冉飾曹娥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