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一, 08 八月 2016 14:45

從聲哥演出的劇目看女性角色

聲哥所演一些劇目中女性的角色,她們大多是委曲求全,暗裏吞聲,為報愛郎恩情而委屈自己,其中也有為國捨生者,但也有極少數能夠獨立自主,找尋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前者以《胡不歸》的趙顰娘、《一曲琵琶動漢王》的王墻,以及《敲牙記》張巡的愛妾為例,後者則以《多情君瑞俏紅娘》的崔鶯鶯為佼佼者。
 撰文:阿信 
 
 《胡不歸》的趙顰娘
     
      「胡不歸」的趙顰娘是典型封建社會下婆媳關係衝突的受害者,她因被誣患上癆病而被家姑相迫,首先要她與夫婿萍生分居,後更被逐出夫家,甚至要假裝死去讓夫婿心死續娶,好讓夫家有後。看過一些資料,「胡不歸」的劇本出自三十年代馮志芬手筆;話說當年馮氏和余文湛在銅鑼灣租房共住,同屋婆媳發生口角,聲浪迫人,兩人遂到餐廳度新劇本的「橋」;適逢馮的親戚向其借款三百港元,因其女與家姑不能相處下去,要投靠母家,而作母親的也因生病而需錢醫治。馮、餘二人遂決定以婆媳衝突為劇本主題;馮又取「嶺南即事」之「胡不歸兮胡不歸」中的「胡不歸」為劇本的名稱。(謝永光「胡不歸一劇的由來」中引前座客「廣東莎翁名劇胡不歸有段古」)

            其實顰娘、萍生這對苦命鴛鴦之所以引起觀眾的共鳴,正好反映封建制度下女性角色的悲慘遭遇,包括虐媳者及被虐者,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一個女性婚後能擁有的很多時絕對不是丈夫,因為男人可以自稱風流而不作下流看,可以擁有三妻四妾,所以婚後女性寄望的很多時唯兒子矣,因此形成「擁有狂」及「操縱狂」;另一方面,「妾本絲蘿,願托喬木」,婚嫁的女性,除了全心依賴丈夫,還能有什麼奢望?所以顰娘空閠獨守,也只能說:「斷不敢怨郎情薄」。謝氏在「胡不歸一劇的由來」提到廣東粵劇院為了強調封建倫理的冷酷無情,決定把劇本改成被逐的顰娘慘死,以加強受害者對封建制度的控訴。

 聲哥對孝親、愛妻兩難存的演譯

       聲哥對溫柔婉順、委曲求全的顰娘有深刻的理解,我能看到的是76年「林家聲戲寶承傳系列的「胡不歸」及86年聲哥回廣州參與「紀念著名表演藝術家薛覺先先生逝世30周年」和紅線女合演的「慰妻」,(此外還有1958年的粵語片)。在電視特輯中,聲哥的萍生對苦命的妻子有的是百般憐惜,但更多的是徒嘆奈何,聲哥表情、造手、唱腔都非常細膩,以「恩愛難求慈母諒,唯有低聲偷怨,怨一句天意茫茫」去表達痛惜、自憐、自悲的情緒。「慰妻」的動作方面由初相見時執手相看淚眼,到見文方氏時相繼下跪,以跪地不起去懇求母親讓媳婦也能免於長跪,其後欲扶病弱的妻子起身但礙於母親的威嚴而作罷,及在別妻時偷偷回頭安慰妻說一有空就去看她,被母喝止後,一邊行仍一邊回首看,盡表依依。在「別妻」中,最欣賞的是聲哥演譯萍生因被迫出妻而心神彷彿,拿著的酒杯也離手差不多跌下,這樣的演譯真是神來之筆,聲哥曾說「胡不歸」中的「慰妻」、「別妻」都要用心去演,要視顰娘為自己的妻子,如果聲哥對顰娘的困境沒有足夠的領會,他不會有如此深刻、細膩的演譯(博精深新-我的演出法79頁)。 

