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三, 07 二月 2018 20:16

《風雨同路》-人間情味的粵劇

根據澳門「天鴿」風災真人真事改編的現代粵劇《風雨同路》二月三日上演了,一場非觀眾熟悉的售票節目,永樂戲院全場滿座,實在十分難得。舞台上重演災難中感人的真實情景,舞台下凝聚一股激動的情緒,隨著集體回憶起伏澎湃,全場一起見證:天災無情、人間有情。
 
       演出團隊一月開始密鑼緊鼓排練,全劇演員多達六十餘人,包括來自佛山粵劇院扮演解放軍的青年演員,加上一組粵劇樂師,場地工作人員十數人,均來自本澳不同團體,除了老中青三代粵劇演員,並有話劇界、舞蹈界及業餘熱心人士參與,台前幕後近百人,都因本劇的特殊意義感召而來,本著同心同德共襄義舉的精神,聯手打造一部反映本澳本土歷史故事的寫實戲劇。
 
       從構思、劇本創作、召集人手、排練到成功演出,不過四個月之間,朱振華老師一力承擔監製和導演的重擔,幾位執行導演包括粵劇前輩謝天雄、趙興華、郭瑞瓊、徐廣林,以及話劇前輩沈榮根,都不辭勞苦親力親為。由於劇中人物眾多,必須動用大量演員,部分新人缺乏舞台經驗,或未曾接觸過粵劇,導演逐一執手相教,演員一板一眼認真學習,人人力求做好角色,義工送水送飯,上落樓梯的步法都要學習,甚至練到三更半夜,而大汗淋漓的朱老師還不斷給他們反覆示範,這感人場面在屢次排練中出現,可見團隊上下一心,無分彼此互相照應,一如劇中情景。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粵劇業餘演員,澳門後起之秀
 
       《風雨同路》並非傳統粵劇,是澳門從未製作過、本地演員從未演過的現代戲,這個演出團隊最大特色,是青年演員佔多數,能夠號召這一大批年輕人,可見證本劇未曾上演已經發放動人魅力。
 
       「天鴿」侵襲造成人命傷亡及重大災難的慘況,大部分由市民拍攝上網而廣為人知,暴風中守望相助、捨命救人,以及災後社團自發組織善後工作,種種為人稱道的善舉義行,都透過網上傳播感染全澳市民。本劇藉一位青年攝影者的鏡頭串連全劇,把風災中所見所聞真實地紀錄下來,藉以彰顯澳門人的善良本性和助人美德,歌頌人性的高尚情操。
 
       扮演攝影青年的謝佩珊,是知名業餘粵劇花旦,踏台板經驗豐富,她坦言今次演出不比從前,心理壓力大,一方面本劇展示的是澳門人的大愛精神,演員承擔著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從未演過現代粵劇,沒有古裝穿戴,沒有水袖繡花鞋,怎樣呈現粵劇的台步、身段和做手,要拿掐分寸,她的戲份口白多唱詞少,粵劇的唸白是最高難度的,認真考功夫。她以一個全新形象來演繹,給觀眾全新感覺,原來花旦可以演出青春活力。
 
       謝佩珊父母都是戲行人,自小跟家人落班看熱鬧,早就愛上粵劇,芳艷芬、李寶瑩、紅線女、任白戲寶,聽到入心入腦,隨口可唱出來,十來歲斗膽公開獨唱一曲《蔡文姬歸漢》,令人刮目相看。其後父親謝天雄、楊海城、朱華芳、盧冰等粵劇前輩先後在澳門設帳授徒,她才有機會從師學藝。第十屆澳門藝術節,她第一次擔正演出《文武狀元爭駙馬》,其後有長劇《西河會妻》、《重開並蒂花》、《香銷十二美人樓》、《紫釵記》、《梁祝》以及許多折子戲,演的是青衣、閨門旦。不過,她說自己並不熱衷演出,喜歡的是排戲,為甚麼呢?「喜歡朋友相聚的融洽氣氛,大家相處一段時間,互相砥礪切蹉,親如兄弟姐妹;排戲又有導師指點,補充自己的不足,是求之不得的機會。到戲演完了,曲終人散,不知何日重聚,總有依依難捨之情。」她特別感謝朱老師,把機會給予年輕人。
 
