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Size

Cpanel

搜尋內容

校園播種

校園播種 (25)

週五, 14 六月 2013 10:50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粵劇日壓軸演唱

Written by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聖士提反女子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文:盧青雲

粵劇日那天,在文化中心大堂碰到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一群同學,原來她們應康文署的邀請,在大堂中作壓軸的演出。

同學們都顯得很興奮,和她們同來的除了粵劇興趣小組的負責老師黃展和之外,還有今年從澳洲來港擔任校長的盛潔端、副校長李黃玉美、課外活動主任李慧兒等。

是日九位同學選唱〈孟姜女尋夫〉和〈木蘭辭〉。〈孟姜女〉一曲寫女主角千里尋夫,與丈夫杞良的鬼魂對話時的悲淒情景。〈木蘭辭〉表現花木蘭代父從軍,為國殺敵的英勇。二首曲風格不同,同學們不只分平、子喉演唱,還加以做手,聲情並茂,獲得如雷掌聲。

洋校長極支持演粵劇

盛潔端校長看到十多歲的同學們唱得這麼好,大表驚訝。她更認為「粵劇日」的節目,可以給年輕同學們有一展所長的機會,有助文化的推廣。校長又表示,會繼續支持及鼓勵同學們學習粵劇粵曲,期待她們有更高的成就。

同學們都覺得這次演出是寶貴的經驗,不只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觀眾,也可以傳揚中國文化曲藝。

向演出全套劇目邁進

原來,在此次演出之前,同學們已有校外演出的經驗。本年七月中,她們應無?電視邀請,在「文化新領域」節目中演唱〈香夭〉,並接受訪問;當日由黃展和老師帶領李雅欣、林恩綸、吳熙愉和朱安琪幾位同學,一同到電視城,在熒屏上暢談學習粵曲的心得。在更早之前的六月下旬,同學們在沙田大會堂參加四校聯唱的結業活動,演唱〈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原來,她們參加了「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的粵曲培訓課程,完成了三十二小時的培訓和十小時的綵排。

有了這些演出經驗,同學們的自信心加強了,對粵曲的興趣更濃。黃展和老師對於同學們的成績,感到很滿意;至於同學們經常有機會參與校外演出,她感到榮幸。黃老師正計劃開辦粵劇班,讓同學們學齊唱做念打;她更期望同學們可以粉墨登場演出一套套經典的粵劇。

同學感言

吳熙愉 中六A
我認為學習粵曲困難是二王,因為我們要跟隨歌曲的節奏及拍子,再加上要自行創作音韻.對於新手的我們來說是談何容易呢?尤其我們對中國音樂接觸相對地較少,能夠運用具粵曲味道的音韻和唱腔那就更加難上加難,同時更要跟隨拍子,對於我來說真是塊絆腳石。另一方面,從學習粵曲中,我的得著是不要太早給事情下定論,事實證明只要嘗試接觸,懷著好奇心及開闊的胸襟,事情的發展必定出乎意料之外,難事自然變成易事,沉悶的事情也會變得有趣,粵曲亦會變成流行的歌曲!

李雅欣 中五E
很多同學以為粵曲是一種沉悶無比的活動,但這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提升文化造詣的不二法門。演唱粵曲不但可以讓同學接觸更多著名的詩詞歌賦,還能使同學明白作品裡人物的喜怒哀樂,提高文學修養。雖然學習粵曲時遇到不少困難,如不懂利用丹田發聲;不過只要在老師的循循指導下,再加上自己勤力練習,問題就迎刃而解。粵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這傳統傳揚出去,發揚光大!

毛梓昕 中五D
今年我的確很快樂,因為可以參與粵劇這個大家庭。我參加了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生輝粵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校戲曲教育計劃——粵曲培訓課程》。在楊麗紅老師的教導與黃展和老師的統籌下,我和十多位同學透過此課程,認識了多元化的粵曲唱腔、精深的演唱技巧,以及優美的做手,令我對粵劇這種本土文化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在一年一度的粵劇日中,我於香港文化中心演唱了〈木蘭辭〉和〈孟姜女尋夫〉兩首歌曲。當中同學們除了以不同的聲音去演繹人物外,還配以動作來加強歌曲感情的渲染性,令曲中主角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對我來說,這些表演機會實在難得和寶貴,不但可以挑戰自己的膽量,還能向大眾推廣中國文化藝術。然而,希望日後會有更多機會給予青少年去接觸粵劇,把粵劇精神發揚光大。

朱安琪 中六D
學習粵曲的過程,就像開啟一扇鏽痕斑駁的門,卒然映入眼簾的,卻是最絢麗眩目的風采。從前,我與大多數人一樣,只會冷眼看著這日漸風化殘缺的門。如今,我卻有幸能一窺粵曲門後秀美綺麗的風景。雖然只是弄斧班門,但已見識到粵曲的一絲不苟和鉅細靡遺,從教導我們的導師,至孜孜不倦的樂師,他們都洋溢著對粵曲的熱情。這一路上,他們潤物細無聲的鼓勵,使我們在許多有如:咬字、發聲、運氣等困難時,可以支持下去。希望這種對粵曲的熱愛,能傳揚到更廣的層面,使更多人有機會看到粵曲絢爛的一面。