      萍生赴征途後顰娘就被文方氏逐出趙家,深愛丈夫的棄婦臨別還處處為丈夫著想,希望丈夫另納淑婦, 「為求他日我夫凱旋歸,莫言媳婦有不善,新婦再續絃,務宜求淑眷,殘生再相逢,我斷不敢有怨」,最後為了杜絕丈夫的思念,另娶有後,甚至要假裝死去,嘆嘆!根據資料,薜覺先演出「胡不歸」後,觀眾對該劇的結局有不同的意見,有認為讓顰娘死去,未免太慘,於是「哭墳」後,顰娘現身,文氏諒解,大團圓結局,但現實中,當時有多少封建制度下的媳婦有如許的幸運?顰娘的結局,除了不讓觀眾心有戚戚然的回家,還是想給活在黑暗中的不幸女性,一線光明,一點安慰! 

《一曲琵琶動漢皇》的王嬙 

劇本由來

       無論粵語片或粵劇的「琵琶動漢皇」都取材於元雜劇馬致遠撰寫的「漢宮秋」,(全名為「破幽夢孤雁漢宮),因為劇中人物包括了毛延壽。在「漢宮秋」的第一折,毛延壽索賄不成,所以點破王嬙像,元帝夜聽琵琶,寵幸昭君。第二折,毛獻昭君像於匈奴王,元帝被迫獻昭君和番。第三折是昭君留下漢服明志,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昭君拜別漢邦後投江自盡。第四折元帝在昭君卒後百日夜夢伊人,匈奴押毛延壽回漢,漢帝斬之以祭明妃。(兩岸高甲戲硏討會論文集石光生 - 王昭君故事於台灣戲劇文本書之異變)

 聲哥對王嬙人物的闡釋

       76年的林家聲戲寶承傳系列「琵琶動漢皇」及65年的粵語片「一曲琵琶動漢皇」都接近馬致遠的「漢宮秋」,聲哥的漢元帝對王嬙這弱女子由被誣陷、到得寵、再到要淪為政治的棋子有由衷的愧疚及深沉的悲戚。聲哥對漢元帝情感的變化,捕捉得非常細膩及有層次,末見王嬙前,君王有點沒精打釆,因為「雖有粉黛三千為伴駕,盡是庸脂俗粉」,但見王嬙後,馬上神清氣爽起來,他對寵愛的妃子是神魂顛倒,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當羣臣報奏呼韓邪單於要求昭君出塞,聲哥的反應非常激烈,自忖皇帝的愛妃,怎可送給番屬?但隨著羣臣的一而再的稟告,他慢慢終於看清楚了情勢,他非旦無力承擔保衞國家人民,就連心愛的妃子,也護花無力!聲哥的表達是深沉的哀戚和愧疚,一個無力的君王,面對家國、人民、愛妃,其實又可以有什麼抉擇?所以眼看愛妃的離去,神魂俱廢,昏闕過去。一國之君,要賴弱質女流去拯救國家,真是人生的謬誤!

 歷史上王嬙的遭遇

       無論粵劇或粵語片王昭君的遭遇都比歷史上的王嬙來得幸運,因為劇中人到底有君王的寵幸和思念,但歷史上的王嬙卻要一女事三夫,其中兩個還是子、孫輩,一縷芳魂,長埋異域!據蔡邕《琴操》記載,王昭君出身於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的一戶平民之家,十七歲時,端正孄麗,其父王襄遂將昭君獻給了元帝,成為一名宮女。(元前38年)據《後漢書》記載,元前33年, 匈奴單于呼韓邪來朝,元帝發敕令賞賜其宮女五人。當時昭君已經入宮數年,得不到皇上的寵幸,心情非常悲傷哀怨,就主動請求和親匈奴。呼韓邪單于臨行前,元帝餞行,讓五個宮女出列。昭君衣著靚麗,容貌美艷,元帝非常吃驚,想要留下但又不願失信,遂賜予匈奴。昭君出塞後生一子,及呼韓邪單於死,長子複株累繼位,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但成帝敕令從胡,昭君遂成了呼韓邪單于父、子的妻子。(百度百科,網上資料) 

       昭君出塞是為了政治目的,使匈奴不犯漢境,本來呼韓邪單於死了,她的任務也完成了,但漢元帝仍用這一弱女子作棋子,要她下嫁單於的長子,生活了11年,生兩女。但昭君的悲劇仍要繼續,十一年後,第二個丈夫也先她而去,她又被命嫁給新單于,複株累的長子,也就是呼韓邪的孫子,昭君終於無法忍受,服毒而亡。

