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14 九月 2016 15:09

陳志輝-市場學者看粵劇市場

當上新一屆「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主席,陳志輝與粵劇的關係更進一步。這些年默默地觀察香港粵劇的現狀,雖然他說自己不是研究者而是愛好者,但心中自有懷抱。

                中大每年一度的「吐露絃歌粵曲演唱會」,陳志輝總是踴躍登場,多年前獨唱一曲地水南音《客途秋恨》,贏得不少鼓勵掌聲,由此引起我的注意。

                 陳志輝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兼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二零一零年接任逸夫書院院長,他還有多項與金融管理、社會福利、工商管理相關的重要公職。中大校長沈祖堯兼任逸夫書院院長之時,覺得大學單純做學術研究未免太過乏味,認為須增加文化性活動,提昇校園的文化氣息;因此陳教授早年已著手策劃校園粵劇活動,曾邀請名伶如梁漢威、曲藝唱家如潘佩璇等開講座辦演唱會及相關活動。

                這樣的一位市場學者,怎樣和粵劇牽連起來的呢?

唐人街聽粵曲解留學之苦

                 提到唱粵曲的過程,陳教授要回溯負笈美國的年代。他憶述當年:

              「留學生的生活其實很苦,那時候讀工商管理碩士,功課緊,心理負擔大,需要有些精神調劑;在外國看見、聽見中國文化的東西,是很感安慰的。三藩市唐人街的書店經常播放廣東歌曲,粵曲特別有一種安撫情緒的神奇作用,會使你有意無意跟住它哼幾句,不知不覺便喜歡了。廣東人唱粵曲隨口就唱得出來,唱得好不好另當別論。」

                 認真接觸粵曲是四十歲後的事,在中大教書,偶然看見黃少俠教粵曲的宣傳單張,挑起埋藏日久的興致,於是去「一軒藝苑」跟丁一老師(黃少俠)學,《牡丹亭》、《銀河抱月歸》等曲是那時期學會的。其時中大音樂系開辦教職員粵曲班,在這個環境下,接觸的機會多了,興趣也大了。他形容自己,踏進粵曲的門檻,有如一入侯門深似海,很難全身而退。唱粵曲的興趣自然伸延到看粵劇,開始看粵劇是看林家聲,九三年七月林家聲退出職業舞台最後一次演出,在新光戲院總共做了卅七場,他看了十多場。

粵劇市場以人為本

                粵劇發展基金二零零五年十一月成立,首屆執行委員會他在任內做了六年,他本人與粵劇的關係好像愈來愈接近,然而他一再強調,對粵劇的觀點純粹從業餘愛好者的角度出發,並非學者立場。

                就說業餘愛好者吧。今天的粵劇環境,業餘和職業兩者有互相依存的關係,業餘表演的活躍程度幾乎影響職業市場的生機,甚至有反客為主的趨勢,這種現象對粵劇發展是好是壞?

                陳教授認為這問題不是目前可以解答的,這種業餘與專業之間的關係,恐怕要等它十五、二十年,讓它自由發展;到了那個階段,大家已經有成熟的心態,一起回顧這過程中逐步演進出來的結果,清楚觀眾接受怎樣的表演方式,那時才會有定論。

                說到底他還是回歸本行,香港是自由市場,自由買賣是市場運作的最佳方法。市場學重視「以人為本」,粵劇以觀眾為本,達成觀眾願望才是最終的目標。

學習態度正心誠意為基礎

                 現時粵劇界的流行語是「承傳」,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新秀培訓的話題。藝術薪火相傳,本來是很自然的事,粵劇大老倌培訓新秀演員,打破了「教識徒弟無師傅」的傳統觀念,可謂一大突破,但演員要學到甚麼時候才算得上承傳呢?