林恩綸 中五E
多謝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我們到粵劇日,令我們增加了不少寶貴的舞台經驗。學習粵劇,除了我們感受到這種中國傳統文化,更學習了不少粵曲的體裁,例如二簧、滾花等。曲詞講求字正腔圓,所以咬字的時候要特別小心。

馮梓媛  中五D
粵劇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可惜其地位在社會上逐漸被其他新興文化取代。我感到十分榮幸可以參加是次活動,與同學一起學學做手、唱唱「合」「尺」,我才發現粵劇並不只是老一輩的興趣,而在同學間也可以是一種共同話題。來到課程的結業表演,我感到既緊張又興奮,踏上沙田大會堂台上的一刻,我感覺自己就粵劇名伶一樣,身負重任的把中國文化傳承給年輕一輩。這次計劃實在是難忘的經驗,我希望之後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粵劇,把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下去。

羅曉彤 中六D
中五時,我參加了粵曲培訓課程,因此對粵曲產生興趣,獲益良多。我學會了很多粵曲的知識及不少演唱技巧,如咬字要準確和正確運氣方法等。另外,我有幸能於粵劇日中表演,向普羅大眾推廣粵劇文化,使我畢生難忘。

庾翠桐 中五D
我第一次接觸粵劇是在就讀中四的時候,當時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參加了粵劇班。從這個粵劇班,我學會很多粵劇的知識,更學會了唱粵曲。完成了這個課程後,我和班上的同學更有幸表演粵曲,宣揚粵劇的文化。在接觸粵劇前,我一直認為粵劇已過時並十分沉悶,原來粵劇十分有趣,而且需要技巧,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李婷舫 中五D
參與是次粵劇日的表演,令我感受到濃厚的粵劇氣氛,亦獲益良多。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驗,透過觀看別人的演出,讓我明白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加以改善。昐望康文署能多舉辦這類型的活動,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並繼續傳承下去。

--刊載於第120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14 六月 2013 10:48

心誠中學推廣戲曲 學生提問反應熱烈

Written by
Cannot find 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opera/校園播種_心誠中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於十月廿七日假該校大禮堂舉辦中國戲曲推廣活動,高中學生逾千人參加。該項活動由「戲曲品味」統籌,為學生簡介中國戲曲的來源、發展、對西方戲劇的影響,以及與現代生活的關係;使學生對這珍貴的傳統文化有概念性認識,亦有助於音樂課堂的學習。

活動於是日下午課後進行,學生列隊入場時一面播放大家熟悉的任白版《帝女花》之〈香夭〉影片,營造戲曲氛圍,同學很快安靜就坐,期待節目開始。

活動程序由吳惠娥、陳澤蕾主持,吳惠娥是「星動舞台」負責人、現就讀演藝學院中國戲曲深造文憑課程;陳澤蕾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月白戲臺」負責人。二人對中國戲曲有充分認識,亦有豐富舞台演出經驗,他們透過電腦投射螢屏,以圖文資料詳細講解;並播放名伶戲曲錄影短片,以示範唱、做、唸、打等基本功。
講解過戲曲源流、地方戲發展以及粵劇現況之後,繼而請「演藝青年粵劇團」的黃漢欽開面扮演孫悟空,示範把子功;再請就讀演藝學院的李金齊、徐潔瑤演出天女散花,示範唱腔、以彩帶長綢表演身段、做手。示範後通過主持人訪問,表演者向同學講述練功之艱苦和演戲心得。

示範完畢是提問時間,同學現場提出幾個問題,主持人逐一解答,在問和答的過程中,深化同學對戲曲的理解。最後是有獎問答遊戲,主持人提問,同學踴躍搶答,問題深淺不同,都一一答對了,說明同學都非常專注用心。最後一題,問進場時播放的影片是什麼劇目?同學竟一窩蜂齊舉手,難分先後,重新再舉兩次,仍辨不出誰人搶先,是為完場前的最後高潮,活動在一片熱烈氣氛中圓滿結束。

散場後,多位同學先後來到後台要求繼續提問,青年演員黃漢欽則樂意和他們分享學藝過程的艱辛、克服困難的方法,投身粵劇行業的理想等等,同學表現得十分感動;可見粵劇在新一代青年心目中早有印象,只差在少接觸、不認識、不知從何學起。

負責此項活動的音樂科老師鄧慧明表示,如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將有助學生對本土戲劇和音樂的認識,提昇他們的欣賞水平。

--刊載於第133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14 六月 2013 10:47

陳呂重德小學 師生愉快學粵劇

Written by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陳呂重德小學/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早早就在校際粵曲比賽上看過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陳呂重德小學的同學表演,上屆獲獎的是陳裕禎和吳穎婷。見到陳呂重德的關惠心主任,自然就會問起這些同學。關主任表示,上屆獲獎的同學已畢業離校,而今屆預備參賽的同學正積極準備中。

粵劇二十人組

原來陳呂重德小學的粵劇組共有二十人,全都是由關主任負責教導。

今年念小三的嚴愷桐同學告訴我,她唱過《五湖泛舟》和《香夭》等曲,對粵劇有非常大的興趣。「我也會買光碟來看,不斷學習。」嚴愷桐說:「參加了粵劇組,不只增加了興趣,也增加了膽量。」

