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二, 20 十一月 2018 12:33

千珊 兼取學院派與師徒制的優長

千珊是香港演藝學院第一屆戲曲藝術學士,自小跟文千歲、梁少芯學習粵劇,最近更成為入室弟子。她接受了「學院派」及傳統「師徒制」兩種方式的教導,正如她所言,就是把好的東西都集結在一起了。

 

         她的「千珊粵劇工作坊」,期望以新穎的製作吸引年輕人接觸粵劇,同時也強調傳統基礎的重要。新舊之間,怎樣互補、平衡與取捨?她自有理念與想法。

 「學院派」與「師徒制」

       千珊幾年前大學畢業,本來打算攻讀教育碩士,那時候有前輩推薦她入讀演藝學院剛開辦的戲曲學士課程。在這以前,她並沒有想過要成為職業演員,最後她決定入讀演藝學院,是因為心裡對粵劇的熱愛。

       演藝學院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不止培訓學生演戲,也包括戲曲文化與歷史,增長了千珊對戲曲的認識。「由興趣到職業,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她以前只覺得粵劇「好玩」,入讀了演藝學院,別人對她的要求不同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不同了,不再只是業餘玩玩而已。剛進演藝的時候,每天都要上學,練習基本功等各科,老師要求也高,一時間比較難以適應。在學四年,基礎打穩了,特別是基本功及身段。一路下來,努力學習,亦有不少演出機會,每一次付出了,下了苦工,有一點成績,她就會覺得愈來愈好玩,覺得自己還可以追求更多,漸漸令她想入行,確立人生方向。

       在學期間,千珊發現自己有很多東西都不懂得,很多時就會向華師傅、芯師傅「問功課」,幾年間,大家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兩位師傅見千珊的投入與用心,苦心扶她一把,師徒緣分就建立起來。師傅對千珊最大的影響,是對藝術的那份熱誠與執著,無論是妝身、服飾、演戲等等,每一樣事情都一絲不苟,絕不馬虎,這是對觀眾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藝術的尊重。

       今年10月,兩位師傅回港支持千珊,芯姐粉墨登場與她合演《洛神》及《寶蓮燈》兩齣長劇,並由華師傅擔任藝術總監。她以《洛神》一劇為例,與我們分享師父對她的教導與啟發。從台步、身段、口白口古的說法、感情的表達等,師傅都一直在引導她。自小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她,自言中文不是很好,師傅便為她解釋曲辭的意思,每次一講,就是幾個小時。今次演出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習「七步成詩」那場戲的演繹,練了很久,師傅一直說:還不行還不行!那幾句詩不可以光說得大聲便成,師傅教她,七步應該由曹子建來行,每行兩步讀一句,最後一步讀完最後一句,這樣更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演員除了要顧及腳門,走動的位置外,更要顧及到情感的表達。

       有師傅的執手教導,千珊自是十分幸福,路也行得相對比較順。有人說,傳統師徒制在今時今日已不合時宜,千珊卻不認同。經歷過兩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兩者共冶一爐,在各方面互相配合的基礎下,她日漸成長。

傳統與創新

       華哥芯姐榮休移民後,千珊與「千連芯」的學員,希望成立一個劇團,用來舉辦演出,「千珊粵劇工作坊」是這樣成立的。真正用這個劇團名義演出,是千珊即將畢業的時候,與一眾演藝同學合作,希望除了學校演出外,多些踏台板,讓更多觀眾認識他們。

       現在劇團除了演出外,也做推廣和教育工作。千珊除了擔任文武生外,也要兼顧行政等各項工作。希望更多人可以接觸粵劇,所以會多做一些新穎的製作吸引年輕人,這是劇團其中一個主要的方向與特色。千珊認為,粵劇有很多空間可以加入新元素,包括劇本、布景、戲服、燈光、演繹的方法與節奏等。今年7月,她與梁燕飛主演重編傳統劇《牡丹亭‧夢》,可稱為粵劇的「青春版牡丹亭」。這個故事本身就是傳統裡出來的,唱的大部分是傳統的曲式、曲牌。千珊強調,創新需要有傳統基礎,更不可以改變粵劇的規格。此劇節奏明快,服飾與舞美設計唯美,年輕人看也不會覺得悶。演繹方式比較大膽,柳夢梅與杜麗娘在夢中相會,利用「借位」的方法,塑造親吻的效果。千珊說,她邀請了一些沒有接觸過粵劇的朋友來看,他們看了都很接受,在這個點上,她覺得《牡丹亭‧夢》是成功的。如有機會再演的話,她希望可以加上一些跨界別、跨媒體的元素。

       千珊現在兼職攻讀藝術文化企業碩士課程,希望充實自己,在做戲的同時,積極推廣粵劇,吸引更多年輕人欣賞粵劇,把粵劇推向國際化,其方法就是新舊之間的互補與取捨。

文:林曉慧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