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祁劇簡介

祁劇發祥於湖南祁陽,古稱祁陽班子,清末曾稱楚南戲,民國始改稱祁陽戲。祁劇流布區域廣泛,故有「祁陽弟子遍天下」之說,是湖南省內從業人員最多、 觀眾最多的劇種。祁劇以高亢激越見稱,曲牌豐富,數以千計,用「湖廣音,中州韻」的祁陽官話演唱高腔、崑腔及彈腔三大聲腔,調門高揚激昂。高腔是祁劇最早 的聲腔。明永樂年間「移江西、填湖南」,高腔(弋陽腔)隨江西移民傳至祁陽,融合地方藝術,長期演變而融入祁劇。由弋陽子弟傳入的劇目有《目連傳》、《精 忠傳》、《觀音》等連台本戲。演唱高腔時以鼓擊節,拖腔時配以鑼鼓、人聲幫腔或嗩吶伴奏;明嘉靖時,崑腔(崑山腔)風靡一時,崑曲劇目被移植,演變為祁劇 的崑腔。祁劇的崑腔遵循蘇州吳門,唸白仍有吳音的痕跡,曲調典雅華美;清康熙後期,祁劇先後融合徽調、漢調和西秦腔,形成彈腔。祁劇的彈腔分南北兩路,南 路相當於二黃,北路相當於西皮,並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兩路旋律相互揉合應用。現時八成以上的祁劇上演劇目是彈腔戲,題材多為《三國》、 《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

祁劇傳統唱法除了老旦、丑角用真聲外,其他行當均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力求做到字正、音清、腔圓。 祁劇的伴奏樂器主要分弦樂及管樂兩種,弦樂有「四大件」,即祁胡、月琴、三弦、板胡。其中祁胡的琴筒以楠竹製做,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裝鐵條,琴 弓內藏鐵絲,故音階高揚嘹亮。管樂包括曲笛、嗩吶,擊樂則有寬邊大鑼、大鈸,以及特製的高音戰鼓,並保留弋陽腔所用的帽形噪鼓。

祁劇現在的角色行當分生腳、小生、花臉、丑腳、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頭戲中較少外,其他各行當又因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戲路。其 中正生包括白須、花須、青須;花臉包括整個淨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別。每個戲班的正旦和老旦只有一個,其他各行都有多人。祁劇的各行當,在譜、眼、 步和身段上,都各自有一套技法,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則講究柔軟放鬆的「棉花身段」等。

祁劇在表演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柔若無骨、轉動靈活。另外,祁劇對眼神表情也 很嚴格,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 將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