同級的葉韻晴和陳暄瑩同學,都表示很喜歡粵劇的服飾,化妝也很美。「唱得多了,會唱得更高音。」葉韻晴表示:?至於出台獨唱,也不會感到驚慌,只知盡量表演得最好。」

五年級的一對孖生姊妹鄧綺敏和鄧穎敏,一個唱子喉一個唱平喉,她們均表示對粵劇很有興趣。

同是小五的葉澤熹更厲害,讀小二那年已經在校際比賽中獲獎。他說:「我喜歡扮太監,還想演老生。」原來去年在學校的遊藝匯演中,他們演出《李後主》,葉澤熹當時就扮演過太監;和他一起得過獎的廖梓汶,也有很富豐的演出經驗,她告訴我,今年會繼續努力學好粵劇。

今年念小六的陳洛怡,則已參加了粵劇組三年,她演過《夢會太湖》中演西施,得到一致好評。

校內外演出多

今年四月,關主任領隊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博、精、深、新—林家聲藝術人生」專題展覽,同學們看到展覽的林家聲戲服,都大感興趣,大家齊齊觀賞粵劇文物,齊齊做工作紙,獲益良多。

關惠心主任一個人帶這個組,不只教,除了安排校內的表演外,校外還要為道教聯合會的聯校節目表演,可真忙碌極了。
關主任可一點不覺辛苦,原來她出身於戲劇世家,母親也演戲,她五歲就已在新加坡登台,目前也是一位業餘粵劇演員。自零六年接任這個粵劇組之後,每個星期二放學後都親自教學主唱功、做手和念白,也教他們練基功。

「很多同學小二就參加粵劇組。」關主任說:「年紀小也不好,正好打好基礎。」每年學校也會有匯演,去年演《李後主》,早一年演《夢會太湖》,今年她預備排演《蝶影紅梨記》,學生還要跳羽扁舞呢!

同學們均表示,最初練功很辛苦,常常要加時練習,但到演出之後很有成功感,自然也愛上了粵劇。
「每一年見到同學們由不認識粵劇到認識之後有進步,並且產生了興趣,我都感到開心。」關主任說。

備戰粵曲比賽

她不只教粵劇組,還在學校隔週的聯校活動中入課室去教粵劇。「能把自己的興趣作為教學用途,令學生又產生興趣,實在是一件很開心愉快的事。」關主任說。

如今,學生參加粵劇組十分雀躍,家長也支持,校長梁贊榮博士也欣賞和支持,真是十分難得。

過往,同學在粵曲比賽中獲得不少榮譽,如二零零五/二零零六年香港學校粵曲比賽小學高級組成績榮譽獎暨香港學校粵曲推廣計劃優異獎,二零零七/二零零八年第六十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亞軍,二零零九/二零一零年第六十二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初級組對唱季軍等。目前,關主任除著手粵劇組的活動編排,還正在預備參賽的歌曲,以備參加今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的粵曲比賽。同學們士氣昂揚,正準備迎接更新的挑戰。

--刊載於第143期《戲曲品味》月刊


 
撰文:盧青雲
 
        為了提升學生對粵劇的興趣,秀茂坪天主教小學的鄭美芝主任,在百忙中仍努力不懈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粵劇的各種學習計劃。零九年,他們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選了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去參與活動,每逢星期六下午上課,在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下,同學們不只學會了唱、做、唸、打,更在學校中薰陶、感染了其他同學,令大家對粵劇有了更新的認識,並且培養了興趣。
       「一切由零開始。」鄭美芝主任跟我說:「大家同學對粵劇有興趣,也不抗拒,進一步就承傳了多元化的文化,對他們日後的成長大有幫助。」為了令同學們更進一步認識粵劇,她盡量利用網上資源,介紹老師去運用並教學。由於音樂堂上亦有介紹粵曲的課程,因此老師們亦積極推廣與教授,務求令同學們進一步認識唱、做、唸、打,和中國音樂,吸收多元化音樂文化。
 
同學認識粵劇產生興趣
       鄭美芝主任表示,同學們認識粵劇多了,進而產生了興趣。其中鄭文俊同學甚有創意,在「多智能卡通人物設計比賽」中獲得優異獎;李振東同學更獲得「最具創意粵劇推廣大使獎」(小學組)。同學們又隨鮑淑姮老師在高山劇場演出粵劇折子戲,獲益良多。「我十分感謝鮑淑姮老師給予同學們學習的機會。」鄭美芝主任由衷地說:「學校於去年至今不斷地推展粵劇,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
       除了鄭主任外,當然還有張子晉校長及全體老師、家長,他們都積極參與並支持。學校又舉行了「粵劇週」,全校齊齊參加活動。其中有配對遊戲、有唱曲、有介紹臉譜及化妝等,更有各項表演,又組織粵劇大使,向各同學介紹粵劇的知識及種行當,同學們都大有興趣。
 