                「無論教與學,心態最重要。」他說。「中國人幾千年承傳的道統,以儒學為依歸,父母所育、老師所教,皆以誠意、正心為出發,進而將所學作為修身、齊家的基本態度。尋師學藝講緣份,導師不一定要名家,跟日久一定有所吸收,能從他身上學到本領的就是良師。以正面態度看事情,老師該以學生為榮,何懼超越自己?所謂愛之、望之、延續之,下一代受人愛戴,上一代的本領才得以承傳。以中大粵曲班為例,凡中大師生教職員都可來學,一班同學無分年齡、資歷,有初來埗到一的,有浸淫日久已見章法的,全部混合上課,那些不介意水準參差的依然學得好開心。事實學生是不停流失的,若覺得這大班上課已不能滿足,另請名師深造,說明個人已有進階,屬可喜之事,導師和同學應為他高興才是。

                 俗語謂「走得了和尚走不了廟堂」,廟堂傳的不是經文是心法,那個和尚在不在,講的是一樣道理。

                藝術承傳有多種,陳教授認為「藝」最重要,以前科技不發達,表演方法靠口傳身授,前輩的東西難以保留,很多老劇本不知流落何方。過去的藝人都有個習慣,喜歡「收埋自己」,連帶屬於自己的「寶」也收起來,怎樣找出這些寶物,使不致於人間蒸發,乃是當務之急。「禮失求諸野」,他相信東西尚在民間,尋寶不難,難在想個甚麼辦法,可使藏寶者願意拿出來。寶物重光,公諸於世,讓更多人欣賞,才是藏寶的真正的價值

描繪全方位新願景藍圖

                陳教授曾經說過粵劇的未來,認為必須先有個願景。粵劇需要一位很有能力的人,對此抱極大志趣,又肯付出時間,宏觀看大勢,有本事徵集大眾意見,設想出一個新的願景,然後敦促政府和業界,與社會大眾一同聯手,共同描繪出一個全方位的新願景。

                 作為諮委會主席,目前他的願景是甚麼?

                 他說「諮委會的機制是集體領導,主席的角色是與三十位委員配合,平衡各界別的意見,共同探討可行方案,以符合社會大眾的期望。若問粵劇未來願景,目前未有清晰面貌,我要先從委員著手,每個委員都有自己的願景,彼此的聚焦點不同,各說各話難尋求共識。我把每個人的願景放大細看,找出他們的接觸點,由一個接觸點開始,逐點串連起來,勾畫出一個共同的願景,使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掏空自己吸納別人

                 他又表示,作為主席,先要掏空自己。掏空才能接納,就是要虛心聽取意見。

這功夫得花些時間,主席要逐一與委員個別談話,通過談話透視各人的心態,知道不同受眾的想法。坐言起行,由資深委員開始,他已接觸了好幾位委員,汲取了不少寶貴經驗。第二個談話對象是政府,他要認真理解政府政策和實施執行的進度,粵劇界的需求要配合政府運作才能行之有效。還有業界關注的人也是他的談話對象,在談話這過程中,引發正面思維,尋找共識,存異求同,如此才能透徹理解現時粵劇的生態環境。

               承傳講的是理念,他藝術觀點最重要,有想法要講出來,粵劇需要繪畫一張新藍圖。

以良幣逐劣幣

                結合眾多委員的願望,繪製一張粵劇未來的發展藍圖,可是一項長遠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可見成績。他認為,按照自由市場的概念,各有各做未嘗不是一種辦法,每人做他的一部分,到某個機緣,將各部分合併起來,就成為願景的全部。願景要實事求是,未必滿足個人願望,有些人必須放棄自己的部分意欲和喜愛,以配合整體。難免有執拗之人,如何調解呢?陳教授又搬出他的市場管理策略:以良幣驅逐劣幣──彰顯好的,壞的自然淘汰。

                目前主席上任只有幾個月,他希望新任務能帶出新做法,盡力在任內做到全面諮詢工作。

                授業之餘,陳志輝也愛講做人道理,他說凡事用欣賞角度,欣賞人,欣賞事,世界是美好的。一句格言:「放低自己,行得更遠。」

撰文:小禮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