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二, 07 七月 2015 19:23

惜別當代粵劇編劇大師秦中英 粵劇瑰寶遺作三百部

當代粵劇編劇大師秦中英六月二十七日在廣州逝世,享年九十一歲。七月四日舉殯,五百市民在廣州殯儀館白雲廳送別。秦老已然離世,留下生平編寫的劇本近三百部,為粵劇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其作品之豐富,當今未見出其右者。

撰文:廖妙薇

當代粵劇編劇大師秦中英六月二十七日在廣州逝世,享年九十一歲。七月四日舉殯,五百市民,前往廣州殯儀館白雲廳送別。廣州市副市長周亞偉,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國致公黨廣州市委員會主委、廣州市衛計委主任陳怡霓,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楊樹等領導,還有粵劇界人士,以及來自廣州、香港、澳門、中山等地的戲迷、弟子和學生,皆懷著痛惜的心情送秦老最後一程。

秦老師已然離世,留下生平編寫的劇本近三百部,為粵劇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其作品之豐富,當今未見出其右者。

他的創作不囿於舊日粵劇模式,曲中有戲,詞中有物,且具備多重風格。包括原創的《張汶祥刺馬》、《昭君公主》,改編的《繡襦記》、《朱弁回朝》,移植莎劇的《天之驕女》(改編自《威尼斯商人》)、《英雄叛國》(改編自《馬克白》),現代歌唱粵劇《小明星》、《周璇》,以至近年的《楊六郎私渡瓦橋關》、《南國菩提》等,各有不同特色,在在展現秦老的豐富閱歷和淵博學識,以及在傳統上求新求變,積極追趕現代社會步伐、永不言休的生活態度和創作精神。

大學本科讀法律的秦中英,一九五一年開始粵劇創作,從業六十四年。他曾對我說入行純屬偶然,當年大學畢業後在廣州南崗米店工作,學非所用,覺得百無聊賴,想起早年在香港讀書時,正與金牌小武桂名揚為鄰居,耳濡目染,對粵劇稍有興趣,便嘗試寫了兩部劇本《愛國是名花》和《西北風情畫》,沒料到編劇家傅煒生看了竟然賞識,把他羅致入戲行。所以他說是自投羅網,從此一生墮入粵劇情網不能自拔。

跟傅煒生學寫的第一部粵劇是《張汶祥刺馬》,故事是從民間聽來的。劇本寫成後,交給光華劇團演出,由崔子超,古耳峰、蝴蝶女、陳飛燕主演。這四個演員非常適合劇本要求,當時很少人打南派,古耳峰的南派尤其搶鏡頭,滿場喝彩,那台戲一炮而紅。其後寫了不少武場戲,包括林小群、白超鴻主演的《血戰榴花塔》、《薛剛反唐》等。到六十年代,編寫了陳笑風主演的文場戲《繡襦記》、《王大儒供狀》、《朱弁回朝》等劇,風靡一時,傳為經典。

他也曾身臨知識份子不能倖免的災難,期間他兩度被關進牛棚,從廿九歲到四十五歲,人生最寶貴的青春歲月就在勞改中度過。僥倖的是沒有消磨壯志,不幸中的大幸,是能夠在關閉的牢房偷偷讀書,專心讀遍很多中外名著,沒有自由卻得了學問,勞改的十六年沒有虛度光陰。他形容自己比考狀元還要用功,「因為不甘心,等待有朝一日衝破樊籠,有所作為。要有作為,必先有學問。」

文革後他和紅線女合作的第一部戲是《昭君公主》。 一九七九年在紅線女的親自要求下,秦中英得以回到廣州粵劇團,重寫粵劇創作的篇章。其後他創造了一年內連寫十一部劇本的罕有紀錄,此後更筆耕不輟。

經歷過生之無常死之無奈,他珍惜每天的生命,故而在有生之年,加倍工作,填補過去生命中的空白。據非正式統計,秦中英編寫粵劇近三百部。無論從質和量計算,皆數業內第一人;今日當紅的粵劇生旦,沒有誰未演過秦中英的戲。  

去年十月秦老九十榮壽,筵開六十席,壽星公春風滿面踴躍發言。粵港澳來賀嘉賓數百人,不少人祝壽之餘,也勸他健康為重、筆耕量力而行。他回答說:「粵劇給了我大半生快樂,此生別無他選,只要能寫,我永不停筆。在我睡進棺材的最後一刻,也不會放棄手中的筆。」

今年初秦老入院治療,仍在病床上創作《李蓮英》劇本。進入深切治療病房前,他還要問醫生,能否給他爭取到一年的時間,讓他去完成未寫完的劇本。可惜,醫生未能幫他達成心願。

歲月匆匆,人生走過大起大落的九十年,留下豐富的粵劇遺產,造福後世後代,秦老此生沒有白走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