學到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既然推廣粵劇,全校參與,成效蜚然,他們獲得「最積極推廣學校獎」,自是實至名歸了。參加了「多元智能粵劇大使計劃」,同學們亦有去參觀戲棚、去看折子戲,大家都感到新奇有趣,並且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文化知識,得益不淺。
       「今年本校六年級音樂科,除了進行『粵劇專題研習』之外,亦舉行全級參與的『粵劇初探工作坊』;此外,更進行了全方位學習活動──參觀沙田文化博物館的粵劇展覽。」鄭美芝主任補充說。
同學們的反應當然非常好,既是師生同心推廣粵劇,相信明年「秀天」的多元智能活動,必然會做得更好,同學們對粵劇的認識必會增加,粵劇的種子也散播更廣了。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週五, 08 二月 2019 20:52

啟基學校 觸動每一顆生命

Written by
 
撰文:盧青雲
 
       記不起多少年前看過莫鳳儀校長在舞台上演戲,《駱駝祥子》、《竇娥寃》、《命運交響曲》等等,一一也數不清。
       近幾年到啟基學校去看學生們的天才表演,武打的在台上下耍纓槍,唱歌和跳舞的各展其長,還有京劇成語故事-《指鹿為馬》。莫校長在台上表示:每一位同學都是天才,每一位同學都有演出機會。這一番話,真正的觸動了我的心靈。
       有機會啟基學校去參觀,跟莫校長談談舞台上下、校園內外,亦有深刻的體會。
       原來,她踏上舞台演話劇,是由她的中文老師李素文發掘的。中學時代,李老師選了她與其他兩名同學到皇仁書院去合作話劇,從此,這位聖方濟各女同學就由沉黙害羞變成開朗健談,並且開展了人生的另一頁。她意會到戲劇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因此也積極推廣戲劇教育。
 
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
       二零零一年,莫校長把戲劇科納入常規課程,讓全體同學都能學習戲劇課程。「透過戲劇文化,令同學增加自信,抒發感受。」莫校長說。
       戲劇來自生活,莫校長亦多鼓勵同學從生活中尋找創作共享,多思考戲劇與生活的關係,實在有無限創意。「把戲劇放入課程之中,今年已是第九年,同學們的自信心增強,表達能力亦明顯地提升,到他們升上中學,有大幫助。」她說:「自心強了,他們日後可以參與更多活動,全方位學習,亦加強了藝術教育的推動。」
       我記得零二到零四年期間,啟基的學生們還學京戲,當時唱做念打都學有灰條不紊,把子功練得很好,演出《狐假虎威》、《瞎子摸象》等劇目,獲得如雷的掌聲。
       零四年七月,學校又組成「啟基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團」赴上海參與「上海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的演出,啟基同學演《孫悟空》一劇,既有趣又生動,大獲好評。
 
學校戲劇節獲獎無數
       談起戲劇,莫校長顯得興致勃勃。啟基的同學們在京劇以外,歷年學校戲劇節中都獲獎無數。數一數那些戲──《親情傘》、《來吧!》、《武道》、《零食勿予》等等,有好些我也曾在學校戲劇節頒獎禮上看過。
       莫校長積極推動「五心教育」、「藝術教育」、「戲劇教育」及「品德教育」。期望觸動每一顆生命,令同學們可以盡展所長,樂於學習。她自一九九五年任啟基校校長至今,見到同學們今日有此成就,能健康愉快成長,令她至感欣慰。
       校長以外,莫校長亦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她曾任《溫故知新》的主持,又為港台主持兒童節目,經常出外作專題講,推廣戲劇及藝術教育,二零零二年被委任為太平紳士,又獲選為傑出表年協會主席;現仍擔任九龍地域校長聯會主席及教育電視節目發展委員會主席。她深信只要拿出一顆心來做事,必定會有成果。她將會繼續培育每一顆幼苗,觸動每一顆生命,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勇於創新,善於溝通,落於承擔,愉快地學習,將來可以貢獻社會,造福人群。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經常看到樂善堂王仲銘中學的同學演粵劇,像《日月神鏡》、《金彩蓮》等等,都是很適合青少年演出的劇目。終於有機會到王仲銘中學去訪問,何世敏校長和何煥美主任拿著一叠叠照片,為我仔細道出各同學學粵劇的因由。
       原來早於零五至零六年度,王仲銘中學的同學已參加了「聯聲雅集」粵劇培訓計劃,開始學習粵劇。零六年又參加了「聯聲」統籌的「兒童及青少年粵劇計劃」,不只有滙演,還有分享會。
       何世敏校長說:「我們希望給同學一個學習的機會,不在乎成績,只重參加與學習的過程。」
       他表示步上新高中的學制,注重學生多元化的發展,同學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也有其他的學習經歷,粵劇是演藝方面的好學習,又與中華文化交融,學生們同台演出,結合了多方面的學習,如配合音樂、舞台效果、化妝等等,皆可擴闊學生的視野。他非常高興可以得到家長的支持,亦大一位熱心和合拍的何美老師幫忙協作。
       何老師本身教英文科,又負責粵劇學會的運作。「我們由零五年開始有粵劇學會,一切都由零開始,當初學員只有十六個。」在何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漸漸培養了興趣。零七年參與「老師與家長親子粵劇創作實驗教學計劃」,演出《日月神鏡》大受好評。零八年又參加了藝發局贊助、黃肇生製作的「學校戲曲推廣計劃-粵劇演出培訓課程」,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參演《洛水夢會》。到零九年參演「梓如藝敍天」主辦的「多元智能劇大使」,演出《金彩蓮》。
       為了增加同學們的興趣,又節省資源,何煥美老師又教同學們自己做頭飾和道具,甚至服裝加工,她都自己動手去做,又親自去廣州去選購戲服,由此教識學生要節省資源和珍惜一切。在她的帶領下,粵劇學會的人數日有增加,令何校長和她深感安慰。
       何老師教英文又教粵劇,不只編寫劇本又引導同學們念好英語,唱好粵劇。
       除了參加「梓如藝敍天」之外,學校也請了導師王侯偉來教粵劇,參加的同學都很活躍。同學亦常參與黃大仙社區的演出,演出過《打金枝》、《香夭》和《刁蠻公主戇駙馬》等劇,令街坊們大為驚喜。去年九月,粵劇組同學又應旅發局之聘,在文化博物館向外籍遊遊導賞粵劇。去年九月廿三日,學校舉行了學習經歷分享慶典,粵劇組的同學演出《拾釵》,結合了音樂組和武術組一同演出,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氣氛熱烈。
        「多謝校長給我很大的自由度去發揮。」何老師說:「粵劇亦有機會撥入新高中的課程,期望透過音樂、曲詞的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文化及語文水平。」她表示,學了粵劇後,很多學生恢復了信心,由平班升到尖班。她又經常帶學生出去看戲,又到油塘及坪洲的戲棚參觀,同學都很感興趣。「粵劇的劇情大多因果分明,有因必有果,這驚醒了學生要好好學習,教育了他們的人生。」
       目睹由無到有,何校長亦很感動,「常常覺得學習藝術不應只是一人或一班人,應該是不分貴賤,不分貧富皆可欣賞與學習的。」他表示:「期望學校中有更多人可以學習粵劇。我也鼓勵同學們去發夢,只要有夢想,就不會放棄。」
       見到學生有進步,他就很開心;見到學生增加了信心,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加深了,就非常安慰。
       何老師亦有同感,她現正整理更多粵劇的資料,希望可以編出一個英語版的《帝女花》,教同學去演繹。 
 
