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五, 05 六月 2015 14:44

《琵琶記》戲劇和改良芻議

粵劇《琵琶記》為唐滌生名劇之一,這劇乃根據元代高明的《琵琶記》而成。歷來學者對原作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筆者對「翻案說」和「譏刺說」也有不同的看法,故執筆一抒己見

撰文:黃紹明

故事簡介

           儒生蔡伯喈,和趙五娘新婚才兩月,在嚴命下赴京應試(原著父命,唐劇則用母命,葉紹德用回原著修訂唐版),高中被牛丞相招為婿,雖不願但無能(應是無膽?)反抗。而在家鄉的雙親,三年沒有兒子的一點音訊,因飢荒而雙雙餓死,五娘抱琵琶上京尋夫,到了京城洛陽,在彌陀寺將途中彈琵琶乞來的錢作追荐公婆,因有官員來而被趕走,留下公婆遺像。而來人正是伯喈與牛小姐,牛小姐找到五娘,認為姐姐,共事一夫,伯喈退官棄職,攜二妻回鄉守孝三年,受到朝廷的褒揚。(粵劇的「廟遇」是寫五娘找到相府,見到伯喈已再婚,離去後在廟中暈倒而伯喈尋至)

故事的前身:

           這故事的前身是南宋民間流傳的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故事說蔡伯上京赴試,貪戀富貴功名不歸,其妻趙五娘獨自支撐門戶,在公婆亡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伯喈不認妻,以馬踩踏五娘,觸怒上天,伯喈遭雷轟而死。

《琵琶記》的目的:

大致上有以下兩

翻案說:高明是想把蔡伯喈在《趙貞女蔡二郎》內忘本和兇殘的劣德改變形象來給他一個翻案

譏刺說:這一說有幾個不同的意見就是:

1.明王世貞認為是影射唐代一位姓蔡的書生入贅牛相府(筆者按:唐代有姓牛的丞相名叫牛僧孺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約十九年)

2.明胡應麟認為是諷刺鄧敞棄妻入贅牛相府。(筆者按:鄧敞故事出自宋代的《太平廣記》)

        3.宋洪邁認為是諷刺宋臣蔡京的弟弟蔡卞娶王安石之女而休妻上述的牛相府是指王安石相府因王安石外號拗相公以牛脾氣聞名故被稱為牛丞相

        4.大多解讀「琵琶」為王四因為王四是「菜傭」,乃蔡邕的同音其實菜傭暗示卑庸之人筆者認為是借諷「才庸」

故事帶出的問題:

           首先說「翻案說」若果說是為蔡邕平反為何《琵琶記》第一出便來個「一舉鰲頭再婚牛氏利綰名牽竟不歸」?既然不歸至令年老父母餓死鄉間,為甚麼又「全忠全孝蔡伯喈」?這個矛盾引起代文人的非議明代文史學家李卓吾與清代戲劇家李漁便是例證可以「翻案說」不能成立筆者認為故事中的孝心與孝行模糊不清有心無力並非孝行

一些理論將這個「不孝」歸咎於科舉制度但在代封建科舉制下也出現了不少孝子二十四孝中便有兩個辭官回鄉侍親或尋親的故事,如果將個人的操守德行被時勢所控便失去了「百行孝為先」那代不變的真諦和美譽又或說因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賞《琵琶記》便它無瑕,但可知文字獄便發生在這位皇帝手上?正義之作可能難過他一關啊!換言之,他的喜愛,並非絕「對」!

        至於「譏刺說」,諷刺入贅之人,忘記了父母之恩,也如上述所說,何以說「全忠全孝」?欠解!若說以菜傭暗示蔡邕,故產生「琵琶」二字而成為「琵琶記」,那麼,是否因此而琵琶乞唱或曲奏有欠的唯一理由?否則,文不對題,這個琵琶為誰彈?

        名傳世代的蔡邕,是「胡笳十八拍」蔡文姬的父親,字伯喈,陳留人,東漢末名士,漢獻帝時曾任左中郎將,故又稱蔡中郎。「焦尾琴」便是他的「傑作」,為免滿門抄斬而事董卓,董卓死後被王允囚於獄中而死。《後漢書》記載「邕性篤孝」,已說明此戲中所謂「餓莩其親」,與事實不符。有說同名同字,何只一人?但同朝同代同鄉,還說巧合?縱然有,亦有違李漁所謂「姓名事實必須有本」的「文德」原則。何況《琵琶記》二十二出「琴訴荷池」中所述的自斫「焦尾琴」,肯定是「指名喚姓」了。

改良的芻議:

           (一)將戲中蔡伯喈名字修改,避免用史人物的姓名,才真正達到《琵琶記》中所說「不關風化體縱好亦徒然」的真意

       (二)用上琵琶一名當然屬「本是胡中樂希君馬上彈」(唐李嶠句),為贈加「琵琶」的「對題」認受性,應效李漁添加北方風味的文雅小曲或用原作中的詩句作彈琵琶乞唱甚至在廟中來個和彈唱盡訴「琵琶一曲腸堪斷(唐岑參句)。

       (三)至於男主角方面可有兩個方案選擇一是當時因「三國咁亂」身當重任忠於國事未能為表真心和孝心不能隨便託人傳訊,應派專人送信及錢回鄉,並可說專人途中遇難,故此鄉間家人收不到消息。這樣才可算得是「全忠全孝」。二是照原故事,保持男主角「不孝」的形象,但如上述,另立名字,與歷史人物無關。有一點可能還要考慮的,就是漢代是沒有狀元的。

       (四)原著是奉父命赴試,唐滌生改為母命,後來葉紹德改回用原著的父命。在封建的社會,父命似較合理。不過,父母年紀,不提也吧,試想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他們的兒子該多大?(《琵琶記》二十一出說「公婆年紀皆在八十之上」)

       (五)李漁所謂「身背琵琶,獨行千里,即能自保無反,能免當時物議乎?」是否應加插仗義輕財的張大公特別安排?例如交書信給她,找途中一親戚幫助,書中並請親戚修書介紹途中親友,給她幫忙。這樣也可避免過份的「蓬頭垢面」,對做這角色的花旦扮相也有好處。戲裡加插夜宿善心人家和廟宇的琵琶唱曲,歌頌善心與博愛。

       (六)《琵琶記》以文筆優美見稱很多段末有詩為結而第一出來一個故事人物的四句簡介:「極富極貴牛丞相施仁施義張廣才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這四句簡介,很容易令人誤會是詩但讀來詩格不對平仄有誤筆者認為是本劇文字上的美中不足處尤其是末句中的「伯」字,與「孝」字,俱為仄聲,縱使在作者元朝年代的韻律,例如北小令文字譜來說,有入聲可作平聲用,但伯字屬陽上聲,仍不合韻(此句第二、四、六字韻應是「平仄平」),縱使不是詩,但宣傳句子、總結或題目簡介,亦應以此為準,方稱上佳之句。所以上述句中的「伯喈」,是時候要改變了!

        上述的修改提議,純屬芻議,其實,對編劇家而言,修改實屬小事,可能還有更好的意見,但願「新歌翻入梨園拍」(宋何澹句),「梨園弟子唱新詞」(唐/宋徐鉉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為粵劇美麗的前景而舉杯!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