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一, 03 十一月 2014 13:51

從兩個版本《張羽煮海》說「老土」粵劇

九七年楊智深改編《張羽煮海》,由一眾文化界與戲曲界人士合力製作,龍貫天主演。該劇開山後甚少重演。月前映輝劇團演出舊版本《張羽煮海》,原封不動搬演粵劇的老土情節,不過此次由新秀演員主演,不能期望過高,除劇中幾場綢舞有點亂,整體而言尚算規矩。

  撰文:羅劍創  

映輝劇團要演《張羽煮海》,說到《張羽煮海》,一些戲迷或會想到九七年,由楊智深改編、一眾文化界與戲曲界人士合力製作的同名大型粵劇。楊版《張羽煮海》開山後甚少重演,映輝劇團今番搬演的亦非這個版本,一個劇目是否重演涉及許多因素,不能就此判定它的優劣。拿楊版與舊版(映輝劇團演的版本)比較,前者確有優勝地方,可惜仍可見粵劇某些「老土」弊病。

 「老土」的一見鍾情與合理、不合理  

《張羽煮海》講述一個仙凡戀式的才子佳人故事,對於才子佳人,粵劇(也是中國戲曲慣例)喜以一見鍾情作開首,身段、曲詞、程式配合起來,確可使觀眾相信男女主角一見而鍾情,可鍾情後還須鋪墊相應情節,方能使故事推展得順暢、合理。舊版《張羽煮海》男女主角初遇後,情節一直聚焦在瓊蓮公主身上,講述她如何抗父命、憶念愛郎等;張羽直到故事後段才再出場,如此令全劇結構失衡,偏重於塑造瓊蓮個性,沒給張羽充足機會表述痴情。他再出場時便要煮海救愛人繼而雙雙殉情,「煮海」與「殉情」都需堅固的痴情形象支持,過度強調瓊蓮的堅貞,反削弱張羽形象,難以叫觀眾信服他後續的種種行動。

 

八十後說粵劇很「老土」,「老土」就是老套,即不斷套用舊形式、結構創作。筆者認為套用舊形式還不是最大問題,弊端在過份相信把故事套進去後便能合理,而沒有作細仔鋪陳。在這點上,楊版《張羽煮海》略勝一籌,它刪去許多枝節劇情,於二人初會與煮海之間,安排再次相會,讓他們各有表述情感機會,戀情在舞台上能逐步推展,合於情理。故事能否動人需作另論,唯動人當建基在合情合理上,失了情理,動人無從談起。

 

「老土」的矛盾衝突與兩個慣性死局

 

中國戲曲源流甚久,在古代封建社會,禮教、父母之命、君命等成為大多愛情故事的主要阻力,《張羽煮海》亦如是。舊版把外力設為玉帝不允,楊版則改為東海龍王逼婚另嫁,玉帝是仙凡兩界最高統治者,龍王是水中霸主,兩者都是一方權威,不過龍王地位稍低而已,仍難脫「禮教、父母之命、君命」的設定,在這前設下,故事形成兩個慣性死局。

 

「老土」即老套,而「套」又可理解為「局」,局則是一種思考困境。在上述前設下,這段仙凡戀出現兩個慣性死局:要麽真情感動主事者,網開一面;要麽無奈殉情,兩個版本均選取後者。其實不論網開一面或無奈殉情都不新奇,畢竟相類的情節,不單戲曲,即便小說、電視劇已套用過許多篇,觀眾早已料及。戲劇需要矛盾,唯是矛盾應與社會相呼應,由「禮教、父母之命、君命」等而來的矛盾衝突已不合時宜。

 

脫套、脫局的一些假設

 

粵劇是一個商業味很濃的劇種,故它看重唱腔、身段等表演元素之餘,也重視故事,由近年的新劇本,尤其一些才子佳人戲,多在不斷重覆上述「老土」的套與局,實難為年輕觀眾帶來驚喜。九七年,楊版《張羽煮海》以新穎、改革為賣點,它的新穎與改革主要見於佈景、燈光的設置,時至今日,當日所謂的新穎,已不過如是,筆者認為粵劇要追求的新穎已不是硬件配置(有李居明許多新嘗試在前,可見硬件配置求新不難),是情節、故事的深度──脫卻固有的故事結構,並嘗試思考新的矛盾衝突。以《張羽煮海》為例,與其說一見鍾情,不如說由恨生愛;若不得不以「禮教、父母之命、君命」為矛盾,何必硬要瓊蓮與父親對抗,不惜煮死生父這般不近人情。何妨讓她含淚從父命,假意斷情,二十年後再續前緣,或許更動人。當然,種種只是筆者假設,但要新穎要改革,就必須大膽設想。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