       王嬙善彈琵琶,但彈奏的不是打動漢皇的曲子,而是女子為政治犧牲的悲歌。 

《敲牙記》唐張巡的愛妾   

      唐安史之亂時張巡固守睢陽(河南省商丘市中南部,是江淮地區的屏障)兩年,援兵不至,糧草㫁絕,老鼠也吃光,軍心煥散,張巡遂殺妾饗三軍,以振士氣,可憐這被殺的妾,連名字也沒有。為什麼張巡選擇殺妾?因為妻、妾在許多文化傳統中都只是男性的擁有物,所謂資產也。張巡為國、為民連心愛的資產都捨棄,所以後人追封張巡為大都督,為其立祠。明朝有戲劇名《雙忠記》,劇中描寫張巡要殺妾,但心中不捨,但那位娘子觀言察色,反而自己提出犧牲小我,免去張巡啟齒之難。當張巡表示"心淒切,心哽咽,不因王事何忍別",他的妾卻能夠知大義地說 "臣死君,妾死夫,理所當,情何辜"。(網上資料)

       聲哥的《敲牙記》大致跟據「雙忠記」的劇情,但聲哥對張巡及其妾的透徹理解,使他能給觀眾合情合理、上佳的演譯,使人物變得富有人性和人情味,最重要的是給張巡殺妾一個合理的過程。首先,張巡和他的妾對國事憂戚與共,這就增加了她日後對丈夫抉擇的認同。當張巡為絕糧沮喪,她反而鼓勵他寄望去請救兵的南霽雲;當救兵不至,張巡戰敗,軍中無糧,決意殺妾饗軍,但張巡卻聽到妾為丈夫及睢陽的安危禱告上蒼,所以下不了手。 

       下一步張巡就想到要試探夫人的意願,這一步很重要,因為如果夫人不願而張巡強殺之,就未免太殘忍了。於是張假裝要向敵方投降,但當其妾說投降是不忠、不孝、不義、不節時,張巡就乘機說要保存忠義,夫人就得犧牲了。跟著妾為了成就忠義,就請張巡馬上動手,但如果張巡就此動手,也未免太絕情了,所以聲哥刻劃張巡的不捨,「劍未揮時情已慘,焉可以焚琴煑鶴?」跟著更撫劍長嗟:「不殺胡人,反將愛妾斬,要你何用?」,聲哥棄劍於地,這就給愛妾機會拿起劍去自薦,「為酬恩義,含笑到塵寰,殺妾饗三軍,可令軍人壯膽」。這樣的安排,主動求死的就是妾了。 

       到了愛妾產下麟兒,張巡就更下不了手,這樣下來,妾就反客為主了,她勸張巡,說殺妾饗三軍可作模範、可挽狂瀾。於是張巡下決心殺妾,這時聲哥加入了令人激節讚嘆的身段設計,夫人耍水髮跪著走圈,聲哥也以單腳自轉走圈,兩位老倌用這身段去表達內心劇烈的鬥爭,結果張巡昏闕過去,而妾就主導地走上報國之途了,由此可見聲哥對殺妾的安排是有層次、循序漸進的,主角的內心世界隨著劇情的進展,也愈加深沉覆雜,到最後,觀眾會覺得張巡並非無情漢,而愛妾卻是精忠報國魂。 

       聲哥藉著對《敲牙記》的演譯,給了張巡無名的妾一個有血有涙的角色塑造。 

《多情君瑞俏紅娘》之崔鶯鶯 

從唐元稹「鶯鶑傳」到元王實甫「西廂記」到明馮夢龍「宿香亭張浩遇鶑鶯」看鶯鶯性格的轉變:--

       歷代的編劇家對中國封建制度下委曲求全的女性可謂寫之不盡,當然,不是所有受害者都是緘默的,不過,她們大都以悲慘的結局去提出控訴,例如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焚詩稿魂歸離恨天的林黛玉、被王魁拋棄後自盡的焦桂英,但也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如梁紅玉、穆桂英、花木蘭,甚至三難新郎的蘇小妹。但其中看到鮮明性格轉變的卻數唐元稹「鶯鶯傳」(元王實甫的「西廂記」也是由其演變出來),元雜劇「西廂記」、以及明馮夢龍「警世通言」話本小說中「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的鶯鶯。  

