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週一, 10 五 2021 16:08

蔡啟光:神功戲及戲棚文化探究

                      從事神功戲及戲棚文化研究已有十三年的蔡啟光先生,在戲曲品味的專題訪問「救救神功戲」分享他多年來的研究歷程、心得以及對未來神功戲傳承的展望,並對神功戲現在面臨的種種問題作出解讀,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角度出發,探討現代神功戲的生態環境。

蔡啟光承認粵劇對於現代人來說門檻較高。然而,隨著近年政府及不同機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及推廣力度加大,神功戲開始受到大眾的關注。但是,因為粵劇始終不是流行文化,故社會上只要有一部分人加以垂注,便已創造了非遺文化保育及傳承的基礎條件。蔡啟光亦指出,當今對於香港神功戲文化的保育,往往只關注到粵劇業界,反而忽略了潮汕及海陸豐一帶地方戲曲的保育工作及討論。潮汕及海陸豐的地方戲曲每年在港也有三十多台的演出,而這些地方戲曲的神功戲,過往多聘請內地劇團赴港演出,因此在過去一年的疫情陰霾之中,地方戲曲神功戲所面對的不僅是單純的場地問題,而且還包括兩地通關、隔離等的問題,這比本地戲班所面對的情況要複雜的多。

部份研究數據顯示,香港的賀誕神功戲數量,似乎以每30年減少4%的速度逐步萎縮,但蔡啟光留意到,近十多年的粵劇神功戲數量相對穩定,甚至有少量增加。他指出,近年較穩定的三十多個酬神活動都與主會的財力及人力有直接的關係,正因為這些主會在資源方面較為充裕及穩定,故蔡啟光對於未來神功戲的保育,還是相當樂觀的。但是,本港仍有部分主會為減輕財政支出而取消神功戲,或改為數年一屆的演出,他認為現時大部分的主會還是非常熱衷於籌備神誕活動的,因此上述取消神功戲之舉措,在他看來,只是少數現象。

另外,蔡啟光亦留意到近年的神功戲演出活動正變得更多元化,當中亦加插了不少公眾教育的元素。如坑口戲棚在演出完神功戲以後,便會在原址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對公眾介紹神誕歷史及文化的同時,公眾人士亦可參與其中,體驗粵劇、舞麒麟等非遺文化項目。

自去年疫情以來,蔡啟光走訪了四個神功戲棚,並留意到各劇團都自發的作了不少防疫措施,如大澳福德誕演出的主辦方,要求入場觀眾不能在場內飲食,並且要配戴口罩。此外,主辦方為控制出入人流,只准許觀眾從戲棚正面之入口進出,而入場觀眾亦要測量體溫,甚至對觀眾進行實名登記,以確保演出的安全性;而去年的長洲神功戲演出更從戲棚設計出發,透過加高戲棚及打通空間,並分隔坐位,以確保戲棚的空氣流通。

面對流行文化的衝擊及疫情的影響,蔡啟光認為神功戲的承繼不外乎財力及人力兩方面的因素。他指出如坑口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日,有助獲得政府的資金支持,這便減輕了主會的財政負擔,變相鼓勵主會繼續籌辦包括神功戲在內的一系列祭祀活動。同時,他也建議政府可以為神功戲提供資金援助,以幫助一些財力有困難的主會籌辦神功戲,以讓神功戲接觸更廣泛的群眾。此外,神功戲的承繼也可從下一代的文化培育開始。如在粉嶺圍的打醮活動中,其中的「緣首」都是由幾歲到十多數的年輕人。蔡啟光認為這就有助於培育下一代對此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這對神功戲的未來有很重要的影響。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影片攝製:戲曲品味工作室                       文字紀錄:韓德光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