       說到年輕花旦,不得不說就讀理工學院三年級的莫穎霖,她小時候學彈琴,學跳舞,一旦接觸粵劇之後,覺得沒有一樣比得上粵劇,小學一年級便加入坊眾青少年粵劇培訓班,跟趙興華和郭瑞瓊兩位老師學戲,孩童時代喜歡的是華麗的舞台,漂亮的裝扮,優雅的舉止,以及精彩的刀槍把子,上台演出,《七月七日長生殿》、《打金枝》、《洛水夢會》演的都是王妃公主,華貴的裝身,青春亮麗的臉孔,贏得不少鼓勵掌聲,她很有滿足感。也許是武功表現比較好,很快就被界定演武旦,《白蛇傳》之〈盜草〉和〈水漫金山〉演白素貞,《楊門女將》演穆桂英。零五年「澳門藝術節」邀請演出長劇《穆桂英大破洪州》,一連幾個月,天天晨早練功後去上課,下課後排練,深夜才做功課溫習書本,睡眠不足,連吃飯都沒有時間,經過這階段的刻苦磨練,她好像忽然成長了,開始對自己有要求,她終於明白為甚麼喜歡粵劇。演出成功,享受的是成功背後的學習過程,而不單是觀眾回報的掌聲。
 
       莫穎霖在戲中扮演義工,和一班朋友送水送飯給住在高層的長者,幫忙清理堆積如山的污臭垃圾,現實中她拉攏幾位同學一齊來扮演義工,如實地演繹當日救災義工的行徑,她帶領大家一起走圓枱,行碎步,排練辛苦,但覺得有意義,大家都很開心。
 
       劇中有一對來自廣州的情侶遊客,演員也是從小學粵劇的生旦,江偉林如今已是創業青年,張雪茵仍在大學唸書,兩人都沒有放棄學粵劇。扮演遊客問路,老街坊親自帶到大三巴,遊客領略到澳門人的親和友善。兩位青年演得十分自然,因為親和友善就是他們的本質,這種本質也感染了客居澳門的外地人,因而在風暴中有菲律賓青年忘我救人的義舉。
 
  • big image
  • big image
 
掌板新秀鄧子健
 
       和莫穎霖一起學粵劇的鄧子健,是這台戲的掌板師傅,這位廿一歲青年深得朱老師信任,他是土生土長新一代青年,這麼年輕就成為音樂拍和師傅,實在難得。鄧子健自小喜歡粵劇,尤其喜歡鑼鼓音樂,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十六歲毅然前往廣東粵劇學校專修鑼鼓四年,是澳門唯一的劇校專科畢業生,現已成為澳門曲藝社團不可或缺的專業人才,他同時為來澳演出的專業劇團做擊樂,從實踐中汲取多方面的經驗。
 
       在劇校學的都是傳統粵劇,第一次做現代戲,演員怎樣出場?鑼鼓點該落在那裡?心中完全沒有底。每次排練他因人而度,鑼鼓如何配合演員動作而不違反鑼鼓規則?他一面思考,一面用筆記下,然後和導演斟酌,和演員溝通,不停修改又修改,盡量達致完美。這台戲排練足有二十場,彩排兩場,做這一台戲所花時間、精神十倍以上,如所有演出和工作人員一樣,不問報酬,不計時間,專心致志只為做好這台戲,問理由,他說:「是朱老師的熱誠和這台戲的吸引力,為澳門人做件有意義的事。」
 
       澳門人有甚麼讓你認同的優點?「有,我接觸過不同地方人士,有得比較,就知道澳門與別處不同的人情味,真誠的友愛,善良的本質;我是澳門人,也希望自己能保持這些優點。」他舉個生活中遇見的例子:「有位澳門唱家,與相處多年的私伙頭架,兩人已超越賓主關係而成朋友,親如家人;師傅辭世,唱家不但幫忙處理後事,一直照顧家人生活,並且供其孫兒出國留學。聽這個故事,令人覺得好溫暖,這種情誼,世間少有,唯澳門人做得到。」
 
       聽幾位青年的心聲,喜見中國傳統美德在新一代傳承。《風雨同路》成功推出,亦是所有工作人員合作共融、發揚澳門精神的體現。
 
       撰文:廖妙薇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