       唐元稹「鶯鶯傳」崔鶯鶯的性格和王實甫「西廂記」的鶯鶯相似,都是在封建禮教束縛和嚮往自由之間徘徊的人物,她渴望接近張生但又一再猶疑,但青春的欲望終於戰勝了禮教的桎梏;不過,和「西廂記」的鶯鶯對比,她一早預知唐代的女子,無論如何進取,最終的命運都是操縱在男方手裏,所以張生上京赴考時,她對張生說:「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就是說,我預計了你會拋棄我,但那也是合宜的,但如果你娶了我,那就是你對我的恩惠。為什麼一個女性會如此說?還不是因為當時的社會,負心者比比皆是嗎!到了張生上京赴考,但考不中,所以就留在京城,他致信向鶯鶯慰問,而鶯鶯也給張生回信,盡表思念之情,說:「長安是行樂之地,好在你沒有忘記我這微不足道的人......如果曠達的人不屑私情,忽略小節追求大業,把先前的情份看成醜行,把誘迫的誓盟認為是可以不用遵守,那我將骨毀形銷,赤誠之心永不改變,如同墜落的花朶和枯葉依風隨露,仍然托心身在你腳下的塵土之中,生死至誠,盡言於此。」鶯鶯又隨信附送玉環一枚、斑竹茶碾子一個,希望張生如玉的堅貞,自己如玉環的不變改。

        張生把鶯鶯的信拿給他的朋友們看,朋友藉此作詩,但那時張生對鶯鶯的情已變,要和她斷絕,朋友問他原因,他回答說:「大凡上天所造就的絕代佳人,不危害她自身,就一定為害他人,如果鶯鶯婚配富貴人家,憑借著嬌寵,不成雲不成雨,就成為蛟成為螭,我不知道她會變成什麼。從前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擁有百萬人口的國家,力量很雄厚,然而一個女子就可以破壞它,潰散他的民眾,宰割他的軀體,至今仍被天下人恥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戰勝妖孽,因此只好克制感情」;他的朋友還讚他善於補過。你說那有這樣的道理?嘆嘆。 

       鶯鶯後來別嫁,張生也另娶,有天他路過鶯鶯住處,想以表兄身份和她見面,但鶯鶯拒之,又寫了一首詩去謝絕張生:「棄我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情,憐取眼前人」。也許就是因為元稹把鶯鶑寫到雖然被拋棄,但到底也拾回自己的尊嚴,所以之後無數歷代的劇作家都以崔鶯鶯入戲。(資料來自唐傳奇 - 元稹 - 鶯鶯傳 - 觀盧) 

       元王實甫的「西廂記」保留了鶯鶑在禮教束縛和嚮往自由間的爭掙,但終有勇氣衝破籓籬,他把負心、文過飾非的張生改頭換面,讓鶯鶯有個天從人願的結局,但說到底,王實甫的崔鶯鶯還是很被動的,因為她的幸福仍操在張生的實踐娶她的諾言上。 

       聲哥在「我的演出法」說他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去指導飾演崔鶯鶯的南鳳小姐,讓她捕捉到鶯鶯在守禮教及嚮往自由間的徘徊爭掙,讓她拿揑甚麼時候是惺惺作態,甚麼時候是真情流露。他說:「鶯鶯是相府千金,表面要有千金身份和風範,但她又心愛張生,演來便要顯得真真假假,真事要當假話講,假事要當真話講,要讓觀眾看出她分明是說假話......鶯鶯追求愛情時容易瞻前顧後......顯示既急切又忐忑的兩種不同的內心節奏。」聲哥不單對自己飾演角色的演譯做到盡善盡美,他對劇中的每一角色也是暸如指掌,正因如此,我們才能讓「多情君瑞俏紅娘」的崔鶯鶯,有血有肉地呈現觀眾眼前。(博精新深 - 我的演出法第332頁) 

