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四, 14 八月 2014 23:03

與革命結緣的劇作家

Written by 
Rate this item
(0 votes)
Cannot find 161_preview/粵劇典藏/與革命結緣的劇作家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161_preview/粵劇典藏/與革命結緣的劇作家/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戲劇藝術的創作總離不開社會背景。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後,戲曲藝術呈現出濃厚的反帝反封建王朝色彩,全國各大劇種都幾乎經歷過一番創作改良。在廣東文化上發生了譚嗣同、梁啟超等宣導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也對戲曲產生影響,粵劇作家亦改編了不少富有宣傳革命色彩的戲劇。

撰文:李婉霞  佛山市祖廟博物館粵劇文物資料館員

戲劇藝術的創作總離不開社會背景。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前後,戲曲藝術呈現出濃厚的反帝反封建王朝色彩,全國各大劇種都幾乎經歷過一番創作改良。在廣東文化上發生了譚嗣同、梁啟超等宣導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也對戲曲產生影響,粵劇作家亦改編了不少富有宣傳革命色彩的戲劇

 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流行作品

清末民初時,廣東已有不少文人兼寫劇本,如梁啟超、吳妍人等,但他們的作品多屬案頭文學,只在報刊發表,未為戲班演出。在廣東地區流行的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梁啟超所著的《新羅馬傳奇》,一九二年發表於《新民叢報》。隨後,他又創作了《俠情記傳奇》、《劫灰夢傳奇》等,也發表在同一報章上。一九零八年,吳研人著的《曾芳四傳奇》,以及隨後玉橋著的《廣東新女兒傳奇》等陸續刊出。一九零九年,《歌台熾真好唱戲文》石印本也面世,收集了清末廣東流行的短篇戲文,集內作品多是反映時事、感世抒懷的,大量使用廣州方言的作品。這些都是一些文人志士運用傳奇、雜劇以致粵劇班本的形式,配合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供人閱讀的作品,作者志在鼓吹,求快捷,所以大多沒有經過演出,但為後來的廣東改良劇作鋪墊了基礎。

早期專職編劇者中,以龐一鳳、及為志士班寫戲的張始明最有名氣。龐一鳳是第一個志士班「優天影社」的成員,演過多部以宣傳民主革命為目的的改良粵劇,後來專門從事編寫粵劇工作。張始明(張始鳴)又名張雷公,他的處女作是與羅劍虹合作編寫的《雲南起義師》,這是作為在辛亥革命時期最有為革命呼喚的志士班的特色戲劇,因新鮮好看,大受歡迎。肇慶都司令槍斃了一個涉及桃色案件的軍官,張始明就編寫成《槍決軍官》一劇,黃種美等人也因演此劇而成名。此外,白玉堂所演的首本以至幾乎全部名劇是由他所編,如《劈山救母》、《魚腸劍》、《御劍抗金批》、《隋煬廣陸地行舟》、《海底針》、《慧劍續情絲》、《捨生之取義》、《淚滴月團圓》、《鯨背飛星》、《結髮征袍》、《滿堂綠牡》、《紫霞杯》等,以一劇做紮秦小梨之《肉山藏妲己》也是張氏的傑作。

參與革命活動劇作人改編的名劇

受時勢影響,辛亥革命前後粵劇界已有不少人士與革命聯繫上,志士班就是較突出的一例。不過,說到革命編劇家就要數劉藝舟了。一九一一年他組織了一個劇團在東北一些地方活動,一邊演出,一邊進行反清活動。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時,他們正乘日本輪船前往煙台,經登州(蓬萊)海岸時,他和二十位攜帶武器的團員以武力挾持船主,在當地民黨的策應下佔領了登州,後任煙濟登黃司令,至袁世凱做了總統,他便離開登州往廣州,投奔孫中山。劉藝舟因參加反對袁世凱同日本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約被捕入獄,袁死後,他獲釋出獄,立即編了一套《皇帝夢》到漢口演出。此劇對袁世凱的篡權奪國、狡詐奸妄,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以後他還編了《石達開》一劇,目的是通過太平天國的內訌事件的描寫,嘲諷民國成立後「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現實。劉藝舟晚年在自傳中說:「我留過學,當過教員,討過飯,坐過監,就是這些經歷使我眼睛越來越亮,我決心要做一個鬥士!」這話很好地概括了他一生矢志於「愛國勵群」的志向。

陳少白早期也與孫中山共創同盟會,是改良新戲時期志士班的發起人之一。他曾任過香港《中國日報》主編,寫過不少粵曲和新劇,較著名的劇作有《自由花》、《賭世界》、《父之過》、《愚也直》等。黃魯逸也是改良新戲的中堅份子,創辦了「優天影志士班」,自己編撰劇本,用方言俗語入曲,以平喉時裝演出。他寫的戲有十幾部,較有影響的有《火燒大沙頭》、《虐婢報》、《賊現官身》、《盲公問米》、《博浪沙擊秦》、《義刺馬申貽》、《關雲長大戰尉遲恭》等。

編者馮癡畦是廣東肇慶人,原名謝少梅,也是廣東早期共產黨員。由於參加高要縣工委領導的農民運動,二七一大革命失敗後逃到香港改名馮癡畦,在義智中學任教,繼續組織一些內地逃出的同志進行革命工作。其時,薛覺先的戲班處於不景氣狀態,薛覺先聽其弟薛覺明說他們學校的馮老師(癡畦)很會寫戲曲,便請他幫忙寫劇本。馮回去後立即替薛覺先寫了一部《姑緣嫂劫》,此劇一出,當即轟動一時,連演十場,場場爆滿。後來他還寫了《薄命紅顏》、《相思盒》及《白金龍》等,大受歡迎。及至薛覺先到南洋演出,便請他為御用編劇。後來薛覺先返回國演出,他仍留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地,繼續從事粵劇藝術工作和革命宣傳工作。

 可見,這一劃時代的歷史轉折時期,粵劇界的編劇人不但創作了激勵和宣揚中華民族與敵抗戰精神的戲劇外,有的還直接參與革命活動,他們的努力也換來了藝術上的成功。事實上,所有在這特定歷史時期創作出的粵劇幾乎備受歡迎,不論是歷史劇,還是時裝劇,皆得到民眾的認可和稱讚,其中不乏名噪一時,多次重演的名劇。

圖片說明: 與革命結緣的劇作家梁啟超及陳少白 

Read 3543 times Last modified on 週四, 25 九月 2014 13:32
More in this category: 粵劇南派武功 »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