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五, 18 九月 2015 15:09

《李清照》──不落俗套的愛情故事

《金石錄》共三十卷,是一本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該書大部份篇幅由宋代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撰寫,死後,其餘部份則由妻子李清照代為完成。李清照於該書〈後序〉詳述與丈夫收集各文物經過,及佚散過程。張澤明所撰粵劇《李清照》即本於這篇〈後序〉。

           當然,數幕戲不能盡演文中許多枝節,然而箇中增刪、安排頗見劇作家心思,其中更不乏可嘉許之處。

《梅妃像》與小道具

《李清照》一劇提及趙氏夫婦十分重視一幅《梅妃像》,〈後序〉並無提及此事,只記載「崇寧間,有人持徐熙《牡丹圖》,求錢二十萬......計無所出而還之。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筆者相信《梅妃像》之設或源於此。戲劇作品常見以小道具貫串全劇情況,如唐滌生《紫釵記》就以紫玉釵為道具,以墮釵、拾釵、賣釵、吞釵等為情節發展線索,《李清照》似也有類此鋪設。

第一場,趙李二人因「買畫」而惺惺相惜;第二場,趙明誠調任外省,聞金兵侵擾,臨行前向李清照「托畫」,「生死存亡不離左右」;第三場,李清照「贈畫」予姜勇作投軍盤纏;第四場,趙明誠誤以為李清照已「失畫」身亡,悲痛欲絕;第五場,夫婦重會,李清照為免夫夫傷心,欺騙他《梅妃像》已好好收藏,趙明誠聞言,安詳離世;第七場,二人夢會,李清照道出真情,畫像已贈姜勇......梅妃為唐玄宗寵姬,敏慧能文;艷麗非常,正是李清照寫照。那麼《梅妃像》得失,有兩重意義:一,象徵趙明誠與李清照邂逅、離散過程,其中李清照贈畫的義行,更可見她愛國情操;二,〈金石錄後序〉主要寫二人辛勤蒐集佚散文物經過,《李清照》一劇則將該過程以《梅妃像》之得失為縮影,這不失為一項巧妙改寫。

陸德夫與大審戲

據《嫏環記》一書記載,李清照作了《醉花陰》一詞,趙明誠讀後讚嘆不已,花了三天三夜寫出五十闕詞,然後把《醉花陰》雜在其中,讓友人陸德夫評賞,誰料陸德夫仍舊評《醉花陰》為第一。張澤明把這段情節寫進第二場,以陳述二人婚後生活,並無不妥,但其後安排陸德夫誣蔑趙明誠投靠金邦,似非恰當鋪排。〈後序〉記:「先侯疾亟時,有張飛卿學士,攜玉壺過視侯,便攜去,其實玟也。不知何人傳道,遂妄言有頒金之語。」事情是這樣的:趙明誠病重時,有一個名張飛卿的人拿著玉壺來求鑒定,據李清照說,這玉壺並非珍品,而鑒定後便由張飛卿帶走了。可事後,坊間便傳說趙氏夫婦私吞他人玉壺,更說以之獻給金國投誠(這時趙明誠已經過世)。李清照猜度,有在朝為官者想吞併其藏品,故設下這抄家圈套。

這固然是李清照生平一段重要經歷,但寫進該劇有兩項不妥:一,始作俑者不應是陸德夫。陸德夫於第二場方與趙明誠稱兄道弟,且由唱詞可見,他憎惡官場,頗有仁人志士之風,何以到第六場又不惜出賣兄弟以圖利呢?人性陰暗面當然不能一語道盡,可戲劇講究鋪排,只能說劇作家未能成功地,把陸德夫的心理變化呈現於舞台。二,筆者估量,或因全劇情節過於平淡,故劇作家加一場大審戲,以掀動劇場氣氛。可在戲份安排上,劇作家顯然把主審官放於極次要位置,對白唱詞寥寥可數,所有命令俱由陸德夫所發。那麼這個「公堂」就變得毫無意義,無法突顯大審戲中的「審」字,陡變成陸李二人的無謂罵戰而已。其後,姜勇上場解說,陸德夫便即語塞,無奈放人。何以他又不質問證據之真實性?如此又如何說服觀眾陸德夫是一個有心計的人?

簡單的愛情小品

《李清照》的情節簡單,起伏不大,是一齣簡單的愛情小品,這樣的戲最考演員演技與唱功。吳仟峰、鄧美玲二人為資深演員,唱功細緻,用情亦佳,鄧美玲身段明顯落足功夫,吳仟峰數處拉腔表現不俗,眾觀掌聲可以為證。最後夢會一場,夫妻表白心意相通,使這段金石情緣更加圓滿。

除主角以外,筆者想特別點出一項:演員熟背劇本可說是基本責任,字幕機之設只為方便觀眾。遺憾的是,筆者留意到,有個別次要演員偷偷斜睨字幕機,此舉不單只在本劇出現,很多演出常見此毛病,筆者不進一步演繹,可演員自應留意。

近年,香港粵劇界搬演較多的,是那些以情節取悅觀眾的作品,如今一齣不俗的簡單愛情小品能夠重現,實屬可貴。望能有三度重演。

撰文:羅劍創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