撰文:盧青雲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從來沒想過《帝女花》一劇可以作中文科的教材,去看了將軍澳官立中學的同學上課和學習,恍然明白,原來《帝女花》不只是個粵劇劇本,還是一個很好的聽說讀寫單元。
      負責這個《帝女花》單元的是中二級級聯絡陳佩華老師。
      將軍澳官中中二級共有五班學生,分成六班上中文課,其中一個單元就是《帝女花》。陳佩華老師把單元教材給我看,內容十分充實,學生們的分析也很詳細。
     「早在零七年我們已參加了粵劇小豆苗計劃。」陳老師說:「同學們不只在課堂上學習《帝女花》,也會到其他學校去交流,亦有十堂粵劇的課外活動,有導師來教唱做念打,同學們可以自由參加。」
      原來這個《帝女花》單元足足有十五至十八個課堂教節。除此之外,陳老師亦帶同學們到其他學校如:靚次伯中學、王華湘中學去看港大的「送戲到校園」示範表演。
      當然也有機會到戲棚去參觀,陳老師與中文科主任林浩光老師曾帶中二及中六的同學到青衣神功戲棚去看戲。零九年中六的同學去看完《鳳閣恩仇未了情》之後,還會用來作素材創作新詩,作品展示出來令人驚喜。
      我記得今年五月他們在港大匯報時,一班同學穿上水袖在台上集體表演,贏得如雷的掌聲。陳老師談起來也很感欣慰。
     「最初做這件工作時,都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當初每提到粵劇,同學們就很抗拒。但在老師講解之後,她們漸漸有了改變,即使是男同學,看粵劇的片段也看得很專注。」陳老師說:「他們更喜歡粵劇的文詞,非常優美。」
      那麼,中二分六班,豈不是每一位中文老師都要教《帝女花》?
     「不錯,同事們都樂於備課。」陳老師說:「我們集體備課,大家探索如何吸引學生,教他們欣賞優美的曲詞,從文學的角度出發,提升他們的語文水平。」
      同學們的反應非常好,陳老師嘗試在說話評估中加入一兩題來考核,同學們都能答到。其後,又嘗試在閱讀卷中加入一兩題,同學們亦答得很圓滿。可見他們吸收了粵劇的文化,亦能融匯貫通,得以提升語文能力。
      陳老師表示,同學們有戲可看,刺激了感官,印象深刻,因此答題目亦特別仔細,進一步會分析和評述。
      她曾經把任白的《樹盟》和雛鳳的《上表》兩段播給同學們欣賞,大家都看得很投入。遇到有較深的曲詞,他們也會提問,例如《上表》中的:「臣不可佔君先,父不能居女後,此乃是倫理綱常⋯⋯」經老師解述後,他們明白了倫理觀念。
     「我覺得《帝女花》的結構完整,非常適合做教材。」陳老師說:「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行動描寫都很透徹,人物個性明朗,肖像描寫方面也很成功。」
      因此,今年他們都繼續選用《帝女花》作中文科的一個單元,將來有資源,亦會繼續。陳老師表示,校長趙家展對此計劃十分支持,家教會亦很支持。兩位副校長梁呂琼、陸施燕燕和科主任林浩光老師亦經常協作幫忙。
      大家群策群力,務求把這個粵劇計劃做到最好。同學們在學校二十週年校慶演出《帝女花》,獲得一致好評。相信在這麼多老師的努力下,將軍澳官中的同學語文水準定必大大提升,而戲曲的種子亦在不知不覺中平均散播,他日必會結出更多花果。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 big image
 
