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六, 24 九月 2016 11:30

戲曲學院新任院長李小良談戲曲教育

香港演藝學院於二零一三年開辦全球首個四年制戲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提供全面的戲曲教育,今年九月已開始個學年,明年將是首屆本科生畢業二零一六年院長毛俊輝請辭,李小良教授九月接任,他在課程指標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新的探索。

                 戲曲學院成立之初,為設計這前所未有的課程,先行考察北京、上海、廣東、台灣等多間戲曲專業學院,汲取各地的教學經驗,取法於各地課程而建立學院特色,重點在培訓具備粵劇專業與綜合能力的人才,學生畢業後可選擇發展他們的志趣,演戲之外,還可以選擇戲曲教育、藝術創作,以及藝術行政各種工作。

                戲曲學院首任院長毛俊輝於二零一四年九月履職,提出以嶄新思維傳授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傳統與創意結合學院是個實驗平台,鼓勵戲曲走創作路線。在教學作多方面探討和實驗,在表演作新嘗試,引導學生於鍛鍊表演技巧以外,多作思考,多發揮創意,使粵劇為一個普及劇場吸納新一代觀眾。

                是年十二月,演藝學院三十週年演出,首次以跨學院合作包括戲劇、音樂、舞蹈、戲曲,上演一齣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作品的《馴悍記》,戲曲學院演的是戲中戲的粵劇部份。翌年排演全套粵劇《馴悍記》,以西方戲劇概念、中國戲曲技巧表演,他認為這製作與演出是個很好的嘗試。

重視藝術教育加強學術課程

                二零一六年毛俊輝請辭,李小良教授九月接任,他在課程指標和教學方法上進行新的探索。

               李小良前執教於嶺南大學,身兼多個藝術諮詢機構委員,原是審核戲曲學院申請的藝術評審委員,現在身份變成為戲曲學院院長。上任三星期,李教授和我談新接手的工作,首先他要理清一個概念,戲曲學院並非只有粵劇,也包含各劇種,粵劇是個開端,京劇、崑劇及其他劇種,到適當時候必須陸續開辦,這才成為一個學院。

                學院培養人才的指標是甚麼?他說:「借鑑於世界頂尖的藝術學院,無論戲劇、音樂、舞蹈學院,都非常重視藝術教育,學院不單止培訓優秀的表演人才,也培訓傑出的教育、行政、創作人才,這才是全面的藝術教育。儘管有人提出,學位課程更要加強專業培訓,以更優秀的表演人才突顯學院的專業地位,不過我認為,藝術教育才是長遠目標。因此在課程改革上,將會加強學術部份。」

                學位課程設計之初,分表演和音樂兩個主修科,在主修科外還要選修編劇、教育、行政等科目,可是在過去兩年,無法開設這些課程,他表示主要原因是師資難求,例如編劇,葉紹德之後,還有誰人呢?香港粵劇的行政,都是按傳統做班政,沒有一套學理依據,也不符合現代管理模式,於正規教育體系的課程上難以採用。相對於一般大學課程,戲曲學院有特殊的困難,戲曲乃非一般行業,學者有理論不懂表演技巧,他的學理便不切實用;演員有技巧學問不足,他的表演水平亦難以提昇,理論與實踐兩者不容易並行,這現實的難題,就看李教授今後如何破解了。

開拓生員面向中小學

                在演藝學院的六個學院之中,戲曲學院最新、規模最,學位課程和文憑課程加起來共五十名學生,人數最少。生員來之不易,也是個難題香港小學到初中都是強教育,現代父母都希望子女讀高中讀大學,在正規教育的現實環境中,選擇學戲的真是極少數。

                 學院要開拓生員,必須面向中學和小學,李教授表示,這個學年開始,學院會加強向中小學推廣戲曲,和學校合辦資優課程、證書課程,提高老師和家長對戲曲的興趣和重視,鼓勵學生參與學習,學戲不再純粹是課餘興趣,期望日後更多學生報考演藝學位課程。在表演課程方面,學院也和西九戲曲中心合作,配合資源,增加效益。學生將會在戲曲中心的場地演出,面向公眾。

青年團協助學生找出路

                 說到學生畢業的出路,目前在學生員的專業培訓主要是演員和樂師,劇團就是他們的出路。演藝青年粵劇團是否為學生出路而設的呢?

              李教授特別說明:「青年團的任務,是協助戲曲學院訓練人才,它的功能並非接收畢業生,而是作為畢業生一個過渡平台,讓他們踏著這個平台走出校外,走向世界。」今年青年團演出不再局限於校內劇院,有市場經的杜太(韋秀明)來做團長,接了不少劇場演出和神功戲,而個別團員亦有他們的發展,已逐漸融入香港市場。有人批評青年團的演出不傳統,李教授並不認同,過去學院邀請了不少大師級粵劇老倌如羅品超來授課,也邀請林家聲、林錦堂等名伶排戲,學生演出不少傳統名劇;下學期即明年一月起,將會有名伶講「傳統古老排場」課程,這些都是傳統表演藝術培訓。

西洋戲劇元素豐富中國戲曲

                另一方面,李教授也認同前任院長毛俊輝的理念,以西方戲劇概念表演中國戲曲,舞台可以現代化,表演的必須是傳統戲曲。戲曲改編自西方戲劇作品,早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上崑的《血手記》改編自莎翁的《馬克白》,蔡正仁和張靜嫻主演,是大陸開放後七年的作品;至本世紀初,秦中英又將它改編為粵劇《英雄叛國》,羅家英和陳好逑主演,改編手法因人而異,西劇新編持續到現代,已經有不少作品,正切合早前毛俊輝提出的傳統與創意結合。李教授說:「中國戲曲如何善用西方戲劇元素,豐富舞台表演,正是今日戲曲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大學教育經驗配合戲曲專業

                相對於本地專業劇團,演藝青年團似乎有較優越的條件,學院設備有自用的排練室,自備的演出場地,自己的樂隊、演員,以及專任導師擔任的導演、編劇,演出不假外求;但事實上,六個學院都需要很大的學習空間,排練場地不足以供應各學院的需要,演出場地也受限制,整體來說資源仍然匱乏。李教授指出,戲曲學院許多不足,最不足者是空間,課室、排練室、辦公室嚴重不足,連老師都沒有辦公的地方,五位聘用講師,只能夠在排練場、甚至走廊上課,他的院長室固然十分狹小,職員又分散,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教職員室,可容納十五人,目前尚在裝修中。

                無論如何,戲曲學院為有志從業的生員,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以及適的就業扶持。學院的成長需要一定時間李教授表示,在收生標準尺度上,或可作一些靈活調整,課程規劃也可考慮放寬給校外專業人士,他認為學院的大門不妨開闊些,用以招攬人才,凝聚人才,加強與社會的溝通。他以大學教育經驗,配合戲曲專業的特殊條件,以開放態度,帶領學院開拓一條持續發展的路,這是個不輕易的過程,可謂任重而道遠。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