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24 三月 2021 19:05

黎耀威的「思」與「變」

「傳承」與「跨越」,似乎是貫穿《挪亞方舟》於香港藝術節重演的命題。一群年輕後進擔大旗上陣,並為他們增加唱段曲詞,讓年輕演員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2010年,大老倌文千歲及梁少芯以《挪亞方舟》一劇告別香港戲迷,其後移居美國。《挪亞方舟》是文千歲自編自演的作品,以聖經裏挪亞建造方舟渡過大洪水的故事為藍本,對於大多取材自中國歷史及民間故事的粵劇而言,無疑是破格之舉。闊別十年,香港藝術節推動復排及重新製作這部粵劇,正好藉此機會再思考《挪亞方舟》為粵劇開拓的可能性。

思粵劇之變

《挪亞方舟》當年首演時,除了由文千歲及梁少芯飾演挪亞及挪亞太太外,其他班底皆為紅豆粵劇團人馬。十年後,製作這項挑戰落到文千歲的徒弟黎耀威身上。黎雖不會親身登台,但會身兼統籌及導演一職,夥拍資深粵劇演員梁煒康(曾為十年前的製作任舞台監督),負責重新編排劇本、組班、排練等大小事項,兩人可算是這艘「方舟」的幕後工匠。

「好欣賞藝術節提出重新搬演呢個作品,幾大膽,因為做一套經典戲寶一定會更安全。」黎耀威說。《挪亞方舟》在各種傳統戲碼中或許是個小眾題材,但這個故事其實為粵劇的一貫美學觀念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黎形容,初看這部劇時,第一個感覺是――豐富。他看出作品在情節、情感或舞台效果等方面,都有豐富潛質,突顯粵劇的多面向及可能性。例如他對劇中洪水滅世場面的印象便尤其深刻:「台上一滴水都沒有,但透過舞水旗、演員的身段功架,令觀眾真的相信洪水要湧來了,這點就帶出了粵劇的虛擬性。」

粵劇一向重視的唱、做、唸、打元素,在原製作中亦得到充分展現。唱段方面,黎認為其師傅在編曲選曲上非常出色:「師傅特別提過下半場的重頭生旦戲選了小曲《潯陽江上月》,藉此表達挪亞夫妻在方舟上的憂心及徬徨,那兩段唱段非常優美工整,是很花心思的安排。整部劇在曲風上用了小曲、梆黃、說唱等不同粵曲種類,有很多機會讓演員大顯唱功。」

劇本擁有這些先天優勢,故這次重新編排,他特別着重其他方面,主力發掘角色的人性特質,加強描寫情感狀態,希望令觀眾更易找到共鳴。「聖經其實沒提及在方舟裏發生了甚麼事,好處是反而有空間構思。」他着手提升幾對夫婦的對唱以及動物練武場面,例如為挪亞大兒子和媳婦(今次將由夫婦檔藍天佑及鄭雅琪飾演)加添生旦對唱戲。「兩人在方舟上擔心糧食快盡,不知何時可上岸,又遇到風浪,以為快要死了,對唱盡訴那種懦弱、恐慌、無力感,與挪亞夫婦早前的對唱會形成有趣的對比。」

黎相信,即使沒宗教信仰的一般粵劇觀眾都會有滿意的體驗,而取材上的新鮮感,也可吸引未看過粵劇的新觀眾入場。作為本地粵劇界年輕的一代,他一直思考如何讓粵劇更能回應當代社會及觀眾,過去他曾將莎士比亞劇改編為粵劇,嘗試走出一條新路線。他坦承,重新搬演十年前的製作,有道現實的問題一定要直面:對今時今日的觀眾來說,以往的呈現方式會否顯得老套?故此他多番強調作品的整體風格要統一,不惜工本重新設計及製作服裝、佈景,以呈現當代品味。

如黎耀威所言,重新搬演《挪亞方舟》「是很好的機會去反映粵劇的時代特質」。希望他建造的,也是一部能經歷考驗、立足於當代粵劇舞台的製作。

借廣彩之美

今次參與重排及演出的台前幕後人員皆是本地班底,在部分佈景及宣傳設計上,更參考了另一種與香港關係密切的獨特藝術風格――福音廣彩。

位於沙田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於1930年由來華傳教士成立,主力傳教及為信者提供靈修空間。二戰後,叢林的第一任華人牧師推動成立繪瓷部,以廣彩技法,製作瓷碟、茶器及枱燈等瓷器飾品,以這種傳統嶺南藝術傳揚福音,而學員也可透過繪瓷維持生計,並實踐修道精神。

繪瓷部出產的瓷碟均以聖經故事為主題,在場景描畫或人物造型上,與《挪亞方舟》所建構的相映成趣:江邊低拂的是柳樹,掛於餐桌後的是雙囍卷軸;聖母瑪利亞以中國民婦的簡樸造型,在馬槽喜迎耶穌;耶穌穿闊袖漢服,盤髻蓄鬍,在信徒面前展現衪平定風浪的大能,構圖、氣勢竟有中國民間故事「八仙過海」的味道,而廣彩着重的絢麗紋色和精細筆工,也在此表露無遺。

透過聖經題材,廣彩或粵劇展現了中式藝術的可能性,從中亦啟發了不一樣的角度欣賞這些傳統藝術之美。

撰文:廖健邦  原載2021年香港藝術節之《閱藝》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攝影:謝明莊         道風山基督教叢林 福音廣彩《彼得認耶穌為主》          照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