 
學生看大戲
──《帝女花》                  2E劉駿偉
 
       在《帝女花》這齣粵劇中,《樹盟》、《上表》和《香夭》這三個情節都是較重要的。《樹盟》一節講述長平公主和周世顯第一次見面,對談中長平公主句句話中帶剌,以測試世顯接受招親的目的,結果世顯的表現令長平公主對他刮目相看,還產生了傾慕之情,故事情節亦由此展開。
      在《上表》一幕中,描寫了世顯和長平如何用計使清帝答應他們的要求,並在《香夭》一幕中殉國殉情,以表對崇禎的忠誠。周世顯和長平公主在每一幕都有明顯的心理轉變:例如在《樹盟》中,周世顯因公主的侮辱而憤怒;《香夭》中,世顯和長平公主因要面臨殉國而產生的複雜心情等等,都有細緻的描繪,演員們準確地表現這些情緒的變化,看得我們如癡如醉。尤其是任劍輝和白雪仙兩位名伶,投入的演出極具感染力,怪不得她們在粵劇界的地位那麼崇高。
      雖然我只欣賞了《帝女花》的其中三場,但我對此劇的認識已深了很多,而我最深刻的場節則是《上表》和《香夭》這兩幕。
   《上表》一幕充分反映出世顯和長平的才智,他們和清帝之間的鬥智場面看得我五體投地,除了情節安排得十分恰當外,更能令觀眾有追看下去的念頭,場面的偉大,令人屏息。連平日愛喧鬧的同學都看得入神,便知道這一段是多麼的吸引了。《香夭》一幕寫長平和世顯臨死前的一段對話,這幕不但令觀眾為長平和世顯的死         感到惋惜,還令人思考他們的死的意義何在。
       總括而言,這齣粵劇的確有很高的觀賞價值,亦有值得深思的部分,真是一齣好戲。
 
 
學生看大戲
──香夭 6A何韻藝
 
紅袖是一把絹扇
輕輕遮掩著半邊緋紅的臉蛋
清揚委婉的嗓音
如顆顆圓潤的珍珠
在弦線上閃爍流動
頓時 片片
泛紅的花瓣
在風雨中散落一地
遮蔽了天上的月光
樹下新人的命運
被踐踏成為塵土
平實沉厚的嗓門
如晶瑩通透的寶玉
低唱去國懷鄉的情懷
懷念先帝的憂愁
清脆入耳,鏗鏘有勁
柳蔭竟是芙蓉帳?
駙馬珈竟要在墳墓收藏?
良辰美景奈何天
一對睡鴛鴦
共在含章樹下
見證世間
情為何物
 
 
學生看大戲 
── 鳳閣恩仇未了情  6A周音音 
 
大海上
兩個不速之客
打破了浩瀚的平靜
船沉了
往事種種

週二, 04 六月 2013 16:26

圓玄二中 推動中樂 粵曲出英才

Written by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玄圓二中/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很早就聽說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有個中樂團,他們經常作校外演出,不只在大埔區,還遠至機場附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參與聯校匯演。


早前碰見圓玄二中的音樂科主任陳奕楷老師,傾談起來才知道該校的中樂團,去年在青年音樂匯演中獲得銀獎,今年又在校際音樂節的小組合奏中獲得季軍,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人印象難忘。



中樂團同學 音樂賽獲獎



「回想從前,組織中樂團對中學生來說像是很遙遠的事!我們首先在音樂課堂上邀請同學加入,又請已畢業的校友回校帶引,樂團漸漸成型。」陳奕楷老師續說:「同學們合作得很好,只有師兄師姐的引導,近年又獲獎了,得到鼓勵,同學們的團隊精神發揮得不錯。」我知道,這個團一向由吳朝勝老師任教,三十多名團員都很努力,校友張穎韜更更回校擔任指揮。



團長林沛權同學跟我說,他們會繼續向中一的同學宣傳,招多一些新血加入。林沛權同學本身學二胡,在今年校際音樂節中,他奪得板胡深造組季軍。在中國樂器獨奏獎中,又以二胡演奏《一枝花》和《流浪者之歌》得到亞軍。「非常多謝何冠華老師的支持和鼓勵。」林同學說。
他表示,自從擔任團長之後,上台演講也進步多了,有領導的感覺。他也指揮樂團練習,期望同學們勤加練習,技巧上可以再提升。