       由唐傳奇「鶯鶯傳」的被始亂終棄,到元「西廂記」有勇氣衝破禮教的籓籬,鶯鶯角色的圓熟終於要等到明代的馮夢龍,他在「警世通言」話本小說中的「宿香亭張浩遇鶯鶯」,給鶯鶯來了個大平反,在他筆下,鶯鶯終於可以獨立自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首先,以張生為原型的張浩是正直的人,有家世有才學,弱冠之年猶未納室是因為未遇上心上人,在宿香亭遇見鶯鶯(這位鶯鶯姓李),鶯鶯告知彼此為鄰,早仰張浩的清德,張浩一見鍾情,遣媒下聘,但鶯鶯父親謂女兒還小,要待兩、三年才讓女兒婚嫁。過了一年,兩人自是兩下相思,一日,鶯鶯派人傳書,謂全家會外出,自己會託病留下,她約張生在花園相見,兩人遂成其好事。 

       過數日,鶯鶯謂父親要赴河朔上任,彼此要分離,但囑:「駕茸致意:其父守官河朔,來日摹家登程,願君莫忘訂好;候回日,當議秦、晉之禮。」過了兩年,張浩被父迫婚娶孫氏,他無力反抗,密書鶯鶯:「浩非負心,實被季父所逼,複與孫氏結親。負心違願,痛徹心髓!」鶯鶯接信後,胸有成竹地回信:「我知其叔父所為,我必能自成其事。」 

       鶯鶯遂見父母,謂自己有辱家門,情願一死。父母問原由,鶯鶯遂和盤託出;幸運地,鶯鶯的父母郤是難得的開明,說允許女兒下嫁張浩,但別人已另娶,奈何?鶯鶯這時就露出過人的膽色,她決定到縣衙去告張氏悔婚,狀子上說:「切聞語雲:"女非媒不嫁。"此雖至論,亦有未然。何也?昔文君心喜司馬,賈午志慕韓壽,此二女皆有私奔之名。而不受無媒之謗。蓋所歸得人,青史標其令德,注在篇章。使後人繼其所為,免委身於庸俗。妄於前歲慕西鄰張浩才名,已私許之偕老。言約已定,誓不變更。今張浩忽背前約,使妾呼天叩地,無所告投。切聞律設大法,禮順人情。若非判府龍圖明斷,孤寡終身何恃!為此冒恥讀尊,幸望台慈,特賜予決!謹狀。 」官問有何憑證,鶯鶯遂呈上香羅及花箋上二詩,俱為張浩所作,縣官遂判張浩鶯鶯完婚。 

結語

       戲劇反映人生,從以上幾齣戲的女性角色,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如何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委曲求全,她們沒有自己的位置,她們的人生是父母、夫家所操縱的。不論婆婆如何苛待她,顰娘也說自己不會有怨;幸運的是她仍有個深愛她的丈夫,不然,她就是棄婦一名了。王嬙的命運就更不如了,漢女從夷俗,已經盡了力和番了,但最後要求回歸國土也被拒絕,卿可太慘!張巡的妾被饗三軍,雖說是自願,但倒底是用自己的性命成全了夫婿的偉大,日後立祠的為什麼沒有她的份兒?但戲劇會令人反思,鶯鶯走了一大段路,終遇上對女性富於同情心的明代小說家、戲曲家馮夢龍,他對女性懷有尊重和讃美,鶯鶯因此就可以和馮氏作品中的其它女性,如杜十娘、趙京娘、白娘子等 ,變成了富於進取,勇於挑戰桎梏、有著鮮明個性的女嬌娥了。

       戲劇的女性角色,反映的是女性的自我醒覺,以及她們在社會地位的變遷。說到這裡,作為觀眾的我們,如果不是透過聲哥所選演的劇目,通過他對以上女性角色透徹的理解而作出的角色設計,我們又如何能對這些可敬可泣的女子進行深刻的反思?在感謝歷代的編劇家、小說家以外,我想我們還要向林家聲博士致意,因為他是他所演每齣戲的靈魂工程師!     

圖: 吳美英演《胡不歸》之趙顰娘。南鳳演《多情君瑞俏紅娘》之崔鶯鶯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