小小唱家班 盼兼學藝雙兼



其實,圓玄二中不只中樂團發展有成績,粵曲方面也有人才。在今年校際粵曲比賽中,就有兩位同學得獎──蘇曉桐在公開組對唱中獲季軍,鄺純茵在中學初級組平喉獨唱中獲亞軍。



蘇曉桐跟我說,她年紀很小就去學戲,參加過「鳳耀明星」和「鳳玲瓏」兒童粵劇團,又加入「朗暉」學習,已有五、六年之久。「主要是小時候看電視,見到粵劇的化妝和服飾很美,又得到家長的支持,從小就愛上了粵劇。」蘇同學說。



她唱子喉,演過的戲如《拾釵》、《鳳閣》、《白兔會》等,她最鍾情《劍合釵圓》,因為曲詞很優美。



鄺純茵也曾參加「鳳玲瓏」和「朗暉」粵劇團,現下加入了八和青少年演員訓練班,學粵劇已超過五年。她唱平喉,喜歡扮書生。「我小時候就喜歡粵劇,公公和婆婆都唱曲。」鄺純茵說。雖然有媽媽的支持和勤加督導,鄺純茵表示上台做大官仍感有難度,因做官要夠威儀。目前她最喜歡的是《洞庭十送》,因為歌曲好聽。



陳奕楷老師笑言,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發掘這兩位粵曲人才。陳老師在一次歌唱比賽中,聽到兩人唱曲,竟然是唱粵曲,有板有眼,從此他就認識了這兩位女同學,並經常邀請他們在學校的文藝晚會和頒獎禮上表演。大埔區有三間圓玄學院的學校,包括中學、小學和幼稚園,經常作聯校演出。



同學有成績 校長感欣慰



蘇曉桐告訴我,她將來也會視粵劇為興趣科目,打算先考上大學,再上演藝學院學習。鄺純茵則期望可以考入演藝學院,冀盼文法科目和演藝事業可以一同兼顧。


目睹學生們有此好成績,校長林廣輝大感欣慰。「盼望同學們可以各展所長,盡量發揮潛質,找到自己專長的才藝。」林校長指出:「在學習的過程中,同學可培養出堅毅的精神,在他們將來要走的人生路上,大有幫助。」林校長也感謝圓玄學院的贊助與支持,令到該校在推廣文化方面有更多的拓展和成效。

--刊載於第140期《戲曲品味》月刊

 


週五, 01 二月 2019 21:56

胡國賢校長創作孔子粵曲

Written by
       人人都認為粵曲難寫,粵音有九聲,填詞亦不容易。但對胡國賢校長來說,選曲牌、填詞都難不倒他,問題只是有沒有好的題材而已。
  由於他本是唸中文出身,熟悉孔人生平和學說,加上在孔教學院何郭佩珍中學做了八年校長,因此,他就自然聯想到要撰寫以孔子為題材的粵曲。
  「孔子是大家尊崇的偉人,是至聖先師。他的故事又為人所熟識,是很好的題材。」胡校長說:「但粵曲大多是生旦對唱,經典中記載孔子週遊列國的故事很少涉及女子。『論語』中唯一有見的就是『子見南子』這件事。」
  因此,他就選取了這個「子見南子」的故事作題材,寫成了一段生旦對唱曲。
  據經典的記載,孔子曾到衛國三次,他第二次去到衛國時見到南子。雖然二人隔了帷帳相見,又以禮相待,但也曾引起子路的不滿,孔子亦曾為此發誓,以示自己正直不阿,並無越禮行為。
  孔子週遊列國,他在衛國見到衛靈公的車駕,亦知道衛靈公寵愛南子,也曾慨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可見他對衛靈公亦失望,對他的好色不滿。
       既然有機會與衛靈公的寵姬相見,胡國賢認為有三個可能,其一是南子想引誘孔子。其二是南子也仰慕孔子,期望見一見孔子,盼孔子給她一些讚賞;另一方面,孔子既是一車兩馬四處週遊,亦想有人賞識。南子是衛靈公的寵姬,也期望大家相見,可作一個晉身之階,或許因她之故可得衛靈公賞識,重用儒術?又或許,南子欲試試孔子,以名利來引誘他,看他是否抵得住誘惑,是否空談仁義?
  再說,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也身不由己。相傳南子是宋王族女,心中已有愛人,被逼而嫁衛靈公,她亦有不屈的心理,有操控男子的意欲。
  基於種種猜度與構思,胡校長就設計了孔子見南子的一幕。孔子在見南子前有一段獨唱段,感慨列國相爭,心繫家國,憂心忡忡,有機會見南子,期望她與衛靈公禮賢下士,重用儒術。
  胡校長表示,由於故事是發生在春秋時代,因此生旦對答的文詞不能用遲過春秋的典故或成語,亦有一定的難度,像南子的歌詞中以女子作比喻的典故亦只有用女媧、嫘祖、妹喜和妲己,不能用遲過春秋的故事或人物作比喻。
  這首《子見南子》就圍繞著二人隔帳相見的情景,寫孔子高風亮節,化木鐸警俗世,感動南子,曲牌用了《流水行雲》中段、《小紅燈》、《雙飛蝴蝶》等,亦有梆黃和鑼鼓配合,情節雖簡單,音樂卻動人。想一想,倒是很適合在校園中作演繹,是跨學科多元智能的好活動。
  胡校長告訴我,他將會繼續創作這些孔子系列的粵曲,題材正在搜集中。胡校長本身是個詩人,文學根底深厚,我記得他也作過很多曲與劇本,像:《樓東怨》、《桃谿說》、《四大詩人》、《良師頌》等等,都常在校園演出。他是音樂節粵曲比賽組的成員,多年來一直推動粵曲與粵劇,又做過孔子德育課程的編篡總監,對孔子學說研究甚深。相信他的孔子粵曲必定有更多新創意。
 
 .jpg
與學生攝於校園孔子像前
 
 
 
週三, 29 五 2013 19:04

英華女校師生齊學習戲曲

Written by
Cannot find 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inside /tw_3t/vol1/operapreview.com/public_html/images/校園播種_九龍華仁/ folder.
Admiror Gallery: 4.5.0
Server OS:Apache/2.2.22
Client OS:Unknown
PHP:5.6.40-1~dotdeb+7.1

英華女學校的同學,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傳統保守、斯文大方。難得的是,在一個粵劇欣賞講座上,看到她們對粵劇表現出雀躍和感興趣。

那是六月下旬的某日,學校請來了粵劇名伶新劍郎先生主持這個講座,他不只示範唱腔,也介述了粵樂拍和的歷史及粵曲拍和的方法,講解至為詳盡。同學們齊集禮堂,靜心欣賞,對新劍郎的唱段示範最感興趣。

有些從未接觸過粵劇的同學大感新奇,接觸過粵劇的更是聽得津津有味,有些同學對粵劇稍有認識,自然也會加深了印象;而我則對那位擔任司儀的同學袁詠斯印象最深刻,因為她就在今屆學校音樂節的粵曲獨唱公開組中得了季軍,當日決賽時我也在場,她的唱腔,我仍留印象。

小女生為任劍輝參加寫作比賽

袁詠斯事後告訴我,她年紀很小時已參加過朗暉粵劇團的粵劇課程,又參加過小紅船劇團的粵劇培訓計劃,後來參加鑫韻劇藝社至今,經常有演出,舞台經驗十分豐富。

「小時候,媽媽和我一起看任姐的錄影帶,令我印象深刻。像:《帝女花》、《蝶影紅梨記》等等,我最喜歡任姐反串,她扮書生不只風度翩翩,就算扮痴呆的樣子表情也做得很精彩。」袁詠斯說。

因為喜歡任劍輝,她在零八年參加了「中學生眼中的任劍輝」寫作比賽,獲得了優異獎。

袁詠斯也演其他的戲,如:《十八相送》、《合兵破曹》、《易水送荊軻》、《洞庭十送》等,她也經常擔任司儀,像今次校內的粵曲欣賞講座,就由她來介紹新劍郎出場。

談到將來,袁詠斯表示會繼續以粵劇為興趣,也會專注於學業上,她今年十六歲,升上中六班,也要面對中學文憑試的壓力。

她經常鼓勵同學聽粵曲,像今次學校舉辦的講座,她覺得可以給未認識粵劇的同學去接觸一下,先認識了,再引出興趣。

期待師生合唱《華山救母》籌款

英華的老師告訴我,今年十月十六日,學校將會舉辦一個粵曲籌款晚會,主要是為校舍重建籌款。屆時參與演出的有校友及同學,亦有名伶如:鄧美玲、李鳳、陳嘉鳴等一同合演。

袁詠斯跟我說,她將與方羅秀珍老師合唱一曲《華山救母》。

雖然英華的女同學平日功課甚忙,較少接觸粵劇,但音樂科課程中有一個粵劇單元,同學們也有初步的認知。二零一一年文學科的老師亦曾帶領同學們去看《竇娥冤》及參加工作坊;再加上六月份新劍郎主持的粵劇欣賞講座,向全校同學介紹了粵劇的知識;相信今年十月份的籌款演唱會,亦會吸引不少同學、校友及家長參與,校舍重建籌款必定達標,而同學們對戲曲藝術的認識,亦肯定有長足的進步。

我參加新劍郎粵劇講座的感想

《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李芷晴

我對粵劇的認識尚淺,只是參與過粵曲校友訪問後,對粵劇產生了濃厚興趣。剛好著名老倌新劍郎先生來我校主講講座,正好給我一個研學粵曲歌藝的機會。不說不知,原來粵劇的「唱、做、唸、打」背後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新劍郎更即席示範,令同學見識一流的專業演唱技巧。他熱情的演說大大感染了同學,最後還親切地回答同學的提問。在一小時多充實精彩的演講中,我們投入到一個博大精深的國粹藝術懷抱,實在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啟蒙經驗。

即場示範吸引了同學   芊蔚

粵曲,給我的感覺往往是過氣、不合時宜,或只適合長輩們觀賞。身為九十後年輕人,我們鮮有機會接觸粵劇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這次講者在短短一個多小時內為同學們扼要地介紹了粵劇這門表演藝術,確實令我們獲益良多。講者甚至即場為我們簡單地示範了各種技巧,成功吸引同學,帶動氣氛。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校內也有不少粵曲愛好者,令我更加期待十月份的粵曲籌款晚會呢!

 

--刊載於第141期《戲曲品味》月刊

 


第 2 頁,共 2 頁

版權聲明

Copyright © 2022 戲曲品味 operapreview.com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